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讓數學課堂更精彩
教學反思:讓數學課堂更精彩
數學是一門具有很強的抽象性的學科,數學課堂往往顯得枯燥和乏味。我是一名數學教師,如何讓我的數學課堂也精彩起來?課余時間我努力學習《數學課程標準》,從中汲取新的理念,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式,從情境引入到合作學習,為我的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通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有意識的反思、總結,我深深體會到數學課堂要以人為本,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才能真正成為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發展的有力手段,成為學生喜愛、依戀、維護的家園。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那么我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
一、轉變教師角色,營造民主氛圍。
新課標下的教師要轉變角色,使自己成為教學的組織者、促進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幫助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對學生理解、尊重和信任,將自己擺在和學生平等的地位,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課堂氛圍,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1、積極轉變觀念、開展有效的預習活動
理念是教師行為的指揮棒。過去我們認為教師講得越細,學生學得越容易,課堂教學效率會更高。其實。教師講得多勢必會造成學生聽得多,想得少。學生就會被動學習。新課程倡導我們,要積極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教學的生命,也是當今課改的目標。
課堂是課改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活動包含著許許多多個教學細節。課堂中的提問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
2、創設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例如:我在教《平均數、中位數的使用》一節時,巧妙地從學生最熟悉的“學習成績”這一問題入手,創設一種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在探索的氛圍和激烈的爭論中,參與的主動性得到了充2、轉變思想,促使學生人人參與。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面向全體,克服教學中多數學生當“陪學”,老師只為少數學生報務的現象,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力求人人參與。
3、讓學生自己發現新知。在課堂上,我常采用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的教學方法,千方百計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讓學生用喜聞樂見的形式,自我感知,自我體驗,自我發展,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就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1、把課堂還給學生,就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把課堂還給學生,就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就要更新教育觀念,落實新課改理念,改變教師包攬課堂的做法,多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多讓學生“做”數學。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把學生推向臺前,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角。
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在授課的時候,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為了活躍課堂氛圍,我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主體活動去親近數學、體驗數學、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例如:分數大小比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因為分數大小比較的幾種方法容易相互干擾,再加上分數與整數、小數的書寫形式區別較大,學生易受過去整數、小數大小比較方法的定勢影響。我在教學 “分數大小的比較”時,安排了一節練習課。下面介紹我在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片斷。
師:在比較分數的大小時,常會遇到哪幾種情形?
生1:同分母的分數相比較。
生2:同分子的分數相比較。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相比較。
師:請大家分別說出這三種類型的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生4:同分母分數相比較,分子大的分數值大。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較小的分數值大。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要先通分,變成同分母的分數,再比較大小。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數,分數單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數包含分數單位的個數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數值大。
從上面的教學片斷中,可以看出不僅課堂參與程度高,而且思維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成功體驗。我認為教學的關鍵是——“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2、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提問是提高可以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活動包含著許許多多個教學細節。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怎樣提問?教師首先要理解教材,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 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還能促其知識內化。提問難度要巧設在學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層次上,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維引入最佳狀態。
三、鼓勵學生自主探索
教師要善于創設條件,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主探究,把書本的知識進行擴展,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時,教師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師在臺上做實驗,學生在臺下觀察得出結論的做法,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了充分的動手操作。第一次,我要求小組學生將圓錐裝滿水后,又把水倒入和它同底等高的圓柱中去,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我讓學生將圓柱中水倒入與其同底等高的圓錐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圓柱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三倍”;第三次,教師請學生自由選擇所提供的學習材料來驗證剛才的發現。結果,有的學生把橡皮泥捏成的同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變形為長方體后進行比較計算,獲得驗證;有的學生則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樣的結論;更有的學生選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做了“倒水”實驗,提醒大家注意必須是同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數關系。可以說,在這幾番“物質化”的操作活動中,數學知識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數學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師這樣將數學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化活動,輕而易舉就讓學生對圓錐體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識獲得了相當清晰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這樣通過動操作后獲得的體驗是無比深刻的。
四、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教師應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起興趣,從發現中尋求快樂,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體會數學的使用價值及“做”數學的無窮樂趣。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提倡自主學習,學生的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就應當是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積極地進行數學實踐活動的過程。
例如:教師在教學完加法、乘法的運算定律以及減法的運算規律之后,請學生將這些知識聯系起來總結收獲。其中,有學生提出:既然加法、減法、乘法都有相應的運算定律或規律,想必除法也不會例外吧!對此,教師給予贊賞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進行練習課的打算,改為要求學生自主探索“除法的運算規律”。一開始,教師發揮引導者的作用,給學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據——例題:“商店賣出6箱電熨斗。每箱10個,共收入600元。每個電熨斗售價多少元?(用兩種方法解答)”在學生順利解決這一問題后,教師又組織學生出謀劃策,討論接下來該怎樣去發現并掌握“除法的運算規律”,學生借鑒先前學習運算定律的方法,在小組中展開了自主學習,最后如愿以償,發現并掌握了“當用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時,等于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這一條運算規律,可謂事半功倍。整個過程中,教師只作了恰到好處的點撥,學生始終循著自己的思考在積極主動地發現、探索,深刻地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他們經過自主探索,成功地獲取新知。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要注重知識與現實的社會現象和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感受到我現在學的是有用的數學。避免學生為學而學,學無目標,枯燥無味。如在學習“測量”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當你走進學校,仰頭望著操場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時,你是否很想知道旗桿有多高呢?你能測量出它的高度嗎?下面請同學們試一試。讓學生從生活中看得見的實例,體會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實用性,從而激發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孩子成長最大的動力。學生求知的興趣一旦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積極參與,努力探究。當然還需要教師將課堂教學活起來,學生的主人翁意思激發出來,只有學生動起來了,他們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地發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將用自己的“精彩智慧”去點燃學生的“心靈感悟”,讓數學課堂更精彩!
【教學反思:讓數學課堂更精彩】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反思03-19
關于《野菊》的課堂教學反思03-19
職高數學教學反思03-19
時間與數學的教學反思03-19
數學的教學反思大全03-19
數列數學教學反思03-20
蘇教版數學教學反思03-20
我與數學教學反思03-20
職教數學教學反思03-19
數學教學之方程教學反思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