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優秀范例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優秀范例
篇一: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
《6,7的認識》是小學數學第一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通過觀察,操作,演示,使學生學會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熟練的數出6,7兩數,會讀這兩個數,會比較它們的大小,并會用這兩個數來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 我在教學“6、7的認識”時,創設了很多情境,引導同學們親身經歷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讓他們在活動中全面感受數概念的形成過程,建立起6、7的數概念。同時,在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首先,我創設學習情境:用提問的方法出示五只小松樹圖讓學生復習以前學習過的數字寶寶1—5,這樣,不僅復習了舊知識,而且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都能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
接下來,讓學生在情景圖中找找我們學習的數字,培養學習一一對應數數的能力,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在6和7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分別拿出6、7根小棒,在課桌上任意擺圖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學生們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跟同桌一起擺出了各種漂亮的圖案。這項活動不僅讓學生從圖抽象到了數,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思維。 在區分基數和序數時,通過魚缸圖學習基數和序數,然后讓學生根據像老師一樣提問加深鞏固基數和序數知識。這樣,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中,區分了幾和第幾的意義,突破了學習的難點。同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通過學生提問,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后,我思考,其實在這個環節,我可以利用課堂上現有資源,即限定在某一排的同學中,(其他同學觀察)從左數第幾個同學站起來,從右數幾個同學站起來;從右數第幾個同學把手舉起來,從左數幾個同學把手舉起來等等。這樣就可以使全班同學都參與到這個游戲中,來把這個重點突破。達到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玩的目的。
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會體會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改進發現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了,但是發現在活動過程中,出現了有部分愿意說的學生說不完,而沒學會的學生不張嘴的兩級分化現象。在后邊的教學中對這些“后進生”多鼓勵、關注他們的需要,提起他們學生數學的興趣,以期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篇二: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
這節課相對來說知識點較多,包括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物體;掌握6、7的數序、大小,會讀、會寫6、7;知道6、7表示的意義。為了讓學生們掌握這些知識點,教材設計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素材,有師生打掃教室的情境圖、尺子,還有利于學生從圖像抽象出數的點子圖。由于教材呈現內容相對來說較多,相互之間的缺乏聯系,對于新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說,學習起來比較困難。6、7歲孩子的有效注意時間短,如果我們在一節課內呈現的內容、形式、太多了,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差 。為了讓學生能更輕松地學到知識,我做了許多教具,想了許多方法,但是一節課下來,存在的問題有許多,現談談自己的感受。
本課中,我利用了一個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面“師生打掃教室”來開展學習,這雖是一個普通的情景,但蘊涵著濃烈的師生之情,以及講衛生,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齊心協力互相幫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讓學生體會這種和諧的氛圍,再進入主題,數出圖中人、物的數量,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從不同角度地去數圖中的事物的過程中體驗并抽象出數字6和7,并體會它們之間的關系,這一環節收效較好。接下來利用點子圖比較大小學生掌握也不錯。
這節課也存在很大問題:本節課的重點是能正確數出6和7物體的個數,書寫6和7以及比較大小,我認為這都比較簡單,所以忽略了學生書寫時檢測,其實有的學生書寫6和7時還是存在問題的。其次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沒有及時組織學生,這對一年級學生來
說很不利,還有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讓學生說完整話。今后教學中我會更加注意的,相信通過不斷的磨練自己,自己會不斷的進步,給自己加油。
篇三: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
韓清蕊 《 6和7的認識》這節課相對來說知識點較多,包括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物體;掌握6、7的數序、大小,會讀、會寫6、7;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們掌握這些知識點,在設計本節課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學習、探索,從而使學生的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得到較好的發展、培養。
首先,回憶我們已學過的數字有哪些入手,引入新知。這樣既復習了舊知識,為新知學習作鋪墊,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的熱情高漲,情不自禁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
在教學新知時,出示師生打掃教室的情境圖,通過數一數圖上的人和物的數量,讓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體會到自然數的增加過程,讓學生感受到相鄰數之間的關系,為后面學習數的順序和比較大小作準備;接著再讓學生分別數出6根、7根小棒,并動手擺一擺自己喜歡的圖形,好多同學都大膽的動手擺,擺房子的,擺松樹的,擺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我選擇兩個學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讓學生上臺來介紹自己的作品。 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生動的情景圖、教具和學具直觀而深刻地讓學生掌握了自然數的增加過程,讓他們更好地掌握相鄰數之間的關系,既直觀又節約時間,提高了課堂的效率。整節課重視
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始終注重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同時也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
總的來說,這堂課較好地運用了參與教學、合作教學、興趣教學、自主教學等策略。本節課能較好的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當然,本節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如在教學基數與序數的區別這一環節,由于時間的關系,講解不夠詳細,顯得過于倉促。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努力學習,及時反思,總結經驗,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篇四:6和7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逸夫小學 劉麗娟 《6和7的認識》這節課相對說知識點較多,包括正確數出數量6、7的物體,掌握6、7的數序、大小、會讀、會寫6、7;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其中知道6、7表示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是本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讓學生們掌握這些知識點,教材設計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教材,有師生進行打掃教室的情境圖,計數器,尺子圖,數金魚圖,還有利于學生從圖像抽象出數的點子圖。
由于教材呈現的內容相對來說較多,相互之間缺乏聯系,對于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比較困難,6、7歲的孩子的有效注意時間短,一節課呈現內容、形式太多,學生注意力就會被分散,課題教學效果就會差,所以我設計了課件演示、卡片等形式,剛入學的學生沒有上過課件上的數學課,所以教學效果比較活躍。
學生在認識6、7后,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想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6、7,將簡單的認識6、7變成生活中的6、7,這樣學習起來更有興趣,認識數序、比較大小,學生因在幼兒班學過,所以這部分教學內容很輕松的完成,在練習時給予鼓勵,使學生學習的熱情再次高漲,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達到了預設的要求,整節課學生學的輕松愉快,但在基數和序數的意義區別這一環節,通過數金魚圖,來滲透基數和序數的含義,學生對此的區別只是浮于表面上的感知,具體練習時,有的學生沒有真正掌握,出現錯誤,反思教學,如果我能在語言
上再精煉易懂,更加注重數學語言的敘述準確到位,我想學生會更明白,更理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著這一前提,在今后教學中要對教參、教科書內容的理解再度加強,教學設計更加深思熟慮,給學生們上出一堂堂毫無遺憾的課。
篇五:6,7的認識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通過多媒體呈現老師和學生在教師打掃衛生的場景,想讓同學們經歷觀察,數一數的過程,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數概念的形成過程,建立起6、7的數概念,同時,在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用數學的樂趣,獲取學好數學的信心,也培養孩子的要講衛生,愛勞動的意識。
首先,用復習舊知識:讓學生把我們以前學習過的數字讀一遍,用提問的方法問您們還想學更多的數字嗎?這樣,不僅復習了舊知識,而且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接下來,讓學生在情景圖中找找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數字,然后用圓片代表數字,同時在原片下面貼出6和7,從而認識6和7。緊接著讓孩子觀察6和7的形狀,然后放小視頻數字歌,6像豆芽咧嘴笑,7像鐮刀割青草。在學生齊讀中激發學生興趣。在區分基數和序數時,我給學生拿出了計數器,通過撥珠子,讓學生體會數的順序性和數的大小。這樣,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中,區分了幾和第幾的意義,突破了學習的難點。最后,根據剛才的數字歌練習寫數字。 課后,我認真思考,其實在這個環節,我可以利用課堂上現有資源,即限定在某一排的同學中,從左數第幾個同學站起來,從右數幾個同學站起來;從右數第幾個同學把手舉起來,從左數幾個同學把手舉起來等等,這樣就可以使全班同學都參與到這個游戲中,來把這個重點突破。 教學中出現了有部分愿意說的學生說不完,而沒學會的學生不張嘴的現象,在后邊的教學中對這些孩子多鼓勵,提起他們學生學數學的興趣,以期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還有寫數字的時候,有些孩子寫不好,課上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對于這些孩子我利用早讀時間,中午休息時間再加以輔導,同時也與家長溝通,多與孩子共同學習。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優秀】相關文章: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05-20
《6和7的認識》的教學反思二08-15
6和7的認識教學案設計05-12
《6和7的減法》教學反思07-09
《因數和倍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7-10
8和9的認識_教學反思06-17
認識厘米和米的教學反思06-20
對《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的反思06-21
認識容量和升的教學反思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