- 相關推薦
廣播調查報告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與我們愈發關系密切,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廣播調查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廣播調查報告1
引言
針對全國8000萬人口尚未看到電視的現狀,國家部署了新一輪“村村通”工作。這對廣西西部地區廣播電視事業來說,又是一個新的機遇。能否在這個大前提下,借助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西部大開發、貧困地區開發帶來的扶持政策,促進廣西農村廣播電視“量”的增加和“質”的飛躍,提高廣大農村廣播電視覆蓋率特別是多套節目覆蓋率,關鍵看“村村通”工作如何實施。
此次我組為期一周的“三下鄉”活動以“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為主題開展社會調查,深入羅城縣黃金鎮寶聚村上地理屯的多戶人家進行實地調查,了解農民們是如何看待此次“村村通”工程以及農民們最想對政府說的話等問題,調查中我們堅持客觀嚴謹的原則,對該屯具有代表性的農戶進行上門采訪調查。調查目的
掌握“村村通”工作進度及工作方法,了解村村通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難點。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廣西羅城縣黃金鎮政府相關領導、寶聚村上地理屯支書及村民調查方式
以訪談式即上門采訪為主。首先,了解黃金鎮入網總體情況,具體分工采訪各行政村負責人;其次,深入到村屯,上門與農民了解情況,最后匯總整理所采結果。
調查時間
20xx年8月2日——8月9日
調查內容
羅城縣在全區“村村通”開展的工作中進度最慢,與興業縣的“村村通”覆蓋率的101%相比,羅城縣僅為21。1%(截止到8月日)。黃金鎮共有5273戶,現已交費入網有200多戶,入網率為約為4%,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黃金鎮的“村村通”工作難以順利實施。8月5日一早,我組11人帶著這個問題來到了寶聚村上地理屯。
我們首先對以下幾類有代表性的農戶進行上門調查,他們分別是屯里較富裕的農戶、生活較困難的農戶、培養出大學生的農戶、已經交費入網的農戶和不打算入網的農戶。經過幾個小時的上門調查,結果,最先暴露出第一個大問題——農民對“村村通”政策規定的不理解。
依照上級文件內容,此次階段的“村村通”建設需要在20xx年10月31日完成50戶以上的自然村“村村通”工程,每個村要基本實現7%的入網率。每戶入網費為250元,(8月15日之前入網可優惠30元),每月維護費為10元,入網后可接收到30多個頻道,保證中央一套、中央七套、中央臺少兒頻道的正常接收。
農民反映最強烈問題之一——收費問題。政策中的每月10元的維護費是村村通工作難以開展的源頭。大部分的農民認為按月交10元太貴,不愿意交10元維護費。不同家庭情況的農戶有不同的看法。一位剛建起兩層小樓的農民認為:兒子女兒在外讀書,自己白天下地干活,上集市買種子、飼料,晚上喂養牲畜,每天看電視不超過兩個小時,按每月10元算起來,每小時看電視至少要兩毛錢。培養出屯里第一個女大學生的一農戶認為:交納250元的入網費可以接受,但每月交10元后開銷會很大,一年得需要120元。加之屯里離公路遠,擔心入網后線路一旦壞掉,是否能得到及時修理。
農民反映最強烈問題之二——原先所安裝的接收器(俗稱“鍋蓋”)的處理。現在各家各戶基本使用“鍋蓋”收看電視,每臺“鍋蓋”價格在380元左右,裝上“鍋蓋”的用戶一般可接收到10多個頻道,信號強的方位可接收到包括國外電視臺的50多個頻道。該屯農戶裝上“鍋蓋”的時間多為一年,部分農戶是今年5月份新裝的`。因此,問題就在于“村村通”實施后,按規定,“鍋蓋”將被取締,私自使用屬于違法行為,如此一來,農民眼看著自己掏錢買的接受器要變成廢鐵了,心里又著急,又氣憤,因而,對于入網的抵觸情緒較高。
農民希望政府能夠對入網的農戶給予適當的補助,或是提供“鍋蓋”回收的渠道,使農民的損失降到最低。
第二大問題——農民的文化意識。農民文化程度、對收看節目的選擇、藏書量、娛樂方式等方面在潛意識地決定著農民們是否希望通過入網,來了解更多對自身有益的信息。走訪農戶時發現,全屯每戶家中擺設基本上都有彩電、影碟機、飲水機,部分條件好的農戶安裝有音響,吊扇、電話。大體上每家農戶都已具備條件看上電視。
農民文化水平:全屯農民文化程度總體偏低,參差不齊。上過高中的占少數,以初中畢業的人數最多,小學或沒有小學畢業的人數也不少。有少數文盲,連自己名字也不會寫的。
由于受方言影響,調查中用普通話交流并不順利,但有幾戶農民的普通話說得相當標準,他們多為小學畢業,據他們介紹,能說標準的普通話是因為自己在平時收看電視節目中學的。
對電視節目的選擇:在現有可接收到的頻道中,以中央六套的電影頻道收看的人最多。不同類別的人群對節目類型的偏愛各有不同。老人偏愛看“桂林彩調”、“山歌”等民風民俗濃厚的節目,中年人喜歡看新聞,尤其是當地新聞,青少年偏重看連續劇、娛樂節目。調查中奇怪的發現,部分農民對中央七套農業頻道不感興趣,他們認為中央七套面向的是全國,節目中出現的農產品種植的氣候、方法不適合當地,節目沒有針對性,收看后用處不大。他們希望縣里的電視臺能多開辦農業節目,這樣更實際、更有用。家中藏書:絕大多數農民家中沒有藏書,僅有幾戶家中保存著《毛澤東選集》、《毛澤東語錄》和一些祖輩傳下來的舊書。如果子女在上學,家里唯一的書是孩子們的課本,畢業后,課本將會賣掉或是當手紙。外出打工的子女回鄉會帶來一些雜志。
娛樂方式:農民的空閑時間集中在晚飯后,娛樂手段較為單調,以串門閑聊為主,剩下的時間是看電視,看電視的時間不長(多為2—3小時)。
第三大問題——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交通狀況、外出打工是該屯反映的較突出的經濟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著村村通工程順利實施。
農民收入:寶聚村共有420戶,人口2204人,其中農業人口2198人,非農業人口6人,年人均純收入1081元,人均有糧450公斤。全村以種糧為主要收入來源,經濟作物是甘蔗、紅薯、野生毛葡萄等。
截止到8月5日,全村入網約為20戶,入網率約為5%,平均每屯入網人數約為3至4人。
交通狀況:全鎮分有七個村和一個社區。不同的村落離公路道的距離不同,友洞村距鎮政府11公里,寨道村距鎮政府6公里,寨碑村距鎮政府4公里,由于這三個村比較偏遠,路面質量差,車輛無法把水泥桿運往村離,因此,此次村村通工作安排了寺門村、寶聚村、義和村、北盛村和黃金社區的入網計劃,對于較為偏遠的三個村的“村村通”計劃往后拖延。
外出打工:青年外出打工在屯里相當盛行,上門調查中,與我們采訪的對象基本是老人、中年人或是小孩。
據當地農民介紹,外出打工掙錢多,一般去上七、八年即可回鄉蓋起房子,因此留在家中的多是老人與孩子,由于家中人口少,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對電視節目的要求不大,對看電視持無所謂態度,這一類的農戶決定不入網。
特別是“雙搶”時節,下田搶收搶種的時間緊,沒有精力顧及入網之事。農民希望在搶收時節能得到政府的幫助,他們需要小型收割機、種植技術的統一教授。
工作實施方案遇到難題總會有解決的方法。在調查中了解,黃金鎮政府給“村村通”工程作了詳細分工,對指定的村設立第一責任人、責任人、具體負責村屯責任人;與各村民委主任簽署村村通建設責任狀;各村民委書記召開村民代表會傳達政府具體通知。寶聚村“村村通”工作方法在召開村民會基礎上,村里幾位干部輪流挨家挨戶上門與農民“聊天”,在“聊天”種告訴他們村村通相關信息。重點介紹入網后,信號強、電視畫面清晰,不易受天氣影響;接收到的頻道多,內容豐富,選擇性可接受的信息多,尤其是可以接收到中央六套電影頻道、七套農業頻道。
為了事各村屯進一步了解村村通細則,每天夜里有該村的責任人下村宣傳講解,由于白天農民下田搶收,很少有人在家,而傍晚后是農民空閑時間,工作起來效率更高;集市設置村村通宣傳車、咨詢臺,給國王的農民分發宣傳單;出版村村通宣傳板報。同時,在拉桿工作日,鎮黨委書記、鎮長等領導們穿膠鞋、帶草帽,下村給村村通抬水泥桿,保證村村通接線工作順利完成。
以上是我們組在七天的實踐調查的成果,雖然調查的結果略顯膚淺,但通過這次下鄉,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自然真實的農村,感謝黃金鎮政府、寶聚村委對此次下鄉調查活動的支持。
廣播調查報告2
一、前言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傳媒工作的重要性,而與有關廣播電視等媒體的專業也在逐年火熱。從最早的印刷媒體,到電子媒體;再從廣播的誕生,到后來電視的普及;而現在網絡無疑成為了人們媒體新貴。越來越多的信息開始呈現爆炸化趨勢涌入我們生活的同時,我們每個人也必須依賴各種傳播媒介。而面對應接不暇的傳播方式,很多人,包括我,也都開始選擇現代的傳播方式,而廣播,似乎離我的生活漸行漸遠。
在得知有機會到山西省綜合廣播實習的時候,我首先對身邊的做過一個調查,參與調查的二十人中,只有5人近期聽到過廣播,其中還有3人是在出租車上。問其原因,回答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家里平時都看電視,電腦上網,沒有機會接觸到廣播;二是覺得對廣播沒有什么興趣,認為老年人和司機才聽廣播。那么,廣播現在的收聽群是不是已經有所局限,覆蓋范圍和運作機制是否和我們傳統意識里的相似?抱著種種疑惑,我來到了山西省綜合廣播,開始為期半個月的實習工作。
二、山西廣播電臺概況
首先,廣播是國家宣傳黨政方針政策的重要宣傳媒介,是政府的喉舌,而且具有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傳播優勢。比紙質媒體和電視有更加快捷的傳播速度,能夠在第一時間通過記者和主持人的聲音講最新的咨詢傳遞給受眾,傳播面積廣泛,客觀限制較少,聽眾對象也不會有明顯的.差異性。其次,山西廣播電臺無論在權威性還是在信息操作性上,都是山西省傳媒機構的一個正例。尤其是在XX年重組后和最近xx年11月的一次大型改版之后,無論是在內容的豐富程度上,還是在挖掘視野的角度上,都有了科學全面的提高。目前,山西省廣播電視臺中的廣播主要有綜合廣播、山西經濟廣播、健康之聲廣播、山西交通廣播、農村廣播、音樂廣播、文藝廣播等多個頻率。
除了山西交通廣播外,山西廣播下設的多個頻段也深受廣大聽眾朋友的喜愛。下面以我實習的山西綜合廣播電臺為例,來簡單的分析一下,在新興媒體的沖擊下,廣播電臺的發展趨勢如何。
山西綜合廣播的前身是太原新華廣播電臺、山西人民廣播電臺、山西人民廣播電臺一套廣播,已有近六十年的歷史。是我省時政宣傳的重要平臺和主流頻率。所以,在節目的設置方面,主要以新聞、專題、文藝與廣告為主。特別是新聞專題節目,將作為綜合廣播的主體。
在我半個月的實習中,也多次參與到重大新聞的討論會議中,通過精心打造核心品牌節目以及圍繞省內各種重大新聞宣傳、策劃活動,使節目質量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收聽率直線攀長,影響力也在不斷的擴大。比如中部博覽會、農業博覽會、xx大會議等等重大新聞,都是在第一時間通過全省12個中波發射臺、4個調頻發射臺同時發出的,無疑將山西綜合廣播的覆蓋率提升至全省之最。
其實,在我實習中發現,綜合廣播的收聽率雖然沒有拔得頭籌,但是也有相當穩定的收聽率,不過卻一直沒有很大的突破。很慶幸自己在實習期間內恰逢節目改版,由之前的兩小時的《山西早聲音》改編為現在四小時的《新聞進行時》。內容上增加了之前調查過的最希望聽到哪些信息詢問中的交通信息,如及時路況、航班信息等,還在十點半、十一點分別復播前一天的省內要聞和早間的《新聞關注》。不僅彌補了廣播帶給聽眾稍縱即逝之感,而且還能強化新聞中的新政策、新信息的普及宣傳。
【廣播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廣播電視大學學生社會調查報告12-10
校園廣播廣播稿07-19
開學廣播臺廣播稿-廣播稿01-11
廣播站開學廣播稿-廣播稿02-17
校園廣播站廣播詞06-11
校園廣播之聲廣播稿12-26
關于少先隊廣播站廣播稿-廣播稿12-28
紅領巾廣播廣播稿范文06-12
學校廣播站廣播稿06-13
廣播發射與廣播監測技術論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