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原文
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滿江紅慢”“念良游”煙波玉”“傷春曲”“悵悵詞”。以柳永《滿江紅·暮雨初收》為正體。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滿江紅》原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滿江紅·怒發沖冠
【1】原文
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2】譯文
我怒發沖冠登高倚欄桿,一場瀟瀟急雨剛剛停歇。抬頭放眼四望遼闊一片,仰天長聲嘯嘆,壯懷激烈。三十年勛業如今成塵土,征戰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虛度年華白了少年頭,只有獨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恥尚未洗雪,臣子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只想駕御著一輛輛戰車踏破賀蘭山敵人營壘。壯志同仇餓吃敵軍的肉,笑談蔑敵渴飲敵軍的血。我要從頭徹底地收復舊日河山,再回京闕向皇帝報捷。
【3】注釋
⑴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傷春曲”等。雙調九十三字。
⑵怒發(fà)沖冠:氣得頭發豎起,以至于將帽子頂起,形容憤怒至極。
⑶憑闌:身倚欄桿。闌,同“欄”。
⑷瀟瀟:形容雨勢急驟。
⑸長嘯:大聲呼叫。嘯,蹙口發出聲音。
⑹壯懷:奮發圖強的志向。
⑺“三十”句:謂自己年已三十,得到的功名如同塵土一樣微不足道。三十,是概數。功名,或指岳飛攻克襄陽六郡以后建節晉升之事。
⑻“八千”句:形容南征北戰,路途遙遠,披星戴月。八千,是概數,極言沙場征戰行程之遠。
⑼等閑:輕易,隨便。
⑽空悲切:即白白地哀痛。
⑾靖康恥: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虜走徽、欽二帝。靖康,宋欽宗趙桓的年號。
⑿賀蘭山:賀蘭山脈,中國境內有兩座山脈名賀蘭山,一座在河北一座在寧夏。一說指位于寧夏與內蒙古交界處的賀蘭山,當時被金兵占領;一說指位于河北境內的賀蘭山。據史料考證岳飛足跡未到過寧夏賀蘭山,而岳飛抗金活動區域曾在河北賀蘭山。
⒀胡虜:對女真族入侵者的蔑稱。
⒁匈奴:古代北方民族之一,這里指金入侵者。
⒂朝天闕(què):朝見皇帝。天闕,本指宮殿前的樓觀,此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明代王熙書《滿江紅》詞碑作“朝金闕”。
【4】賞析
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
可以說,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沒有哪一首能像本詞那樣有這么深遠的社會影響,也從來沒有像本詞那樣具有激奮人心,鼓舞人們殺敵上戰場的力量。
詞的上片抒發作者為國立功滿腔忠義奮發的豪氣。
以憤怒填膺的肖像描寫起筆,開篇奇突。憑欄眺望,指顧山河,胸懷全局,正英雄本色。“長嘯”,狀感慨激憤,情緒已升溫至高潮。
“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羅時空,既反映轉戰之艱苦,又謙稱建樹之微薄,識度超邁,下語精妙。“莫等”期許未來,情懷急切,激越中微含悲涼。
詞的下片抒寫了作者重整山河的決心和報效君王的耿耿忠心。
下片開頭四個短句,三字一頓,一錘一聲,裂石崩云,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胸懷,令人扼腕。
“駕長車”一句豪氣直沖云霄。在那山河破碎、士氣低沉的時代,將是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激勵力量。
“饑餐”、“渴飲”雖是夸張,卻表現了詩人足以震懾敵人的英雄主義氣概。
最后兩句語調陡轉平和,表達了作者報效朝廷的一片赤誠之心。肝膽瀝瀝,感人至深。全詞如江河直瀉,曲折回蕩,激發處鏗然作金石聲。
【5】創作背景
關于此詞的創作背景,學界有多種說法。有學者認為此詞當創作于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前后,也有人認為作于紹興四年(1134)岳飛克復襄陽六郡晉升清遠軍節度使之后。
【6】作者簡介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南宋抗金將領,民族英雄,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官至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以不附和議,被秦檜所陷,被害于大理寺獄。孝宗時追謚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理宗時改謚忠武。《宋史》有傳。《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岳武穆集》十卷,不傳。明徐階編《岳武穆遺文》一卷。《全宋詞》錄其詞三首。
【7】《滿江紅》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詞,把握作者的情感。
2、從歷史背景中理解詞作的思想內容,感受詞作悲壯豪邁的風格。
3、體會岳飛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思想,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重點】
從歷史背景理解體會詞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以讀促學,賞析詞的意境。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知道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課題叫什么?(齊讀課題)
1、介紹滿將紅
《滿江紅》為詞牌名,風格古樸、激昂、大氣。這首詞是誰寫的呢?
2、介紹岳飛
PPT展示岳飛圖片 :岳飛,抗金名將,精忠報國
3、PPT展示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二.學習新課
(一)初讀詞作,讀準字音
發、冠、車、缺、血、朝、闕
(二)再讀詞作,知人論世,讀出節奏
1.了解作者PPT展示
岳飛:字鵬舉,北宋相州湯陰縣人。從小天資聰悟,愛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臂力超人,十一歲隨刀槍手陳廣學武藝,成為一縣無敵的槍手。后拜周同為師學射箭,練就了能挽弓三百斤,左右開弓箭無虛發的本領。二十歲,首次從軍,帶兵首戰告捷,活捉賊首。二十四歲,轉入開封宗澤部,帶兵一戰汜水關,二戰竹蘆渡,清水亭一仗殺得金兵橫尸十五里,斬獲金軍大小軍將首一百七十五顆,在建康南面的牛頭山設下伏兵痛擊金兵,斬首三千余,生俘三百余,收復了大片國土,岳家軍威名大振,人民感恩岳飛,為他建了生祠祭祀。紹興三年春,岳家軍已達一萬八千人。同年九月九日,高宗在臨安召見岳飛父子,并賜“精忠岳飛”錦旗,授江州建置制置使司等官職。岳飛在江州寫下了振鑠千古的《滿江紅》詞。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奉命平定了洞庭楊幺,僅用八天時間,一舉獲勝,收編六萬降軍入岳家軍,擴充了抗金力量。并在順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正當岳飛所向披靡,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于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班師。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后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刑前揮筆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馳騁在抗金戰場上的主帥岳飛,就這樣被秦檜一伙奸臣奪去了年青而寶貴的生命。
2.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再讀詞作,讀出節奏
(三)三讀詞作,了解詩意,讀出感情
自由朗讀,談一談《滿江紅》的上闋和下闋分別表現了作者什么情感?
學生討論,PPT展示
1.怒發沖冠
胸中的怒火好似火山一樣爆發,詞人獨自憑欄眺望,想到中原,山河破碎,二帝被擄,生靈涂炭。于是按不住心頭之恨而怒發沖冠。一句“仰天長嘯”,道出了精忠報國的急切心情。
2.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回顧過去
“三十功名塵與土”,回首往昔,當下的功名事業如同塵土,微不足道
展望前程
“八千里路云和月”,展望抗金斗爭,任重道遠,須披星戴月,日夜奮戰,長期斗爭才能獲得勝利。
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這是千古名句,既是作者自勉,又用來激勵抗金將士,明確指出,抗金不能再等了,等到須發白了,就來不及了,這是對堅持抗金救國的廣大軍民的巨大鼓舞和鞭策。
上闋小結
抒寫作者渴望為國殺敵立功的情懷和抱負
4.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靖康,是宋欽宗的'年號。其父宋徽宗,得知金兵入侵的消息,嚇的急忙將皇位傳給太子(欽宗),想南下避難。欽宗即位,改號靖康。就在這一年底,金兵攻入,掠奪宋宮廷、國庫和民間的金銀財帛后,于靖康二年四月俘虜徽、欽二帝北撤,北宋自此滅亡。這就是岳飛說的“靖康恥”。岳飛認為,靖康大恥至今未雪,臣子之恨,何時泯滅?用反問句,以加強語氣,表現了與敵人的仇恨不共戴天
5.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帶領軍隊,直搗敵人巢穴
6.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壯志饑餐”和“笑談渴飲”都是岳飛的激憤之語,夸張手法的運用進一步表達了對金人蹂躪中原,涂炭生靈的切齒之恨和戰勝強敵的決心。
7.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以此收尾,既表達“精忠報國”的思想,同時也再次強調了收復失地的堅定決心,情調激昂,感人肺腑
下闋小結
抒發作者雪恥復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壯志!
三.歸納總結
1.總結:這首詞,通篇貫穿了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和氣壯山河的英雄主義氣概。如果說蘇軾的詞豪放,那岳飛的詞則是雄壯。它表現了一個愛國將士的凜然正氣和崇高境界。有了這種正氣和境界,才能寫出這種千百年傳唱不衰的好作品來。
2.三讀《滿江紅》,讀出感情
3.根據PPT提示,試背全詞
四.板書設計
初讀:讀準字音
再讀:讀出節奏
三讀:讀出感情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1】原文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2】譯文
登樓遠望中原,只見在一片荒煙籠罩下,仿佛有許多城郭。想當年啊!花多得遮住視線,柳多掩護著城墻,樓閣都是雕龍砌鳳。萬歲山前、蓬壺殿里,宮女成群,歌舞不斷,一派富庶升平氣象。如今,胡虜鐵騎卻踐踏包圍著京師郊外,戰亂頻仍,風塵漫漫,形勢如此險惡。
士兵在哪里?他們血染沙場,鮮血滋潤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們在戰亂中喪生,尸首填滿了溪谷。悲嘆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卻田園荒蕪,萬戶蕭疏。何時能有殺敵報國的機會,率領精銳部隊出兵北伐,揮鞭渡過長江,掃清橫行“郊畿”的胡虜,收復中原。然后歸來,重游黃鶴樓,以續今日之游興。
【3】注釋
1、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傷春曲”。雙調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
2、黃鶴樓:舊址在黃鶴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黃鶴磯上。
3、鳳樓龍閣:形容中原建筑的華美富麗。
4、萬歲山:宋徽宗政和四年(1122年)建于汴京東北角,為皇帝游玩享樂之地。
5、珠翠:指山前的奇花異石。另有一說為指代宮女。
6、蓬壺:蓬萊,是古代傳說中的渤海中三個仙山之一。
7、鐵騎:敵兵。
8、郊畿:京畿一帶。
9、風塵:威事引起的兵荒馬亂的情景。
10、膏:血污。
11、鋒鍔:敵人的武器。
12、壑:大溝。
13、請纓:請求命令。
14、河洛:黃河、洛水一帶,即指中原。
15、漢陽:武漢三鎮之一。
【4】創作背景
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作者出兵收復襄陽六州駐節鄂州(今湖北武昌)。紹興七年(1137年),偽齊劉豫被金國所廢后,岳飛曾向朝廷提出請求增兵,以便伺機收復中原,但他的.請求未被采納。次年春,岳飛奉命從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率領部隊回鄂州(今湖北武漢市)駐屯。在鄂州,岳飛到黃鶴樓登高,北望中原,寫下了這樣一首抒情感懷詞。
【5】作品鑒賞
這是一首登高抒懷之詞。全詞由詞人登上黃鶴樓所見之景發端,追憶了昔日汴京城的繁華,再回到眼前講述戰亂頻繁、生靈涂炭的情景,最后懷想來日得勝后的歡樂之情,抒發了詞人對國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復中原的強烈愿望。
上片起首的“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三句,詞人寫登上黃鶴樓所望之景:在一片荒煙籠罩之下,仿佛有很多的城郭。接下來的“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三句,是詞人由眼前所見之景聯想起了昔日汴京宮苑的繁華:花團錦簇遮住了視線,柳樹成蔭掩護著城墻,樓閣盡是雕龍砌鳳。緊接著“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二句,續寫昔日之景,說萬歲山前、蓬壺殿里盡是一派宮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熱鬧景象。
上片的前半部分,詞人極力表現昔日汴京城的繁華,為接下來的抒情作鋪墊。后面的“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三句,詞人筆鋒一轉,寫如今金兵的鐵騎包圍了汴京的郊外,塵沙彌漫,戰勢兇險。上片詞人撫今追昔,表現了詞人對昔日汴京的留戀以及對今日金兵攻占中原的悲憤之情。
下片起首的“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四句,詞人自問自答,說如今士兵已經血灑戰場,浸染刀鋒;如今百姓已經尸橫遍野,填滿了溝壑。接下來的“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四句,詞人悲嘆江山仍舊存在,但千家萬戶流離失所,田園荒蕪,接著反問自己何時才能請纓殺敵,率領精銳之師踏馬揮鞭,橫渡長江,收復中原。詞人在此處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著意表現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情景,與上片詞人所追憶的昔日之繁華形成鮮明的對比,抒發了詞人內心的悲痛以及渴望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迫切心愿。結拍的“卻歸來、重續漢陽游,騎黃鶴”三句,詞人繼續上文的懷想,說自己收復失地之后,還要歸來故地重游,再登黃鶴樓,以續今日登臨之興。詞人在結尾處虛寫光復中原后的情況,以來日得勝之輕快,反襯眼下心懷故土的心緒難平,抒發了詞人對揮師北伐的迫切愿望和收復中原的決心。
此詞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語言沉郁悲壯,感情真摯濃烈,極具感染力。
【6】作者簡介
岳飛(1103—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出身貧寒。二十歲應募為“敢戰士”,身經百戰,屢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將。紹興十年(1140年)統率岳家軍大破金兵干郾城,進軍朱仙鎮,準備渡河收復中原失地。但朝廷執行投降政策,勒令其退兵。后被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流傳下來的作品不多,有《岳武穆集》。今存詞僅三首。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深感之心。他在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至今讓人士氣振奮。其率領的軍人被稱為“岳家軍”,人稱“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滿江紅·暮春
【1】原文
家住江南,又過了、清明寒食。花徑里、一番風雨,一番狼籍。紅粉暗隨流水去,園林漸覺清陰密。算年年、落盡刺桐花,寒無力。
庭院靜,空相憶。無說處,閑愁極。怕流鶯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始今何處也,彩云依舊無蹤跡。謾教人、羞去上層樓,平蕪碧。
【2】譯文
我的家住在江南,又過了一次清明寒食節日。一場風雨過后,在花叢中的路上,一片散亂的落花。落下來的紅花,靜靜地隨著流水走了。園林里漸漸地覺得清綠的樹葉茂密了。我計算了一下:年年刺桐花落盡的時候,寒天的力量一點也沒有了。
庭院寂靜,我在空空地想著她。我為國而愁的太厲害了,但沒有地方說,因為那些流鶯乳燕太可怕了,如果她們知道了這個消息,又要陷害我。如今也不知道書信在哪里,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沒有蹤跡。空教我上樓去瞭望。我到樓上去的次數太多了,實在沒有臉面再上去了。即使是到了樓上也看不到我想念的人,只看見樓外的原野上一片碧綠的莊稼。
【3】注釋
1、滿江紅:詞牌名。《樂章集》《清真集》入“仙呂調”。雙調九十三字,前片四仄韻,后片五仄韻,一般例用入聲韻。
2、清明寒食:這是春天的兩個節日。寒食,約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節前一二天。
3、一番:一陣
4、一番:一片
5、狼籍:散亂。歐陽修《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詞:“狼籍殘紅,飛絮濛濛。”
6、紅粉:形容紅花飄落。
7、清陰:碧綠的樹葉茂密。
8、刺桐:植物,豆料。一名海桐。落葉喬木,春天開花,有黃紅、紫紅等色。生長在南方。福建的泉州又名刺桐城。
9、閑愁:為國家之愁。作者在很多場合里,把國家之愁,都說作閑愁。
10、流鶯乳燕:指權奸佞臣。他們鼓唇弄舌,搬弄是非。
11、尺素:書信。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12、彩云:又作“綠云”,指想念的人。
13、謾:作空、徒解。
14、羞:沒有臉面。這是說高樓上去的次數太多了,不好意思再上了。
15、層樓:高樓。
16、平蕪:平原、原野。
【4】創作背景
此詞一說作于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當時辛棄疾在江陰軍簽判任上;一說作于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至五年(1194),當時辛棄疾在福建任提點刑獄、安撫使等官。
【5】作品鑒賞
《滿江紅·暮春》是一首十分委婉纏綿的傷春相思詞,寫一位空閨女子懷念情人而又羞澀難言的情緒狀態,逼近婉約派詞人秦觀的風調。擅長于寫豪壯沉郁之詞的辛棄疾,能以似水柔情寫女子的相思怨別,足見他的大家風范。
此詞分上下兩闋,上闋重在寫景,下闋重在抒情,也是長調最常用的章法。既然屬常見常用,那么易陷于窠臼。但此詞既不落俗套,又有新特點,委婉但不綿軟,細膩但不平板。做到這一步,全賴骨力。具體地說每句之中,皆有其“骨”,骨者,是含義深厚,分量沉重,足以引人注目的字面;由骨而生“力”,就足以撐住各句,振起全篇。
上闋寫這女子眼中的暮春景象。這樣寫,不僅為下闋抒情作好了鋪墊,而且已暗蓄著紅顏難久而年華虛度的悲愁。起拍點明時間地點,情韻含藏。如“家住江南”,看來不過點明地點,卻能突出這是一位比之塞北女子更嬌柔的江南女子的哀怨。如寫清明寒食,不過是先敘出抒情的特定時間,為下文寫景著力,卻以一個“又”字傳神,表明不止一次獨自度過暮春的寂寞和哀怨,使往年暮春的心情被其調動起來。以下一氣貫注,鋪寫殘春凋零景象,也于景中含情。“一番……一番……”的句式,是抒情重筆,表明經過許多次風雨之后,如今的花徑里已經狼藉不堪了。“紅粉”兩句,接前風雨而來,實描花落水流紅的殘春景象,和綠意漸濃、園林寂寞的風光。其中的一“暗”字,一“漸”字,如鈍刀割肉,拉長了感覺的時間,表明她飽受煎熬的時間很長。除了寫出時光的流轉之外,在古典詩詞的傳統語境里,還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象征著青春美貌的流失。特別是作者用“紅粉”一詞時,花落所隱含的美人衰老無華的意思更明顯。“算年年”以下數語,拈出刺桐花,以作補充,變泛論為實說。用一“算”字,總束暮春風光,并舉出很少入詞的暮春刺桐花落,來表明春光的不再,天氣的轉暖。“寒無力”三字,頗為生新惹目,自是“骨”之所在。寒,謂花朵瘦弱,故無力附枝,只得隨風飄落,不得以清陰綠葉之盛壯,而耀威于枝頭。寒花與密葉之比較,亦可使人聯想。倘能結合作者的處境、心緒而謂其隱含君子失意與小人得勢之喻,似非無稽。這樣殘春景象,在他有點有面的描寫中,被收拾無遺,而這位江南女子的傷春之情,也已經從中沁出。就章法而論,此處隱含的比喻,則是由上闋寫景轉入下闋抒情的過渡,唯其含而能隱,故尤耐人尋味。
下闋在此描寫的基礎上,寫她的孤寂和苦悶,羞澀和矜持,把一個含羞含情的年輕女子的.相思情愫,刻畫得體貼入微,美輪美奐;換頭的“靜”字,承上啟下,既指芳花凋零之后的寂靜,也寫情人不在的孤寂。因為難以忍受這過度的“靜”,所以她“相憶”遠方的游子,可是在“相憶”之始,她已感覺“相憶”的徒勞——“空”字是明證,正像上闋起韻的“又”字一樣,這里的“空”字,也很能含蓄傳恨。以下寫“相憶”之情不僅“空”,而且“無說處”,這就加倍傳寫了她的苦悶和幽怨,所以她感到“閑愁極”。然而這無盡的閑愁,這帶有幽怨的相思,依然是“無說處”的。以下就“無說處”轉寫作者的羞澀和矜持。這滿懷的閑愁,只能深藏在心中,不僅不能對伊人說,對別人說,而且還生怕流鶯乳燕知道。這里,在她極度的羞澀和矜持中,似還隱含著這樣的意思:這段感情是不能為外人所窺破的,是非同尋常的。由是,她只好自己隱忍著,在情感的苦汁里泡得透濕。“尺素”以下,由眼前所感苦境,轉入對于游子的癡情等待中去。言其既得不到伊人的一封信,也不知道伊人如今身在何方。以“彩云”這一美好的稱謂指稱對方,表明了她的癡迷未減,以“依舊”來暗怨游子的薄幸,一直未告訴她自己的行蹤。這一癡一怨,與前文相憶而無說處一樣,表明她的內心充滿著惶惑和矛盾,欲愛不得,欲罷不能。結韻雖然把她內在情愫化為情蘊飽滿的形象,所傳達的感情也如此充滿了矛盾:她羞上層樓,怕見平蕪,卻又情不自禁,登樓遠望。作者寫女子的相思,運筆如此纏綿悱惻,細膩宛轉,確能勾魂攝魄,令人賞嘆無置。
對于這樣一首從女性那一面寫來的閨中念遠詞,因為讀解到這一層次不能窺見抒情主體的精神風貌,所以人們往往試圖給它“最終的解釋”,即把它與作者自身的情感狀態聯系起來,因而得出它是一首政治寄托詞的結論。如以春意衰敗寄托時局衰微之意,以盼望游子音訊,寄托盼望北伐消息之意,以怕流鶯乳燕,寄托憂讒畏譏之心,也就是說,詞中這位寂寞的江南女子,是作者對于自己的政治形象的審美化和柔化創造。中國詩詞既然原有“美人香草”的抒情路子,采取這一角度來解釋此詞,也就未必不可以成立。只不過要句句扣死,卻也未免失于穿鑿。倒不如取“有寄托入,無寄托出”的認知態度,更為合理。
【6】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滿江紅·夜雨涼甚忽動從戎之興
【1】原文
金甲雕戈,記當日、轅門初立。磨盾鼻、一揮千紙,龍蛇猶濕。鐵馬曉嘶營壁冷,樓船夜渡風濤急。有誰憐、猿臂故將軍,無功級。
平戎策,從軍什,零落盡,慵收拾。把茶經香傳,時時溫習。生怕客談榆塞事,且教兒誦花間集。嘆臣之壯也不如人,今何及。
【2】譯文
想當初,在帥府,穿金甲持雕戈;軍中作檄,揮筆寫完千紙,筆墨都還未干。天剛黎明,寒氣侵人,披著鐵甲的戰馬已嘶鳴起來,奔赴戰場;黑夜里,狂風呼嘯,怒濤奔騰,高大戰船正在搶渡。當年李廣建功無數終降為庶人,有誰對這種不平之事表示同情呢?
那些抗敵恢復方略,記錄軍中生活的詩篇,只好任它散失殆盡,而懶得收拾了。只能靠焚香煮茗來打發時光了。現在就怕人談邊塞的事,暫且教兒女們誦讀《花間集》吧。只是感嘆自己壯年是就不如人,何況現在呢!
【3】注釋
⑴金甲雕戈:金飾的鎧甲;刻鏤過的戈。形容武裝的壯麗。
⑵轅門:軍門,指李玨帥府。
⑶磨盾鼻:盾鼻是盾的紐。齊梁之際荀濟入此,說當在盾鼻上磨墨作檄討伐梁武帝蕭衍。后以“磨盾鼻”喻軍中作檄。
⑷龍蛇:原指草書飛動圓轉的筆勢和飛動的草書,后泛指書法、文字。
⑸樓船:戰艦。
⑹“有誰憐”三句:“猿臂故將軍”指李廣。《史記·李將軍列傳》:“廣為人長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廣曾為驍騎將軍,因事降為庶人,因稱“故將軍”。古代殺敵以首級的數目計功,故稱功級。平生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而不得封侯。
⑺平戎策:指平定平定外族的策略。這里指作者屢有奏疏陳述抗敵恢復方略。
⑻從軍什:是指記靈軍中生活的詩篇。
⑼慵(yōng):懶惰,懶散
⑽茶經:這里指記茶葉的品種及烹茶方法的書籍。
⑾香傳:即香譜,記香的品種,燒香的方法,器具等。
⑿榆塞:《漢書·韓安國傳》:“后蒙恬為秦侵胡,辟數千里,以河為竟。累石為城,樹榆為塞, 匈奴不敢飲馬于河 。”后因以“榆塞”泛稱邊關、邊塞。
⒀花間集:是五代十國時期編纂的一部詞集,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文人詞選集,由后蜀人趙崇祚編輯。
【4】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者在自注中說“忽動從戎之興”,即作者忽然產生從軍抗金的念頭。情況是這樣:劉克莊曾因“江湖詩案”遭難被黜。到紹定六年(1233)蒙古滅金之際,宋師北上謀復回河南,劉克莊尚閑置在家。宋金之間的這場戰爭引起了詩人從軍抗金的念頭。這是作者寫作此詞的背景。
【5】作品鑒賞
詞的上片從回憶往日的軍營生活寫起。“金甲雕戈,記當日、轅門初立。”“記當日”點明這里所寫的是對往事的回憶。詩人回憶開始擔任軍門工作時的威武的景象。“金甲雕戈”,形容武裝的壯麗。“轅門初立”,是說開始擔任軍門工作。時李玨出任江淮制置使,節制沿江諸軍,帥府設在建康。劉克莊在幕府掌文書,被譽為“煙書檄筆”,一時無兩。”他也很以此自負,所謂“少年自負凌云筆”,時僅二十三歲。“磨盾鼻”三句寫出了詩人當年才華橫溢,極為得意的精神狀態。“一揮千紙,龍蛇猶濕”顯示他草擬文書時,文思敏捷,筆走龍蛇,文不加點,倚馬可待的超人才氣。“鐵馬曉嘶營壁冷,樓船夜渡風濤急。”這兩句脫胎于陸游《書憤》一詩的名句:“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曉嘶”,“夜渡”,一寫白天,一寫夜間。表現強敵壓境,戰斗緊迫的程度。“鐵馬”這兩句表現一種壯闊的`戰斗場面和肅殺的戰斗氣氛。“有誰憐”三句借用“李廣難封”的典故說明自己雖曾躊躇滿志,而終于無功而歸,怨憤之情,溢于言表。這里作者以李廣自況,自有不平之意。史載劉克莊從軍建康李玨軍幕時,由于前線泗上兵敗,朝野皆主“以守易戰”。劉克莊建議抽減極邊戌兵,使屯次邊,以壯根本。“主謀者忌之”,即自行辭職歸里。由于這一次辭去軍幕,使他一生未能再直接參與同敵人的戰斗。所以每當追憶到這段軍旅生活時,既神往,又遺憾。不過總的看來,詞的上片的基調還是昂揚亢奮的。
下片抒寫的是詩人憤郁塞胸時發出的悲涼深沉的哀嘆。詩人此時廢退之身,無路請纓,只能正話反說,傾訴內心的隱痛和憤慨了。“平戎策,從軍什,零落盡,慵收拾。”對一個愛國詩人而又是戰士的人來說,平戎策,從軍什,是戰斗生活的記靈,是珍貴的文獻。一般都要編入專集傳及后代的。有如勒石記功。可現在卻都已零落殆盡而懶于收拾。“把茶經香傳,時時溫習。”即詩人只能靠焚香煮茗來打發時光了。唐陸羽有《茶經》三卷。“香傳”,即香譜,記香的品種,燒香的方法,器具等。丁謂有《天香傳》,沈立、洪芻均有《香譜》。讀到這里不禁使人想起辛棄疾《鷓鶘天》詞中的名句:“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了。實際上這樣做都是違心的和不得已的,純屬無可奈何。“生怕客談榆塞事,且教兒誦《花間集》”,這兩句表面上是說詩人已作終老之想,無意復問邊事,而用描寫美女與愛情的《花間集》來教導兒女。現在不但詩人自己不談“平戎”,而且唯恐客人談及。這里著意寫詩人過去遭遇留下的傷痛,是抱負難展的憤激之辭!“嘆臣之壯也不如人,今何及”。結語用春秋時鄭大夫燭之武語。《左傳》僖公三十年載:燭之武對鄭文公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里意為雖有“從戎之興”,無奈力不從心。表面上怨嘆流年,實際上是感嘆壯志未酬,不能一展抱負,用的是曲筆。
劉克莊是辛派詞人,這首詞的風格與辛詞酷似。在慷慨淋漓、縱橫恣肆中時露悲涼深沉之哀嘆。詩人把立志收復中原的氣節與功名作為詞的主旋律,表現了英雄失志而不甘寂寞的思想。詞在表現手法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運用曲筆,使詞的意蘊更加深沉含蓄。
【6】作者簡介
劉克莊(1187—1269),南宋文學家,江湖詩人和辛派詞人的重要作家。初名劉灼,字潛夫,號后村居士,莆田(今屬福建)人。師從真德秀。以蔭入仕,淳祐六年(1246)賜進士出身。官至工部尚書兼侍讀。任建陽令時,曾因詠落梅詩遭讒病廢十載。詩詞多感慨時事之作,渴望收復中原,振興國力,反對妥協茍安。詞風粗豪肆放,慷慨激越,有明顯的散文化、議論化傾向。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別調》。
【《滿江紅》原文】相關文章:
滿江紅原文及翻譯08-05
《滿江紅》原文及賞析08-01
《滿江紅》原文及翻譯11-10
《滿江紅》原文及譯文02-04
滿江紅原文及鑒賞02-07
《滿江紅》的原文及賞析02-21
秋瑾《滿江紅》原文03-01
《滿江紅·寫懷》原文12-08
滿江紅秋瑾原文及賞析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