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灣古鎮導游詞范文
作為一名樂于為游客排憂解難的導游,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導游詞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沙灣古鎮導游詞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廣州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沙灣鎮位于廣州市番禺區西部,面積37.45平方公里,下轄14個行政村和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沙灣古鎮始建于南宋,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嶺南文化古鎮,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民間藝術飲譽南國。
先后獲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蘭花名鎮、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鎮等榮譽稱號。
沙灣古鎮旅游區占地2300多畝,其中旅游核心區占地約265畝。
已修繕了留耕堂、聚福樓等一批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明清古建筑,重現清水井片區4座古建風貌,初步完成了39條古街巷、長達5.2公里的管線埋地、雨污分流首期整治和部分街巷的外立面整飾,并對綠化景觀進行了升級改造。
2012年元旦,以留耕堂和清水井廣場為重點的第一期工程將如期正式對外開放,并推出首期兩條旅游線路,選取留耕堂、衍慶堂、三稔廳等10個代表性建筑進行陳列布展,展示沙灣的民俗風情、宗祠文化、建筑藝術以及重要人物事跡等。同時,家庭旅館、停車場、公交線路等配套設施也配置完善。
核心區打造了10個主題鮮明的展館,包括沙灣宗祠文化展覽館(留耕堂)、何炳林院士紀念館、廣東音樂紀念館(三稔廳)等,展現沙灣瑰麗的祠堂文化、宗族文化、建筑文化、農耕文化、民間文藝等,充分彰顯了沙灣古鎮的風采和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
古鎮旅游還推出了人性化的吃、住、玩、樂體驗。安寧西街4幢標志性仿古建筑大茶樓、冠南樓、金龍樓和青蘿會館,成為沙灣特色茶樓食肆,還有家庭旅館、特色手信一條街、休閑酒吧街。
古鎮街核心區居住人口大約1萬多人,原住民占了60%左右,這也是沙灣古鎮人文環境的一大特色。
沙灣古鎮旅游,不同于自然風光、人造景致,有別于單純的吃喝玩樂。它是沙灣鎮璀璨歷史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俗文化的全新體驗。集古建筑觀賞、歷史文化知識的汲取、風土民情的體驗、休閑娛樂于一體,全面呈現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開啟了番禺旅游的新篇章。
何少霞故居
何少霞故居位于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北村車陂街惠巖巷7號,建于清代。屬硬山頂兩層青磚樓房,底層青磚石腳三間兩廊,建筑面積約105平方米,面寬10.2米,進深10.3米,墻基和門檻以花崗巖石砌筑,石門額上有磚雕。故居現由其后人居住,保存完好,由何少霞外甥朱偉森居住。
何少霞(1894—1942),名振渠,字乾調,沙灣北村人。出身書香之家,自幼受粵劇熏陶,為人誠實,學風嚴謹。
2005年9月,何少霞故居公布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古鎮書齋
古鎮書齋是還原古時"卜卜齋"文化位于明初進士何子海的原居地"進士里"巷。為清中葉沙灣傳統的"三間兩廊"建筑。書齋以教授蒙學知識與儒家思想為主,也是封建社會科舉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古鎮書齋重現了清末民初的私塾場景與先生的居所,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沙灣重視教育的傳統。
中華神木家具館
中華神木家具館位于車陂街6號佑啟堂內。中華神木又稱"陰沉木",蜀人稱之為"烏木",享有"植物木乃伊"的美稱。在古代,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皆把中華神木家具、藝術品視為傳家鎮宅之寶和避邪之物,民間廣泛流傳著"縱有珠寶一箱,不如烏木一方"的民諺。該館所展示的精美家具和藝術品均以中華神木制作而成,殊屬珍貴。
熾昌堂——水滸人物故事館
熾昌堂——水滸故事瓷盤館"位于車陂街8號熾昌堂內,完整展示了一套國家級禮品瓷器——"水滸故事瓷盤"。1951年,以景德鎮建國瓷業公司為主體,邀集醴陵、唐山、潮州等地瓷業精英參與設計制造的水滸故事瓷盤,僅燒制了三套。
此全套以水滸108將典型故事為題材的瓷盤作品,在國內絕無僅有。傳神生動的人物形象被瓷彩高手精工繪制在108只瓷盤上,加上《七律詩·序》盤和《"替天行道"·跋》盤,全套共110只。現分別按"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的次序排列展示,宛若一幅氣勢磅礴的瓷畫長卷,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特色和高超的陶瓷工藝水平。
農耕生活館
建于清代中葉,為沙灣傳統"一偏一正"小戶民居。該館展現沙灣清末民初農戶的居所場景,陳列了沙灣各種傳統農耕用具,再現沙灣近代農耕社會的生活氣息。
清水井
清水井位于沙灣商貿中心、安寧中街西南端,是沙灣地標式的構筑物。不管周圍的環境變化有多大,即使是"少小離家老大還"的老沙灣人只要站在這個地方,就能對東南西北各方的情況一目了然。
1959年,沙灣未筑村中公路前,清水井北面緊靠安寧中街,隔街正對著設有二樓的冠南茶居,東南隔街處便是賣咸魚的雜貨鋪,正南面是大巷涌路,偏西,是用石板蓋渠面的粥粉店,緊靠正西的.是著名的"牛奶當"牛奶甜品店。
清水井是一口南北向,寬約3米、長約4米,深1.5米,四周垂直、平底、無蓋石,東、南、北設井欄,全用白麻石砌成的長方形公用井。
惠巖何公祠
惠巖何公祠是奉祀何氏留耕堂第22世何惠巖及以下列祖的家祠,該祠背北朝南,頭門面闊10.3米,深6.1米,花崗石腳,3級石階登臨,大門為少見的"趟櫳門",頭門的屋檐下有精美的灰塑和壁畫。
惠巖祠為二進式的小祠堂,跨過"趟櫳門",面前有一扇褐色屏門,上面雕刻精美的花式和窗欞,十分古樸雅致。頭門兩側耳房有木構子閣,房間北面開窗,陽光透過雕花木窗,營造出溫馨的氛圍。上、下窗外墻之間有綠釉瓷質欄桿裝飾。
祠堂天井縱深4.4米,由花崗石鋪砌而成,兩側建有高墻,西墻開有小門貼巷,東墻開有六角門接書齋小天井,門上嵌陽刻行書"得少佳趣"石額,字體娟秀,伴以浮雕花紋裝飾,書齋亦為前后二進,中隔小天井,前座自建門口貼街。在小天井處還專門建有一口水井,井口為麻石砌成,井邊的墻腳陽刻"升泉地脈龍神"6個字。井邊墻上有精致琉璃花窗裝飾,后座有木構小樓,樓前為飄廊。
后寢深7.95米,前有3級石階與天井相接,前墻兩側有精細磚雕花窗,正中有墨色屏門,門上雕飾比頭門上的屏門更加精致。門上有窗,窗門花格嵌有貝殼磨制而成的白色薄片,既為透光,也為裝飾,檐下有華麗雕刻的花衽板,所雕四時花果、吉祥圖案等均貼有金箔,門兩側各嵌一座大型木刻透雕雀替作裝飾,堂內無柱,由東、西兩座大型金字梁架承托瓦頂,梁架簡樸無裝飾,堂內奉祀設施已不存。
惠巖祠的主建筑東側附建有面闊3.6米、與祠等深的二進精致書齋。東為"達義巷",祠西的小巷所居住戶皆為該祠子孫,巷名亦以"惠巖"而名之。
何氏大宗祠
何氏大宗祠又叫"厚本堂",位于番禺區沙灣鎮。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后幾毀幾建,現規模是于清康熙年間擴建而成的,沙灣何氏大宗祠又名沙灣留耕堂,是沙灣何氏宗族的大祠堂。"留耕"兩字取自"陰德遠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
何氏大宗祠為何姓厚本堂,在樂從鎮水騰管理區沙邊村八坊。按民初版《何氏事略全卷》載:"……今覽舊譜,則前人亦幾費經營矣,其始建何時無可考,惟載重修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按該祠現存的建筑形制,構件用材、裝飾工藝等實物,如頭門上蓋之蓮花托斗拱、礪石為柱、沙巖華板飾件等觀察比較,均屬晚明遺物。據此,該祠的`始建年代,應不低于晚明,而其后座及兩廊等,則為清代重修之物。
厚本堂面闊,進深三座,主體建筑外有后樓,為該堂舊廚。同治末改修為有廳有廚,供小事聚會之用。頭門為歇山頂式,蓮花托斗拱,四柱和兩邊底梁均為礪石所造,橫梁雕有瑞獸、花草等紋飾,頭門兩倉臺外壁華板,通飾龍,馬,麒麟等瑞獸浮雕,線條粗獷,古樸傳神,是我縣現存古祠中較好的一座,現為沙邊小學校址。
一九九一年五月公布厚本堂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留耕堂
留耕堂位于北村的"廬江嚀道",為沙灣何氏宗族的始祖祠。始建于元代至元乙亥年(1275年),數百年來歷經劫難,屢毀屢建。現時的面貌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始,按明制品官家廟的有關規格,先后共花了17年時間擴建而成。
全祠地勢北高南低,主建筑占地3334.25平方米,為五開五進形制,有頭門、鐘鼓樓、儀門、東西兩廡、拜庭、后寢和襯祠等各個部分。各建筑物按古代宗法禮儀所需的功能而布局,依中軸線排列并向兩旁對稱展開,恢宏軒敞,其建筑布局、結構和典雅宏麗的裝飾,展現了高超的古建筑藝術。體現出古代風水學說中的最佳選址與座向。
1983年,被譽為"七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中國現古學奠基人的夏鼐老先生參觀后,評價留耕堂為"嶺南古建筑綜合藝術之宮"。
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嶺南文化古鎮沙灣,因位于古海灣半月形的沙灘之畔而得名。沙灣地處珠三角幾何中心,北與廣州番禺中心城區一河之隔,東望東莞深圳,南鄰中山珠海,西連順德南海,交通四通八達。據史書記載,這里原只是打魚人聚集的小漁村,至宋代,沙灣西北已成陸地,東南尚屬淺海,經歷代移民不斷圍海造田,田地面積不斷擴展。南宋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何氏先祖德明從內地來此,在沙灣購買了大量山地和海田,定居此地,繁衍子孫,富甲一方。沙灣也逐漸變成魚米之鄉。因此番禺也有諺云:“沙灣何,有仔唔憂無老婆”。宋末元初,大量移民逃難到嶺南,不少移至沙灣,明清時各姓氏舉人進士輩出,不少姓氏亦發展成為大族。
改革開放以來,沙灣借助優越的自然條件和便捷的水陸交通優勢,鎮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穩步、健康發展,地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躍居廣東省鎮級前列。幾年來,沙灣先后獲得全國文明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國家衛生鎮、廣東省中心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農村綜合實力經濟強鎮等榮譽稱號。
嶺南民間建筑文化博物館。
雖歷經800多年,沙灣古鎮“三街六市”的粵中地區典型商業市鎮格局仍保存完整。沙灣現有約7萬㎡的古建筑群,如古祠留耕堂,古塔水綠山青文閣,古街安寧西街、車陂街,古巷升平人瑞巷,古井清水井以及鰲山古廟群等,其間蘊藏著豐富的磚雕、灰塑、木雕、壁畫藝術珍品,充分展示了宋朝至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變遷史,堪稱嶺南民間建筑文化的博物館。
沙灣古鎮村落選址背靠青蘿嶂,面朝沙灣水道,中部有文塔崗,是典型的南方村鎮傳統風水格局。看沙灣的古鎮區,一定要到留耕堂。據番禺博物館文物辦考查,留耕堂是番禺現存年代最久遠、布局最嚴謹、規模最宏大、造工最精巧、保存最完好的粵中宗祠的經典之作,建筑面積3334.45平方米,集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建筑特色于一體,堪稱綜合性藝術宮殿。
【沙灣古鎮導游詞范文】相關文章:
甪直古鎮導游詞03-03
關于平樂古鎮導游詞02-05
紹興安昌古鎮導游詞01-20
內蒙古響沙灣導游詞8篇02-16
江蘇同里古鎮導游詞-江蘇導游詞01-24
關于上海楓涇古鎮導游詞03-11
甪直古鎮導游詞5篇03-03
精選5篇四川上里古鎮導游詞01-20
古鎮——青,清,親02-15
靖港古鎮散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