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寫龍門石窟的表導游詞(精選10篇)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為:山西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那么怎么寫一篇導游詞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參考吧!
寫龍門石窟的表導游詞 1
各們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歡迎您走進河南走進洛陽,領略中原八千年文明,感受華夏古今的滄桑。我是大家這次洛陽龍門之旅的的導游員曹瑞萍,大家可以叫我小曹。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張師傅,張師傅有著多年的駕車經驗和嫻熟的駕車技巧,請大家對我們旅途的行車安全放心。俗話說得好“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同行游”。今天,能為大家服務,小曹感到十分榮幸。愿我們在接下來的旅途中合作愉快,也愿大家在洛陽渡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現在我們再登幾十步臺階,馬上就到奉先寺內了。龍門石窟最大的塑像——盧舍那大佛就在這個寺內。參觀之余,請各位朋友一定要注意腳下,走好我們的每一步路。
奉先,顧名思義“奉祀祖先”。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間,后代稱九間房。奉先寺在開窟造像時,別具匠心,一反常規,不采取全部開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勢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種渾然天成的浩然大氣。奉先寺南北寬約36米,東西進深40米,始建于永徽元年,也就是655年,竣工于上元二年也就是675年,歷時20多年,現為龍門石窟雕刻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礡的摩崖佛龕,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石窟。
拾級而上,登上窟龕的平臺,崖壁間一尊巨大的雕像即刻映入眼簾,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大盧舍那佛像,F在請大家看一下奉先寺的布局:中間為主佛,兩側依次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及兩供養人。主佛梵名日:盧舍那,即光明普照、光輝普遍之意。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抱身,應身。盧舍那大佛即為抱身佛,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大佛的發髻呈波紋狀,身后光艷奪目,是馬蹄形的神光和寶珠形的頭光,突出了大佛器宇軒昂之勢。身光上冉冉躍動的火焰紋,以及飄然飛動的飛天,給大佛以舒適悠然之動感。
通觀整尊造像給人以肅穆之感,既莊嚴睿智,又溫和慈祥。這是理想化了的社會圣賢的象征。聽到這兒,也許就有人想問了:佛教中佛、菩薩均為男性,為什么這兒的不是呢?且聽小向慢慢道來,設計者按照佛乃“非男非女、亦男亦女”的說法,出于政治方面的需要,模仿武則天的形象特意將佛女性化了。據史料記載:武則天“方額廣頤”與盧舍那的形象暗自合拍,因此,這尊佛像可以說是武則天當時形象的真實寫照。
有人說盧舍那大佛是“東方的蒙娜麗莎”集善良與美貌于一身的。的確如此不信大家請看,佛的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慈目下垂,嘴角微翹,欲笑未笑,仿佛在領悟追索著哲理,而下垂的目光似乎又在關注著大千世界的蕓蕓眾生,我們來仔細端祥它,你有沒有發現無論你站在他面前的那個位置,他都在注視著你呢?無論你身處哪個位置,佛的目光總能和您的目光交接。
石刻的眼睛為什么這么傳神?對了,這正是雕像的畫龍點眼之處,盧舍那的`雙目,采用陰刻方法,把眼球雕洞淺凹進去,又保持瞳孔的突出,利用光線反差也就造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配以少垂的佛首,使朝拜者的目光與大佛目光交匯時,畏而不懼,可親可敬。無論你身處哪個位置,佛的目光總能和您的目光交接。
接下來,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兩側的“隨從”,左側迦葉,身首雖殘,但仍可以看出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僧形象,嚴謹持重,是佛教第一次集結的召集人;右側阿難,忠厚虔誠,是第一次佛會訴“三藏”的主誦人。二菩薩身高皆為13.25米,他們頭戴華麗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顯得安靜平和,端莊矜持。南側天王力士受自然風化和崩毀嚴重,已面目全非;北側保存較好,天王肅穆、碩壯、猙獰,具有鎮壓邪惡的力量;力士剛強、生性暴躁;即便是承擔著天王沉重身軀的地神,都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具有一種奮力對抗的精神。金剛怒目、威武雄健,作為佛的護法神絕對恪盡職守。兩位女供養人頭梳雙髻,裙裾曳地。通觀整個奉先寺的造像,無論是弟子、培薩、天王、力士及至供養人都是為了點綴,陪襯,和烘托主佛盧舍那的形象和地位,從而產生“眾星捧月”的藝術效果。
奉先寺的石刻群像,實際上是封建統治者在宮廷臨朝執政場面的神話:主佛盧舍那是帝王的化身,培薩是嬪妃的化身,二弟子是文臣的化身,二天王、二力士則是武將的化身了,也可以說奉先寺儼然一個“佛國朝廷”。
寫龍門石窟的表導游詞 2
各位游客:
歡迎光臨龍門石窟。我是你們的導游,很榮幸今天能為大家服務。
龍門石窟是與大同云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2000年11月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從北魏孝文帝(公元494年)開始開鑿,歷經六、七個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了400余年才完成的。石窟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F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萬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很高的藝術造詣。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首先,我帶大家參觀奉先寺,它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余米。洞中佛像開鑿于唐代武則天時期,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杰作。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盧舍那佛像兩邊的是二弟子迦葉和阿難。旁邊這座金剛力士雕像最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你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接著我們就去萬佛洞,萬佛洞的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有15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后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現在,我們要去賓陽洞。這個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雕刻中帶有明顯的`西域藝術痕跡?唔數裼酗w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杰作。
古陽洞也很出名。這里有豐富造像題記,為人稱道的龍門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清代學者康有為盛贊這里的書法之美為:魄力雄強、結構天成。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后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寫龍門石窟的表導游詞 3
游客們:
大家好,我是本次出行的導游,我叫關颯寧,就叫我小關吧!我們今天去的地方時洛陽龍門石窟。到了目的地之后呢,大家要注意幾點,一是請看好自己的孩子,二是不能私自離開團隊,三是請勿在建筑物上亂涂亂畫,四是請勿亂丟垃圾。
祝大家旅途愉快!
我們現在已經達到目的地了,請大家跟緊隊伍,聽我講解。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后,歷經了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四百余年大規模營造,東西兩山洞窟龕兩千一百多個,造像九萬七千三百余尊,佛塔三十九座,并有題記、碑碣三千六百多品。
其規模之宏偉,藝術造詣之高,令人嘆為觀止,不愧為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最具代表性的窟龕為北魏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和唐代的看經寺等。題記、碑刻古陽洞著名的.“龍門十二品”及唐代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所書“伊闕佛龕之碑”等,都是我國古代書法的珍品。
大家現在自由參觀一個小時,然后車上集合。
。ㄒ粋小時過去了) 游客們,我們馬上就要離開這美麗、雄偉的龍門石窟了,希望大家在來這里參觀,也希望我還能為大家服務!
寫龍門石窟的表導游詞 4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朋友們來到龍門石窟參觀游覽,我叫張,是你們的導游,你們可以叫我小張,希望大家在龍門石窟玩得愉快。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出口處,距市區12.5公里。
現在,我們前往萬佛洞,因洞內有15000尊佛像而得名,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有蓮花,主尊佛為阿彌陀佛,他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正在向弟子們說法。
前方就是古陽洞了,喜歡書法的'游客一定不要錯過哦。
好了,龍門石窟的主要洞窟已經介紹完了,待會兒我們將穿越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去觀賞西山龍門石窟的全景,希望大家保護環境,我們11:30在石窟廣場會合,謝謝大家!
寫龍門石窟的表導游詞 5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就讓我給大家當一次導游,我姓王,可以叫我小王導游,下面讓我給大家說一說龍門石窟的美景吧!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以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后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一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僅有2厘米。
大家都累了吧!到我這邊的椅子上座下歇會,我給大家講一個龍門的傳說吧!
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片煙波浩淼的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魚,過著平靜的`生活。村里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母親。母親想了想便告訴她,如過在聽到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末了,山崩地裂,龍門山立刻從中間裂開,洶涌的湖水從中傾出,奔騰咆哮地流過洛陽城,一瀉千流向東海,水流之后無數清泉從山崖石中迸出,為芳池瀉為飛瀑。兩山的崖壁上出現無數蜂窩似的窟窿,窟窿內影影綽綽全是石像,有的眉清。有的輪廓不清,千姿百態蔚為奇觀,從此龍門石窟便名揚天下了。
游客們,湖的那邊有很多景觀比如白園、白居易、武則天、萬佛洞,蓮花洞等景觀。
謝謝大家!今天游龍門石窟結束了好好休息,明天還有更精彩的旅游,再見!
寫龍門石窟的表導游詞 6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很高興成為大家的導游,我叫小遠。
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龍門石窟,下面我給大家邊參觀邊講解二個主要的石窟。
大家向前看,就是蓮花洞,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后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上頂多以蓮花為飾,像這樣的大型蓮花,雕刻得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并不多。此洞高達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
現在我們已經走完蓮花洞,大家再登上幾十個臺階就到了奉先寺,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廬舍那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皇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間,約始建于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費時約21年左右。(記住參觀時別亂丟垃圾哦!)
各位游客,感謝你們今天配合我的工作,現在龍門石窟之旅已經結束了,希望大家參觀的高興。
寫龍門石窟的表導游詞 7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導游,我們要去的地方是龍門石窟。很高興為大家講解龍門石窟。
現在呢,我們已經踏上旅途,行駛在鄭少高速上,途經新密、登封和伊川就會到達我們今天的目地地——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呢位于洛陽市南12公里的伊河兩岸,這里的地行為兩山夾一水,河以東是香山,河以西則是龍門山,遠遠望去,龍門山就像一座天然的門闕,故古稱“伊闕”,隋煬帝建都洛陽后,因宮城門正對伊闕,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隋朝時改伊闕為“龍門”,沿用至今。
龍門石窟是我國的重點觀賞風景區,大家來看這的龍門石窟的門上有一位佛和兩條長龍,我們進來時,大家看這些洞里都有一個不同的姿態,小佛在兩旁,中間有大佛。從前有個傳說,古時代有一個長的像佛的'小男孩,他常常聽到地下有聲音,于是他挖地,忽然地咧開了一個大洞,里面出來一個大佛,所以就形成了龍門石窟的稱號。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饼堥T石窟就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后。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于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進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洞窟約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
大家接著看,擺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龍,這個龍是守護佛的龍,一但佛被破壞,這個龍就會震一下。提醒我們要保護好祖國是文化遺產。
好了,龍門石窟的歷史講解就先到這里,下面是觀賞的時間,注意不要亂畫,影響美觀。
寫龍門石窟的表導游詞 8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實驗小學的導游員,姓丁。大家可以叫我小布丁,今天,我將陪大家共同進入名勝古跡的龍門石窟,希望這一次的講解能讓您有一段深刻的印象。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窟、大同云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后因處于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并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后出現的`。
由于山林的幽靜、神秘、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筑、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
游客們,今天的游覽就要結束了,希望這段美好的時間能個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寫龍門石窟的表導游詞 9
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讓我陪大家一起來參觀素有“龍門二十品”美稱的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素有“九朝古都”之稱。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她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一。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13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現存佛像十萬余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龍門石窟是國家五A級旅游景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龍門石窟中最著名的是盧舍那大佛。傳說她是根據武則天的臉型經過修飾而成的。鑿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于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
各位朋友,現在,請跟著我參觀龍門石窟的.幾個重要洞窟。
這里是潛溪寺,它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臺上,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儺。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菩薩共稱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凈土宗信仰的對象。
我們過潛溪寺后,在路旁右側有一敞口石匾,我們看過石匾,向南走大約十步,進入一座院落,院中有并排三座石窟,便是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傳說它是北魏宣武帝為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營造的洞窟之一。其中僅中洞的開鑿就花費了24年時間,其富麗堂皇的景象是龍門眾多石窟之冠。
參觀過賓陽洞,拾級而上,這里就是萬佛洞。萬佛洞多洞相連,巧奪天工,渾然天成。一些怪石之奇,景觀之險,讓人不無驚嘆,流連忘返;登高遠眺,心曠神怡。萬佛洞集我國著名四大石窟之精華,塑佛主、菩薩、弟子、天王、力士近三萬尊。萬佛洞為一長約500余米的山洞,在洞中有23000余尊各式各樣的佛像。洞在龍門西山中部,因窟內南北兩壁刻有15000余尊佛像而得名。
朋友們們,我們可以再去參觀一下蓮花洞。參觀完蓮花洞,再登幾十級臺階就到奉先寺了。它原名大盧舍那像窟,始雕年代說法不一,有說是唐代咸亨三年(672年)開始雕鑿,至唐代上元二年(675年)完成,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大龕。奉先寺南北寬約34米,東西深約36米,置于9米寬的三道臺階之上,龕雕一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龕,形態各異、刻畫傳神的造像顯示了盛唐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成為石雕藝術史上的奇觀。
另外,世界遺產委員會對龍門石窟也有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2006年1月龍門石窟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2009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現存窟龕最多的石窟,創造了現存窟龕數量最多的中國之最。
由于時間關系,龍門石窟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謝謝各位!如果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可以反饋給我哦!
寫龍門石窟的表導游詞 10
尊敬的游客朋友:
大家好。我是帶你去參觀洛陽龍門石窟的導游。請叫我焦導,F在我們在去龍門石窟的'路上。龍門石窟于20xx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接下來,我會給你看它的真實外觀。
龍門石窟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坐落在龍門山的熊耳山上,那里有許多巨大的碎石,我們的祖先在這里創造了這么多佛像。龍門石窟現在有2345個石窟,10多萬尊佛像,3600多處銘文,甚至60多座寶塔,是中國三大石窟藝術珍品之一。
龍門石窟自古以來就是帝王吉祥,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在雕塑史上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現在,很多佛像的正面都被損壞了,請愛護文物,不要往護欄里鉆。
【寫龍門石窟的表導游詞】相關文章:
龍門石窟導游詞06-07
龍門石窟導游詞08-16
龍門石窟導游詞范文09-24
龍門石窟導游詞例文09-24
西山龍門石窟導游詞08-29
龍門石窟的景點導游詞08-29
龍門石窟景色導游詞08-28
關于龍門石窟導游詞07-21
龍門石窟的導游詞范文10-04
關于龍門石窟的導游詞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