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歷史五年級成語故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成語吧,成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還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語?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歷史五年級成語故,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歷史五年級成語故1
功成不居
春秋時期,老子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對立面,假如失去了對立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也就不存在了。老子用下面這些話,開誠布公地表達了他的思想: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就有惡了。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這就有惡了。所以,有和無互相產生,難和易對立形成,長和短對比出現,高和低互相存在,音和聲對立和諧,前和后不能分離,這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因此,圣人用無為來處事,用不言來教導,任憑萬事生長變化,不去管它,生養了萬物而不占為己有,推動了萬物而不圖報答,事業成功了但不夸耀,正因為不夸耀,所以他赫赫有名的功績永不失掉! 中國歷史五年級成語故事6
咄咄怪事
晉成帝時期,殷浩曾任過征西將軍庚亮的`參軍。在晉康帝時,接受建武將軍之封,任揚州刺史,后又任中軍將軍,統管揚州、徐州等五個州的軍事,在官場上也可謂光彩奪目。可是由于當時晉朝統治集團上層鬧分裂,將領之間勾心斗角、加上北征后秦失利,最終還是被撒了職,并流放到信安(現浙江衢縣)。雖說對于被貶黜(chù)一事殷浩從未向人抱怨過,可人們總能看到他沉默寡言,老是伸出一個指頭,對空畫字。這引起了人們好奇心,有好事者悄悄跟在他后邊,細細琢磨他畫的字,時間長了,后來終于弄清楚,那是“咄咄怪事”四字。這時,人們恍然大悟,他對自己被撤職和流放,是深懷不滿的。只不過作為權力斗爭中的犧牲品,他不能開誠布公地道出自己的冤屈,也無處傾訴這種冤屈,所以只能整天對空畫字以泄怨憤。
中國歷史五年級成語故2
一概而論
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屈原在《懷沙》中寫道:“鳳皇在笯兮,雞鶩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黨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意思是說:把玉和石頭混雜在一起,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屈原是戰國時代赫赫有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嘔心瀝血為國效力,卻得不到重用,這句詩就表達了他內心的不平之情。
中國歷史五年級成語故3
橫行霸道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花花公子薛蟠,與賈府是親戚,他到賈府來,名義上是上學,但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白交學費還不求上進、只求結識些紈跨子弟。此時寶玉和秦鐘他們已經人學了。有兩個學生,因樂此不疲地貪圖薛蟠的銀錢,被他哄上手了。班里還有兩個長得嫵媚風流的學生,外號叫“香憐”、“玉愛”。薛蟠這個人的心性卻好比水上浮萍漂泊不定,今日愛東明日愛西。自結識了香憐、玉愛二人,就棄去了當時的好友金榮,近來又有了新朋友,就棄去了香憐、玉愛。對他這種喜新厭舊胡作非為的'舉動,賈瑞雖然被命管理學生,但為了阿其所好,以便從中勒索,竟然對薛蟠的行為不聞不問,一任薛蟠橫行霸道。
中國歷史五年級成語故4
馬齒徒增
春秋時期,晉獻公想吞并虢國,但討伐虢國必定要經過虞國。晉獻公怕虞國不肯讓路。大夫荀息獻策道:“大王,依小臣之見,不如以駿馬和美玉作為交換條件,賭賂虞王,以便向虞國借路。”晉獻公沒有做聲,美玉和駿馬是他的兩樣至寶。荀息又說:“大王,駿馬和美玉可以再奪回,而虢國卻不可多得啊。”晉獻公最后還是接受了大夫的意見。虞王對晉國獻來的美玉和駿馬愛不釋手,一口允諾為晉國讓路。于是晉國輕而易舉地把虢國滅亡了。但晉獻公卻悶悶不樂,荀息猜出晉獻公的心事,于是對晉獻公說:“大王,現在虞國對我們毫不設防,不如我們來個一網打盡吞并虞國,奪回大王的`兩樣至寶。”晉獻公同意。回師的路上,晉國果真又占領了虞國。荀息牽回駿馬,手中捧著美玉對晉獻公說:“大王,美玉還是那塊美玉,只是駿馬的牙齒增長了。”后來便有了“馬齒徒增”這個成語。
中國歷史五年級成語故5
萎靡不振
西蒙.波娃《第二性》第九章:許許多多的小說都樂此不疲地把女人描繪成女巫、女妖,以美色和咒語迷惑男人。這種陳詞濫調是遠古廣為流傳的.神話的反映。女人被奉獻給了魔力。阿蘭(Alain)說,魔力是萬物的萎靡不振的精神;一種行為若不是來自于主動者,而是來自于被動者,它就是有魔力的。正是由于這個緣故,男人才始終把女人看成既定事物的內在性。即使地引起了收獲和生育,這也不是出自她本意的行動。她不是主體,不具備超越性和創造力,而是滿載液體的客體。
中國歷史五年級成語故6
開臺鑼鼓
馬烽《〈呂梁英雄傳〉起頭的話》:在這八年的斗爭當中,人民用血淚寫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現出無數民兵英雄。一九四四年晉綏邊區群英大會上,單說出色的民兵英雄,就有一百二十四位。這些人物當中,有的是爆炸大王;有的是神槍能手;有的是破擊英雄;有的是鋤奸模范;有的是智勇雙全的領導人;有的是天才卓越的.指揮員……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本領。真是花開萬朵,朵朵鮮紅。象許多民兵英雄,英勇斗爭驚天動地的戰跡;象圍困蒲閣寨、圍困婁煩、圍困三交、圍困岔口等史無前例的模范戰斗,要一一介紹出來,恐怕三年五載也說不完。如今只寫一個故事,雖然僅是一個小村子里的事情,但也可以看出晉綏解放區人民在八年抗日戰爭中,艱苦斗爭的輪廓。這些閑言淡語,只當作一段開臺鑼鼓吧!
中國歷史五年級成語故7
綽綽有余
戰國時期,齊國大夫蚳(zhi)蛙是諫官,孟子有一次去見蚳蛙,開誠布公地對他說:“你做了幾個月諫官,卻始終沒有提過建議,看來你不適合做這樣的官。”蚳蛙知道齊王的.脾氣不好,怕說了也不起作用,就很少勸諫,現在經孟子這么一說,才感到自已沒有盡到職責。
于是他向齊王辭去了諫官。這件事情齊國人知道以后都侃侃而談地說:“孟子替蚳蛙考慮得不錯,但為什么不替自已好好考慮呢?他屢次向齊王進言,齊王不用,他卻厚著臉皮不走,這不是嫉妒嗎?”有人把這些流言蜚語告訴了孟子,孟子實事求是地說:“我聽人說,一個有官職的人,如果沒有盡到職責就應該辭官;有進言責任的人,如果進言未被采納,也應該離去。而我呢?既無官職,又無進言的責任,我的進退自如豈不是綽綽有余嗎?”
中國歷史五年級成語故8
前無古人
唐朝時期,赫赫有名的文學家陳子昂有才學有抱負,受到武則天的賞識,后來又從軍。公元696年,建安王武攸宜北伐契丹,陳子昂擔任參謀。有勇無謀的武攸宜吃了敗仗。陳子昂獻計獻策,甚至自告奮勇請求率軍出擊,武攸宜不僅不允還把他降職。陳子昂義憤填膺,他登上幽州臺,想起古代燕昭王重用大將樂毅的'往事:樂毅在趙國當武將。因趙國發生內亂,又到魏國去當官,有一次,魏王派他出使燕國,燕昭王欣賞他的才能,請他留下。后來樂毅率軍攻下70余座城池,立下了豐功偉績。有人嫉忌他,在昭王面前說他野心勃勃。昭王不聽讒言,把搬弄是非的奸臣殺了,使樂毅更效忠于他。陳子昂吊古傷今,悲憤地唱出了《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意思是說:“再也見不到像燕昭王這樣禮賢下士的古人,也不會見到這樣的人了。海闊天空,我只能悲傷地獨自痛哭流涕。”后來,陳子昂被一個縣令所誣,投入監獄,憂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