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與千克》教學不足之處反思與感悟
《克與千克》教學不足之處反思與感悟
在學校“求實杯”的比賽中,我執教了一節《克與千克》,聽了領導評課后,感覺到自己很茫然,對新教材的編排有些困惑,通過這一節課與參與新課程的教師共勉,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1、深深地感覺到教師不是鐵路警察,不是只管這個階段的知識教學,在質量的概念上,充分地反映了教師應該有更廣博的知識結構,也許我們不需要全部都講給學生聽,但是我們只有掌握了充分深刻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同時,我也感到,如果在課前能多查閱一些資料,自己就能避免一些教學錯誤的出現。
2、自己正在實踐的是課改教材,這節課的備課過程讓我感到教材給與我們教師實踐的空間很廣泛,然而我卻感覺到自己越來越不會上課了。教研員老師特別強調,現在備課如何才是一節好課,最重要的一個標準是看對學生是否產生了實效。我覺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對自己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得特別清楚,能不被學生的某些假象所迷惑。教材提供的教學素材,只有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備出來的才是一節好課。教師怎樣才能了解自己的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我想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還是挺不容易的。
3、這節課的目的就是要給予學生有關“克和千克”的準確認識,可是在授課是我沒有通過實際的工具測量給學生這個準確地認識,是非常錯誤的地方。今后再授課時,教師要準備一架天平、一臺秤,通過教師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克和千克”。學生手里至少有一個彈簧秤,在測量一千克時,讓學生通過測量“米、水、沙子”等密度不同的物體,讓學生感覺到“物體的質量與物體的體積沒有關系。然后可以再讓學生顧及“一千克蘋果大約有多少個時”準備大小不同的蘋果,讓學生對于“克與千克”和“物體的質量”有更全面地了解和認識。
4、對于這類需要學生進行學具操作的課程內容,教師平時一定要對學生操作學具時的基本要求貫徹始終,否則,學生在不該操作的時候玩學具,不僅學具不能幫學生學習的目的,反而成了學生學習的障礙。
5、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規范,不能過于隨便,尤其是在概念的建立和幾何課程時,教師在備課時,我認為像自己這樣的年輕教師一定要仔細考慮自己的每句話,給學生一個正確的概念和清楚的表達。
【《克與千克》教學不足之處反思與感悟】相關文章:
《認識千克》課程教學反思(通用10篇)10-16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
趙州橋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