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

時間:2023-09-19 15:43:05 地理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6篇(精品)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6篇(精品)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三節,它是對第一節內容的深化和拓展,與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是并列關系。對于本節課,課標的要求有兩條: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為了更好地完成課標要求,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理解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兩類農業地域類型的區位因素。

  2、利用圖表資料分析農業區位因素的能力。

  教學難點: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與西歐乳畜業的區位條件的比較。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用案例說明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和特點,

  2、讀圖分析西歐乳畜業形成的區位因素,運用資料歸納乳畜業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分析,學會歸納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2、把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作比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自然條件是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條件,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天人合一。而人文條件也越來越大地影響到農業的區位選擇,事物是發展的,不能用靜止的觀點看待問題。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對比法,采用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學生采取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資料和地圖

  二、教學思路:

  1、由于學生通過必修1的學習,已經有一定區位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利用課本案例及活動題,結合一些補充資料、圖表等,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討論等方式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2、在歸納出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之后,再向學生提出“阿根廷的大牧場放牧業如何擴大生產?”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3、在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的基礎上,通過基本相同的思路,以西歐為例分析乳畜業。

  4、最后,歸納總結對比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的基本概況。

  5、拓展深化:⑴我國內蒙古、新疆等地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莆覈本⑸虾5却蟪鞘邪l展乳畜業的區位因素是什么?

  三、教學過程

  包括新課導入、新課學習、課堂小結、當堂檢測、課后作業五個環節。

  新課導入:采取視頻短片導入:(播放錄像)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新課學習:提出問題,進行新課學習請大家閱讀案例4自主學習完成,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

  1、為什么這些國家可以發展大牧場放牧業呢?

  2、大牧場放牧業有什么特點?

  3、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是什么?

  板書: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投影圖3。15和圖3。16,完成活動題前兩個問題

  提問過渡:阿根廷的大牧場放牧業可以獲得什么產品呢?(牛肉及其制品)

  那么分布在大城市周圍的牧場又可以獲得什么產品呢?(牛奶為主)――承上啟下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乳畜業。

  板書:

  二、乳畜業

  講述:按照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的思路,按照預先分好的小組,合作討論,完成下面的問題,學習乳畜業提問題:

  1、乳畜業產品的種類有哪些?

 。ㄅD碳捌渲破罚

  2、乳畜業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呢?

  板書:

  1、產品種類

  2、主要分布地區

  3、根據圖3.19,3.20完成P52活動1和2。

  4、列表比較西歐乳畜業與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板書:

  3、區位條件:氣候溫涼、潮濕、適宜多汁牧草生長;城市化水平高,經濟發達,市場需求量大

  4、主要特點:商品率高、機械化程度高、集約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圍。

  德育滲透:

  提問:乳牛能不能分布在城市河流上游?(不能)從答案中引出城市環境問題。

  問題拓展:

 、盼覈鴥让晒、新疆等地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莆覈本、上海等大城市發展乳畜業的區位因素是什么?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人文地理有關人類空間活動的章節中貫穿了區位理念,從城市、農業、工業、到交通區位,把人文地理各章節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靈魂”。而工業和農業是國民經濟最基礎的物質生產部門,然而工業又因其特點在區位因素及區位選擇上比農業更加的復雜了,所以,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是對前面知識的深化,也為后面知識做輔墊,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ǘ┱f教學目標

 。恐R與技能目標

  1。結合實例掌握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2。理解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趨勢;

  3。分析環境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工廠布局實例了解分析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同時培養學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過鞍鋼和寶鋼案例對比綜合分析評價工業區位的影響因素及變化,加強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結合三明鋼鐵廠實例引出環境因素對現代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及如何合理布局,突出對實際問題的分析。

 。壳楦袘B度與價值觀

  用實例激發學生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在學習中意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建立科學的發展觀、環境觀

 。ㄈ┱f教學重難點

  判斷影響工業區位的主導因素及其合理布局。高考中區位問題占有很突出的位置,而且知識點是后面分析工業地域形成與發展的基礎,所以列其為重點;同時通過前面學習,對區位因素有一定認識,但影響工業區位因素更復雜,就不能孤立機械地看待各因素,須綜合發展地分析同時又要抓主因,涉及政治哲學,而高一學生理性綜合分析能力及科學看等問題的能力還有限,因此列其為難點。

  二、說教法

  由于中學地理教育的被忽視,所以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不太高。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實例教學:創設實例情景小組活動探究問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

  案例教學:結合書本案例并升華到生活中的具體實例,為學生提供身邊的事物進行分析研究,引發學生質疑提高興趣,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環境觀和發展觀。

  三、說學法

  體驗學習:對工廠布局體驗一把“決策癮”,并把自己小組的決策結果拿來和大家分享,接受大家的評判。這個過程培養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培養學生聽和講的能力,同學們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情商。

  探究學習:對三明鋼鐵工業布局分析及探究如何合理規劃,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合理的工業布局應該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培養愛鄉情操。

  四、說教學過程

  五、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板書:工業的區位選擇

  一、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

  1、工業及主要區位因素

  2、五種工業指向類型

  二、影響工業區位選擇因素的發展變化

  1、科學技術進步

  2、政策變化

  3、環境保護

  4、企業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3

  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運動”第三課時——“地球公轉與季節”中的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兩部分的內容。

  下面我從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學法指導,說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暗厍蚬D與季節”是在介紹完“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地球自轉與時差”之后進行的,從這點上說,此內容是“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的一個延伸。同時,對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氣》的學習,特別是有關氣候知識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全球各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懂得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前后關聯知識點層層遞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相關圖表來分析地理問題,并能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加強對圖表分析能力的培養,是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欲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精心設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采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于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復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于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并增強記憶。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4

  一、說教材

 。ㄒ唬┙滩牡牡匚慌c作用

  本節課以河流地貌為案例,剖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以及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節課的目地是通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發育時,分別選取河谷和沖積平原作為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的案例進行剖析,教材還設計了“活動”“案例”,讓學生學會分析地貌形成過程的方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及其地表形態。

  2。運用圖文資料分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信息,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識,學會從身邊地理事物人手學習地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知識,激發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樹立物質是運動的,事物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ㄈ┙虒W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演變過程及對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形成的理解;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

  2。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能力的分析。

  二、說學情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別是高一年的學生,已具備基本的讀圖能力及從地圖上提取、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閱歷淺,知識面還不夠寬等原因,分析較深層次問題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說教法

  課件輔助教學法(教師在課前結合學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課件,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引導啟發教學法(在學生討論交流中教師因勢利導,使學生達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圖分析法(利用板圖邊講邊畫,圖文并茂,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繪圖能力)。

  四、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其進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運用于學習過程。

  2。討論探究法: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觀察對比法: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5

  一、說教材

  知識與技能:理解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含義、兩者的關系以及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影響因素并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

  結合中國國情提出適合中國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通過問題探究及案例分析理解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關系及影響因素;

  通過問題探討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并強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科學發展觀。

  二、說教法

  案例分析、問題探究、歸納總結

  有關環境人口的材料

  多媒體

  三、說學法

  1通過有趣故事導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欲;

  2。通過活動探究,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創造性思維能力;

  3。通過對比總結,提高學生分析總結歸納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征的能力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家好,我今天要說的這節內容位于新課標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節《自然界的水循環》。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由多種自然要素組成的,這些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一個自然因素——水。不斷進行的水循環運動將自然界的四大圈層緊密相連,并深入而廣泛地影響著全球的地理環境。水循環是自然界中一種重要的物質和能量循環。這節內容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讓學生在頭腦中對我們自然界中的水循環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2、教材處理

  (1)開放教學內容

  本節內容首先介紹水圈的構成及其特點,圖3。2既可以直觀的說明各陸地水體之間的相互聯系,也可作為水循環內容的一個情景引入。本節的核心內容是“水循環”,依其發生的領域不同可將水循環分為三種類型,其中最重要的.是海陸間循環。在該部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圖和文字進行自主學習,探究水循環的過程和地理意義,能正確理解和表達水循環的過程,并掌握簡單的繪圖技能。

  (2)精心設計活動

  本節活動題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學以致用,了解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在教學時可讓學生分小組收集有關黃河斷流和濟南泉水斷流的相關資料,增強感性認識,增強危機意識,教師也可另行選擇活動內容,注重指導學生研究和關注自己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人類活動會對水循環過程中產生影響。

  (3)充分利用圖像

  課文圖3。2既可以直觀的說明各陸地水體之間的相互聯系,也可作為水循環內容的一個情景引入。“水循環的意義”這部分內容學生很難通過自身的體驗來得到感性的認識,教師可在課前收集一些直觀性較強的圖片、視頻材料以及文字、數字資料,使學生能更具體、直觀地認識和理解水循環的意義。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水圈的構成和特點

  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2)能力目標

  能繪制示意圖表示水循環的過程,掌握其主要環節

  運用水循環的原理知識,分析常見的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幫助學生確立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的觀念。

  4、教學重點

  水循環的形成過程和地理意義

  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5、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難點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二、說教法

  1、探究式學習

  探究自己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人類活動會對水循環過程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是有利還是有弊,水循環到底有哪些意義?

  2、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讓學生分小組收集有關黃河斷流和濟南泉水斷流的相關資料,討論出現的原因去歸納總結。

  3、計算機輔助教學

  教師可以把一些直觀的圖片和數字資料,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幫助他們理解課本內容。

  三、說學法

  1、學會用圖

  讓學生仔細觀察圖3。2和圖3。3理解水循環的相關性

  2、學會探究

  學生思考分析總結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及黃河與濟南泉水斷流的原因。

  3、學會合作

  學生討論合作收集相關的資料,完成活動。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11-05

高一地理說課稿11-07

高一上冊地理說課稿11-07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3篇11-05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6篇11-08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5篇)11-08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6篇)11-08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5篇11-08

【推薦】高一地理說課稿11-09

高一地理說課稿范文03-0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69网站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不卡 | 午夜欧美精品久久 | 日韩欧美精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