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珠從哪里來》教學反思
《小水珠從哪里來》教學反思
(一)
本節內容是三年級新教材第三單元第五節的內容,是前面幾節內容的延續,“水珠從哪里來”這個問題正是同學在做前面幾節課的實驗時提出來的,同時也是同學在生活中很容易發現的問題,所以這課的導入可激發同學學會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培養他們積極考慮和提問的習慣,提高科學素養。老師可以先提出幾個現象,比方:一杯冰水的外壁的水珠從哪里來呢?吃冰棍時包裝袋外面的水珠從哪里來的?等。也可以讓同學一起回憶一下,自身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相似的現象,并提出過疑問,使同學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這堂課的探究中,使這堂課起到良好的效果,因為同學的探究欲望被激發了。
讓同學對“杯外的水珠從哪里來”進行假設,可以培養同學勇于探究,喜歡考慮的習慣。這個活動可以讓同學從原有的知識水平動身,展開充沛的考慮,不論對與錯,只要同學的回答符合一定的思維邏輯,老師都不應該否定,鼓勵同學積極考慮。提出假設之后再開展全班的討論,對假設進行分析和驗證,根據已有的經驗,排除不合理的解釋,使考慮進一步深入,使同學認識到杯外的水珠不是冰融化得來的。(稿)
那么這時同學會隨之而發生這樣的問題:“那杯外的水珠究竟和冰有關系嗎?”在這一環節,我嘗試讓同學從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動身,即1提出問題水珠和杯中的冰有關系嗎2提出假設水珠和杯中的冰有關系3設計實驗同學嘗試設計對比實驗4實驗驗證同學動手操作5得出結論水珠和杯中的冰有關系。經歷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同學更具體的理解這幾個步驟,同時可以很好的啟發同學的思維,讓同學盡可能的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尤其對同學小組設計實驗這一個環節,讓同學在動手之前先動腦,鍛煉了同學的思維能力。對于如何設計實驗是一個難點,可以給同學一些提示,讓同學了解什么是對比實驗,對比實驗要注意些什么,往往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通過對比實驗,同學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水珠的形成與冰有關。
同學繼續會發生問題:“水珠和冰之間到底存在著一種怎樣的關系呢?”同學的思維在層層深入,這時同學又會有新的假設,老師也可通過一些連續的問題,激發同學的考慮,如:空氣中有水蒸氣嗎?水蒸氣哪里來的?水蒸氣會變成水嗎?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會變成水?這一系列問題可以很好的引導同學,從而使同學更好的了解到水珠的形成是由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這個概念較籠統,老師應詳細講解,也可用圖畫的形式協助同學理解。
最后可讓同學嘗試著解釋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比方:冬天玻璃窗上的水珠是從哪里來的?打開冰箱,看到的那些白霧從哪里來的?等一些問題,可以加深同學對上述結論的理解和運用。
在整堂課中還存在著很多的缺乏,比方課堂紀律不太好,同學喜歡亂插嘴,做實驗時有亂玩弄器械等情況,課堂效果不是太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時努力,學習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了解同學心理,同時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如何更好的掌握課堂紀律,使同學的學習效果明顯增強。備課還應更充沛一些,對同學在課上的表示做出和時的調整,使整堂課有條不紊。新課程理念的知識還應多學習,培養同學的思維能力,提高動手能力,增強科學素養,做一名新時代的好老師。
(二)
本節課教學重、難點是設計小水珠從哪里來的實驗方案。為了順利完成本課制定的活動目標,我在導入中設計幾種常見的生活情景,如從冰箱中拿出的飲料瓶子上的小水珠和植物葉子上的小水珠引入本課教學。我設計了: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教學中多讓同學去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實踐活動。尊重同學,體現了教學的公平、民主性。多處為同學們提供大膽猜測的機會,尤其是對于同學小組內設計實驗方案這一細節的設計上,讓同學動手前先動腦。同學借助于教師的提示與自身的設想,能夠在設計過程中充沛依據實驗資料大膽設計,體驗科學學習探究的無限樂趣。
做得不夠的地方:
1、實驗前,沒說清楚注意事項。例如給玻璃片加熱要均勻,時間控制在25—30秒。
2、同學對小水珠形成的原因難以達成共識;
3、拓展問題沒處置好。
【《小水珠從哪里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我從哪里來》教學反思10-08
兒歌《別說我小》的教學反思09-20
教師《制作小桿秤》教學反思03-07
教師教育教學反思《志趣小談》03-19
中班數學活動《捆小棒》教學反思11-17
《小蟋蟀找朋友》的教案反思03-28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