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植樹問題》課后總結反思

《植樹問題》課后總結反思

時間:2024-07-23 23:05:09

《植樹問題》課后總結反思

《植樹問題》課后總結反思

《植樹問題》課后總結反思

  篇一:《植樹問題》課后反思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曾經被演繹出了許多經典課例。因此在教學準備階段,我認真地研讀了很多課例,發現在諸多課例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關于“植樹問題”的三種不同類型,即所謂的“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將“三種情況”的區分以及相應的計算法則(“加一”“不加不減”“減一”)看成一種“規律”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從而能在面對新的類似問題時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應用。同時在這些課例的反思中,我又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很多學生能找到規律但不能熟練地運用規律,不能把植樹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生活中相似的現象進行知識鏈接。本節課不僅要讓學生建立 “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數學模型,還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并且要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并通過公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一節課下來我感覺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1、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而本節課沒有讓學生體驗到“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過程。2、一堂課上下來,覺得還是對學生扶的很牢,沒有完全放開,以至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期待日后調整改進。3、對課堂的生成問題處理還不夠靈活,不能進行很好的利用。

  篇二:《植樹問題》課后反思

  植樹問題是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內容。一共有三個例題,分4課時。例1是直線兩端栽樹問題,例2是直線兩端不栽樹問題,例3是封閉圖形栽樹問題。例1教學結束后出現了已知間隔長度和樹的棵數,求路段長的問題,同時還出現了隊列問題。例2教學結束后,出現了時鐘間隔問題、隊列問題,上樓問題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學效果并不是很好,學生掌握起來很困難。因為對于植樹問題的理解,學生已有很大的難度,再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去解決如隊列問題、時鐘間隔問題、上樓問題等學生會感覺更難。

  建議如下:

  1、把例1和例2合為一節課來處理,一個是兩端都栽樹,一個是兩端都不栽樹,知識的聯系性很強,沒有太多的干擾條件,放在一塊處理會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及區分,更好的理解植樹問題。

  2、兩個例題教學結束后,可以上一節練習課,處理兩個例題的反用,即:學習“已知間隔長度和樹的棵數求路段長”的問題,進一步鞏固植樹問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植樹問題的規律,為一步的應用這個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做準備。

  3、教學植樹問題的變形題,如隊列問題、時鐘間隔問題、上樓問題、分割木材問題等。

  篇三:《植樹問題》課后反思

  植樹問題是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一個新內容。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段(間隔),由于植樹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間隔數)和植樹的棵數之間的關系就不同。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公路兩旁安裝路燈、花壇擺花、站隊中的方陣,鋸木頭等等,它們中都隱藏著總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問題,都屬于植樹問題。怎樣讓學生學懂這一內容呢?我在黑板上畫了一條直線表示一條路,向學生提問:“要在這條路上種兩棵樹,可以怎樣種?”同學們馬上想出可以在兩端種;也可以只在一端種,一端不種;還可以兩端都不種。這個時候我引導學生邊畫圖邊觀察:

  兩端都栽的情況

  引導學生得出當兩端都栽的時候: 棵數 〓 間隔數 + 1

  如果是只種一端呢?這時有的同學提出疑問:“為什么只種一端?”,這時候我及時點撥:“因為另一頭有障礙物,比如圍墻、電線桿、房屋等等”。那么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

  只栽一端的情況

  引導學生得出當兩端都栽的時候:棵數 〓 間隔數

  兩端都不栽的情況

  引導學生得出當兩端都栽的時候 :棵數 〓間隔數 — 1

  三種不同的栽法都呈現在同學們面前,這時我連忙提問:“要是給你一個植樹問題,你首先應考慮什么?”孩子們馬上意識到應考慮它們是哪種栽法的植樹問題,不同的栽法,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不同。聽到同學們的回答我露出了會心的微笑。接著我又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 “植樹問題”,很多同學聯想到:公路兩旁的路燈、公路中的斑馬線、樓梯的臺階、欄桿的鐵柱等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它,這時我緊扣教學內容練習了書上幾道不同類型的植樹問題,讓學生利用所學找到規律進行解決,使他們的認知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提高,從而獲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達到了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篇四:《植樹問題》課后反思

  四年級下冊《植樹問題》這個教學內容課改前作為“奧數”題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訓練,現行教科書把它編入教材,有“封閉”的植樹問題,有不“封閉”的植樹問題,本節課7個參賽老師選擇的都是不“封閉”的植樹問題,教材處理、教學過程各有千秋,異彩紛呈。多數老師在教學中采用化歸的思想方法解決植樹問題,將不“封閉”的植樹問題分成三種類型,而每類題目所采用的方法都是在基本類型(兩端都栽)的基礎上變化的。兩端都栽,棵數=間隔數+1;一端不栽,棵數=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數=間隔數-1。這樣的教學表面上看學生建立了數學模型,解決問題時只要應用模型就可以了,其實不然。從課堂教學效果上看,當學生練習“一根木頭長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鋸下一段需要8分鐘,鋸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鐘?”(P119)這道題時,鋸下來的小段木料有長度像“間隔”,鋸的地方倒是像“樹”,這時候學生應用模型時也就不知道要應用三種模型中的哪一種,教學難點、關鍵處把握不準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時的教學難點我個人以為要放在讓學生區分什么是“樹”、什么是“間隔”;教學關鍵是如何使學生區分求的是“樹”還是“間隔”。因此教學時教師要用大量的事例讓學生認清“樹”與“間隔”的關系,即:“樹”比“間隔數”多1。接著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對“樹”以及“間隔”之間進行轉化,分析題目中哪一個可以看成“樹”, 哪一個可以看成“間隔”,最后形成統一的數學模型:棵數=間隔數+1。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上例“鋸木”題,只要認定鋸下來的一小段木料是“間隔”,要鋸的地方是“樹”(兩端不栽),要鋸5-1=4次,共32分鐘,即:棵數=間隔數-1,。若把“鋸木”題改編成“一根木頭長10米,鋸4次,能鋸成多少段?”這時鋸下來的一小段木料是“樹”,鋸的次數是“間隔”,求鋸成的段數,就是求“樹”的棵數,4+1=5棵,即:棵數=間隔數+1。這樣,將“樹”和“間隔”進行巧妙的轉化,就能幫助學生解決類似的“植樹”問題,如“敲鐘”題、“經過時間”題、“擺花”題等等,這樣處理教學內容,能起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

【《植樹問題》課后總結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學反思(通用20篇)03-28

植樹問題的教學設計02-28

數學相遇問題教學反思01-29

《烙餅問題》教學反思參考02-22

關于《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03-19

二年級植樹問題數學要點08-23

《多彩的春天》小班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通用5篇)03-21

《實際問題與方程二》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11-29

《圖形的運動解決問題》教學反思(通用10篇)04-19

《圓柱的認識》課后感悟07-18

用戶協議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色五月五月丁香亚洲综合网人 |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不 | 在线看片日韩无线免费 | 亚洲欧美一级特黄在线 | 中字幕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午夜福利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