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故事

時間:2022-11-29 08:45:31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成語的故事【薦】

成語的故事1

  【成語】狗尾續貂

成語的故事【薦】

  【讀音】gǒu wěi xu diāo

  【釋義】比喻拿不好的東西補接在好的東西后面,前后兩部分非常不相稱。

  【出自】《晉書;趙王倫傳》:奴卒廝役亦加以爵位。每朝會,貂蟬盈坐,時人為之諺曰:lsquo;貂不足,狗尾續。rsquo;

  【近義詞】佛頭著糞、魚目混珠

  【反義詞】鳳頭豹尾、拋磚引玉

  【成語典故】晉武帝司馬炎死后,兒子司馬衷繼位,他對朝政一竅不通,大權落到賈后手里,賈后生性兇狠狡詐,趙王司馬倫(司馬懿第九個兒子),與一個名叫張林的大臣密謀策劃,以此為借口帶兵沖入宮廷,殺死了賈后,自封為相國。由于是靠這種手段當上相國,司馬倫整日憂心忡忡,害怕眾人不服。為了籠絡朝臣,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甚至連聽差的奴役也給以爵位。像皇帝左右的侍中、散騎、常侍等一等高管,在當時的宮廷人事編制中一般只有4人,可司馬倫當皇帝時竟達近百人。真是官職泛濫成災!等到一切就緒后,又廢掉晉惠帝,自稱皇帝。當時規定,凡宮內高級官員的官服,都是統一式樣。如帽子上都插著貂尾做裝飾。不同官職,插的位置也有區別。侍中插在左邊,常侍插在右邊。由于司馬倫大肆封官晉爵,所以一時貂尾都不夠用,所以只好用狗尾來代替,人們就據此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用來諷刺朝廷。后來,人們用狗尾續貂來比喻以壞續好,美丑不相稱。多用來形象地揭示妄續他人文學作品,也有時用來表示自謙之意。清代蒲松齡的《代王次公與顏山趙啟》里也有這個典故:庇輿蓋中,仍添晝行之錦;從縉紳后,張慚尾續之貂。

成語的故事2

  【注音】jiāng láng cái jìn

  【出處】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后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南史·江淹傳》

  【解釋】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詩文無佳句。比喻才情減退。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于書面語

  【相近詞】黔驢技窮、江淹才盡、江郎才掩

  【相反詞】出類拔萃、初露鋒芒

  【押韻詞】不為已甚、迷魂陣、兵未血刃、貪而無信、清談高論、云程發軔、珠玉之論、矢口否認、心煩意悶、自有公論、......

  【成語故事】南朝梁時文學家江淹年輕時刻苦讀書,成為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官至光祿大夫。后來他的文章大不如以前了,詩也平淡無奇了,偶爾靈感一來,寫出的東西也一無可取。據說他在夢中丟失了五色筆,從此就文思枯竭,才能喪盡

  【成語示列】不,他不能和菊子散伙。散了伙,他必感到空虛,寂寞,無聊,或者還落個江郎才盡,連詩也寫不出了。

  老舍《四世同堂》五十五

  【其它使用】

  ◎ 而第五代導演的中堅張藝謀、陳凱歌1999年推出的影片也沒有表現出太多創造性的藝術思想和藝術想象,如果說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和《我的父親母親》還表現出他善于用極端的形式表現強烈情感的藝術能力的話,那么陳凱歌巨資制作的《荊柯刺秦王》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既媚俗也媚雅、既媚中也媚日、既造作又滑稽的"不倫不類"則似乎是一種江郎才盡的預兆。

成語的故事3

  春秋時代,齊國有位叫孟嘗君的人,家中豢(huàn)養著許多門客。在這些門客中,有位叫馮諼(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長一段時間,卻什么事都不做。孟嘗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還是熱情招待馮諼。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討債,他不僅沒跟當地百姓要債,反而把債券(quàn)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德,心里充滿感激。到后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才知道馮諼的才能。直到這時候,不多話的馮諼才對孟嘗君說:“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這樣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睡覺,我愿意再為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于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說,如果梁惠王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么梁國一定能夠變得更強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準備讓他擔任治理國家的重要官職。但是,梁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梁國派人請孟嘗君去治理梁國的消息傳到齊王那里,齊王一急,就趕緊派人請孟嘗君回齊國當相國。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提出希望能夠擁有齊國祖傳祭器的要求,并且將它們放在薛地,同時興建一座祠(cí)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祠廟建好后,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屬于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從此以后你就可以墊高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

  成語“狡兔三窟”,表示狡猾的兔子有三個窟。表示藏身的地方多。

成語的故事4

  本典故源自《史記.項羽本紀》。故事發生在楚漢相爭的時期。由于彭越斷絕了楚的糧食,項王(項羽)十分憂慮。于是找到了一只高大的俎(古代祭祀時盛牲肉的器具),把太公(劉邦之父)放在上面,告訴漢王劉邦說:"如果不肯服輸降我,那么我就把你的父親烹死。"漢王說:"我和你接受楚懷王命令伐秦,曾經結為兄弟,這樣我的父親也就是你的父親。現在如果一定要把你的父親烹死的話,那么希望你能分給我一碗肉汁吃。"項羽大怒,就要殺死太公,這時項伯勸項羽說:"天下形勢如何,現在還定不下來,這樣的人對他家庭的人不會看得太重,殺死劉邦的父親我們得不到什么好處,只有壞處。"項羽聽從項伯的意見,沒有殺死劉邦的父親。

  現通常用此典故來說明不甘受別人的威脅、要挾。

成語的故事5

  【成語】諱疾忌醫

  【拼音】hui ji ji yī

  【解釋】諱:忌諱、避忌;忌:怕,畏懼。隱瞞疾病,不愿醫治。比喻掩飾缺點、錯誤,不愿改正。

  【出處】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譯文】 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公。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后,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后,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興。 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里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請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醫治病,病在表皮時就及時醫治。這是為了在剛顯露苗頭時及時處理。事情的禍福也有開端,所以圣人總是盡可能早地予以處理。

成語的故事6

  古人所說的"杯酒"就是喝酒,"釋"就是放棄、丟掉或解除的意思。"杯酒釋兵權"就是說喝酒的時候放棄、丟掉、解除了兵權。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唐朝末年,爆發了一次規模很大的黃巢農民大起義,唐朝統治者為了鎮壓農民大起義,命令各地軍事將領和地主武裝與農民軍作戰。在農民起義被鎮壓之后,全國形成了軍閥混戰、封建割據的局面。在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了朱溫建立的梁、李存勖建立的唐、石敬瑭建立的晉、劉知遠建立的漢和郭威建立的周這五個先后更替的朝代,史稱"五代",與南方所建的十個割據政權合稱"五代十國"。

  周代的第二位皇帝柴榮是很有作為的國君,他一系列革新措施,大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不幸的是他過早去世了,皇位由他的7歲的幼子柴宗訓繼承。

  柴榮臨死前,提拔趙匡胤為最高軍事將領----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利用他手中的兵權,在960年的正月,經過周密的布置,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趙匡胤也就成了北宋的開國皇帝,尊稱他為宋太祖。

  宋太祖連年向南方的割據政權發動進攻,取得很大的勝利。但同時他一直思考著這樣的一個問題:自己是利用手中的兵權奪取周的政權的.,現在自己手下有些將領擁有很大的兵權,萬一他們也像自己一樣發動兵變,自己建立的宋朝不就完了嗎?宋太祖就決定以滿足下屬將領的物質欲望為手段,和氣地解除他們手中的兵權。

  在宋太祖做皇帝的第二年(961年),在一個秋天的傍晚,他準備了豐盛的筵席,宴請石守信等幾位握有重大兵權的高級將領。當他們喝酒喝得高興的時候,宋太祖對他們說:"我現在沒有一個晚上睡得安穩。要是有人也像我一樣,被部下黃袍加身(即被擁立為皇帝),那結果會怎么樣呢?"在座的將領們嚇得滿身大汗,急忙請求宋太祖給他們指出一條出路。于是宋太祖說:"你們如果放棄兵權,多買些好地、好房,替兒孫多置備產業,自己飲酒作樂一輩子,我們不是能相安無事了嗎?"將領們連連稱是。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就向宋太祖上表稱病,請求解除兵權。宋太祖則給了他們許多金銀財物,并給他們每人一個沒有實權的榮譽頭銜----節度使。

  就這樣,宋太祖解除了這些高級將領的兵權,加強了軍權的集中,使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來歷。

成語的故事7

  成語釋義:

  守著樹樁等待兔子跑來撞。比喻死守片面的經驗,或妄想不經過主觀努力而僥幸得到成功。株:樹樁。

  來源追溯:

  《韓非子·王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故事鏈接:

  宋國有個種莊稼的人,一天在田里干活,忽然看到有只野兔從遠處奔過來。只見它狂奔亂闖,最后撞在一個樹樁上。他走近一看,那野兔已經折斷頭頸死去了。

  農夫高興極了,把那只死兔揀起來,帶回家去美美地吃了一頓。

  第二次,農夫放下農具,再也不下田干活了。他就坐在那個樹樁邊,等待著再發生野兔撞樹樁而死的事,以便白白地揀到死兔。

  一天、兩天過去了,十天、半個月過去了,農夫再也沒有等到第二只撞樹樁的野兔,而田里的莊稼卻荒蕪了。人們都取笑他這種行為,并且很快傳遍了宋國。

  學以致用:

  野兔撞在樹樁上死去,這是非常偶然的事,它并不意味著,別的野兔也一定會撞在這個樹樁上。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主動和努力地去爭取成功和勝利,而絕不能等待勝利的果實從天上掉下來,做守株待兔一樣的蠢事啊!

成語的故事8

  成語名稱:老當益壯

  成語拼音:lǎo dāng yì zhuàng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老年人。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老:老年;當:應該;益:更加;壯:強壯,雄壯。年紀雖老而志氣更強壯。

  成語來源: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成語造句:鄒韜奮《抗戰以來》:“在六七十歲的老前輩中,我們可以看到富有斗爭精神、老當益壯的伙伴。”

  老當益壯的成語故事

  東漢名將馬援,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展畜牧業。馬援長大以后,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來。這時恰好趕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不到幾年工夫,馬援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幾千頭,糧食幾萬石。但是,他對富裕生活并不滿足。他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意思了。”他常對朋友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后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功。

  老字開頭的成語

  老來有喜 、 老龜刳腸 、老龜煮不 、 老驥伏櫪 、老而不死 、 老牛舐犢 、老當益壯 、老馬識途 、 老生常談 、老嫗能解

  包含有老字的成語

  老而不死 、 老驥伏櫪 、 人老心不 、少壯不努 、無面目見 、 無顏見江、 老龜煮不 、老龜刳腸 、 老來有喜 、 老生常譚

成語的故事9

  臥薪嘗膽

  成語來源:《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成語寓意: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相關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獻愛心標語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每一天睡在柴草上,臨睡前,用舌頭舔舔鹿膽的苦味,以此來提醒自己過往苦日子,要發奮圖強,報仇復國。

  原來吳王夫差發兵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被捉來吳國當了馬夫,日夜侍候馬匹。誠實守信的名言

  對于一個君王來說,這實在是十分難堪的。但是勾踐暗下決心,必須要恢復自己的國家,因此他沒有露出絲毫的抗拒神態,老老實實養馬。

  勾踐還裝出對夫差忠心耿耿的樣貌。用心替他駕馭馬車,態度謙卑。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就放他回國。

  勾踐回國后,決心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就“臥薪嘗膽”,還常自問:“你忘了在吳國的恥辱嗎?”

  勾踐又給吳王送去美女西施。吳王夫差就更加只顧吃喝玩樂,無心國政,弄得國家日漸衰弱。經過二十年的充分準備,勾踐看時機已經成熟,就在吳國沒有防備的狀況下,領兵把吳國打得大敗。夫差感到很羞愧,舉劍自刎而死。

成語的故事10

  【成語】賣劍買牛

  【讀音】mai jian mǎi niu

  【釋義】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后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

  【出自】《漢書;龔遂傳》:民有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櫝。

  【近義詞】偃武修文 馬放南山 投筆從戎 南征北戰

  【典源】漢宣帝即位后,過了很長時間,渤海郡及其相臨地區鬧饑荒,盜賊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選一個能勝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薦了龔遂,皇帝任命龔遂為渤海太守。當時龔遂已七十多歲,皇帝召見時,見他身材矮小,宣帝見到后,認為龔遂并非像人們說的那樣,不免對他有輕視之感。宣帝問龔遂:渤海郡一片荒亂,我十分擔憂,你準備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盜賊,而使我不再憂慮呢?龔遂回答:渤海郡地處偏遠,沒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為饑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濟,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盜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邊需弄耍弄罷了。您打算讓我去剿滅他們,還是去安撫他們?宣帝聽了龔遂的回答很高興,說:選賢良之臣前去,本來就是想對他們進行安撫。龔遂又說:我聽說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順亂繩一樣,不能著急,只能慢慢來,才會達到目的。

  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們對我的工作暫時不要按常規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許我見機行事。宣帝答應了這一要求,并特別賜給龔遂黃金,還為他增派了驛車。龔遂進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們聽說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龔遂讓他們都回去,并命令所屬的縣把專管追捕盜賊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農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對他們問罪,攜帶兵器的人,才屬于盜賊。接著龔遂獨自一人乘車來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來,盜賊也停止了活動。渤海郡中還有一些結伙搶劫的人,聽到龔遂的教令后,便自動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鋤頭和鐮刀。這樣偷盜搶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開始安居樂業。龔遂于是打開糧倉,把糧食借給貧民,還選任了一些好官吏對百姓實施安撫管理。龔遂發現齊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歡從事工商之類的末技,不重視耕種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則,追求儉仆的生活,鼓勵老百姓務農,命令每人都種一棵榆樹、一百棵薤、五十棵蔥、一畦韭菜,每家養兩頭母豬、五只雞。老百姓有持刀帶劍的,龔遂就讓他們賣掉,購買耕牛,并說:為什么不帶牛佩犢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勞作,秋冬之季檢查督促老百性收獲,鼓勵人們多積蓄農副產品。(龔遂)還巡視勸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內,家家有積蓄,官民都富裕起來。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成語的故事11

  【成語】鹿死誰手

  【拼音】lu sǐ shui shǒu

  【解釋】鹿:獵取的對象,比喻爭奪的政權。原比喻不知政權會落在誰的手里。現在也泛指在競賽中不知誰會取得最后的勝利。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石勒載記下》: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近義詞】龍爭虎斗、明爭暗斗

  【相反詞】和衷共濟、和平共處

  【成語典故】東晉時代,十六國中后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有一天,他設宴招待高麗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時候,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會兒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高祖(劉邦),卓越的本領又賽過魏太祖(曹操),從三王五帝以來,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軒轅黃帝第二吧!石勒聽后笑著說: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說的也太過分了。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一定做他的部下,聽從他的命令,只是和韓信、彭越爭個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決雌雄,較量高下,未知鹿死誰手?

成語的故事12

  李林甫,唐玄宗時官居“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宰相的職位。

  此人若論才藝倒也不錯,能書善畫。但若論品德,那是壞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餡媚奉承的本領。他竭力遷就玄宗,并且采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信的嬪妃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貌上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里盡說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裝做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采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可惜皇上還不知道。李適之以為這是真話,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采,玄宗一聽很高興,立刻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隨便開采呢?別人勸您開采,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幾次想把這件事告訴您,只是不敢開口。”

  玄宗被他這番話所打動,認為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對適之大不滿意,逐漸將他疏遠了。就這樣,李林甫憑借這套特殊“本領”,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來,司馬光在編《資治通鑒》時評價李林甫,指出他是個口蜜腹劍的人,這是很符合實際的 。

成語的故事13

  【成語】與虎謀皮

  【拼音】yǔ hǔ mou pi

  【釋義】與老虎商量,要謀取它的皮。比喻跟所謀求的對象有利害沖突,一定不能成功。現多用來形容跟惡人商量,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定辦不到。

  【出處】《太平御覽》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近義詞】海中撈月、枉費心機、水中撈月

  【反義詞】行之有效、立竿見影

  【故事】魯國的國君想讓孔子擔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對,一時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們商量一下再做決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問他:我想孔子擔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丘明回答:孔丘是當今公認的圣人,圣人擔任官職,其他人就得離開官位,您與那些因此事而可能離開官位的人去商議,能有什么結果呢?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周朝時有一個人非常喜歡穿皮衣服,還愛吃精美的飯食。他打算縫制一件價值昂貴的狐貍皮袍子,于是就與狐貍商量說:‘把你們的毛皮送給我幾張吧。’狐貍一聽,全逃到山林里去了。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說:‘請幫幫我的忙,把你們的肉割下二斤,我準備祭祀。’沒等他說完,羊就嚇得狂呼亂叫,互相報信,一齊鉆進樹林里藏了起來。這樣,那人十年也沒縫成一件狐貍皮袍子,五年也沒辦成一次祭祀。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錯了商議的對象!你現在打算讓孔丘當司寇,卻與那些因此而辭官的人商議,這不是與狐謀皮,與羊要肉嗎?二者有何不同?

成語的故事14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十分美麗的女子,她的父母親對她愛如掌上明珠。她家東邊的鄰居是一戶大財主,家財萬貫,可是這個財主的兒子卻長得十分丑陋;她家西邊的鄰居是一戶窮苦人家,可是這家的兒子卻長得十分英俊,而且很有才學。有一天,東西兩家鄰居同時托人為自己的兒子向這個女子家提親。她的父母一時難以作出決定,不知答應哪一家才好。于是,便去征求女兒的意見,說:“現在東西兩家都托人來求婚,我們考慮來考慮去,一直拿不定主意,你不妨說說你自己的想法,你愿意嫁到哪一家去?”那個女子張口欲言,可是又馬上縮了回去,過了好一會,一言不發。她的父母以為她害羞,難以啟齒,便說道:“你既然不好意思開口,我們就采用別的辦法。如果你喜歡東家就舉起左手;如果你喜歡西家,就舉起右手。”誰知話剛落音,那個女子卻把兩只手同時舉起來。她的父母迷惑不解地問;“你把雙手都舉起來是什么意思?”她羞羞答答地說:“東家的兒子富而丑,西家的兒子貧而美,我愿意嫁到東家去吃飯,嫁到西家去住宿。”她的父母聽了,真是哭笑不得。

  后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東食西宿”這個成語,比喻某入貪得無厭,唯利是擇,“有奶便是娘”,沒有一點兒人格。

成語的故事15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繪畫技術很 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墻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贊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點上眼珠并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后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墻上的龍怎么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不得不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墻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剛點過第二條龍眼睛,突然間天空烏云密布,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墻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云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云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墻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后來人們根據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精辟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內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但是在知識改革開放的信息時代,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一種創新,因為張僧給龍點了眼睛就發生了一個質的飛躍。

  畫龍點睛原文

  張僧繇⑴于金陵⑵安樂寺,畫四龍于壁,不點睛。每⑶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⑸誕⑺,因⑷點其一。須臾⑹,雷電破壁,一龍乘云上天。不點睛者皆⑻在。

  譯文

  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墻壁上畫了四條龍,但沒有畫眼睛,他常常說:“點了眼睛龍就飛走了。”人們都認為很荒誕,就點了其中一條龍的眼睛。一會兒,雷電打破墻壁,一條龍乘云飛上了天,沒有被點上眼睛的龍都在。

  注釋

  1 張僧繇(yáo):南朝梁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畫家。

  2金陵:今江蘇南京市。

  3 每:常常,每每。

  4 因:因此,就。

  5 以為:認為。

  6 須臾:一會兒。

  7 誕:虛妄,荒唐。

  8 皆:都,全都。

  畫龍點睛主人公簡介

  張僧繇(yóu ),梁武帝(蕭衍)時期的名畫家,南朝梁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詳。梁武帝天監(502年 - 519年)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歷任右軍將軍、吳興太守。擅寫真、頊道人物,亦善畫 龍 、鷹、花卉、山水等。擅作人物故事畫及宗教畫,時人稱為超越前人的畫家。梁武帝好佛,凡裝飾佛寺,多命他畫壁。所繪佛像,自成樣式,被稱為“張家樣”,為雕塑者所楷模。張僧繇他的畫活靈活現,畫的東西跟真的一模一樣。甚至有人說他畫的動物真的能活起來。有一次,他到一個地方去游覽,他興趣來了,就在金陵安樂寺廟的墻壁上面畫了四條龍,可是沒有畫眼睛。有人就問他:“你為什么不畫龍的眼睛呢?”。他回答說:“眼睛是龍的精髓,只要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的。”大家哈哈大笑起來,認為他是個瘋子。沒想到他提起畫筆,運足了氣力,剛給兩條龍點上眼睛,立刻烏云滾滾而來,突然電閃雷鳴,兩條蛟龍騰空而起,人們驚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 于是后來“畫龍點睛”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講話或寫文章畫畫時,一兩句關鍵的話(畫上關鍵的一兩筆)會使它們立刻生動起來。

【成語的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的成語03-06

成語的故事11-17

成語的故事06-15

寓言故事的成語和成語故事的成語11-12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6-07

寓言故事成語與歷史故事成語的區別12-05

成語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03-06

超短成語的故事03-26

歷史故事的成語06-12

成語小故事06-1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 | 最新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 先锋成在线人资源视频 | 最新国产AV资源网 | 亚洲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