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孔導游詞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導游,有必要進行細致的導游詞準備工作,導游詞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須是從實際出發,因人、因時而異,有針對性的。那么什么樣的導游詞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孔導游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孔導游詞1
語文課上,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孔子,還教我們孔子語錄,如 “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師告訴我們,孔子是二千多年前的圣人,他的思想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我們。怎么樣的人才能稱為圣人呢?我有些好奇。
今年暑假,爸爸媽媽帶著我前往曲阜朝圣。曲阜的孔府、孔廟和孔林統稱“三孔”,如今已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金碧輝煌的孔廟是各朝帝王朝拜孔子的地方,大成殿的大柱子雕著盤龍花紋,蔚為壯觀,來到這兒,虔誠之情油然而生。孔府又稱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子孫居住的地方,它是我國僅次于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里面一幅巨大的“戒貪圖”震撼人心,后花園占地面積約13萬余平方米,古雅幽靜令人嘆為觀止。占地200萬平方米“至圣林”即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此地宏偉壯觀,莊嚴肅穆。之所以稱為孔林,是因為“陵”是皇家用的,為了表達對圣人的敬重,便取其諧音“林”。
游完“三孔”,我們又去了孔子生跡園,那兒的蠟像館記錄了孔子的.。生平事跡,其中“孔子相師”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孔子問官于郯子、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真正做到了“學而不厭”。孔子55歲周游列國,有一次,他遇到七歲的項橐,項橐問他:“鵝的叫聲為什么這樣大?”孔子說:“因為它的脖子長。”項橐說:“蛤蟆、蛙子脖子很短,叫聲也不小啊!”博學多識的孔子被項橐的聰明才智所折服,連連慨嘆“后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 孔子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的內涵,也許正是這么一種不恥下問的精神造就了一代圣人。
圣人故里一日游結束了,面對孔子塑像,我們揮手告別,卻揮不走孔子謙虛好學的故事。媽媽微笑著問我:“現在,你知道孔子是個怎么樣的人了嗎?”我認真地回答:“他是個值得我學習的圣人!”
三孔導游詞2
暑假,我和爸爸到山東曲阜旅游,曲阜因是孔子的故鄉而格外出名。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有教無類”綿延數千年,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乃至東方人。在一個萬里晴空的下午,我們滿懷敬意,專程游覽了曲阜“三孔”景區,即孔廟、孔府、孔林。
我們首先參觀了孔廟。這是后人為紀念和祭祀孔子而修建的廟宇。孔廟建筑壯麗,歷史悠久,保存完好。走近孔廟,我看見城門上有著“萬仞宮墻”四個大字,原來這是乾隆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對孔子的崇敬之情而親筆題寫的。古代的“仞”是一個長度單位,等于八尺。據說,人們稱贊孔子的弟子子貢很有學問,而子貢卻說:“人學到的.知識好比宮墻,我的學問只有墻頭那么高,而我的老師孔子這道墻卻有數仞。”孔廟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個馱著碑的動物了,它長得像烏龜卻并不是烏龜,它是龍的兒子,叫“赑屃”。許多人到了孔廟都會來摸摸這個赑屃,他們說:“摸摸赑屃的頭,一輩子不犯愁;摸摸赑屃的腚,一輩子不生病。”我也入鄉隨俗,將赑屃摸了個遍。
接下來,我們參觀了孔府,這是孔子嫡系子孫居住的府第。我看見大門上寫著“圣府”二字,旁邊還寫著一幅妙趣橫生的對聯,上聯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下聯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我發現這里有兩個錯字,“富”字少寫一個點,“章”字的那一豎通到了“立”字頭。原來啊,“富”少一點表示“富不到頂”,“章”那一豎代表“文章通天”,多有趣呀!接著我們來到了“大堂”,這是宣讀皇上圣旨、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子、舉行重大儀式的地方;二堂也是后廳,是接見四品以上官員的地方;三堂,也叫退廳,是處理家庭事務的地方。我最喜歡的還是孔府的后花園,那比北京故宮的面積還要大呢!這里有奇花異草,許多參天大樹,有“五柏抱槐”,太湖石假山等等。
最后,我們來到孔林,這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這里風景秀美,有參天古樹,綠草茵茵,這兒曾經有著小橋流水,但隨著時間流逝,橋下本來流淌的小溪干枯了。走進孔林,就像走進了空調房一樣,非常涼爽。孔子墓就在孔林的中心,墓上刻著“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好多人專門來到孔子墓前緬懷這位圣人。
啊,“三孔”真是個巨大的文化博物館,我們這樣游覽只能算是走馬觀花,我多么希望下次再到曲阜來細細參觀呀!
三孔導游詞3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至隋唐時代達到鼎盛,其間,大體經歷了佛教經典在中國大量傳播、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逐步融合以及建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這樣幾個發展階段。在這幾個階段,都顯示出由山西出家的著名高僧的歷史貢獻,其中最為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法顯、慧遠、曇鸞等幾位高僧。
法顯是東晉時杰出的佛經翻譯家和旅行家。俗姓龔,平陽武陽(今臨汾市西南)人,平民出身。他的三個哥哥都在童年夭折,父母唯恐他不能成人,在三歲時就送他到佛寺當了沙彌(小和尚),希冀依靠“神佛”的保拓,免除夭折之難。法顯從小對佛很虔誠,20歲時受了“大戒”,信仰更加堅定,行為更加嚴謹,眾僧稱譽他“志行明敏,儀軌整肅”(《高僧傳·法顯傳》)。
法顯生于南北分裂、社會 動蕩的東晉十六國時代,佛教在北方廣泛流行。當時,北方地區先后建立起眾多少數民族政權,他們與漢民族隔閡很深,尤其是在思想信仰上,漢族信奉儒家教義,認為“佛,外國之神,非諸華所應祠奉”;他們則主張“佛是戎神,所應兼奉”(見《晉書·佛圖澄傳》),把佛看作是自己民族的宗教。因此,為了從思想上統治漢族廣大民眾,他們大力宣揚佛教,政治上扶植佛教發展。如石勒建立的后趙國百姓,在印度高僧佛圖澄的宣傳下,“多奉佛,皆營造寺廟、相競出家”(見《晉書·佛圖澄傳》)。但是,佛教的迅速發展也帶來不少混亂。主要是僧人受統治者支持享有特權,于是“真偽混淆,多生愆過”(見《晉書·佛圖澄傳》),出現大量不法行為,引起民眾不滿,嚴重削弱了佛教;同時,佛教自身的規章制度,尤其是戒律也很不健全,當時雖有不少西域僧人翻譯的佛經在中國流傳,但很不系統,且多是口授相傳,輾轉流行,不免訛誤增損,而戒律的翻譯又極為缺乏。戒律的松弛和僧人特權的加大,更造成佛教界的混亂。
這種狀況,對于正直篤信的法顯來說,是不能容忍的。為了保衛佛教的純潔性,以利于佛教的發展,他決心西行印度,到佛教發源地找回完整的戒律,由此建立一套維持僧眾團體及僧眾個人的規章制度,作為佛教團體和個人的行為準則。于是,東晉隆安三年( 399),法顯與同學數人從長安出發,“至天竺尋求戒律”(法顯《佛國記》,又名《法顯傳》),登上了西向印度取經的征途。
法顯從長安出發時已是65歲高齡,他們一行數人,西經戈壁,越蔥嶺,周游天竺,后經印度洋到山東半島登陸,最后回到東晉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在外歷時20xx年,歷經30多個國家,包括今日我國的西北和阿富汗、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以及我國南海、東南沿海等地,歸來時已是80歲老人。他是當時中國走得最遠的人,“漢之張騫、甘英皆不至此”(《佛國記》)。
法顯在印度刻苦勤學掌握了梵文梵語,把大量口傳佛典記錄下來帶回中國,歸來后,又親自譯成漢文,從此,中國內地佛經結束了西域的中轉,直接溝通了東方的兩個文明發源地,中國佛教更系統地發展起來了。同時,法顯撰寫的《佛國記》不僅是一部佛教典籍,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而且也是我國最早記錄中亞、印度、南洋各國歷史、地理、科學、藝術和文化的偉大旅游撰著。唐代高僧義凈指出:“自古神州大地,輕生殉法之賓。(法)顯法師則創辟荒途,(玄)奘法師乃中開正路。”(轉引自靳生禾:《旅行家法顯》,第19頁)就是說,法顯是我國西天取經的開山大師,唐代玄奘進一步開拓了取經道路;而且,法顯的《佛國記》也可以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相與媲美。
由山西出家的另一位著名高僧慧遠,在使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歷史貢獻。
慧遠也是東晉時高僧,本姓賈,雁門樓煩(今寧武縣附近)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年十三,隨舅令狐氏游學許、洛,故少為諸生,博綜六經,尤善老莊”(《高僧傳·慧遠傳》)。說明慧遠少年時代主要學習儒家經典,對當時流行的道家老、莊思想也很精通,但還未形成確定的志向。東晉永和十年( 354),慧遠21歲,深慕江東范宣子,便偕同其弟一道“欲渡江東”,拜師從學,因北方戰亂,道路不通,未能如愿。這時,正值高僧道安在太行恒山(今河北省阜平縣北)立寺傳教,“聲甚著聞”,他又與其弟“遂往歸之”。聽了道安講經說法后,十分敬佩,驚嘆說:“真吾師也!”認為以前十分喜愛的“儒道九流,皆糠比耳”,毅然與其弟削發出家于道安門下。“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精思諷持,以夜繼晝”,深為道安賞識, 24歲便開講佛經(見《高僧傳·慧遠傳》)。從此,終生皈依佛門,堅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東晉太元六年( 381),48歲的慧遠來到廬山,深感“廬峰清靜,足以息心”,便在這幽靜秀麗的廬山定居下來,開始了他富有特色的傳教生涯,從此足不出山,直至83歲逝世(見《出三藏記集·慧遠傳》)。慧遠在廬山的活動主要分三個方面:
一是著書立說,闡釋佛理,宣揚佛法。他一生“所著論、序、銘、贊、詩、書,集為十卷,五十余篇”(《高僧傳·慧遠傳》),絕大多數作于廬山。通過著書立說,形成了他的以佛教義理為核心,又廣泛吸收儒、道各家學說的中國化的佛教思想。他明確主張“內外之道,可合而明”(《沙門不敬王者論》),儒、釋、道三教思想可以融合一體。在東晉,一再發生過關于沙門(佛門)該不該禮敬帝王的爭論,其實質也就是佛教與中國傳統禮教的關系或者說佛教在中國是否合法的爭論。為此,他寫下了《答桓大尉書》、《沙門不敬王者論》等名篇,一方面主張在家信徒(居士)必須遵從世俗,禮敬君親,盡忠盡孝;另一方面,出家僧人又必須保持佛門的獨立性,不禮敬君親,無所謂忠孝。他指出,從表面看,沙門不敬君親是“內乖天底之情”,“外闕奉主之恭”,違反了封建禮教,但這樣可以使沙門以其高尚其志的榜樣影響民眾,從根本上維護了統治者的最高利益。總之,“道法之與名教,如來之與堯孔,發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沙門不敬王者論》)。佛教信仰與封建禮教不過是殊途同歸,終極目的是一致的。這樣,慧遠通過融合儒、釋、道思想,從理論上闡明了佛教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一致性,不但成功地解決了關于沙門是否禮敬王者的.爭論,而且也保證了佛教在中國的合法地位,從而在佛教中國化的道路上邁開了決定性的第一步。
慧遠在廬山的又一主要活動是建立僧團,壯大佛教勢力。他培養組織了一個聲名遠播的廬山僧團及居士群,從而使廬山成為當時中國佛教的兩大中心之一。另一個中心是印度僧人鳩摩羅什所在的長安,是主要的譯經中心;慧遠在廬山除譯經傳法之外,則努力使佛教中國化。同時,僧團周圍還有以上層社會名流為主體的居士群,它是慧遠與世俗世界聯系的紐帶,既能溝通上層統治階級,又避免了僧侶奔走官府而引起人們的厭惡心理,也有效地壯大了佛教的勢力。
慧遠的另一主要活動是廣泛接觸社會,擴大佛教影響。他居于廬山30余年,雖然“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高僧傳·慧遠傳》),但并沒有絕離塵世,而是不分華夷南北,朝野順逆,皆與交往,對誰也不親不疏。從地方官員到朝廷重臣,從著名文學家、道土到農民起義軍首領。舉凡來訪者,無不廣泛結交。而且,居于統治階層的上層人物,大多數是主動與慧遠結交的。慧遠以其超然出世的態度,周旋于復雜的政治 斗爭之間,并贏得雙方的尊重,這樣不但擴大了佛教對社會的影響,而且通過廣泛接觸上層人物,也使佛教進一步獲得了統治者的支持。
與此同時,慧遠還從理論上結合道家“以無為本”的出世主義,宣揚佛教的因果報應說,并把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命運主宰權從天、上帝、鬼神手中奪回,交給每個人的“心’,引導人們從主體自身內部加強修養,積德行善,提倡通過念佛投生西方凈土,從而對中國佛教凈土宗思想的產生起了先導作用,也因此,唐宋以后的一些凈土宗僧人尊奉慧遠為中國凈土宗初祖。
繼法顯、慧遠之后,由山西出家的又一位著名高僧是曇鸞,他對中國凈土宗的形成起了直接促進作用,可以說是凈土宗的實際開創者。“北方大宏凈土念佛之業者,實為北魏之曇鸞,故常推為凈土教之初祖”(湯用彤:《魏晉南北朝佛教史》下冊)。
曇鸞是北魏雁門(今山西代縣)人,他“家近五臺山,聞其神跡靈怪,幼即往尋之,便出家”(《續高僧傳·曇鸞傳》),可見他是在幼年時代懷著對佛教的神奇向往而出家為僧的。出家之后,“廣讀經籍,尤研四論與佛性”(《續高僧傳·曇鸞傳》)。一方面廣讀博覽佛教經書和儒道典籍,同時更深入鉆研鳩摩羅什所譯的大乘佛教中觀派的四種基本著作《中論》、《十二門論》、《百論》、《大智度論》和有關佛性的學說。
曇鸞于南朝梁大通元年( 527)來到建康(今南京市),曾與梁武帝談論佛性,很受梁武帝贊許。后又拜見著名道土陶弘景,陶弘景授予他《仙經》十卷,他便準備攜經返回北魏故地,從事修行;但在途經洛陽時遇到印度名僧菩提流支,便問:“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意思是佛經中有沒有勝過道教的長生不老之法。菩提流支很不高興地“唾地相斥”回答他:道教哪配與佛教相比?靠道教的《仙經》是不能擺脫生死輪回,達到長生不老的。隨之即把佛教的《觀無量壽經》授予他,說:“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說明長生不如解脫的道理,引導他信仰凈土(見《續高僧傳·曇鸞傳》),這使曇鸞深受教益,當場把《仙經》燒掉,此后他便主要傳播凈土信仰了。
曇鸞回到故地后,大力弘揚凈土念佛,民眾紛紛皈依,名聲大振。北魏分裂后,東魏開國君主孝靜帝對他十分崇敬,尊稱他為“神曇”,并下敕令要他住持并州大寺。他后來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今屬交城縣),在這里講經授徒。從此,玄中寺成為傳播凈土信仰的重要中心。到唐代,曇鸞的再傳弟子、山西文水人道綽繼續在玄中寺傳道;后來,道綽的弟子善導來到長安,建立起了完備的凈土宗派,使凈土宗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極盛時期。
凈土宗在印度佛教中也沒有形成宗派,卻在中國得到發展并連綿不絕地流傳了下來,主要是因為它的教義和修行方法簡便易行,得到平民大眾的信奉,所以如同禪宗一樣,稱得上是真正中國化了的佛教。凈土宗的發展,與山西地區和由山西出家的高僧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關系。它是由慧遠開創、曇鸞奠基、道綽與善導完成的,主要是在山西大地上形成發展起來的,曇鸞在凈土宗的發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凈土宗在唐代正式形成后,進而傳入了日本,日本僧人“依據善導一師開創凈土宗”(日·村上專精:《日本佛教史綱》),使凈土教在日本得到廣泛流傳,成為日本眾多佛教宗派中的一個重要宗派,也因此,日本的凈土宗一直尊奉曇鸞、道綽、善導為凈土三祖師,尊奉玄中寺為凈土宗開山祖庭。歷代日本凈土名僧,多來玄中寺朝拜,視為“圣地”,對促進中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橋梁作用。
以上,從法顯、慧遠到曇鸞使我們看到,由山西出家的佛教高僧大多集中在十六國北朝時期,這個現象很值得重視。十六國北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大分裂、大動蕩時期,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一個高峰期,在這個時期,山西因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傳統而再度成為多民族活動的大舞臺及多民族文化的大熔爐;這個時期,也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一個繁榮期,山西在這個時期一直處于北方民族統治之下,這些民族的統治者為了有效地統治漢族人民,在不斷學習吸取漢民族文化的同時,又大力宣揚和扶持佛教文化發展,這就為山西出現為數眾多的佛教高僧,以及佛教文化能夠在山西獲得比較高度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特定的和相當有利的社會政治背景和歷史文化氛圍。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山西佛教文化之所以格外光輝奪目的基本原因了。
同時,山西地區不僅佛教思想比較活躍,在傳播和發展中國佛教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山西也是佛教文物、藝術的寶庫,是全國佛教遺產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如五臺山位居佛教四大圣地之首;玄中寺為中日凈土宗搖籃;云岡石窟文化可與敦煌媲美;廣勝寺稀世罕見的金版藏經《趙城金藏》為當今整理出版《大藏經》的主要底本;以及遍布全省各地的斑斕多姿的佛教建筑、雕刻、繪畫等等。這些說明,山西在中國佛教文化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孔導游詞】相關文章:
蘇堤導游詞_導游詞07-16
龍泉山導游詞-導游詞600字_導游詞09-17
大連森林導游詞_導游詞11-24
關于廬山的導游詞-導游詞10-22
青島的導游詞范文_導游詞10-21
烏鎮的導游詞_浙江導游詞12-24
天津的導游詞_天津導游詞12-24
嘉峪關的導游詞_甘肅導游詞12-24
華清池的導游詞_陜西導游詞12-24
華東的導游詞-導游詞范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