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識天氣》語文
《看云識天氣》語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l.理解恰當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復習分類說明的方法。
3.進一步學習和鞏固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
(二)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和積累語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
1.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2.體會諺語這種語言的形式美。
二、重點難點
重點:打比方、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難點:
1.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引用等大量修辭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2.課文的主體部分,即怎樣看云識天氣這部分,由于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學生一時難于分辨,所以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學的一個難點。
三、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進行說的比賽,其中還可以培養觀察能力。
2.聽音樂,描述可能出現的畫面。
3.分小組討論,進行制表。
4.搜集有關識別天氣的諺語,班上交流,并建立一個小天氣預報站。
四、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先放一段音樂,請同學們描述一下畫面:陰云密布,狂風大作,大雨點砸在盆上叮當響,人們四下奔跑的聲音,雞鴨亂叫聲。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暴雨來臨時的場面,由什么的變化引起了雨的到來對,是云、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云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講述云和天氣關系的課文——《看云識天氣》。
(-)明確目標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識天氣。
3.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具體、生動地介紹了云的形態、變化及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說明了怎樣看云識天氣。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從題目上看,這是說明什么的文章 說明云和天氣關系的文章。
(2)從題目上看,你還能讀出什么來 體裁說明文,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讀課文,第1段老師范讀,第2段全班女生齊讀,第3、4兩段分別由兩名女同學朗讀,第5段、第6段分別由兩名男生朗讀,第7段全班男生齊讀。
3.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4.這樣分段,體現了什么說明順序 邏輯順序(由現象到本質)。
5.閱讀第1段,回答下面各題。
(l)這段的結構是怎樣的(總分總)
(2)如何分層 第一句是第一層,最后一句是第三層,中間是第二層。
(3)第一段中哪些內容照應“姿態萬千”,哪些內容照應“變化無常”
“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這些內容與“姿態萬千”相照應。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這些內容與“變化無常”相照應。
6.分組討論制表,把同學們分成三個組,第一組閱讀第3段,討論并制出晴天云彩簡表;第二組閱讀第4、5段,討論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第三組閱讀第6段,討論并制出云彩識天氣簡表
7.同學交流如何看云識天氣。
8.由多媒體演示云和天氣的變化,并伴隨音樂,同學們看著畫面進行復述。
9.再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這些云低而厚密,是陰雨風雪的預兆,”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分類別。
(2)“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說明方法是分類別、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來。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2)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3)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
(4)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積云。
(5)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著云著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
分類別:光彩有暈、華、虹、霞。
(四)總結、擴展
這篇課文緊扣題目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晰:首先說明春云可以識天氣。因為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云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寫得詳細、縝密,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帶來暴風雨的云,又從云的`形態特點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再說到云的光彩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在說明中,從現象入手,進而觸及事物的本質。云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就是本質。云的種類很多,但說明層次不亂,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后說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識天氣”的事理說清楚。最后畫龍點睛,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擬題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閱讀課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組擬題,互作答案。
結尾總結全文、點題,同時說明了看云識天氣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業
在課外,練習看云識天氣。試著根據天空中的云彩形狀,判斷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把結果寫在教室后墻的黑板上。
《看云識天氣》語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l.理解恰當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復習分類說明的方法。
3.進一步學習和鞏固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
(二)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和積累語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2.體會諺語這種語言的形式美。
二、學習建議
1.抓住云與天氣的關系這一中心點,理清文章的思路,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看云識天氣》。
2.體會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學習幾種修辭手法,進而領會
這種說明文的特點。
3.了解幾種主要的說明方法的作用。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難點:1.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引用等大量修辭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2.課文的主體部分,即怎樣看云識天氣這部分,由于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學生一時難于分辨,所以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學的一個難點。
解決辦法:
1.通過分組討論進行制表的方法,并結合講解,從而使學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層、光彩的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系,從而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
2.利用多媒體手段演示云與天氣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3.講講、讀讀、寫寫、練練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能力。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錄音機。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進行說的比賽,其中還可以培養觀察能力。
2.聽音樂,描述可能出現的'畫面。
3.分小組討論,進行制表。
4.搜集有關識別天氣的諺語,班上交流,并建立一個小天氣預報站。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先放一段音樂,請同學們描述一下畫面:陰云密布,狂風大作,大雨點砸在盆上叮當響,人們四下奔跑的聲音,雞鴨亂叫聲。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暴雨來臨時的場面,由什么的變化引起了雨的到來?對,是云、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云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講述云和天氣關系的課文——《看云識天氣》。
(-)明確目標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識天氣。
3.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具體、生動地介紹了云的形態、變化及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說明了怎樣看云識天氣。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從題目上看,這是說明什么的文章?
說明云和天氣關系的文章。
(2)從題目上看,你還能讀出什么來?
體裁說明文,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讀課文,第1段老師范讀,第2段全班女生齊讀,第3、4兩段分別由兩名女同學朗讀,第5段、第6段分別由兩名男生朗讀,第7段全班男生齊讀。
3.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4.這樣分段,體現了什么說明順序?
邏輯順序(由現象到本質)。
5.閱讀第1段,回答下面各題。
(l)這段的結構是怎樣的?(總分總)
(2)如何分層?
第一句是第一層,最后一句是第三層,中間是第二層。
(3)第一段中哪些內容照應“姿態萬千”,哪些內容照應“變化無常”?
“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
《看云識天氣》語文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概括文章要點。
2、理清文章整體思路。
3、了解相關科學知識,開拓思路。
4、培養科學精神,激發求知欲望。教學課時:兩課時教學難點:課文中比喻、擬人、比較、引用等修辭方法的作用以及運用。教學重點:說明方法(打比方、分類別、下定義、列數字),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們常說:“云往東,車馬通;云往南,水漲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曬麥。”(邊講邊放音樂—下雨、打雷時的聲音)人們為什么這么說呢就讓我們帶著這個搞笑的問題一齊來走進云的世界
二、學習課文
1、掃清字詞障礙(找人讀課文,標段)
魚鱗(lìn)峰巒(lùan)一霎(shà)間彌(mí)漫勻(yún)稱綾(líng)紗頃(qǐng)崩(bēng)塌(tā)朝(zhāo)霞
2、整體感知按邏輯順序把課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段):云是天氣的“招牌”。
第二部分(2~6段):介紹云的形態、光彩與天氣的關系,從而導出如何看云識天氣。——(2~5段)云態與天氣的關系(6段)云的光彩與天氣的關系
第三部分(7段)看云識天氣的好處和局限性。
3、一齊說一說(放視頻Flash,一邊看視頻一邊請同學說說這些分別都是什么云。)
4、演讀
自己扮演一種云,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作自我介紹。
示例(徐夢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絲絲縷縷地漂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紗布。別看我身子單薄,可我最輕盈,站的也最高,陽光能夠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對照課文,請大家按照各種云的特點自說自演。
5、說明方法
為了將事物說得更加清楚、明白,作者用了不少的說明方法。(畫龍點睛)
(1)打比方“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有相似點,“招牌”是商店的標志,而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卷云絲絲縷縷地漂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卷云最輕盈,站得最高。一個“站”字,就把卷云人格化了。副詞“最”的準確運用,突出了卷云的輕和高;用貼切的比喻描述出了潔白和輕盈。
(2)分類別根據云的不同特點,將云分成不同種類,條理清晰。
(3)作比較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成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
小結:“綜上所述”,這節課我們主要講了整體感知、說明方法,使大家對文資料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作業:序列作業
《看云識天氣》語文4
課型: 綜合課設計: 審核:審批:
班級:小組:姓名: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
第 2 課時累計 課時
學習過程
流程及學習內容學習要求和方法
一、目標解讀(1分鐘)
學習目標:
1、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尋點探究,并體味文中優美的語言。
2、學習打比方、分類別等說明方法
學習重點:
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尋點探究,學習打比方、分類別等說明方法
學習難點:
學習打比方、分類別等說明方法
二、夯實基礎 (課堂5分鐘,課前預習15分鐘)
精讀第一段
1、要給第一段劃分層次的話,應該怎樣劃分?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每個層次的內容。
2、第一段中“姿態萬千”和“變化無常”在文中是通過哪些詞語體現的?
3、品味一個詞
這一段中有一個詞語特別有意思,你知道是哪一個嗎?
三、能力提升(35分鐘)
1、“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這些云低而厚密,是陰雨風雪的預兆”,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比比誰找得最多!
在文中找出最少兩處運用了上述說明方法的句子。
2、“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又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你知道嗎?
這種說明方法跟我們以前在散文、記敘文中學過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比比誰找得最快!
在文章當中找一找運用了上述說明方法的句子吧!
3、比比誰找得準!
《看云識天氣》中還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說明!
四、總結梳理
五、過關檢測
《課時優化》
說明文的常用結構模式:
1、總分式:包括總—分、分—總、總--分--總等,2、事物說明文多用總分式,3、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4、遞進式:事理說明文多用遞進式結構,5、一層一層地剖析事理。
說明文知識小解:
說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下定義、分類別、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畫圖表、引資料(常見的八中)等等。
說明文語言特點:
科 學、 、周 密、等特點
《看云識天氣》語文5
一、教學目的:
1、學習并啟發學生觀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二、教學重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三、教學難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四、教學方法:
朗讀法,列表法
五、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釋題,并朗讀課文補充資料:“云”和“天氣”有著密切關系,看云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云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二)整體感知:
云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的,如文中所說的?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哪些語句分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試著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識天氣的經驗是:
“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么作用?領會說明性語言的準確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絕對化的,是表示一般情況下的如此。
(三)課文研討
詳細研究各種云同天氣的關系。
列表:
云的`種類
形狀
位置
天氣情況
2、討論如何根據云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諺語:
“云交云,雨淋淋”“江豬過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臨”“天上灰布懸,雨絲定綿綿”“烏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西北天開鎖,明朝大太陽”“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天上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云往東,刮陣風;云往西,披蓑衣”“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山戴帽,大雨到”“云吃霧下,霧吃云晴”
試著用科學現象解釋你所知道的一兩句諺語。
(四)、討論最后一段作用。
1、觀察云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3、最后告訴我們局限性作用?
六、總結課文,延伸探討:
今天需要看云識天氣嗎?
七、布置作業:
1、說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3、課文作業本
八、教學反思:
云和天氣有著密切的關系,對其科學知識是可以穿插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學性欣賞的過程中進行,而不是純科學的學習,可在提問的方式上多樣化,用文學的形象化充實科學的東西,這樣駕馭語文教材的能力會提高的更快,除了學生的興趣的培養外,也不應忘了對其表達能力的提高。
《看云識天氣》語文6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潛力目標: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2、過程與方法目標: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資料要點。理清文章的思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資料,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①導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搞笑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十分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向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征兆。此刻,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系嗎這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出示學習目標。
②檢查預習生字狀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讀課文,思考:
a、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b、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狀況,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得好。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②對于設計得好的同學要提出表揚。
三、深入感悟,鑒賞創新
①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后描繪了萬千姿態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在文章內部,作者也是按照必須的思路來介紹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也細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a、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側重于比喻的修辭方法)
對于修辭方法,學生了解即可,關鍵體會運用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好處(學生朗讀找到的運用修辭方法的語句,重點談談體會)。
b、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并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五、課堂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得益于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能夠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六、布置作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看云識天氣》語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識記一些關于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二)能力目標:
1.學習并啟發學生運用條分縷析的方法去觀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總分結構順序及分類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課文類型:講讀課
教法設計:
引導學生從實踐中觀察和總結,激發豐富的聯想,鼓勵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學法指導:
引導學生列圖表,明確文章結構層次。
教具準備:
小黑板
教學步驟:
一、出示小黑板、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二、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云”和“天氣”有著密切關系,看云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云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三、討論全文結構。
四、著重研究一、二部分層次及語言特色。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讀并背誦指出概括說明作用。
2.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么作用
(三)詳細研究各種云同天氣的關系。
1.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形狀、位置、厚度怎樣,是什么樣天氣?
2.雨天的“招牌”呢?三種云的特點、高度、厚度、顏色在怎樣變化?
3.“改名換姓”、“躲藏”是什么修辭手法?
4.從積云到積雨云,則是夏天出現的一種特殊情況,它的`變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歸納與第二節關系。
(四)討論如何根據云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1.云上有哪幾種光彩?(暈、華、虹、霞)
2.這些光彩特征怎樣?預示著什么天氣?
3.引用諺語有什么作用?
五、討論最后一段作用。
1.觀察云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3.最后告訴我們局限性作用?
六、總結課文。
七、布置作業:
1.說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八、板書設計:
看云識天氣
(觀察) (推測) (天氣的變化)
總說:看云可以識天氣。[總—分—總] [現象]
條理清楚 高、輕、薄 層次分明 形態 分類)
分說:怎樣看云識天氣。 低、密、厚 (先總后分)
(分類) 光彩:暈、華、虹、霞 [本質]
總說:意義與局限。
用詞準確 往往、常常
科學嚴密 一般、可能、漸漸等
語言通俗 像.....像.....;剛才-----一霎時------;“招牌”;改名換姓
生動有趣 比喻、排比、對比、擬人;諺語
《看云識天氣》語文8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材是按內容來編排的。《看云識天氣》屬于科普說明文,具體編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它和該單元其他四篇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一樣,反映了語文和科學的關系,體現了新教材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編輯理念。
(二)三維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新課標教學目的和要求,再聯系學生實際,我確立了三維目標(屏幕顯示)。
(三)重點難點
考慮到《看云識天氣》是七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說明文,閱讀此類文章,學生會無從下手。于是,我決定從文章結構入手,將重點確定為概括內容要點、理清寫作思路,把說明文和記敘文緊緊銜接起來。十一二歲的孩子,對種類繁多的云可能會眼花繚亂,因此,本課的教學難點就在于學會怎樣看云識天氣。
二、說教法
新課標在《教學中應重視的問題》中指出,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掌握科學的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為此,我準備用自主合作為主要教學法,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學理念,營造和平、民主的教學氛圍。
三、說學法
當然,學生才是閱讀的真正主人,教學是為促進學生的發展服務的。所以,我打算讓他們用圈點勾畫的方法來篩選信息,概括內容要點。教學中,我還會引導他們領悟和掌握閱讀和寫作的方法,為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
四、說過程
基于以上考慮,我準備用以下七個步驟(屏幕顯示)來完成這節課的教學。這七步是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既有閱讀上的要求,又有方法上的提示指導。
(一)導入
上課開始,用同學們耳熟能詳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導入,神機妙算的軍師諸葛亮看云識天氣,料定三日后必有大霧。我再不失時機地插入導語,幾句簡短的話,吊足學生的胃口,讓他們躍躍欲試,順利地過渡到下一環節:默讀。
(二)默讀
這一環節,引導學生運用整體認知的辦法,在快速默讀的過程中勾畫句子,訓練捕捉關鍵信息的能力。抓住“最基本的經驗”來概括內容要點,理清寫作思路,突出教學重點。這些句子提綱挈領,在文中既是中心句,又是總起句。于是,水到渠成地總結出閱讀與寫作的.一般規律。
(三)精讀
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我決定有重點地精讀。大聲朗讀第三自然段,圈點勾畫,進一步了解各種云的名稱、形態及其與天氣的關系。魯迅說讀書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也說,“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些讀書箴言,都強調了自主閱讀最可寶貴的品格。于是,我決定采
取一個大膽的方法,讓學生自主閱讀第四五六自然段,梳理清云或光彩及其與天氣的關系,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又為突破難點做好鋪墊。為了幫助學生實現自身價值,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大家共享,我設計了成果展示,讓學生相互啟發補充,感受合作學習的快樂,為他們進一步的探究開辟了道路。
(四)品讀
葉圣陶先生指出,“凡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光走“從內容上尋求”這一步,不是完整的語文課。因此,在引導學生熟悉文本之后,又安排了品味語言這一環節。“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語文最基本的特征是以語言為核心,通過對語言的品味,達到感知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的目的。所以,我又安排了仿寫。同時,我還準備有的放矢,讓學生了解一些令文章語言生動起來的方法,為今后的寫作服務。
(五)演讀
在熟悉了各種各樣的云彩之后,我準備采用更個性的辦法,讓學生學以致用,親自預報天氣,真正突破“怎樣看云識天氣”這個難點,并且帶給他們心理上的肯定,活動空間上的拓展和思想上的放飛!21世紀的課堂,應該是學生成為真正主體的課堂,而“說”恰恰是他們充分發揮個性,表達思想的方式之一。他的課堂他作主!“民主、科學、個性”的理念,應當成為閱讀教學的靈魂。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我打算給學生展示一段可視材料,看一看預報員是怎樣從人文角度進行天氣預報的。之后分小組合作探究,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給了他們思維馳騁的空間。
(六)總結
最后,讓學生漫談收獲體會,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歸納、總結,鞏固加深所學知識并使之系統化。
(七)作業
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我還要告訴學生,學習不能滿足于課本,生活中處處可以學習語文。由課內學習向課外學習延伸,調動自己的日常生活積累,說說自己熟悉的諺語。真正達到“課內長骨,課外長肉”的美好境界,讓課堂架起通向生活的橋梁。
五、說板書
課堂是一個信息不斷傳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板書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是對教材內容進行高度濃縮后提出的精華。這則板書(屏幕顯示),選擇了文中的關鍵詞語組合而成,文字簡潔,學生通過它能聯想到整篇課文內容,便于抓住要領,形成整體認識。
六、說反思
新教材不強調文體的學習,而強調學生閱讀概括和篩選信息的能力。所以,我有意淡化說明文這一體裁,讓學生用記敘文的思維模式去閱讀說明文。為了增強直觀性,我特意選擇了各種各樣的云圖片,營造一種與文章內容相一致的背景。當然,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說明文應該具有時代的氣息。可設計加工文章結尾的訓練(“看云識天氣”的局限性)。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探索的興趣。從以往的教學中,我看到了不足,但值得慶幸的是,我找到了補救的措施。讓我以此自勉吧!
《看云識天氣》語文9
一、素質教育目標
1.理解恰當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復習分類說明的方法。
3.進一步學習和鞏固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難點:1.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引用等大量修辭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2.課文的主體部分,即怎樣看云識天氣這部分,由于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學生一時難于分辨,所以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學的一個難點。
解決辦法:
1.通過分組討論進行制表的方法,并結合講解,從而使學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層、光彩的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系,從而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
2.利用多媒體手段演示云與天氣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3.講講、讀讀、寫寫、練練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能力。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進行說的比賽,其中還培養觀察能力。
2.聽音樂,描述可能出現的畫面。
3.分小組討論,進行制表。
4.搜集有關識別天氣的諺語,班上交流,并建立一個小天氣預報站。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先放一段音樂,請同學們描述一下畫面,陰云密布,狂風大作,大雨點砸在盆上叮噹響,人們四下奔跑的聲音,雞鴨亂叫聲。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暴雨來臨時的場面,由什么的變化引起了雨的到來?對,是云、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云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的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講述云和天氣的關系的課文——《看云識天氣》。
(一)明確目標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識天氣。
3.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具體、生動地介紹了云的形態、變化及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說明了怎樣看云識天氣。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提問
(1)從題目上看,這是說明什么的文章?
說明云和天氣關系的文章。
(2)從題目上看,你還能讀出什么來?
體裁說明文,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讀課文,第1段老師范讀,第2題全班女生齊讀,第3、4兩段分別由兩名女同學朗讀,第5段、第6題分別由兩名男生朗讀,第7段全班男生齊讀。
3.劃分斷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4.這樣分段,體現了什么說明順序?
邏輯順序(由現象到本質)。
5.閱讀第1段,回答下面各題。
(1)這段的結構是怎樣的?(總分總)
(2)如何分層?
第一句是第一層,最后一句是第三層,中間是第二層。
(3)第一段中哪些內容照應“姿態萬千”,哪些內容照應“變化無常”?
“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師,像奔馬……”這些內容與“姿態萬千”相照應。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這些內容與“變化無常”相照應。
6.分組討論制表,把同學們分成三個組,第一組閱讀第3段,討論并制出晴天云彩簡表;第二組閱讀第4、5段,討論并制出陰雨冰雹云層變化簡表;第三組閱讀第6段,討論并制出光彩識天氣簡表。
晴天云彩簡表
名稱
形態變化
位置
厚度
天氣征兆
卷云
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
很高
很薄
無雨、雪
卷積云
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
積云
像棉花團,上午出現,傍晚漸漸消散
兩千米左右
較薄
陽光溫和
高積云
像草原上潔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狀排列,兩千米左右
兩行米左右
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
名稱形狀
變化過程
位置
天氣征兆
卷層云
卷云聚集著,仿佛蒙上白色的綢幕,卷云慢慢向前推進
高
晴轉陰
高層云卷層云越來越低,越來越厚,像毛玻璃遮著太陽
低
將下雨雪
雨層云
高層云變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塊布滿天空
更低
雨雪連綿
積雨云
積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烏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識天氣簡表
光名
產生和分布情況
色彩
天氣征兆
暈
產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
里紅外紫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華
日華和月華大多出現在高積云的邊緣
里紫外紅
華環小到大晴,華環大到小陰雨
虹
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
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
出現在早、晚,太陽照紅云層
云層變紅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7.同學交流如何看云識天氣。
8.由多媒體演示云和天氣的變化,并伴隨音樂.同學們看著畫面進復述。
9.再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這些云低而厚密,是陰雨風雪的預兆,”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分類別。
(2)“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說明方法是分類別、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來。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句子有:
(1)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2)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3)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
(4)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積云。
(5)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著云看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
分類別:光彩有暈、華、虹、霞。
(四)總結、擴展
這篇課文緊扣題目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晰,首先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因為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云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寫得詳細、縝密,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帶來暴風雨的云,又從云的形態特點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再說到云的光彩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在說明中,從現象入手,進而觸及事物的本質,云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就是本質,云的種類很多,但說明層次不亂,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后說什么,有助于把“看云識天氣”的事理說清楚,最后畫龍點睛,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擬題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閱讀課后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組擬題,互作答案。
結尾總結全文、點題,同時說明了看云識天氣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業
1.在課外,練習看云識天氣。試著根據天空中的云彩形狀,判斷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把結果寫在教室后墻的黑板上。
(六)板書設計
《看云識天氣》語文10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介紹云彩知識的科技小品文。課文以云的變化為線索,以怎樣看云識天氣為重點說明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云的變化與天氣變化的關系,告訴人們可以看云識天氣。
本課借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說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能識別云,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同時激發學生探究科學探索精神。
一、收獲與亮點
首先,從云字字體的演變導入,著重分析云字的繁體字,以引導學生從子入手就看是了解一點,云和天氣有關,那又和天氣究竟有什么關系呢?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導入新課。
其次,在完成知識目標——了解云和天氣關系這一環節時,我給學生推薦了兩種形式,一是以自我介紹的`形式,而是一天氣預報主持人的身份來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同時將同學們分成不同的云族成員,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最后,在本課的結尾我采用了留有疑問式的結束方式,引導同學們對自然現象的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但是,在授課的過程中仍然還有許多不足和遺憾之處。
二、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的環節多,課堂容量過大。容量大導致個別環節沒有充分展開,時間倉促,學生討論不夠,理解不深透。
2、對文本的挖掘不深入,急于將課文內容向課外延伸,使得學生們對云和天氣的關系掌握的并不是很清楚。
3、對于學生的發言,沒有進行適當的激勵性評價。
三、改進方法
1、僅僅扎住教學的重難點,引導學生將文本分析透徹,清楚地掌握云和天氣的關系。
2、在學生發言的過程中,不要急于將準確答案告知他們,而是要自如地加以引導,水到渠成的獲得教師想要的答案。
3、學生的潛能是無窮的,所以在同學發言的過程中精彩之處應加以適當褒獎,對學生的回答應給與及時的評價。
通過此次全市的同課異構活動,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雖然已從教八年有余,但在從容自若駕馭課堂這一方面還需鍛煉和加強。
【《看云識天氣》語文】相關文章:
關于火燒云教學設計03-20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7火燒云教案設計03-19
多變的天氣教案設計(精選5篇)07-17
《常見天氣系統——鋒》教學反思07-13
五年級語文上冊《看黃果樹瀑布》教學設計10-17
馬云改造小賣部零售計劃03-19
看燈花的教學反思03-20
小學語文《語文樂園四》教學設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