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評課范文總結
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回顧過去的教學,我們的收獲和感動是彌足珍貴的,這也意味著,又要準備開始寫教學總結了。但是要怎么樣才能避免自嗨型教學總結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評課范文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教學評課總結 1
一、《四邊形》點評:
1.利用錄像引起學生的注意。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在屏幕上隨機出現各種圖形,這加深學生對四邊形的認識,從而引出新課的主題(四邊形)。
2.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夠區分和正確辨認四邊形,并以小禮物獎勵的形式去表揚學生,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以小組討論形式培養學生間的相互合作;師生共同探究問題的教學設計由淺入深,使學生容易接受知識
4.教師循循善誘,使學生跟著一起動腦、動手,且讓學生去發表自己的意見,提高課堂氣氛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親自動手,提高其積極性,發揮其創造思維,并且讓學生去總結知識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注。
總評:這節課教師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知識點。
通過多種游戲,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并認識四邊形的特征,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板書簡潔而明了,突出四邊形的特征。
二、《周長》的評課記錄
1、興趣貫穿始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學習質量。從導入中讓學生觀察鑲了金邊的相框、引導學生指出如何給月亮、樹葉等圖片鑲金邊,到探究新知中指導小組學習、獨立學習、匯報研究方法,以學生名字命名研究方法等環節,教師始終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2、教學方式上,教師重在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學生重在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將自行歸納與合作交流相結合,通過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等環節訓練,使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周長的意義,探究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在概念形成中,學生思維經歷了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歸納概括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加之教師適時的點撥,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3、教師重學法指導。探究知識過程中,無論是小組合作還是獨立操作,都經歷了測量、填寫報告單、歸納匯報等環節,教師加強對各環節的引導,使學生明確活動的目的和方法,將數學探究活動落到實處。另外引導學生將圖形按適合的方法進行分類,把學生獲得的零散的數學知識歸納到完整的知識系統中,有助于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建議在學生活動時間上需要老師進一步調控。
三、《角的分類》
1、復習直接導入,引出新課。讓學生說學過的銳角、直角、鈍角特點,為學習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
2、探究新知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教學活動扎實有效。通過引導學生實際操作,采用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練一練等活動,得出平角、周角的`度數,在具體操作中歸納出平角、周角、直角之間的關系。在培養學生操作、思考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發展學生多種思維能力。
3、學具簡單、實用、可操作性強。
4、教學緊扣教材,精講多練,練習題設置由淺入深,學生訓練有素,教學目標完成好。
四、《組合圖形的面積》
1、以猜拼圖組成的游戲導入新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初步形成了對“組合圖形”意義的理解。
2、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較反思等方法,讓學生經歷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探究過程,通過教師點撥,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學習過程積極主動。
3、課中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教學。在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先估算、再獨立思考計算、最后交流解題方法。學生對于一道題想出了多種解題方法,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用哪種方法好,而是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尋找最簡潔的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4、教學中,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師放手,給學生充分探究的機會,精講多練,學以致用,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很到位。
五、《乘法的初步認識》
1、故事導入激發學習興趣,為學生設疑:為什么動作緩慢的小烏龜先算出2+2+2+2+2=()的答案?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為新知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2、在教學認識乘法中,先引導學生觀察兒童樂園主題圖,讓學生求班級男女生分別喜歡的游戲的總人數,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的樂趣。然后放手讓學生根據加數的特點將算式分類,利用對比、觀察、探究、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究乘法的意義,學生思考層層遞進,并且板書貫穿始終,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發展演變的過程。
3、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善于指導學生看書,低年級指導學生會觀察主題圖,并能在圖中找出條件很重要。許老師還善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如在做練習時,讓學生在圖下面先畫一條橫線,再在橫線上寫出乘法算式,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勢必會對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起到積極作用。此外,從2+2+2+2=8和4+4=8兩個算式中滲透觀察角度不同會得到不同結果的思想。
4、強化數學來源于生活思想。課中無論是復習舊知、新知引入,還是探究新知、鞏固練習,(如,班級男女生喜歡游戲項目的總數、圖中玩游戲項目人數、觀察藥品包裝等)始終體現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建議板書突出重點,字多、小觀察起來不方便。
六、《5的乘法口訣》
1、教學兒歌手勢導入新穎、生動、直觀。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又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2、在寫算式、編口訣、記口訣中,從學生熟悉的手指入手,讓學生說出乘法算式,先由教師給出口決,引導學生理解口訣中每個數字代表的意義,再引導學生擺學具編口訣、填自學體驗卡編口訣,教師指導由扶到放,符合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極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體驗、探究、思考的作用,能對乘法口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整個課堂活潑生動、氣氛活躍,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
3、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中教師利用激勵性語言、運用智慧星獎勵等形式,始終使學生處于積極思考的氛圍中。另外,從杜老師一句“停筆眼不離書,檢查計算結果”話中,從細微處滲透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教育,這也正是我們教師每節課應追求的教育主題。
小學數學教學評課總結 2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競賽課堂是教師交流觀摩學習的好平臺。在丹桂飄香,秋意濃濃的十月,20xx年xx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比活動拉開了序幕,為老師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交流的機會。活動分為三個賽場進行,中低年級其中的五節課成為了嘉積鎮第一小學的主角,這五節精心設計的課堂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謂各具特色,亮點凸顯。
第一節課是一年級的xx,亮點之一:用生動的課件創設學習情境,直觀易懂。課開始老師利用小鹿動態的只數變化,讓圖文結合更加直觀易懂,在此巧妙的設計下,學生很容易的發現了數學信息,許多學生踴躍發言。亮點之二:老師肢體語言豐富,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課堂中,老師提問“為什么用減法計算”,學生的回答只是只言片語,老師引導說出完整的話,并提供充分的時間鼓勵學生多說。不足的是老師設計了幾個類似的問題,不分輕重,一個步調扶著學生走,應該先扶后放,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xx和xx是同一類型的課,其中共同的亮點是在分一分中滲透數學思想。在教學xx時,老師先讓學生分一分,知道了平行與相交這兩種位置關系,再引導學生在相交中進一步地分一分,學生發現“當兩條直線相交成4個直角時這兩條直線叫做互相垂直”,層層分類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概念的本質。在教學xx時,老師通過找一找,圈一圈四邊形,讓學生對比中概括出了四邊形的特征,還通過反例的對比,使學生充分理解了四邊形特征的本質。兩位老師在分類活動中都潛移默化地滲透著數學思想,這對學生持續的學習意義不一般。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兩節課的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了知識的建模過程,xx一課中,老師讓學生量直角感受互相垂直,xx一課中,老師引導學生用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探索正方形與長方形的特征,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恰到好處,課堂更有效。唯有不足的是兩位老師都沒能把每個教學環節做實,有點走過場。xx同課異構,別樣精彩。何老師的課堂立足學生的生長點,創新使用教材,利用中國數學文化——5的乘法口訣單刀直入,課中著重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句口訣的意義。整堂課聽下來,我感覺最大的精彩莫過于老師的教學富有激情,語言評價多樣,學生參與度高,最后的“搶果子”環節把課推向高潮,從學生的爭搶中充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5的乘法口訣多么有價值。
而盧老師的課堂雖循規蹈矩但引入環節恰到好處,課堂中先學習幾個5相加得多少,誰能很快說出來,隨著數量增多,學生要很快說對比較困難,此處設問很好引起認知沖突,這樣順理成章地進入5的乘法口訣教學。本課的難點是5的`乘法口訣的編制,課堂中盧老師由扶到放大膽讓學生體驗編制口訣的過程,但遺憾的是最后學生不會用乘法口訣來計算乘法算式,教學目標不能較好的實現。而何老師在課堂中卻把編制口訣這一難點,輕描淡寫,給我們帶來了疑惑與不解。
綜觀這五節課,無不傳達著新理念,執教老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了生動探索的空間,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在學習過程中,還關注了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注重學生經理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師生互動下,課堂上學生表現積極主動,充滿活力,為學生智慧的生發得到鍛煉。
“課已停,意猶存”,五節課帶來的精彩遠不止于此,我們只是窺到了冰山一角。課堂是教師夢飛翔的地方,只要我們珍惜每次學習的收獲,不斷努力探索,懷揣夢想上路,不忘初心,就能方得始終。
【小學數學教學評課總結】相關文章:
小學英語聽評課總結范文03-21
微格教學聽評課記錄總結03-20
音樂組展示課聽課評課總結03-15
《窮人》課評總結(通用7篇)10-13
總結搭配問題的評課稿(精選10篇)05-24
二年級數學《簡單的推理》優秀評課稿06-08
數學教學總結格式范文03-20
小學音樂課《我們愛勞動》教學設計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