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5則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5則
篇一:《綠》教學反思
《綠》教學反思
《綠》是朱自清的一篇美文,學生能從中學什么呢?當然是怎樣寫綠了。綠,看得見,摸不著,能把綠寫出來,真不是件容易事。但是,朱自清卻能寫出來,而且在他的文章中不是一次寫到,足見非同一般。
1、2兩段,著力描繪的是梅雨潭周圍的環境,重點是梅雨瀑。觀察點由遠而近,山邊——廳邊——潭邊,視角分俯視、平視、仰視,朱自清筆下的梅雨潭的綠也呼之而出。這里的問題是,為什么要先寫周圍環境?學生經過討論明確,是烘云托月,寫周圍環境和諧映襯,此處的景物才會與周圍環境協調和諧,而不至于孤零零突兀在那兒。我們寫景物,應都能有這樣的映襯意識。
第3段,是作者濃墨重筆書寫綠的地方。這部分也就似乎作者如何來描繪綠的。本文有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教材編者提供了詳細的旁注,這是語文學習方法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就習慣在閱讀教學時請學生“圈點勾畫注”,但這些方法的指導如何依學情而設,如何有效指導等問題,卻未引起重視,因而這個做法多數情況下就是一個形式。我觀察下來的情況是,很多學生并不真正的領會并自覺運用。做的最“理想”的恐怕是文言文,看學生喜歡把字詞解釋和句子翻譯密密麻麻地寫在字里行間——我讀書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有時的確有幫助理解的作用。
本文學習完畢后,我趁熱打鐵,請學生寫一篇作文——即本單元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與探究》的題目:以“綠”為中心擬題寫一篇
作文。我提示學生,寫作時,可以參考朱自清的這篇文章的寫法,也算是“先學先用”吧。事實上,像朱自清的《春》《綠》都是學生寫作的極好參考,畢竟大多數初中生還是在模仿階段。對于學生而言,閱讀經典美文,從中汲取一些寫作養分,還是可取的。
篇二: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教學反思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寫的是著名作家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葉圣陶先生為“我” 修改作文,并邀請“我”到他家做客,從中表現了葉老先生作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與人品。作者受到葉圣陶先生的關懷教導,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事。課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特別是文章結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更是言雖盡而意未了。
文章篇幅較長,再加上故事本身沒有什么吸引力,因此經過反復思考,在這堂課上,我努力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節開展教學。
一、抓住教學難點質疑
課題以物喻人,是這篇文章教學的難點,我從課題入手,欣賞兩幅爬山虎的圖片和兩段美文的閱讀相結合的方式,構建記憶中葉老與肖復興初見時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為“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象征意義做好鋪墊。然后利用過渡語言設疑:“留在作者內心深處的僅僅是那片爬山虎嗎?”以此通過對兩件事的研讀,領悟葉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樣,永遠激勵著作者努力進取,永遠堅實著作者文學創作的腳步。至此破題,使學生化難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深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感情。
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聯系上下文,進一步理解“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樣寫的”這個句子,體會葉老的人品、作品,體會從葉老身上得到的啟示和教育,品味并體驗作者的感受。
為了解決“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什么三十年來作者都忘不了這個問題,我利用過渡語言設疑導入:作者的感受這么深的原因是葉老先生仔細、認真地為“我”修改習作,感受葉老不僅僅是為“我”改了一篇習作,并且使“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怎樣作文。我采用自學法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來完成這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小結、歸納出修改習作的一些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評評議議,教師采用讀講結合的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掃除障礙。
三、在練習中學會修改
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這篇課文不僅僅是學到了如何去閱讀如何去體會課文蘊含的情感。我們還學到(轉載于:綠教學反思)了如何去寫作文如何去修改作文。這一點可以通過學習刪除號、閱讀葉老的評語等幾個環節讓學生在學文中潛移默化的學會。教學中我抓住《一張畫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學生自己的習作等,把語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其他相關文本,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在開放中豐富教學資源,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篇三: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寫的是著名作家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受到葉圣陶先生的關懷教導,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事。課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教學時,我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憑借教材,實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教材中,作者在敘述葉老怎樣修改“我”的作文時,蘊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體又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水平。在教學中我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這個資源,讓學生從中學習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葉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對作者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這些資源,不僅讓學生體會如何作文,更讓學生體會如何做人。
二、抓住重點,實現教學方式的自主與合作學習的有機結合。 教材內容的重點非常突出:從葉老為“我”修改作文這件事中,可以領悟到如何作文,還可以體會到葉老做事的認真與平和;從“我”到葉老家做客這件事中,可以感受到葉老的親切與質樸,也可以感受到葉老對“我”的期待、信心和力量。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或課后練習,如“讀了課文我很受啟發,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寫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體會”,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角度地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
三、整合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教材與多種文本的有機融合。
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充分運用已有的資源,如:《一張畫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學生自己的習作等,把語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其他相關文本,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在開放中豐富教學資源,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篇四:《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教學隨筆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隨筆
香洲四小:扶杰雄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輕快而又充滿激情的現代詩歌。它主要描繪了植樹活動給荒山帶來的巨變,表達了少年兒童以實際行動改造荒山野嶺的決心。在陽春三月學習這篇課文非常合適。
在平時的教學中,一直認為文本的解讀要深刻,可備課時,我發覺《春光染綠我們雙腳》這首詩歌淺顯易懂,因此確定以“讀”為主要教學手段來解決這篇課文的教學。盡情地讀,想象情景來讀,對比著讀,我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詩歌的場景中,感受歡快,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感受春光的美妙,感受大自然的生機,感受主人公的自豪。
在上課時,我以飽滿的狀態先朗誦了兩遍,鼓勵學生盡情地朗誦,盡興地展示。“教師自身就是教學情境”,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可以讓課文的語言有效地浸潤學生,更重要的是為學生開辟了一個整體把握文本的時空。在我的帶動下,學生們讀得非常投入。
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相當透徹。特別是我提出:“‘我們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綠袍?’可不可以換成‘我們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綠衣?”時,學生的回答令我驚喜。“不能換,因為‘綠袍’比 ‘綠衣’的面積大,說明同學植了很多樹。”“同學們把‘荒山野嶺’變成了‘青山碧嶺’,所以要用‘綠袍’。”“如果換成‘綠衣’,就不壓韻了,這首詩壓ɑo韻。”
可見,讀真的是一種既簡單又有效的教學手段。
《鄭和遠航》教學隨筆
香洲四小:扶杰雄
語文學習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要讓學生理解要讀的內容,如何讓學生讀懂,引導他們進行思索,這非常重要,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每天都必須注意。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注意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生要主動的去學,要有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鄭和遠航》這篇課文時,我就讓學生通過設疑,造成學習的階段目的,使學生有目的地學習。
通過有目的的學習活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能更自覺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學生學習一篇課文,一看到課題,肯定會產生許多的疑問,我們就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夠高效地找到答案解決問題。學生自主去學習探究到的知識是根深蒂固的,和老師講學生被動接受的效果截然不同。學習《鄭和遠航》這篇課文,我覺得由于讓學生在預習中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解決了很多問題:如鄭和為何要遠航,鄭和遠航的出發地哪兒,為什么要選擇這一地方,鄭和遠航順利嗎?鄭和遠航有什么意義?至于
鄭和出生的時間、地點,鄭和的家庭情況等學生都搜集到了,學生通過上網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從而也提高了語文課堂學習的效率。
學生在預習時,老師的點撥引導要到位。學生在搜索信息時,由于網上的信息大,學生要學會速讀,要學會篩選,要學會概括,到把網上搜集到的信息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有些無關緊要的東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學生上網前交代這次時間緊張,根據平時學生上網的一些不足之處,及時提醒學生一要知道上哪些網比較快捷,二要提醒學生閱讀的速度,三要提醒學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話概括。所以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的資料很多,在學生交流時,學生滔滔不絕,連我都有些不敢相信,這都是我的學生嗎?看樣子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斷提高。
《月光啟蒙》教學隨筆
香洲四小:扶杰雄
《月光啟蒙》是內蘊豐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詩人孫友田。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伴隨下,母親唱民歌童謠和講神話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
分析題目,“月光”“啟蒙”“母親”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啟蒙”又是重中之重。“月光”不能少:“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我”的母親是在月光下——這個特定環境中給予“我“的啟蒙。“啟蒙”不能少:作者的原文題為《月光母親》,而進入教材后題目改為《月光啟蒙》,編者還在課后練習中安排了這樣一道練習題:“默讀課文,討論一下,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 編者將原文中最能打動人的章節刪去,而留下的大段篇幅的歌謠、童謠,看來恐怕這“啟蒙”不僅是不能少,而且將是我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母親”不能少:是誰給了“我”啟蒙教育,歸根結底還是母親。母親識不識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里面包含著濃濃的親情!
我從復習課文的主要內容入手,以“母親是怎樣在月光下給我唱歌謠,講故事猜謎語的?”和“課文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題目?”導入新課。之后便是讀歌謠,品親情。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線”、“面”。教學中嘗試采用“削枝強干,長文短教”的方法:不以分析、講解全文為主,而是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找到文本的一個支點,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這樣就能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條串聯珍珠的絲線。如何找到這個點?像《月光啟蒙》,從題眼“啟蒙”就切入抓住了重點難點;還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統領全文;或者提煉文章線索串連一篇;再者整合一個問題,推進整篇課文的教學。相信在以后的不斷實踐中會練就一雙慧眼。
《秦兵馬俑》教學隨筆
香洲四小:扶杰雄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針對本文篇幅較長,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況,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學會預習的優勢,在第二課時的設計上大膽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點以及根據實際情況,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上做了一點嘗試: 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展開教學,迅速理清全文脈絡,采用多種方式對“神態自若”“擎著利劍”“惟妙惟肖”等詞語進行深敲細酌,逐一品味,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悟語言文字的生動與準確。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做足功夫,確保有效的讀的時間,確保了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始終伴隨讀書的全過程,與文中的兵馬俑們進行了一番零距離的接觸,書聲朗朗的課堂顯得情趣濃濃。教學中,我還在點撥、過渡的語言上做好推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第三,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采用對比的方法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比如課文的
第二段,這一段分三方面來介紹兵馬俑的規模宏大:一是介紹了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的總面積19120平方米和坑內兵馬俑總數近8000個;二是介紹了一號坑的長230米、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以及坑內兵馬俑總數6000個左右;三是介紹了一號坑上面的主要設施和作者的觀后感。因為條件所限而無法讓學生欣賞到相關的錄像片段,所以僅讓學生通過這些數字去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是很困難的。怎么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到了用我們的教室、全校學生總人數作為參照對象。我先問學生我們的這間教室大嗎?他們說挺大的。我又問他們我們學校學生多嗎?他們說很多。接著我告訴學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個平方米,我們全校學生數大概在1300個左右,然后我讓學生去計算一下三個俑坑的大小和一號坑大小分別相當于幾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和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分別相當于全校學生總人數的幾倍,他們計算出的結果是:三個俑坑大小相當于956間教室的大小,一號坑的大小相當于713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相當于全校學生總人數的8倍,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相當于全校學生總人數的6倍。看著自己算出的結果后學生們不由得發出了陣陣的驚嘆聲:“哇,三個俑坑竟然這么大啊!”“這么多兵馬俑啊!”“果然規模宏大!”??
可見,教科書中的知識信息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教室、學校、學生??都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并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七律長征》教學隨筆
香洲四小:扶杰雄
《七律·長征》是1935年10月,長征即將結束之時,毛主席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滿懷喜悅和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的一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詩文雖然不長,但知識豐富,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較多,因此,本著學習是以學生為為中心的,學習是個性化的教學理念,結合文本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本課設計為四個活動板塊:
一、精彩回放,走進長征。
二、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三、文本對話,深入長征。
四、誦讀延伸,升華長征。
我這樣設計并教學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思考:
一、突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從課始到課終,我始終把學生置于主動、自動、互動的平臺之上,以讀代講,讓學生去自讀自悟,讀出層次、讀出韻味。
二、 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行為。我十分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和見解。鼓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倡導個性化閱讀,如教學中我始終鼓勵學生多讀多悟、心靈交融、讀入文本、讀出個性。
三、正確對待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人文性蘊含于工具性之中。現在有的課堂教學為了突顯人文性,一味強調讓學生感悟,而丟棄了作為第一性的工具性,這是極為片面的。所以在本節課中我既注重傳承祖國的語言文字又關注學生的體驗和發展,如:對“寒”字的生成、理解。
四、創設了師與生平等對話的氛圍。在本節課中我沒有不厭其煩地分析、講解,而是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批注閱讀,讓孩子們在讀書中發現問題,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感悟中解決問題,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空間。
五、通過課前布置學生查閱資料和課上播放影像資料等手段,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課文的理解減緩坡度,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鋪墊,使得學生對一些重點字詞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宿新市徐公店》教學隨筆
香洲四小:扶杰雄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詩人楊萬里所作的一首描寫田園風光和兒童在菜地邊追逐蝴蝶的生動場面的古詩。詩的內容通俗易懂,因此,我在教學時讓同學熟讀后,看圖,交流詩的大意。同學們很快掌握了古詩的大意,但詩中美好的意境卻還沒有領略到。因此,我就讓同學看圖想象,小組交流,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了。緊接著,請同學來說說你所看到的情景。你一言,我一語。同學們把春天的景色描繪得美妙絕倫,兒童追蝴蝶的情景也是生動有趣。
一位學生寫道:深長的小路,蜿蜒曲折;鄉村的籬笆,稀稀疏疏。青青的瓦,雪白的墻,一望無際的油菜花在陽光下燦爛微笑。美麗的鄉村,總是那么迷人,那么向往。現在還是春天,碧藍的天空中總少不了鳥兒的光臨。常常會看到,一只鳥或一群鳥在空中劃過、蕩過。金色的陽光也不閑著。呵,瞧,那花已凋落,綠葉還小的大樹,還未成一把綠傘。這下它可興奮了,像把利劍從綠葉叢中“唰”地穿過,來到大地上與花草們玩耍。多美呵!就連小蝴蝶也陶醉了,它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好美的蝴蝶啊!”小朋友們看見它了,連忙去追趕它。哈!這下黃蝴蝶又得與孩子們玩捉迷藏了。它一會兒躲到樹頭,一會兒又落到籬笆上,可糟糕的是,無論如何,它都逃不過孩子們的雙眼。哎,有了!它一頭扎進了菜花從中,頓時,也成了一朵在燦爛陽光下盛開的菜花。孩子們這下全傻眼了。這蝴蝶去哪兒了呢?他們東找西尋,可怎么也找不到了。
古詩,短短的幾十個字,包含了作者的所感所想,若教學中只是字面理解,
那學生也一定感受不到古詩的內涵的博大精深。今后,我要更著重古詩教學中意境的感悟,放飛孩子們的想象,讓他們充分感受中國語言文字的奧妙。
《月光啟蒙》教學隨筆
香洲四小:扶杰雄
《月光啟蒙》一文中作者孫友田的母親的一言一行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母親的一言一行有著一定的距離。如何引導學生把自己母親的言行去等同于文中的母親的言行,成了我教學設計中的一大困惑。為了提高學生的認識,我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是這樣做的。
在學生朗讀、領悟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生對文中的母親是飽含深情的,對母愛的認識是到位的,于是我讓學生先找自己的母親與文中母親的共同點,在共同點的討論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是統一的,但隨后在不同點的討論上卻發生了分歧,部分學生對家長(母親)的體罰行為認為不是母愛。抓住這一點,我引導全班學生進行大討論:我先讓他們分成“兩派”,各說各的理,各陳述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論。在他們辯論的同時,我在一旁加以引導,終于使全體學生都能真切地體會到:“母親所做的一切,都是對我們的愛,都是為我們的健康成長著想的。”
為此,我又一次窮追猛打,對母親我們有了深刻的認識了,特別是對母親曾經有過誤解的孩子。
《望月》教學隨筆
香洲四小:扶杰雄
語文就應是一首詩,語文的活力是詩意,語文的靈魂和生命是詩意,語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詩意。詩意的語文課堂是自然的,它連著生活的源泉,詩意的語文課堂是夢幻的,它讓人遐想聯翩,詩意的課堂是智慧的,它給以學生以力量。因此,語文課堂需將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個性為重點,要不斷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給予學生自由閱讀的時空和發表獨特見解的機會,注重讓學生大膽質疑。另外,還需培養學生閱讀創新能力,大力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注意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差異性,注意因材施教,鼓勵自主創新。
我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也努力讓自己的課堂流淌著詩意,迸發出創新火花。在執教《望月》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你能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你眼中的月亮是什么呢?學生稍作思考后,便紛紛舉手作答:有的說:“在我眼中,月亮宛如一位文靜害羞的小女孩捂著秀麗的臉龐。”有的說:“在我眼中,月亮如同慈祥的媽媽,哼著搖籃曲,哄著孩子安然入睡。”有的說:“在我眼中,月亮像一面鏡子,它用自己的鏡面照出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有的說:“在我眼中,月亮是一封信,只要到了每年的中秋之夜,它就會告訴一些出遠門的人今天是中秋節了”學生的發言越來越精彩,語言個性化色彩濃,富有詩意和靈性,學生創
篇五:《綠色的金魚》教學反思
《綠色的金魚》教學反思
《綠色的金魚》教學反思
我校錄播室剛剛竣工,我有幸第一個在里面上了一節公開課《綠色的金魚》。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兩個:
1、認識11個會認字,會寫4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課前我讓學生先預習了課文,標出共有幾個小節,圈出了會認字和生字。課堂教學我安排了三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
我從幾張金魚的圖片引入,讓學生說出分別是什么顏色的金魚,然后引入課題:綠色的金魚。
二、設問導讀
本環節我原來設計的是插入一個范讀課文的錄音,可在“龍音閣”中找到的錄音少了一句,自己的朗讀水平又不怎么樣,因此我先讓同桌互讀課文,再指讀課文,同時出示了兩個問題:
1、課文共有( )個小節。
2、圖畫課上,我畫了一條( )色的金魚,老師點點頭,( )地笑了,在我的圖畫本上,畫了一顆( )。
逐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字詞教學
1、會認字
課件出示加拼音的會認字,讓學生自讀、互讀、指名讀,糾正字音,然后讓學生說說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個字,再去掉拼音,讓學生開火車讀。
2、指導書寫生字
讓學生先觀察說出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書寫時哪一筆在什么位置,然后由老師范寫后,學生在書上描一個寫兩個,然后書空。安排的每個生字組兩個詞,因為時間關系沒進行。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認為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課堂中注意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的培養,達到了教學目標。但也有不足之處:
1、學生的語言不夠規范,不能自覺地說完整的話;
2、對學生進行書寫指導時,應讓學生先書空,再拿筆寫;
3、學生各方面的良好習慣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例如學生的握筆姿勢有70%的學生都不正確,雖然一直在努力糾正,但效果不理想。還有正確的坐姿、認真聽講的習慣等都需要慢慢地幫助學生養成。這是一個循序漸進地、長期的過程。希望自己今后耐心,細心加用心,靜待每一朵花的盛開!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
趙州橋教學反思03-19
《格子》的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