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編景寧導游詞
各位團友,大家好!看過路上的好山好水,聽過畬族的風土人情,美麗的大均古村就在各位的眼前。
請隨我進入畬族文化陳列館,了解畬族文化。畬族婚俗、宗教信仰、山歌、舞蹈、服飾、禁忌、飲食等別具一格,傳師學師、畬族民歌、畬族三月三、畬族醫藥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彩帶編織技藝、畬族婚俗、畬族服飾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分畬族服飾區、織布彩帶區、畬族居室區、香菇茶葉區、農耕展區、生活文化區等六個主題文化展區,多角度展示畬族文化。下面我重點介紹一下畬族彩帶和畬族“三月三”。
彩帶是畬族傳統的手工藝織品,既是美化衣著的裝飾物,以及用作腰帶、背帶等的.生活實用品,還是畬族青年男女定情信物、定親回禮和驅邪祝福的吉祥物,定親時,不論男方送什么禮物,姑娘回禮必需有自己織的彩帶。畬族彩帶編織技藝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彩帶有圖案帶、符號帶和字帶三大類。第一類:圖案帶。畬族人民的崇拜信仰、生活習俗等都在彩帶上以圖案的方式表現出來。第二類:符號帶。畬族彩帶上還有些看似漢字卻又不是漢字的符號,畬民認為那是祖傳的字,是吉祥祈福的。有關專家認為這是一種“意符文字”, 是“活”著的畬族“文物”,它承載著遠古時代畬族先民的祈福信息。第三類:字帶。近代以來,隨著一些經濟狀況較好的畬村辦起私塾,畬民開始學習漢文化。一些畬族女孩子也認識了漢字,漢字織紋彩帶開始出現。景寧東弄村的一位藍姓女子即畬族民間藝人藍延蘭的太曾外祖母首先織出了《皇帝朝紀》字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皇帝朝紀,宋元明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福祿壽喜,龍飛鳳舞,榮華富貴,金玉滿堂。”雙排編制一共104個字,在兩排相同漢字之間還織上50個傳統符號,堪稱一絕。
“三月三”是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稱“烏飯節”。節日期間,附近幾十里畬族百姓云集歌場,進行對歌,整個畬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祀活動。“三月三”吃烏飯源于一個民族故事。相傳在唐代,民族英雄雷萬興率畬民抗擊敵軍,被圍困在山中。時值隆冬季節,糧食斷絕,情況萬分危急,雷萬興動員畬民上山尋找食物。但見滿山遍野草木枯黃,只有烏稔樹,雖葉落殆盡,卻仍然果實累累。畬族人民摘食烏稔果充饑,軍威大振,于三月三沖出重圍。為了紀念民族英雄雷萬興抗擊敵兵取得勝利,畬族后人便銘記這一天并代代相傳,也就有了三月三吃烏米飯的習俗。 如今,景寧“三月三”畬鄉風情節已成為吸引大批游客的傳統旅游盛會。
游客朋友們,今天的游覽就要結束了,希望這一段歡樂時光能給您留下美妙的回憶。
【精編景寧導游詞】相關文章:
精編嵊泗導游詞06-12
長城導游詞精編06-14
精編同里導游詞04-08
焦作云臺山導游詞精編版04-09
經典簽名精編02-25
傷感說說精編04-07
經典傷感語錄精編02-23
班級口號精編06-12
楊瀾語錄精編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