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個子能不能蹺起大個子的教案
小個子能不能蹺起大個子的教案
探究: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理解杠桿的作用,并了解杠桿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知識:能設計研究方案,利用簡單器材,有步驟地進行關于杠桿作用的研究實驗。
情感: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杠桿及作用,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教學重點:
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理解杠桿的作用,了解杠桿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難點:
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理解杠桿的作用。
教學方法:
觀察研究。
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課件或圖片。
2、學具準備:平衡尺、鉤碼、字典、直尺、固體膠等。
教學建議:
本課分2課時
課時1
教學內容:認識杠桿和了解杠桿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校園里學生玩蹺蹺板的場景(農村學校可用圖片展示)有條件的學校,最好讓學生實際玩一玩。
教師提問: 同學們都喜愛玩蹺蹺板,和與自己個子差別較大的人玩過蹺蹺板沒有?為什么個子差別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蹺蹺板呢?讓學生仔細觀察,看看有什么發現,猜測原因。
二、推斷與假設
小組討論:為什么個子差別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蹺蹺板呢?觀察研究討論后,匯報小組一致同意的意見。(在此教師要對觀察不夠仔細的學生進行引導,對教材40頁上的三幅圖的區別,每幅圖中學生在蹺蹺板上坐的位置進行提示)。
三、制定計劃,開展研究
(1)教師出示并介紹本次探究活動的實驗器材,并指出像杠桿尺和蹺蹺板這樣的裝置叫杠桿。
(2)各個小組討論成員分工以及實驗步驟,猜測能使杠桿保持平衡的方法。
(3)小組用杠桿尺和鉤碼做平衡實驗,收集“能使杠桿尺平衡有多種方法的“事實,想辦法讓杠桿尺達到平衡,每做完一次平衡,都要記錄實驗結果。
四、總結與交流
1、學生匯報收集到的實驗結果,把大家共同的看法記錄在教材41頁,統計全班同學共發現了多少種使杠桿尺平衡的方法。
2、指導學生整理各種平衡的方法,并把這些平衡的方法進行比較。
3、找出杠桿尺的平衡規律,把大家討論的結果記錄在教材第41頁。
① 兩邊鉤碼掛得一樣多,鉤碼距離中心點一樣長,杠桿才能達到平衡。(對稱)
②兩邊鉤碼的個數不同,多的一邊距中心點的距離短,少的一邊距中心點的距離長,杠桿尺可以平衡。(不對稱)
4、學生將實驗結果與推測進行比較,看看有什么不同,運用研究結果,解釋大個子和小子能一起玩蹺蹺板的奧秘。
五、課外學習與實踐
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找兩副扁擔,一副兩邊籃子里的物品重量一樣,另一副兩邊籃子里的的物品重量不同,讓學一來挑,用實踐的方法鞏固所學知識。
課時2
教學內容:杠桿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一、提出問題
教師提出問題:在日常的生產中,類擬小個子和大個子玩蹺蹺板現象很多,說說這些現象中,兩邊物體平衡的道理是什么?(課件展示教材第42頁場景)
學生匯報后提問題:如果杠桿已經平衡,這時改變一邊的物體離杠桿支點的距離,會出現什么情況?
二、推斷與假設.
1、小組討論:可能會現現什么情況?觀察討論后,把小組一致同意的向全班匯報。
2、學生獨立思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杠桿有什么樣的作用?把自已的推測寫下來。
三、制定研究方案,展開實驗探究.
1、制定研究組織學生利用現有材料進行實驗設計,各組討論實驗步驟。實驗材料包括詞典、直尺、固體膠等。
2、各小組進行杠桿撬動重物的實驗,研究其工作原理,記錄實驗結果。啟發學生想辦法改變杠桿的形式,自行研究。
3、各小組還可在老師指導下自行設計其他可行的實驗,研究材料還可以擴充,如直接在室外用撬重物等。
四、總結與交流.
1、學生總結杠桿的作用,把大家共同的看法記錄在教材第43頁。
2、學生將實驗結果與推測比較,看看有什么不同。
(學生可以獲得一些杠桿的基礎知識,認識杠桿的作用:①有傳遞力的作用:②杠桿有改變力的方向的作用;③當支撐物靠近手時費力;④當支撐靠近重物時省力。)
五、拓展與應用.
1、請學生談一談,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杠桿,它們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生回答并出示課件)
2、判斷日常生活中的幾種杠桿——釘錘、火鉗、秤、剪刀是省力的是還是省力的,為什么?
3、利用杠桿設計一個省力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小個子能不能蹺起大個子的教案】相關文章: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
愛蓮說的經典教案03-20
《牧場上的家教案》經典教案設計03-20
《什么蟲》教案01-08
關于《勇氣》的教案03-20
飛天音樂教案10-31
《 西瓜船》教案11-17
人生多彩的教案09-04
激素調節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