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書”》的教學反思
《最大的“書”》的教學反思
《最大的“書”》的教學反思
語文和科學課是不同的,這是我對自己這篇課文教學之后的感受與反思,不管老師本身具有多深厚的知識,語文課就應該是語文課,可以穿插其它學科的知識,但是不能占據語文課堂的主體。
這篇課文是一篇含有科普性質的文章,一看到課文題目的時候,就有很多小朋友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關于課文內容的,也有課外的。有的說:“我想知道最大的書是什么書。” 有的說“書,為什么要家引號呢?”還有的說:“最大的書到底有多大?”這樣的問題有許許多多,讓人一下子適應不過來。
在教學了生字詞之后,我打亂了原本的教學計劃,讓學生自主質疑,根據先課內,再課外的順序,依次解決學生的問題。但是在課后才發現自己犯了個錯誤。
《最大的“書”》指的是巖石。在地質勘探員的眼里,巖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里。在這篇文章里,涉及的自然科學知識,就像《教師教學用書》上要求的“不必作過細的講解,只要引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
語文教學不是科學教學,它們之間有著相當的不同。雖然學生的疑問確實有必要解決,但是絕對不應該是在語文課堂上。
本文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應該把朗讀的重點放在知道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上。我的這次課堂教學是相當失敗的。
【《最大的“書”》的教學反思 】相關文章: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
趙州橋教學反思03-19
《格子》的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