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作】
念奴嬌·赤壁懷古——[宋]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一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注釋】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雙調,一百字,仄韻,多用入聲。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縣,蘇軾所游為黃州赤壁,一名赤鼻磯。
大江:長江。
浪淘盡,千古風一流人物:千百年來的杰出人物都被滾滾東去的浪濤沖洗盡了。淘,沖洗。風一流人物,歷史上杰出的人物。
故壘:古時舊營壘。
周郎:周瑜。
赤壁:地名,周瑜在赤壁曾大破曹軍。
亂石穿空:陡峭不平的石壁直沖入天空。
卷起千堆雪:卷起的浪花就像千萬堆白雪。
一時多少豪杰:那個時候產生了多少英雄豪杰。
公瑾:周瑜的名字。
小喬:周瑜的妻子。
雄姿英發:描寫周瑜當年姿態雄健,意氣風發的氣概。
羽扇綸(ɡuān)巾:手執羽扇,頭戴綸巾,這是當時文人任元帥的打扮。綸巾,青絲帶織的頭巾。
檣櫓:搖船的工具。檣,船上的桅桿。
灰飛煙滅:船隊被焚,像煙灰一樣消失了。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應笑我多愁善感,使自己過早地長出了花白的頭發。多情應笑我,即“笑應我多情”的倒裝。
一尊還酹江月:還是用一杯酒祭奠江中的明月吧。尊,酒器。酹,以酒灑地祭奠。
【古詩今譯】
滾滾東流的長江,宛若一條時間的長河,千百年來,蕩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英才。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一插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卷起千萬堆雪一樣的浪花。如詩如畫的大好河山哪,那一時期,曾造就了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當年的周公瑾,小喬剛剛嫁給了他,那姿態該是多么的雄峻。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頭巾,談笑之間,曹軍的戰船就在濃煙烈火中化成了灰燼。游歷于古戰場之間,應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人的一生其實就象一場夢,還是用這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題中的赤壁,是黃州(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城外,長江北岸的一段紅色山崖。“懷古”,是古人寫詩詞常常采用的一個題目。在這類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詠歷史事跡來抒發自己的感慨。這首詞就是蘇軾游覽黃州赤壁想到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有所感觸而寫。其實,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吳三國爭雄,吳國名將周瑜聯合劉備,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軍的地方是另一個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縣西南的赤磯山。這里詞人借懷古以抒懷抱,不一定拘泥于地點的確鑿。
懷古的重要一環,是怎樣把今和古聯系起來。蘇軾望著波濤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古以來那些才華出眾的人物都已隨同時間流逝而消失,猶如被源源而來的浪濤從歷史上沖洗掉了一樣。于是,他用“浪淘盡”三個字,把眼前的長江和歷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聯系起來,在這種自然而又形象的聯想中,表現他對歷史人物的懷念。大江即長江。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聲韻的要求外,也顯得更有氣魄。“千古”,指久遠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從江濤轉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來的戰爭遺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故”,舊的。“壘[lěi]”,指營盤。“人道是”,據說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歲就當了將軍,當時吳國人稱他為周郎。這三句詞說,在那古代營盤西邊,據說,就是三國時代周瑜打勝仗的赤壁。點出了赤壁的歷史意義,也為下片歌頌周瑜埋下了伏筆。那么,作者當時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亂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嚇人的大浪頭,拍打著江岸,激起的浪花象無數堆耀眼的白雪。面對著這雄偉的景象,難怪作者要贊嘆不已:既贊美這雄偉的大好河山,更贊美歷史上曾經在這里叱咤風云的無數英雄豪杰。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帶出了對古人的懷念。下片,就轉入對赤壁之戰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頌。蘇軾寫這首詞時,距離發生于公元二零八年的赤壁之戰,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著幾百年前的往事,用“遙想”兩個字把我們引向了遙遠的過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喬”,周瑜的妻,是當時著名的喬氏姊妹中的妹妹。詞中提到他們的婚事是為了突出周瑜年輕得意的神態。作者用“雄姿英發”來形容周瑜氣度雄偉、人才出眾。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著戎裝,手搖羽毛扇,頭戴著配有黑絲帶子的頭巾(綸[guān]巾),風度瀟灑,從容指揮,在說笑之間,輕而易舉地就把曹操水軍戰船燒成灰燼。“檣[qiáng]”,帆船上的桅桿。這里用“檣櫓”代表曹軍的戰船。“羽扇綸巾”,寫出了周瑜的神態。“談笑間”,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檣櫓灰飛煙滅”,六個字就再現了一場歷史性的大戰。寥寥幾筆,顯示了作者藝術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間,傾注了作者對周瑜的由衷贊賞。
對歷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對自己現實狀況的不滿。對比之下,四十七歲的蘇軾深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樣年紀輕輕就建立了卓著的功業而感嘆。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氣說:“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象他這樣,通過想象去經歷(神游)那三國(故國)的赤壁之戰,人們大概會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過早地有了花白頭發(華發)吧!自嘲之余,一種看破紅塵的消極情緒油然而生。“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樽”,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酹[lèi]”,灑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覺得,人間不過象夢境一樣,不要徒然感嘆了,還是給江上的明月,獻上一杯酒,伴月痛飲吧!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雖然結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贊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及懷念,構成了豪放的基調。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于常州。追謚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于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
【思想感情】
抒發了詞人對昔日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詞人對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夢”,抑郁沉挫地表達了詞人對坎坷身世的無限感慨。“一尊還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詞余音裊裊的尾聲。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06-09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翻譯、賞析03-28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03-19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08-29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及翻譯07-08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及賞析10-25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及翻譯03-04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蘇軾12-01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