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水珠從哪里來》教學設計
精選《水珠從哪里來》教學設計
《水珠從哪里來》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初步認識到證據對驗證假設的意義和價值。
主要環節(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鞏固應用---課堂小結
預習內容:
預習教材。
重難點、問題預測及對策:
【教學重點】經歷水珠從哪里來的假設——分析——再假設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與杯內冰塊的關系
教學資源及優化組合:
小組:3只大小、形狀一樣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裝清水、一杯裝冰塊)。
師生互動:
一、水珠是從冰化成的水嗎
1、師:在上一節課中,我們發現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現了水珠。(出示一個裝好冰的玻璃杯,再現上節課的情景。)這些小水珠是從哪里來的呢?
板書:水珠從哪里來
2、學生預測,解釋只要符合邏輯,鼓勵越多越好
3、師:我們的生活中見到過類似的現象嗎?你能根據生活經驗對這些解釋分析一下嗎?
師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這些合理的解釋。
通過這些分析和討論,要引導學生認識到:
二、水珠的形成與冰有關系嗎
1、師:通過我們剛才的討論和分析,覺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內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與冰有關系嗎?你能設計實驗證明一下嗎?
2、學生討論后形成共識:做一組對比實驗:(出示:三只同樣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滿自來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靜靜地放在桌上。隔幾分鐘觀察兩個玻璃杯外壁有沒有出現水珠。)
3、學生觀察
師:有什么發現嗎?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呢?
(預設:這兩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沒有形成小水珠。加滿自來水的玻璃杯外壁沒有出現小水珠,說明玻璃杯壁不滲水;空玻璃杯的外壁沒有出現小水珠;而裝滿冰的玻璃杯外壁有許多小水珠,說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與杯內的冰是有關系的。)
4、師: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與杯內的冰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猜測(預設:水蒸氣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氣、凝結、水汽等,這時也可以提問:空氣中有水蒸氣嗎?水蒸氣是從哪里來的?水蒸氣能變成水嗎?是什么使水蒸氣的狀態發生了變化?等等)
5、師:同學們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課后去查找一下資料,看看能否證明你自己的猜測,我們下節課再來研究。
師生總結(板書及質疑):
水珠從哪里來
研究性作業:
審思:
【《水珠從哪里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我從哪里來》教學反思10-08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