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語中流擊楫的歷史典故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你知道有哪些廣為流傳的成語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成語中流擊楫的歷史典故,歡迎閱讀與收藏。
出處:
《晉書·祖逖傳》。
釋義:
中流:河流的中央;擊:敲打;楫:船槳。渡河時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槳。比喻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激昂之氣。
注音:
zhōng liú jī jí
出處:
《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立志
近義詞:
奮發圖強、擊楫中流
反義詞:
委靡不振
歷史典故:
祖逖原本出身于西晉末年的北方大族,后來家道中落。在當時的亂世之中,祖逖帶了幾百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過程中,祖逖主動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糧食、衣服也分給大家。鄉親們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難的人群來到了泗口(今江蘇靖江北)。這時,祖逖手下已經聚集了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人。大家眼看著自己的家園被外族侵占,都很憤恨,見祖逖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就推選祖逖做了首領,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打回家鄉去。
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勸說他領兵收復失地,司馬睿當時并沒有收復中原的打算,但聽祖逖說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辭,就勉強答應了祖逖的請求,并派他做豫州(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他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給他戰衣和兵器,還讓他自己想辦法集結士兵。
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鄉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向大家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占領中原的敵人,絕不再過這條大江!”他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祖逖停了下來,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買馬,等到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后,才向北進發。當時,長江以北的不少豪強地主,趁中原大亂的機會,占據堡塢,互相爭奪。祖逖說服他們停止內爭,隨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來越高。
祖逖的軍隊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復了許多失地。后來,祖逖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領土,許多敵軍也陸續向祖逖投降。晉元帝即位后,覺得祖逖功勞太大,于是封他為鎮西將軍以節制其權力。
成長心語:
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說話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終,絕不能半途而廢。祖狄以他自己的微薄之力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實現了對自己、對眾人的承諾。他也讓我們領悟到了誓言的真諦,它不應該是一種決心,而應該是一種實際的行動與作為。當你想要許下誓言的時候,請先想想你真的愿意去做嗎?你真的有能力去做嗎?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去維護誓言的可信度。
故事:
東晉時的祖逖,是一位仗義好俠、憂國憂民的志士。魏晉時期,天下大亂。祖逖看到自己國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領土,無數同胞處于侵略者的鐵蹄之下,非常痛心。他決心要收復失地,重振國威。晉元帝司馬睿遷都建康的時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壯士,日夜操練,準備北上抗敵。他給晉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說:晉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爭權。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躪之中,都有奮擊之志、報國之心,陛下倘能夠發威命將,任我做統主,則四方豪杰都會響應而來,由此敵兵去除,國恥可雪矣。
晉元帝見奏,十分高興,立即命祖逖為奮威將軍,并撥給他大量給養,讓他在當地招兵買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實現北征。戰備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一切準備停當后,祖逖帶領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他們的戰船駛離南岸,來到波濤滾滾的大江中流,上下將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騰。祖逖神情莊重地站立船頭,手敲船槳(中流擊揖),向眾人發誓說:“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驅逐敵寇,則如這濤濤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錚錚誓言極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們緊握刀槍,紛紛表示要同仇敵汽,殺敵報國。
祖逖率軍渡江之后,厲兵秣馬。東晉道民聞訊,接踵而至,很快組成了一支強大的兵隊。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愛護士卒,體貼部下。士卒們都愿為他出生入死、舍命戰斗。因此所向披靡,一連打了幾個勝仗,收復了不少城池。他治軍有方,賞罰嚴明;對戰死者,收尸埋骨,親自祭奠;對投降的敵軍將士寬厚相待,反戈有賞;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他的這些做法得到軍民的廣泛擁護,每當他們凱旋歸來,百姓們總是自發地送來豬羊、美酒,搞賞三軍。江北一帶有人編出民謠頌揚他的功德: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恩歌且舞。祖逖戰功卓著,被晉元帝封為鎮西將軍。
【成語中流擊楫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中流擊楫01-28
有關中流擊楫的歷史典故09-01
成語的歷史典故11-03
成語安步當車的歷史典故03-28
關于成語的歷史典故06-12
歷史成語典故故事11-02
關于成語的歷史典故11-02
經典成語的歷史典故15則08-18
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