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過程設計
物理教學過程設計
課題
一、功
授課
牟善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功的原理。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
2.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律。
3.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1.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物理規律,樂于參與觀察、實驗、探索活動。
2.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學重點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學難點
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教法與學法
講授法直觀法(演示實驗、多媒體課件) 閱讀指導法 討論法歸納法
教具
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杠桿和支架、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說明
引入
新課
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里所說的“功”含義。
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
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容。
思考、回答
觀察木塊、小車的運動狀態,思考并評價這兩個力的作用成效。
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
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具體,便于學生接受。
教學過程設計教學過程設計
課堂小結
一、進行新課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力學中關于“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實例,分析、總結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實例分析(突破難點)
舉例說明在你的周圍你發現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誰對生活觀察得最仔細?學生可能舉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機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馬拉車前進等等。教師對正確的例子予以肯定,對錯誤的例子引導改正。
接下來看老師這里的幾個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況存在?
(1)舉重運動員在把杠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杠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小球在豎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事例分析、總結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么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
二、功的計算
力學里規定,功等于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題,啟發學生分析計算。
三、功的原理
1.啟發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2.指導學生探究實驗。
3.分析實驗數據,啟發學生討論歸納出功的原理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激勵。
布置作業
估算一下你上樓到教室時,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分析、總結
觀察、思考、回答各圖中力做功和沒有做功的原因,分析、概括、總結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思考、回答、交流、討論。
分析、總結
思考、討論后,按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目的閱讀,并交流自己的觀點
動手計算
提出問題,猜想
在教師的啟發下,設計實驗方案,并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
各小組進行本節課的評估與交流。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總結能力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培養學生的學生分析計算能力
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合作意識及分析概括能力。學會科學探究方法。
【物理教學過程設計】相關文章:
人教版物理運動的描述教學設計01-26
高中物理《電荷》教學設計08-07
《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教學過程設計03-20
制作生日卡片的教學過程設計(通用10篇)03-15
物理教學反思03-20
高中物理《運動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04-20
葡萄溝教學過程及反思03-19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高三物理教學總結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