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殼運動》說課稿

時間:2024-02-20 08:42:54 地理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中地理《地殼運動》說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地殼運動》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地理《地殼運動》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地殼運動。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內容選自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節,包括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及地殼物質的循環四部分,其中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本節內容學習的重中之重,地球上主要的地貌形態都取決于這兩種作用力。因此,掌握本節內容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現象。本節內容是對《地球的圈層結構》的延續,也與后一章《地理環境整體性與地域差異》內容密切相關,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高中學生對"地殼的運動"已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但不能將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的變化有機聯系起來。學生對各種地表形態的成因是非常感興趣的,可以通過網絡收集各種典型地貌資料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背斜和向斜的判斷,學生往往容易出現混淆,可以通過探究法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把握知識的本質。另外,學生自學習慣較差,探究意識不強,自學、探究效果難以保證,需要加強指導。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會正確辨別背斜和向斜。

  2.通過讀圖,學生能夠判別褶皺的基本形態并能利用地質構造的規律去指導生產實踐,增強讀圖分析能力,并提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通過地殼運動等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初步形成探究自然界奧秘的科學精神,樹立科學觀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褶皺的基本形態。

  難點: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五、說教法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地圖法、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將通過復習的方式進行導入。復習地質作用的概念,并讓學生下列地理事物和現象中從找出不屬于地質作用的是:

  A.喜馬拉雅山的形成B.大寨梯田C.巖層的斷裂、錯位D.荷蘭的圍海造田

  E.月球表面的環形山

  學生回答之后,我將通過這樣的過渡:"地質作用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內力作用一般起主導作用。這節課,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力作用之一——地殼運動"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復習導入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但這種形式的趣味性相對較低,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還設置了一個小練習,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思考,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準備。

  環節二:新課教學

  1.地殼運動

  為了讓學生知道地殼運動的含義,我會安排學生快速閱讀教材54頁進行理解。接著,我會呈現兩個案例:

  A.有句成語叫"穩如泰山"。其實泰山并不穩,泰山每年都在以極小的速度上升。

  B."地球上最大的傷疤"東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陸"一分為二"產生新大洋的序幕。這里地殼下面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使得地殼水平張裂而形成為裂谷。它的張裂速度似乎很慢,近二百萬年以來的平均擴張速度每年2-5厘米。盡管如此,它的北段已經裂開為一道窄海(紅海)。照此下去,1億年以后新的大洋將會在這里產生。

  引導學生思考下面兩個例子說明了內力作用的哪種形式?兩個例子有何不同?

  結合學生的分析,從而把握地殼運動又稱為構造運動,一般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運動形式。

  【設計意圖】地殼運動的含義比較容易理解,但是為了讓學生區分不同地殼運動的形式,結合生活實例進行分析,能夠加深學生對這一概念的印象,體會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表現。

  2.褶皺的基本形態

  地殼運動常常在地殼中留下"足跡",叫地質構造。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有力證據。常見的地質構造有褶皺和斷層。

  接下來,我便進入本節課重點內容——褶皺的講解。

  我會利用多媒體演示動畫"褶皺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褶皺的形成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褶曲和褶皺的概念:在地質作用比較穩定的條件下,巖層逐漸接受沉積,一般會呈水平狀。當巖層受到外力作用便會發生彎曲,這叫做褶曲。如果發生了一系列的褶曲,就被稱為褶皺。根據褶曲中巖層彎曲的形態,一般我們可以把它分為背斜和向斜兩類基本形態。

  然后我會出示"褶皺示意圖"。(圖示中標明清楚背斜和向斜)

  安排學生前后桌4人為以小組進行自主學習、討論3個問題:

  (1)觀察圖片,說一說背斜部位和向斜部位的巖層形態如何?

  (2)標注巖層新老關系,分析背斜部位和向斜部位的巖層新老關系如何?

  (3)從地貌形態上看,背斜和向斜分別會形成什么地貌?

  時間為8分鐘,討論結束后,各小組同學自由發表見解,希望通過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一步一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背斜和向斜的特點。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自信心也逐步建立起來了。

  背斜、向斜的巖層形態、巖層新老關系和地貌形態,通過前面的討論可以得到很好地解決。但是在這一知識點上,還存在一個教學難點,即"地形倒置"問題。針對這一內容的教學,我不會立即告訴學生結論,而是先出示山嶺、山谷圖示(無法看到巖層形態和巖層新老關系),讓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結合圖示,判斷A、B部位是背斜還是向斜?

  學生結合前面所講"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可能會判斷A為向斜,B為背斜。此時我會再次出示山嶺、山谷圖示(可看到巖層形態和巖層新老關系),學生會發現A為背斜,B為向斜,由此讓學生產生疑惑。此時,我會適時利用多媒體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嶺"的動畫過程,讓學生根據動畫解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學生觀看動畫后,可自由討論3分鐘,待學生討論結束后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最終總結出: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頂部常因受張力導致巖石破碎,容易受侵蝕變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擠壓,巖石比較堅硬,不易受侵蝕,所以最終可能發育成山嶺。因此,我們在判斷褶皺的基本形態時,不能僅僅看它形成了什么地表形態,更重要的是分析巖層新老關系,才能準確把握它的基本形態。

  【設計意圖】背斜和向斜的判斷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為了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順利突破此難點,我設計了探究活動來進行,學生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既掌握了知識,又提升了地理探究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褶皺的實際應用是本課中實用性很強的知識,能夠很好地體現地理知識的生活性這一特點,為了突出知識的趣味性,我將結合圖片和情境,寓教于樂。

  首先我會出示三幅圖片,給學生提出三個問題:

  (1)利用物理學中的比重知識,分析討論: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

  (2)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當中積累了許多找水的經驗,例如"向斜巖層蓄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質工程師,如果要修建一條東西向的地下隧道,應該選擇背斜還是向斜?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索,能夠很好地理解背斜、向斜在實際生活中作用,感受地理和大自然的魅力。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堂結束之時,我會請學生分享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作業的布置主要是為下節課的學習作鋪墊,讓學生搜集地殼升降運動的相關資料,并舉出2個實例,增進對地殼運動的認識。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講采用綜合式的形式來體現。它能夠很好地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高中地理《地殼運動》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說課稿04-11

高中地理說課稿06-26

高中地理說課稿14篇06-12

高中地理的必修說課稿(精選11篇)08-19

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精選11篇)08-22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精選17篇)06-30

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精選14篇)06-30

高中地理說課稿《常見的天氣系統》09-01

高中地理說課稿《地質災害》07-01

高中地理說課稿的模板(精選7篇)06-2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动漫 | 亚洲国产高清自产拍 | 亚洲岛国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 色先锋在线不卡2019 | 婷婷丁香中文在线综合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