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勸學的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荀子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荀子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荀子讀書筆記1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詩經》上說:“不要總想貪圖安逸,小心謹慎地做好你的工作,愛好這種行為,神明知道了,就會賜給你莫大的幸福。最高的修養,莫過于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變化,最大的幸福膜過于用原無災無難。”我們每天都在認真、拼命的工作,為的是以后,也許是為了以后的以后的收獲,卻不知正如《勸學》中所說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卻不知學習片刻有收獲,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會發現每時每刻你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獲的,積少成多、積土成焉,日久無常,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盡管每個人的先天資質有所差異,但著差異是微乎的,只要聰明能干,多去憑借和利用客觀事物,你也會成為君子的.。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從山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成長,積累善行養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備了圣人的思想品質,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走,這樣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說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點滴,日久天長的堅持下去就會成為富有者,但是具備了“財富”還應專心致志、刻苦鉆研、戒驕戒躁,你才會成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會學習,懂學習的人,你才可能為人師。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攘螢照讀”“畫灰練字”“頭懸梁”“錐刺骨”的動人畫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所云“鍥而不舍,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緬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豈不惜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李化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鉆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費了27年的心血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后,并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整旗鼓,歷盡艱苦11載,完成了巨著《國榷》。粗實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憑的是一股堅忍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心專一的態度,就如魚得水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發奮當詩人,后天又刻苦練鋼琴,鴻鵠之志固然可嘉,但即便你再竭盡全力想做到樣樣持之以恒,恐怕由于精力有限,也只會有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感覺吧。
然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專一”,并不值得褒揚。當今世界,風云突變;當今時代,瞬息萬變,所有這些,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忽視。這就需要我們在這有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學習,全方位地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前者或不能一躍一步的騏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則似十駕的駑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荀子讀書筆記2
《勸學》是戰國后期杰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勸學”的意思是說“勸勉,鼓勵學習”。這篇寫于兩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讀起來仍令人回味無窮,給人以啟迪。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上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囊螢照讀”“畫灰練字”“頭懸梁”“錐刺股”的動人場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要端正學習態度和不斷積累,正如荀子所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海。”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和不斷積累的方法。對于堅持不懈的精神,有的人淺嘗輒止,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豈不悲哉!“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就是說無論做什么都要善于積累,沒有任何人是不通過積累而獲得豐富的知識的,只有經過不斷地積累,才能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不斷地增加。我們從無知到知道一些知識,從a、o、e到認識成百上千個漢字,這中間都是經過無數的積累而取得的。試想一下,我們現在所掌握的知識哪些不是經過一點一滴的積累而取得的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是經過不斷地積累,我們是不會擁有現在的知識的。就拿寫文章來說吧,有些同學一遇到寫文章就頭疼,認為沒的可寫,無從下筆,最終寫出的文章不是平淡無奇就是不符合題意或立意不新穎,那么是什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出現呢?我認為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平時不注重積累。假設這些同學在平時的學習過程當中多注意對好詞好句的積累,又怎會出現無從下筆,寫出的文章平淡無奇的情況呢?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只有通過不斷的積累,寫出的文章來才會怡然自得。也就不愁寫不出好文章了。
至于“蚓無瓜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飯黃泉,用心一也”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心專一的態度,就如虎添翼了,“。你若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發憤當詩人,后天又刻苦練鋼琴,鴻鵠之志固然可嘉,但即便你再竭盡全力,想做到這樣持之以恒,恐怕精力有限,也只有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感覺吧!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們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對于時事動態,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需要我們在有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學習,全方位地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永垂不朽的人物。這些都是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的。
荀子讀書筆記3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圣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蒙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凈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污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凈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圣心備焉”,圣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荀子可謂無師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夠悟道還是因為其修學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薩示現,則荀子之本跡我亦不敢妄測。從《勸學》篇中我們可以明白其修學思想與佛教戒定慧三學是暗合的。荀子對道心之堅固非常重視,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這種德操與積善的關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應”即是“慧”,也可以說“定”是“止”,“應”是“觀”,“能定能應”即“止觀圓融”。這時候才可謂之成人,即成就道業之人。
成就之后,荀子再談到了其境界“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天地間純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證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貴其全也”作結,勉勵后學勿得少為足,當勤精進。
2.今天,一時興趣起,拿起《讀點經典》便讀起來,當讀到勸學篇時,不禁思緒萬千。平常的'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學習,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機智,不能妥善處理。當學完《荀子勸學篇》時,才有所悟,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勞,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就是典型的,不學習,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當我們遇事時,要善于借用別人的智慧,學習別人的長處,增長自己的見識,豐富大腦,結合實際加以運用,這樣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要善于動腦,換一個角度思考,正所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地學習積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棄,自身的能力會與時俱增。
荀子讀書筆記4
荀子的《勸學》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
文章運生動的運用各種比喻告訴我們: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學無止境,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并堅持自我反省,用謙虛謹慎的態度對待,不可不知天高地厚,貪圖安逸,才能學有所成。
文章教導我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注重行善積德,使我們變得聰明機智,心境明暢,這樣自然處事得體,進退有度。
本文還告訴我們,天地萬物各有其長處和用途,我們要學會善于借助這些事物(的長處)為我們所用。滄海能納細流故能成其大,我們只有通過各種不同途徑,用心專一,并持之以恒的學習、積累各種知識,才能積少成多,令終身受益。這與我們當今社會所倡導的一個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提倡終生學習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荀子的論述極具現實教育意義。
當今社會,高度發達,競爭激烈,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術顯得越來越重要。例如:不斷推出的新產品、新機器、新設備等等一切新的事物,都是我們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乃至提高生活素質,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令我們的社會整體水平得以提升的工具和硬件設施,但是,面對這些新的`工具,新的設施、新事物,我們首先要熟悉它,了解它,懂得操作它,應用它,才能夠使它產生效益,從而更好的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服務。為了了解它們、應用它們,我們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想要在各行各業中保持你的競爭力,在優勝弱汰的現實社會中永立于不敗之地,我們必須不斷的努力學習、吸收新的知識、新的技能,在競爭對手面前,你的能力強一些,比你的對手懂得多一些,那你的機會自然就多一些。
另外,社會每天都在進步,原本所掌握的知識很快就會過時,我們只有通過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培養不斷學習新知識,積累新經驗的習慣,為我們的進步和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們接受新事物、認識新科技,提升自身價值;使我們時刻保持與時代同步。
再者,學習沒有捷徑,只有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堅持不斷的努力和不斷的積累,才能達至成功。
我們在不斷學習的同時,要時刻保持一顆謙虛的心和謹慎的態度;注重自身的品德修養,培養的良好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懂得尊師重道,禮賢下士。對人處事,要合乎禮儀,不怠慢,不浮躁。“學無先后,達者為師”,只有不恥下問,廣納細流,才能積少成多,博采眾長為我所用,最終成為德行完美,學識淵博的人,然后利用所學的知識,更好的回報國家和社會。
荀子讀書筆記5
勸學篇》開宗明義地告誡人們“學不可以已”,意謂學習應持之以恒,不可中輟。他說“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說青色染料是從藍色染料中提取出來的,卻比藍色的顏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后凝結起來的,卻比水冷。通過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博學深思,加以總結提煉,就能夠超越前人,后來居上。他又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意謂有了知識,才能夠站得高,看得遠,就像行千里路借助于車和馬,過江河借助于船和槳。
荀子認為,學習的成效來源于辛勤的積累。“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駭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只有積土成山,風雨才能從那里興起;只有積水成淵,蚊龍才能生長;只有積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備圣心。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達目的地;只有一條一條的涓涓細流,才能匯成萬頃波濤。騏驥那樣的好馬一躍也不會十步,駑馬走出十駕,功效就在不舍。用刀刻物停下來,朽木也不會折斷;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屬、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認為,學習要專心致志,不急不躁。他舉例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膻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蚯蚓雖然無爪無牙,無筋無骨,卻能上食泥土,下飲黃泉,原因是其用心專一;而螃蟹八腳而且有兩個大鉗,卻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于心躁。茍子總結性地指出:“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憎憎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沒有專默精誠,不去埋頭苦干,就不能明辨是非,就不會有輝煌優異的成績。
荀子還強調學以致用。他說:“不聞,不著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
意謂學習本身有它廣泛的內涵,應具備“聞”“見”“知”“行”四要,只有學以致用和付諸實踐,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荀子還特別強調“學莫便乎近人”及“隆禮”,要親近良師益友,要正身慎行,注意道德修養,做到“權利不能傾,群眾不能移,天下不能蕩”。只有全粹精一的德操,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荀子的《勸學篇》是關于學習的名篇,文中反復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目的、態度和方法,強調學習是人們思考問題,認識事物的重要條件,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增長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書中的“鍥而不舍”、“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以及演化而成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等文句,已成為后代人們的座右銘。
【荀子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荀子》讀書筆記09-03
荀子勸學讀書筆記09-17
荀子《勸學》讀書筆記10-27
荀子勸學經典讀書筆記09-21
關于荀子勸學的讀書筆記03-06
荀子《勸學》讀書筆記3篇08-23
荀子勸學篇讀書筆記范文12-23
荀子(中華國學經典) 讀書筆記3500字07-14
荀子勸學篇讀書筆記1000字范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