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認識》教案
《毫米的認識》教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并能掌握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進行簡單的換算。
2.借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復習米和厘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 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于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匯報、交流。
師告訴學生: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
然后,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③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1厘米=10毫米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⑦學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和寬并反饋。
2.讀準測量的精確刻度。
①電腦顯示金箍棒圖,分別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
②在第二張圖時提問: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張圖時提問:你怎么這么快就讀出來了?你是怎么讀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線)
追問:在尺子的相鄰兩條最長的刻度線中間都有一條略長的刻度線,你知道這表示什么嗎?這樣有什么好處?
④在第四張圖時提問: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來的?
⑤在第五張圖時提問:沒有了0刻度線,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長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實際長度。
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長度,再測量。
4.畫線段。(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選一選。
粉筆長75( )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紅身高120( )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 )毫米 ①11 ②65 ③30
鐵釘圖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 ③3厘米4毫米
2.改一改。
2006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毫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生間,拿起了10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飯上學去。來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拿出17厘米長的鉛筆和8 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做起筆記。
請學生把認為不恰當的地方進行改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毫米的認識》教案】相關文章:
《毫米、分米的認識 》教案03-20
《認識鐘表》的教案03-19
認識自我活動教案03-19
認識星期活動教案03-20
認識新伙伴的教案03-20
《分數的再認識》教案03-20
《認識自我》單元教案03-19
關于認識概率的教案02-25
《100以內的認識》優質教案03-20
《認識球體》教案(精選11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