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農業發展的教案
區域農業發展的教案
目標定位
1.了解東北地區發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2.了解東北地區農業的布局狀況,掌握該區的各類農業區的分布狀況。3.通過學習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使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核心點一 東北地區發展農業的地理條件
區域位置:東北區位于我國的東北部,東面、北面、西面分別與朝鮮、俄羅斯、蒙古接壤。東北區所處的緯度位置較高,其最北端是我國緯度最高的地方。
東北區的區位優勢是:位于東北亞區域的中心地帶,東面、北面、西面與朝鮮、俄羅斯、蒙古接壤,東隔日本海、黃海與日本、韓國相望,南瀕渤海并與華北地區相連接。
特點 影響
氣候
條件 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夏季溫暖,降水量300~1 0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雨熱同季 ①制約著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生產季節;②可滿足一年一熟;③易受低溫冷害影響
地形、
土壤
條件 包括高原、平原、山地;東北黑土、黑鈣土廣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 ①影響農業生產的類型②該地土壤有利于農業生產
社會、
經濟
條件 是重要的工業基地,為農業發展提供機械設備、化肥等;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開發晚,人口密度低 ①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形成農牧興工,工促農牧的經濟格局②為發展外向型農業提供機遇③使農業經營規模遠高于全國水平;有利于綠色農業、大農業的發展
思維拓展 東北地區、東北經濟區域、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區別
習慣上所稱的東北地區僅指行政區劃上的遼、吉、黑三省,本章所講的東北地區是指我國第一個比較成熟的大經濟區,是我國“九五”規劃中的七大經濟區域之一,其范圍除了包括習慣上東北地區的范圍之外,還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是我國東部季風區中的自然地區之一,其范圍較前兩者都小,西界相當于4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線,南界約為3 200℃積溫等值線。
核心點二 農業布局特點
根據氣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差異及農業生產方式的不同,東北地區可劃分為三大農業生產區域。農業生產類型主要有耕作業、林業及畜牧業。
下列是對東北三大農業生產區域的比較,主要從分布區、農作物種類及分布考慮,如表所示。
農業區 主要分布區 主要農作物
名稱 分布
耕作
農業區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遼河平原 玉米 很普遍,由南向北逐漸減少
小麥和大豆 由南向北逐漸增多
水稻 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
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
林業和
特產區 大、小興
安嶺和長
白山區 森林區 大、小興安嶺
鹿茸、人參 長白山區
蘋果、梨 延邊
柞蠶繭 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
蘋果 遼南
畜牧業產區 西部高原、
松嫩
平原西部
及部分林
區草地 三河牛、三河馬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
東北紅牛 松嫩平原西部
方法技巧
東北地區為什么能夠發展水稻種植業?
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和東部山區河谷盆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光、熱、水以及土壤條件能夠種植水稻。因此,這一地區為東北地區主要的水稻產區。但是,在東北的其他地區,隨著緯度的升高,積溫逐漸減少,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仍可通過培育優良品種、改
進種植技術等措施,使水稻種植向北擴展到50°以北的黑龍江沿岸。
類型1 農業發展的地理條件
關于東北自然環境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個省區,自然地域單元完整
B.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水熱條件配合協調,南北沒有熱量差異
C.有我國最大的平原、最肥沃的黑土地和最大的天然林區
D.區內河流水量豐富,季節變化不大,含沙量很大
答案 C
解析 教材中所指的東北地區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地域單元,包括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一部分地區;從氣候上看,本區屬于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南北方向上由于緯度位置的差異,熱量條件差別很大,由南向北可依次劃分出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等溫度帶類型;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黑土肥沃,是我國第一大林區,也是我國第一大天然林區,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長白山脈上;東北地區的河流具有較大的季節變化,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河流的含沙量很小。
在分析一個區域時,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個區域所處的位置,可從絕對位置來看一下它位于緯度多少到多少、經度多少至多少;也可從相對位置看一下它位于哪個半球,海陸狀況如何,周圍有哪些國家、地區、海洋等。然后可從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兩方面來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由于受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影響,這些要素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要注意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較好地理解該區的區域自然特征。一個區域的人文特征可從工業、農業、交通、人口、城市等角度進行分析。分析時應突出主要方面、有代表性的方面,也要注意這些特征的形成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變式練習1 讀甲、乙兩圖,回答有關問題:
(1)甲圖地形區名稱:A ,B 。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原則,A地適合發展 ;B地適合發展 。
(2)乙圖農業基地名稱為 ,該基地著名經濟作物是 ,該區域同江漢平原相比,發展農業的優勢條件為 。
(3)近年來,甲圖區域水資源緊張,為解決該區農業用水問題,下列措施可行的有(雙選)( )
A.節約用水,發展節水型農業 B.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C.盡快實施“引嫩入遼”調水計劃 D.利用處理后的工業廢水灌溉農田
(4)甲、乙兩圖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
A.凍土廣布 B.河流都有兩個汛期
C.都有小麥種植 D.黑土肥沃
答案 (1)遼東丘陵 遼河平原 林業 種植業 (2)三江平原 大豆 耕地面積大,人均耕地多 (3)AC (4)C
解析 首先確定甲、乙兩區域分別為遼東丘陵、遼河平原與三江平原。根據東北地區農業生產條件的地區差異,可判斷遼東丘陵適宜發展林業,遼河平原與三江平原適宜發展種植業。
類型2 東北農業布局特點
關于東北地區內部不同區域農業發展方向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平原區面向國內大宗農產品需求市場,繼續強化商品糧、大豆等大宗農產品生產
B.平原區的發展方向是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
C.西部草原區的發展方向是多元開發特色農產品,在半山區實現“立體開發”
D.山區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答案 A
解析 東北地區內部的不同區域,農業發展方向與重點不同,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是平原區農業發展重點之一,而不是發展方向。多元開發特色農產品,“立體開發”是山區農業的發展方向,西部草原區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圍繞生態建設和增加農牧民收入兩大主題,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變式練習2 閱讀“我國某區域地形剖面圖”及相關氣候資料,回答問題。
(1)甲、乙兩城市氣候的大陸性哪地更強?請用圖表中的有關數據加以說明。
(2)有關資料表明,甲、乙兩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陽輻射總量基本相同。為什么?
(3)據圖文信息判斷出C山脈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寫出適宜A、B、C三個地區發展的主要農業部門。
答案 (1)甲城市氣候的大陸性強。甲城市氣溫年較差大,約46.7℃,年降水量小,約320mm,乙城市氣溫年較差小,約42.4℃,年降水量大,約490mm。 (2)甲城市比乙城市緯度高,但夏季日照時間長,地處半干旱地區(非季風區),晴天多,接受到的年太陽輻射總量與乙城市相當。 (3)大興安嶺 (4)A地——畜牧業,B地——種植業,C地——林業。
解析 第(1)題,氣候的大陸性體現在氣溫年較差和降水量上,大陸性強的氣候,氣溫的年較差會更大,降水量更少。通過圖表中數據甲地的氣溫年較差比乙地要大,降水量比乙地的要少。
第(2)題,本題考查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即正午太陽高度角、白晝時間長短、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首先要通過讀圖得出甲地比乙地的緯度高,僅僅從緯度分析乙地的太陽輻射比甲地多,但甲地緯度高,夏季白晝時間長,再加上甲地位于非季風區,晴天多,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小,因此盡管甲地緯度高,但與乙城市接受的太陽輻射總量基本相同。
第(3)題,判定C山脈為大興安嶺,主要依據是:①大興安嶺的東側年降水量大于400mm,西側年降水量小于400mm。②大興安嶺的西側為內蒙古高原,海拔較高;東側為東北平原,海拔較低。
第(4)題,A地位于非季風區,降水量較少,適合牧草的生長,因此適合發展畜牧業。B地位于季風區,降水量多且地形平坦,適合發展種植業。C地為山區,適合發展林業。
搞好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工作,一定要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讀圖完成1~3題。
1.東北的大米因質量優而廣受歡迎,主要原因是( )
A.熱量和水分較充足而且配合好,雨期短,光照條件好
B.土壤肥沃,熱量條件比南方地區好
C.降水多,比南方地區好
D.熱量條件和降水條件都比南方好
答案 A
解析 東北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作物生長期長,因此品質上乘;再加上氣候寒冷,農作物病蟲害少,幾乎不使用農藥,具有綠色大米優勢。
2.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 )
A.春小麥、大豆 B.冬小麥、玉米 C.棉花、水稻 D.高粱、亞麻
答案 A
解析 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東北地區由南向北熱量在遞減,因而其南部、中部和北部的農作物品種有所不同。春小麥、大豆是位于東北中北部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所共同的、主要種植的農作物。冬小麥、棉花主要分布在遼南,高粱主要分布于中部。
3.圖中A表示的地形區是( )
A.我國最大的平原——東北平原 B.東北重要的谷物農業區——松嫩平原
C.東北主要的玉米生產區——三江平原 D.東北主要的黑土所在區——三江平原
答案 D
解析 考查東北地區農作物的分布情況及土壤類型。圖中A位于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匯合處,是三江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從土壤類型看,東北地區是我國主要的黑土分布區,三江平原是最大的黑土分布區。因為緯度較高,生長期較短,所以三江平原主要糧食作物是春小麥,玉米已較少種植。
4.東北地區劃分為三大農業生產區域的依據是( )
A.地形多種多樣
B.氣候條件的制約
C.有利于發展綠色農業和大農業
D.氣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差異及農業生產方式的不同
答案 D
解析 東北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地域差異顯著,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突出,根據氣候、地貌、植被、土壤等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差異及農業生產方式的不同,東北地區可劃分為三大農業生產區域。
5.東北地區水稻多種植在( )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
B.松遼平原
C.北緯50°以北的黑龍江沿岸
D.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
答案 D
解析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生長季較短,是春小麥的主要分布區,松遼平原是玉米集中分布區。水稻多分布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隨著育種和種植技術的進步,水稻已擴展到北緯50°以北的黑龍江沿岸,但此處還不是水稻的主要種植區。
6.讀下列三幅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甲、乙兩地的自然帶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
(2)比較武漢和芝加哥兩城市形成和發展的交通區位條件的相同點?
(3)丙所示區域獨具地方特色的農業生產方式是________,屬于__________(地域類型)。澳大利亞該地域類型的優點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2)相同點:兩城市水運便利;有鐵路干線經過。
(3)基塘生產(“三基魚塘”、桑基魚塘、果基魚塘、蔗基魚塘)混合農業 農場成為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 農民可有效的利用時間安排農活 農民可根據政府的政策和市場需求決定
種植與放牧的規模,經濟收入比較穩定。
基礎過關
1.下列關于社會經濟條件對東北農業生產影響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東北地區開發較晚,人口密度較低,勞動力缺乏,人均耕地少
B.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為拉動本地區發展外向型農業提供了重要機遇
C.與周邊國家相比,東北地區在農產品、農業種植技術等方面有明顯優勢
D.工業對原料的需求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形成農牧興工、工促農牧的農村經濟發展格局
答案 A
解析 東北地區開發較晚,人口密度較低,使得東北地區農業經營規模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現在已被玉米所取代)。”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東北資源的豐富。據此完成2~4題。
2.東北農林基地建設的自然資源優勢,主要表現在( )
①土地資源優勢 ②森林資源優勢 ③礦產資源優勢 ④地理區位優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東北農林基地建設的資源優勢主要是土地資源優勢和森林資源優勢。與礦產資源關系不大,地理區位優勢不屬于自然資源優勢。
3.東北地區土地資源數量上的優勢是( )
①耕地總面積、人均面積、每一農業勞力擔負耕地面積都較多 ②宜農荒地全國最多,擴大耕地面積的潛力較大 ③主要為黑土、黑鈣土,土壤肥沃 ④耕地平坦、集中連片,適于大規模機械化作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宜農荒地也是土地資源的組成部分,而東北地區又是我國宜農荒地最多的地區。③④兩項所述內容不屬于數量上的優勢。
4.東北地區土地資源質量上的顯著特征是( )
①耕地面積廣大 ②宜農荒地多 ③土壤肥沃 ④適于大規模機械化耕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①②兩項內容均屬于數量上的優勢。
5.黃淮海平原地區適宜發展( )
A.以水稻為主的水田農業 B.以甜菜、棉花為主的綠洲農業
C.以小麥、棉花為主的旱作農業 D.以瓜果、甘蔗為主的灌溉農業
答案 C
解析 我國黃淮海平原屬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基本滿足種植業的發展,但還不能滿足需水量較大的水田的大面積分布;綠洲農業分布在沙漠中,水源充足的地區可發展種植業;灌溉農業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黃河中游地區,其降水量小于黃淮海平原,故選C。
6.下圖是“我國部分地區氣溫年較差分布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A地比圖中同緯度其他地區的氣溫年較差 (大、小),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2)分析圖示地區由南向北氣溫年較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3)B地區和C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比較兩地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及農業生產條件,將答案填寫在下面的表格中。
B地區
C地區
商品糧基地名稱
農業地域類型
優勢自然條件
限制性自然條件
答案 (1)小 地形
(2)南部夏季高溫,冬季溫和,氣溫年較差小;北部夏季暖熱,冬季寒冷,且冬季氣溫遠低于南部,氣溫年較差大。
(3)
B地區 C地區
商品糧基地名稱 江淮地區 三江平原
農業地域類型 水稻種植業 商品谷物農業
優勢自然條件 熱量豐富;降水充足;灌溉水源充足 平原面積廣闊;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條件 水旱災害頻繁 熱量不足
解析 本題以我國部分地區氣溫年較差分布圖為背景,綜合考查區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規律和理論,整合農業地域類型、農業區位因素等知識,綜合性較強,既有基礎知識的考查,又有空間想像能力,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區域比較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考查。本題重點是探究、比較江淮地區和三江平原地區發展商品糧生產的條件及主要自然災害狀況。(1)A地位于大興安嶺,地勢較高,夏季氣溫低,氣溫年較差減小。(2)夏季普遍高溫,但冬季北部氣溫更低,氣溫年差較大。可結合我國氣溫的南北差異進行思考。(3)B是江淮地區,C位于三江平原,結合兩地的自然條件可進行回答。
能力提升
伽師瓜被稱為“中國瓜王”、“西域珍品”,以果肉豐厚、質細味美名揚天下,自2000年始,伽師縣全面啟動無污染、無公害“綠色工程”種植伽師瓜,2006年6月,伽師瓜地理標志產品標識被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正式批準使用。目前新疆具有地理標志的農產品,還有哈密瓜、吐魯番葡萄、庫爾勒香梨。結合下圖回答7~8題。
7.圖中四地發展瓜果種植業共同的區位優勢是( )
A.充足的光照 B.豐沛的降水 C.肥沃的土壤 D.廣闊的平原
答案 A
解析 圖示區域為我國新疆,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瓜果種植的突出優勢是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
8.人們喜愛選購具有地理標志的農產品,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 )
①有賴于公眾的認識和積極參與 ②提高消費水平 ③實施清潔生產 ④加強國際協作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提高消費水平不屬于可持續發展;加強國際協作主要是針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而提出的措施。
山東原是我國的糧食、棉花、花生生產大省,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一些地區逐漸形成了以花卉、蔬菜、水果為主的出口基地。由于加大了科技投入,普遍采取了溫室大棚和節水灌溉技術,不僅提高了產量,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反季節蔬菜。據此完成9~10題。
9.根據上述材料,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地區已由種植園農業區向商品谷物農業轉變
B.該地區農業生產由于科技的發展擺脫了地域的限制
C.該地區已經成為典型的混合農業區
D.人們可以改造自然條件擴大農作物的種植范圍
答案 D
解析 山東是農業大省,近年來由于加大了科技投入,普遍采取了溫室大棚和節水灌溉技術,不僅提高了產量,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反季節蔬菜,說明人類可以通過改造自然條件,擴大農作物的種植范圍,這種范圍包括地域范圍和時間范圍。
10.我國某省區農作物稻谷、小麥、甜菜播種的比例分別是20%、40%、10%,這個省是( )
A.山東省 B.遼寧省 C.安徽省 D.黑龍江省
答案 D
解析 甜菜是中溫帶作物,上述四省中有中溫帶的只有黑龍江省。
11.讀我國“甲島”和“乙島”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填注表中空白處的內容:
地勢特點 氣候類型 氣候成因
甲島
P地
乙島
(2)對比說明甲島與乙島發展農業的優勢自然條件有什么相同之處?它們共同的優勢農業部門有哪些?
(3)根據乙島的優勢,結合國家需要和市場需求,說明乙島發展特色經濟的主要方向。
答案 (1)
地勢特點 氣候類型 氣候成因
甲島
P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乙島 中部高四周低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與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2)水熱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復雜,植物種類豐富。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種植業,海洋漁業。
(3)新興工業省份,熱帶高效農業基地,度假休閑旅游勝地。
解析 該題主要考查了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要學會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兩區域的自然環境的異同點。“甲島”和“乙島”分別是我國的海南島和臺灣島,這兩個島嶼既有很多相同點:都是島嶼,地形都以山地丘陵為主,氣候都是季風氣候,因此,農業發展也有很多共同之處。根據海南島在我國地理環境的特殊性: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和完全在熱帶地區的特點,今后的發展方向應為新興工業、熱帶高效農業基地、度假休閑旅游勝地。
第二課時 商品糧基地建設和農業發展方向
目標定位
1.通過對比和分析,在了解東北農業布局特點的基礎上,探討東北地區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2.結合具體發展模式,分析不同區域農業發展方向。3.通過本節學習,增強因地制宜,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核心點一 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商品糧基地建設
東北是我國最大的,比較穩定的商品糧基地,與其他商品糧基地相比,東北商品糧基地具有大規模、專業化生產的突出特點。
特點 表現 原因(條件) 影響
大規模
機械化
生產 建立國營農場100多個,擁有大重型拖拉機2萬多臺,聯合收割機7 000多臺,使用大型機械進行機械化生產,東北地區成為我國農業機械化(尤其是大型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人口稀少,土地肥沃,地形平坦,集中連片,耕地面積廣 有利于推廣先進技術,實現機械化生產;商品率高
地區專
業化生
產 就作物品種來說,水稻和小麥(春小麥為主)是本區的重要細糧作物,水稻主要分布在東部的山間河谷盆地和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小麥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區,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為集中。松嫩平原玉米分布較集中,已經形成了我國著名的“玉米帶” 建立在地理條件內部分異的基礎上 是農業科技進步,商品生產發展,生產地域分工高度發展的結果
思維拓展 地區專業化生產:也叫分區專業化生產,是根據國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發展各種商品生產基地或集中產區。它在發達國家較為普遍,尤其在美國。美國農業分區專業化,一方面,表現為個別農業部門和個別農產品在地區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區農業部門結構中,主要專業化部門的比重很大。
核心點二 農業的發展方向
1.農業發展存在問題及原因(如圖)
2.不同區域農業發展方向與重點
東北地區內部不同區域農業發展方向及重點:
農業
區域 農業發展的方向 農業發展的重點
平原區 面向國內大宗農產品需求市場,繼續強化商品糧、豆等大宗農產品的生產,以確保國家糧食需求 以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能力為重點,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推進農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
原區 圍繞生態建設與增加農牧民收入兩大主題,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草業經濟,推動退耕、退牧和圍欄限牧工程的順利實施,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
山區 以森林資源保育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同時,多元開發特色農業產品,在半山區實現“立體開發”,在山區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產品配套加工業 林木、人參、養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藥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經濟作物,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
思維拓展 東北地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必須從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入手,堅持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相結合,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
類型1 東北商品糧基地的建設,
東北地區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積廣大,適宜大規模機械化耕作 B.宜農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國最多
答案 D
解析 商品糧基地選建的條件是:糧食生產條件和基礎好、糧食商品率高、增產潛力大等。東北地區之所以成為全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從自然條件來說,黑土肥沃,使得糧食生產條件和基礎好,糧食產量高。從社會因素來說,東北地區人少地多,人口數量少,對糧食需求數量少。
變式練習1 下圖為中國和美國的部分地區,陰影部分為玉米帶。讀圖回答下面(1)~(2)題。
(1)我國東北玉米帶和美國玉米帶所共同具備的有利自然條件是( ),①熱量豐富,生長期長 ②地廣人稀 ③夏季降水豐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勢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我國東北玉米帶和美國玉米帶都地處較高緯度而熱量條件相對較差,都可以算是地廣人稀的地區,但這不是有利于生長的自然條件,而是商品率高、規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國東北是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是其氣候特點,美國玉米帶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也是夏季降水較豐富,有較好的灌溉條件;兩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區。
(2)中美兩國玉米帶所共有的社會經濟因素是( )
①勞動力充足 ②機械化程度高 ③市場擴大 ④復種指數高 ⑤交通運輸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答案 C
解析 兩地都是地廣人稀,實行農場化經營且機械化程度較高,中美兩國本身都是人口、經濟大國,則玉米的市場需求大,兩地交通條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較冷而復種指數低。
類型2 東北農業的發展方向
東北區可墾耕地面積雖然很大,但國家已決定停止在“北大荒”墾荒,這說明( )
A.東北1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已完全解決
B.保護生態環境比增收糧食更重要,
C.這里將不再是糧食生產基地了
D.本區今后應大規模退耕還林,加強撫育和更新
答案 B
解析 過去被稱為“北大荒”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尚有較多荒地,但這里也是我國重要的濕地分布區之一。濕地在調節氣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陸、消除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又是重要的動物棲息地,還可提供大量的糧食、肉類、水產、藥材等物質資源。濕地資源的破壞會帶來環境污染加劇、土壤沙化與鹽堿化面積擴大、生物多樣性資源急劇減少等問題,影響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今后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特別是糧食生產不能靠墾殖濕地、擴大耕地規模來實現,而應發揮現有耕地的生產潛力,通過提高單產來實現。
變式練習2 20世紀90年代,我國結合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充分利用其有利條件,積極扶持,建立了大片的果園基地。據此完成下列問題。
(1)該地建立果園基地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是什么?
(2)你認為該地建立果園基地的不利條件是什么?
(3)你認為該基地今后應該向哪個方向發展?
答案 (1)自然條件:光熱充足,氣溫日較差大,且土層深厚。社會經濟條件:土地租金低,勞動力價廉;且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
(2)不利條件:市場狹小;交通落后;水源不足,水土流失嚴重。
(3)發展交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水果質量,發展水果的深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解析 黃土高原地處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區,光照充足,氣溫日較差大,有利于水果糖分的積累,且土層深厚,發展果園生產,既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又有利于保持水土、涵養水源。但本區市場狹小,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不高,加上水源不足,嚴重制約其發展。因此要發展該地交通,加大科技投入,并發展水果的深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目前,東北地區是全國最大的、比較穩定的商品糧基地。據此完成1~3題。
1.我國糧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基地是( )
A.三江平原 B.松嫩平原 C.遼河平原 D.松遼平原
答案 A
解析 三江平原地廣人稀,人均產量多,故糧食商品率最高。
2.與其他商品糧基地相比,東北商品糧基地的突出特點是( )
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②地區專業化生產 ③大規模商品化生產 ④大規模國家經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東北地區土地連片,地形平坦,故商品糧基地的機械化和區域化程度高。
3.東北商品糧基地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
A.商品谷物農業 B.水稻種植業 C.遷移農業 D.混合農業
答案 A
解析 按農業地域類型劃分,這里應是商品谷物農業(包括玉米、小麥、大豆等)。
20世紀60~70年代,數以萬計的轉業軍人和知識青年奔赴北大荒墾荒種田,使這塊沉睡的荒蕪之地變成世界聞名的“北大倉”,成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據此回答4~6題。
4.北大荒發展農業的主要制約因素是( )
A.水源不足 B.地表崎嶇 C.熱量不足 D.土壤貧瘠
答案 C
解析 “北大荒”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主要是東北地區緯度較高,熱量條件不足。
5.“北大倉”的耕作方式應為( )
A.精耕細作,小農機具作業 B.國營農場,大型機械化作業
C.小農經營 D.粗放經營
答案 B
解析 “北大倉”是我國重要的商品谷物農業,其經營方式為國營,其主要特點是高度的機械化。
6.“北大倉”的發展方向應是( )
A.退耕還林 B.退耕還濕 C.大力發展工業 D.農業現代化
答案 D
解析 “北大倉”是我國主要產糧區,今后應該繼續提高農業現代化程度。
7.讀“黑龍江墾區土地利用狀況(單元:萬 hm2)圖”、“黑龍江墾區糧食產量圖”、“黑龍江墾區商品率變化圖”。完成下列問題。
(1)黑龍江墾區土地墾殖指數為________,黑龍江墾區1997年耕地單產__________。黑龍江墾區1997年向國家上繳約________億千克的商品糧。
(2)黑龍江墾區的土地利用構成特點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黑龍江墾區農業生產的潛力在于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7% 4 000千克/hm2 64,(2)土地類型多樣,耕地面積大,荒地多,(3)提高現有耕地產量,開展多種經營 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以增加附加值 合理利用和保護荒地資源等,解析 此題考查讀圖能力和對圖表的分析、計算能力,從而進一步認識,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省墾區主要指耕地。,第(1)題,從黑龍江土地利用狀況圖,可以看出墾區為202萬hm2,土地總面積為540.5萬hm2,由此可計算土地墾殖指數為:202(耕地)/540.5(土地面積)≈37%。②從黑龍江墾區糧食產量圖可以讀出,1997年耕地總產量約為80億千克,黑龍江省耕地為202萬hm2,由此可計算單產為:80億千克/202萬hm2≈4 000千克/hm2。③從黑龍江墾區糧食產量圖可以讀出,1997年商品率為80%,由此我們可以計算1997年向國家上繳的商品糧為:80億千克×80%=64億千克。第(2)題,從圖中不難看出,土地有耕地、林地、草原、荒地、水面和其他用地,類型多種多樣,但是耕地面積比重雖然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較大,但對于比例較大的荒地來講,又顯得偏小了。第(3)題,回答此問題要針對黑龍江地區土地利用現狀,想辦法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對產品進行深加工,以提高產品附加值,針對本區后備荒地較多,可以適當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利用。
基礎過關
1.關于東北地區氣候條件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降水集中于冬季
B.冬季寒冷,夏季炎熱
C.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區
D.熱量和水分條件可滿足兩年三熟作物的需求
答案 C
解析 東北地區大部分屬于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季。熱量和水分條件適于一年一熟制作物生長。
2.關于東北耕作農業區的正確說法為( )
A.完全分布在平原地區 B.冬小麥分布非常普遍
C.東北地區北部無水稻種植 D.大豆種植比例由南向北漸增
答案 D
解析 東北耕作區也包括部分山地;耕作區內玉米種植非常普遍;水稻在東北各地,尤其是水源好的地區有種植。
3.關于東北地區林業和特產區的敘述,正確的有( )
A.這里有我國第二大林區,主要的樹種有興安落葉松、紅松、白樺、樟樹
B.長白山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
C.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D.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盛產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
答案 C
解析 此題重點考查我國東北林區的地位,以及東北特產區的分布。大、小興安嶺是我國最大的林區,我國第二大林區是橫斷山區。長白山區是我國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的主要產區。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
4.讀“東北地區略圖”,完成下列各題。
(1)填注主要山脈:A ,B ,C 。
(2)填注主要平原:D ,E ,F 。
(3)由圖可知東北地區的地形結構是 。
(4)在圖中適當位置填注與東北地區接壤的國家名稱。,
(5)2000年黑龍江省政府做出決定:停止對北大荒沼澤地的開墾。請問這一保護沼澤地舉措的意義何在?,①生態意義: 。
②經濟意義: 。
③政治意義: 。
(6)停止對沼澤地的開墾后,耕地不再增加,發展農業的出路何在?
答案 (1)長白山 小興安嶺 大興安嶺(2)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遼河平原(3)三面環山、沃野千里(4)略 (5)沼澤是東北地區陸地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蓄水池、水源地,能調節氣候,且是我國特有珍禽丹頂鶴、天鵝等的棲息地 沼澤植物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我國是《國際濕地公約》的締約國,保護三江平原濕地,是我國政府承擔的國際義務和責任
(6)依靠提高單產繼續發展種植業,大力發展養殖業和農畜產品加工業,走農業資源綜合開發的路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解析 第(1)、(2)、(3)、(4)題主要考查空間分布,根據山脈的走向、平原位置確定名稱。第(5)題,保護沼澤地的意義可以從沼澤地屬于濕地,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分析,同時,沼澤地還能提供生物資源,具有經濟價值,再結合濕地公約,了解政治意義。第(6)題,關于東北農業發展的出路可以從依靠科技提高單產,發展加工業,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實現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方面去思考。
能力提升
下圖是“歐洲西部農業產值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5~6題。
5.影響其產值分布的最主要區位因素是( )
A.科技 B.地形 C.氣候 D.市場
答案 D
解析 從圖中看是歐洲西部區域圖,從農業產值分布看丹麥、荷蘭及英國等地較高,向歐洲東、南、北三個方向遞減。
6.X地農業地域類型是( )
A.商品谷物農業 B.乳畜業 C.混合農業 D.種植園農業
答案 B
解析 結合歐洲西部農業發展狀況,可判斷該農業是乳畜業,影響它的主要因素是歐洲巨大的市場,氣候是其基礎條件。,江南是什么?氣象學家說“江南是梅雨”,經濟學家說“江南是財賦”,而地理學家說“江南是丘陵”。據此回答7~8題。
7.江南丘陵的范圍是( )
A.長江以南、珠江以北、天目山以西、巫山以東
B.淮河以南、南嶺以北、天目山以西、巫山以東
C.長江以南、珠江以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東
D.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南、南嶺以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東
答案 D
解析 江南的范圍歷來有爭議。但從地理角度來看,江南丘陵是專有名詞,其范圍也是固定的,指的是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南、南嶺以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東的廣大地區。
8.江南丘陵范圍內的名山有( )
A.廬山與恒山 B.泰山與黃山 C.衡山與井岡山 D.峨眉山與武夷山
答案 C
解析 根據上題范圍可知,衡山和井岡山、廬山在其范圍以內。
9.目前,江南丘陵地區發展農業的重要措施有( )
①大力改良紅壤 ②擴大棉花種植面積 ③應用大型農業機械 ④封山育林保持水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江南丘陵的典型土壤為紅壤,其特點是酸、瘦、黏,應加以改良。江南丘陵不是我國的棉花產區;由于江南丘陵地塊小,因此不適于應用大型農業機械;由于丘陵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應封山育林、保持水土。
10.讀“我國東北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請描述圖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間變化狀況。
(2)簡要分析B所在地區形成沼澤地的自然條件。
(3)B所在地區某地為提高本地糧食轉化率,擬發展舍飼養畜業。該地某中學的地理研究性小組結合所學的農業區位因素等知識,對家鄉農區舍飼養畜業產業化進行可行性分析,他們計劃采用走訪調查的方法開展課題研究。試寫出該小組擬定的走訪調查的主要內容。
答案 (1)從A到B年降水量逐漸減少;從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減少。(2)地勢低,排水不暢;有凍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滲;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微弱。(3)當地農民飼養的主要牲畜品種及收入情況;飼料加工業的發展狀況;牲畜的疫病研究及防疫狀況;當地及附近地區對畜產品的市場需求情況;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發展狀況。
解析 從A到B距離海洋由近到遠,降水量應逐漸減少,從B到C在大興安嶺迎風坡附近降水多,過后降水少,B地沼澤地的形成可從緯度、地勢、凍土等方面分析。該小組調查內容可從畜牧業發展中牲畜的品種、飼料來源、牲畜病害的防治,對畜產品的市場需求等角度進行研究。
【區域農業發展的教案】相關文章: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通用9篇)04-04
區域性發展戰略中的教育要素總結09-14
關于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調研報告范文02-04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教案范文04-19
《發展生產滿足消費》初中試講教案參考03-19
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內外聯系教案07-05
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內外聯系教案07-05
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內外聯系教案07-05
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內外聯系教案07-05
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內外聯系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