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高中生物試驗總結

高中生物試驗總結

時間:2024-10-13 07:29:54

高中生物試驗總結

高中生物試驗總結

高中生物試驗總結

  篇一:高中生物必考實驗總結

  實驗一 物質鑒定

  還原糖 + 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淀 脂 肪 + 蘇丹III ~橘黃色

  脂 肪 + 蘇丹IV~ 紅色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 ~紫色反應

  1、還原糖的檢測

  (1)材料的選取:還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蘋果,梨,白蘿卜。

  (2)試劑:斐林試劑(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現配現用。

  (3)步驟:取樣液2mL于試管中→加入剛配的斐林試劑1mL(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勻后再加入)→水浴加熱2min左右→觀察顏色變化(白色→淺藍色→磚紅色)

  葡萄糖、果糖、麥芽糖都是還原性糖;淀粉、蔗糖、纖維素都是非還原性糖。

  2、脂肪的檢測

 。1)材料的選。汉玖吭礁叩慕M織越好,如花生的子葉。

 。2)步驟:①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將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載玻片中央

 、 染色(滴蘇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體積分數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壑谱餮b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蓋上蓋玻片)

 、茜R檢鑒定(顯微鏡對光→低倍鏡觀察→高倍鏡觀察染成橘黃色的脂肪顆粒)

  蛋白質的檢測

  (1)試劑:雙縮脲試劑(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驟:試管中加樣液2mL→加雙縮脲試劑A液1mL,搖勻→加雙縮尿試劑B液4滴,搖勻→觀察顏色變化(紫色)PS;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堿性

  實驗二 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實驗原理:①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甲基綠使DNA呈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 ②鹽酸能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同時使染色質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有利于DNA與染色劑的結合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和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實驗結果: 細胞核呈綠色,細胞質呈紅色.

  實驗三 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1、材料:新鮮蘚類葉(蘚類的小葉很薄,只有一層細胞組成)、黑藻葉或菠菜葉,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2、原理:葉綠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綠色,球形或橢球形。

  用健那綠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細胞中線粒體成藍綠色,細胞質接近無色。

  PS:健那綠染液是將活細胞中的線粒體染色的專一性染料線粒體能在健那綠中維持活性數小時

  實驗四 觀察質壁分離和復原

  1、條件:細胞內外溶液濃度差,活細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具紫色大液泡),質量濃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驟:制作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臨時裝片→觀察→蓋玻片一側滴蔗糖溶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觀察(液泡由大到小,顏色由淺變深,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蓋玻片一側滴清水, 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

  觀察(質壁分離復原)

  4、結論: 細胞外溶液濃度 > 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質壁分離

  細胞外溶液濃度 < 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質壁分離復原

  實驗五 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原理:葉綠體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機溶劑丙酮或無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速度不同——分離色素

  2、步驟: (1)提取色素研磨(二氧化硅和碳酸鈣) (2)制備濾紙條

 。3)畫濾液細線:均勻,直,細,重復若干次 (4)分離色素:不能讓濾液細線觸及層析液

  (5)觀察和記錄: 結果濾紙條上從上到下依次為:橙黃色(胡蘿卜素)、黃色(葉黃素)、藍綠色(葉綠素a)、黃綠色(葉綠素b).

  含量:葉綠素a > 葉綠素b > 葉黃素 >胡蘿卜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充分 碳酸鈣:防止在研磨時葉綠體中的色素受到破壞

  濾液細線為何不能觸到層析液:防止色素溶解到層析液中。

  實驗六 觀察有絲分裂

  1、材料:洋蔥根尖(蔥,蒜)

  2、步驟:(一)洋蔥根尖的培養

 。ǘ┭b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離→漂洗→染色→制片

  1. 解離: 藥液: 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

  時間: 3~5min .目的: 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

  2. 漂洗: 用清水漂洗約10min. 目的: 洗去藥液,防止解離過度,并有利于染色.

  3. 染色: 用質量濃度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龍膽紫溶液(或醋酸洋紅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體著色,利于觀察.

  4. 制片: 將根尖放在載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鑷子把根尖弄碎,蓋上蓋玻片,在蓋玻片上再加一片載玻片. 然后用拇指輕輕地按壓載玻片. 目的: 使細胞分散開來,有利于觀察.

 。ㄈ┯^察 1

  ,有的細胞正在分裂。

  2、換高倍鏡下觀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間期。(注意各時期細胞內染色體形態和分布的特點)。其中,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數目最多。

  實驗七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6→CO2 + 12H2O + 能量

  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裝置:(見課本)

  3、檢測:(1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或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

 。2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反應,變成灰綠色。 實驗八 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

  1、原理:用低溫處理植物分生組織細胞,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以致影響染色體被拉向兩極,細胞也

  不能分裂成兩個子細胞,于是,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發生變化。

  2、方法步驟:

 。1)洋蔥長出約1cm左右的不定根時,放入冰箱的低溫室內(4℃),誘導培養36h。

  (2)剪取誘導處理的根尖約0.5~1cm,放入卡諾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細胞的形態,然后用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沖洗2次。

 。3)制作裝片:解離→漂洗→染色→制片

 。4)觀察,比較:視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體細胞,也有染色體數目發生改變的細胞.

  實驗九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長素類似物:NAA(萘乙酸), 2,4-D, IPA(苯乙酸). 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條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約3cm,處理幾小時或一天。處理完畢就可以扦插了。這種處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濃度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蔭和空氣濕度較高的地方進行處理。

  ②沾蘸法:把插條的基部在濃度較高的藥液中蘸一下(約5s),深約1.5cm即可。

  3、預實驗:先設計一組濃度梯度較大的實驗進行探索,在此基礎上設計細致的實驗.

  4、實驗設計的幾項原則: ①單一變量原則(只有溶液的濃度不同);②等量原則(控制無關變量,即除溶液的濃度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③重復原則(每一濃度處理3~5段枝條) ;④對照原則(相互對照、空白對照);⑤科學性原則

  實驗十 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1、培養酵母菌(溫度、氧氣、培養液):可用液體培養基培養

  2、計數:血球計數板(2mm×2mm方格,培養液厚0.1mm)

  3、推導計算

  4、討論:根據7天所統計的酵母菌種群數量畫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增長曲線;推測影響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實驗十一 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1、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兩種: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

  記名計算法:指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種群的個體數目,這一般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

  目測估計法: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量的多少。等級的劃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較多、較少、少、很少”等等。

  2、設計數據收集和統計表,分析所搜集的數據。

  實驗十二 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

  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 為了便于調查工作的進行,在選擇調查對象時,一般應選雙子葉植物,因為雙子葉植物的數量便于統計。

  (3)在樣方中統計植物數目時,若有植物正好長在邊線上, 只計算該樣方相鄰的兩條邊上的植物的數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獲某種動物M只,標志后放回原處。第二次捕獲N只,其中含標志個體Y只,求該地域中該種動物的總數。 MN/Y

 。5)應用上述標志重捕法的條件有哪些?①標志個體在整個調查種群中均勻分布,標志個體和未標志個體都有同樣被捕的機會。②調查期中,沒有遷入或遷出。③沒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篇二:高中生物實驗總結

  實驗一 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實驗原理:dna 綠色,rna 紅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和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實驗結果: 細胞核呈綠色,細胞質呈紅色. dna 甲基綠 綠色 rna 吡啰紅 紅色 實驗二 物質鑒定

  還原糖 + 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淀 脂 肪 + 蘇丹iii ~橘黃色 脂 肪 + 蘇丹iv~ 紅色 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 ~紫色反應 1、還原糖的檢測

 。1)材料的選。哼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蘋果,梨,白蘿卜。

 。2)試劑:斐林試劑(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現配現用。

  (3)步驟:取樣液2ml于試管中→加入剛配的斐林試劑1ml(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勻后再加入)→水浴加熱2min左右→觀察顏色變化(白色→淺藍色→磚紅色) ★模擬尿糖的檢測

  1、取樣: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檢測方法:斐林試劑(水浴加熱)或班氏試劑或尿糖試紙 3、結果:(用斐林試劑檢測)試管內發生出現磚紅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現磚紅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還原糖,與斐林試劑發生反應產生磚紅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無還原糖,所以沒有發生反應。2、脂肪的檢測

  (1)材料的選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組織越好,如花生的子葉。 (2)步驟:

 。2)步驟:試管中加樣液2ml→加雙縮脲試劑a液1ml,搖勻→加雙縮尿試劑b液4滴,搖勻→觀察顏色變化(紫色) 考點提示:

 。1)常見還原性糖與非還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麥芽糖都是還原性糖;淀粉、蔗糖、纖維素都是非還原性糖。

 。2)還原性糖植物組織取材條件?

  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等。

 。3)研磨中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對實驗有何影響? 加石英砂是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會使組織樣液中還原性糖減少,使鑒定時溶液顏色變化不明顯。

 。4)斐林試劑甲、乙兩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為何要現混現用?

  混合后使用;產生氫氧化銅;氫氧化銅不穩定。

 。5)還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試劑后,溶液顏色變化的順序為: 淺藍色 棕色 磚紅色

 。6)花生種子切片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顯微鏡的觀察。

  (7)轉動細準焦螺旋時,若花生切片的細胞總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勻。

  (8)脂肪鑒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雙縮脲試劑a、b兩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樣通過對比看顏色變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堿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組織樣液做對比。 實驗三 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1、材料:新鮮蘚類葉、黑藻葉或菠菜葉,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2、原理:葉綠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綠色,球形或橢球形。 用健那綠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細胞中線粒體成藍綠色,細胞質接近無色。

  取材 制片 低倍觀察 高倍觀察 考點提示:

 。1)為什么可直接取用蘚類的小葉,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葉? 因為蘚類的小葉很薄,只有一層細胞組成,而菠菜葉由很多層細胞構成。

 。2)取用菠菜葉的下表皮時,為何要稍帶些葉肉?

  表皮細胞除保衛細胞外,一般不含葉綠體,而葉肉細胞含較多的葉綠體。

  (3)怎樣加快黑藻細胞質的流動速度?最適溫度是多少?進行光照、提高水溫、切傷部分葉片;25℃左右。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將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載玻片中央

  ↓

  染色(滴蘇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體積分數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裝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蓋上蓋玻片) ↓

  鏡檢鑒定(顯微鏡對光→低倍鏡觀察→高倍鏡觀察染成橘黃色的脂肪顆粒) 3、蛋白質的檢測

  (1)試劑:雙縮脲試劑(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4)對黑藻什么部位的細胞觀察,所觀察到的細胞質流動的現象最2、葉綠體的形態和分布,與葉綠體的功能有什么關系? 明顯? 葉脈附近的細胞。

  答:葉綠體的形態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葉綠

  (5)若視野中某細胞中細胞質的流動方向為順時針,則在裝片中該體在不同光照條件下改變方向。又如葉子上面的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細胞的細胞質的實際流動方向是怎樣的? 仍為順時針。 (6)是否一般細胞的細胞質不流動,只有黑藻等少數植物的細胞質才流動?否,活細胞的細胞質都是流動的。

 。7)若觀察植物根毛細胞細胞質的流動,則對顯微鏡的視野亮度應如何調節?

  視野應適當調暗一些,可用反光鏡的平面鏡來采光或縮小光圈。 (8)在強光照射下,葉綠體的向光面有何變化? 葉綠體的受光面積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實驗四 用高倍鏡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 一.實驗目的:

  使用高倍鏡觀察葉綠體(原色觀察)和線粒體的形態分布。 二.實驗原理:

  葉綠體的辨認依據:葉綠體是綠色的,呈扁平的橢圓球形或球形。 線粒體辨認依據:線粒體的形態多樣,有短棒狀、圓球狀、線形、啞鈴形等。

  健那綠染液是專一性染線粒體的活細胞染料,可以使活細胞中線粒體呈現藍綠色。 三.實驗材料:

  觀察葉綠體時選用:蘚類的葉、黑藻的葉。取這些材料的原因是:葉子薄而小,葉綠體清楚,可取整個小葉直接制片,所以作為實驗的首選材料。

  若用菠菜葉作實驗材料,要取菠菜葉的下表皮并稍帶些葉肉。因為表皮細胞不含葉綠體。

  四.方法步驟:

  步 驟 注 意 問 題 分 析

  1.制片。用鑷子取一片黑藻的小葉,放入載玻片的水滴中,蓋上蓋玻片。 制片和鏡檢時,臨時裝片中的葉片不能放干了,要隨時保持有水狀態 否則細胞或葉綠體失水收縮,將影響對葉綠體形態和分布的觀察。

  2.低倍鏡下找到葉片細胞

  3.高倍鏡下觀察葉綠體的形態和分布

  4.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在潔凈載玻片中央滴一滴健那綠染液→用牙簽取碎屑→蓋蓋玻片

  5.觀察線粒體 藍綠色的是線粒體,細胞質接近無色。討論:

  1、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是不是靜止不動的?為什么? 答:不是。呈橢球體形的葉綠體在不同光照條件下可以運動,這種運動能隨時改變橢球體的方向,使葉綠體既能接受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強光灼傷。

  比下面的多,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實驗四 觀察有絲分裂 1、材料:洋蔥根尖(蔥,蒜) 2、步驟:(一)洋蔥根尖的培養 (二)裝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離→漂洗→染色→制片

  1. 解離: 藥液: 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

  時間: 3~5min .目的: 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

  2. 漂洗: 用清水漂洗約10min. 目的: 洗去藥液,防止解離過度,并有利于染色.

  3. 染色: 用質量濃度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龍膽紫溶液(或醋酸洋紅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體著色,利于觀察.

  4. 制片: 將根尖放在載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鑷子把根尖弄碎,蓋上蓋玻片,在蓋玻片上再加一片載玻片. 然后用拇指輕輕地按壓載玻片. 目的: 使細胞分散開來,有利于觀察.

 。ㄈ┯^察

  1

  ,有的細胞正在分裂。

  2、換高倍鏡下觀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間期。(注意各時期細胞內染色體形態和分布的特點)。其中,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數目最多。 考點提示:

  (1)培養根尖時,為何要經常換水?

  增加水中的氧氣,防止根進行無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爛。 (2)培養根尖時,應選用老洋蔥還是新洋蔥?為什么?

  應選用舊洋蔥,因為新洋蔥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為何每條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時間是何時?為何? 因為根尖分生區的細胞能進行有絲分裂;上午10時到下午2時;因為此時細胞分裂活躍。

  (4)解離和壓片的目的分別是什么?壓片時為何要再加一塊載玻片?

  解離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離開來,壓片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散開來;再加一塊載玻片是為了受力均勻,防止蓋玻片被壓破。

 。5)若所觀察的組織細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壓片時用力過大。

  (6)解離過程中鹽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嗎?

  分解和溶解細胞間質;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為何要漂洗? 洗去鹽酸便于染色。 (8)細胞中染色最深的結構是什么?

  染色最深的結構是染色質或染色體。

  (9)若所觀察的細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染液濃度過大或染色時間過長。

 。10)為何要找分生區?分生區的特點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鏡找分

  生區嗎?為什么?

  因為在根尖只有分生區的細胞能夠進行細胞分裂;分生區的特點是: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處于分裂狀態;不能用高倍鏡找分生區,因為高倍鏡所觀察的實際范圍很小,難以發現分生區。

 。11)分生區細胞中,什么時期的細胞最多?為什么?

  間期;因為在細胞周期中,間期時間最長。 (12)所觀察的細胞能從中期變化到后期嗎?為什么?

  不能,因為所觀察的細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時期的死細胞。 (13)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能否看到染色體?為什么?

  不能,因為洋蔥表皮細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觀察時不能看到染色體,其原因是什么? 沒有找到分生區細胞;沒有找到處于分裂期的細胞;染液過;染色時間過短。

  實驗五 比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為何要選新鮮的肝臟?

  (2)制備濾紙條

 。3)畫濾液細線:均勻,直,細,重復若干次 (4)分離色素:不能讓濾液細線觸及層析液

 。5)觀察和記錄: 結果濾紙條上從上到下依次為:橙黃色(胡蘿卜素)、黃色(葉黃素)、藍綠色(葉綠素a)、黃綠色(葉綠素 (1)對葉片的要求?為何要去掉葉柄和粗的時脈?

  綠色、最好是深綠色。因為葉柄和葉脈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對實驗有何影響?

  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會使濾液和色素帶的顏色變淺。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來替代?用水能替代嗎?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機溶劑來代替,但不能用水來代替,因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鈣的作用?不加碳酸鈣對實驗有何影響?

  保護色素,防止在研磨時葉綠體中的色素受到破壞。不加碳酸鈣,濾液會變成黃綠色或褐色。

  (5)研磨為何要迅速?要充分?過濾時為何用布不用濾紙? 研磨迅速,是為了防止丙酮大量揮發;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來。色素不能通過濾紙,但能通過尼龍布。 (6)濾紙條為何要剪去兩角? 防止兩側層析液擴散過快。 (7)為何不能用鋼筆或圓珠筆畫線? 因為鋼筆水或圓珠筆油中含有其它色素,會影響色素的分離結果。 (8) 濾液細線為何要直?為何要重畫幾次?

  因為不新鮮的肝臟中,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會由于細菌的破壞而降低。 防止色素帶的重疊;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帶的顏色更深一些。 (2)該實驗中所用試管應選較粗的還是較細的?為什么? 應選用較粗的,因為在較細的試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氣泡,而影響衛生香的復燃。

 。3)為何要選動物的肝臟組織來做實驗,其他動植物的組織的研磨液能替代嗎?

  因為肝臟組織中過氧化氫酶含量較豐富;其它動植物組織也含有少量的過氧化氫酶,所以能夠替代。

 。4)相同質量的塊狀肝臟和肝臟研磨液,哪一個催化效果好?為什么?

  研磨液效果好;因為它增加過氧化氫酶與過氧化氫的接觸面積。

  (9) 濾液細線為何不能觸到層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層析液中。 (10)濾紙條上色素為何會分離?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們隨層析液在濾紙條上的擴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帶最寬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寬的色素帶是葉綠素a,它的溶解度比葉綠素b大一些。 (12)濾紙條上相互間距最大的是哪兩種色素? 胡蘿卜素和葉黃素。

 。5)滴入肝臟研磨液和氯化鐵溶液時,可否共用下個吸管?為什么? (13)色素帶最窄的是第幾條色素帶?為何? 不可共用,防止過氧化氫酶與氯化鐵混合,而影響實驗效果。 實驗六 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原理:葉綠體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機溶劑丙酮或無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速度不同——分離色素 2、步驟:

 。1)提取色素研磨

  第一條色素帶,因為胡蘿卜素在葉綠體的四種色素中含量最少。 實驗七 觀察質壁分離和復原(原色觀察) 1、條件:細胞內外溶液濃度差,活細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具紫色大液泡),質量濃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驟:制作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臨時裝片→觀察→蓋玻片一側滴蔗糖溶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觀察(液泡由大到小,顏色由淺變深,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蓋玻片一側滴清水,

  另一側用吸水

  紙吸引→觀察(質壁分離復原) 4、結論:

  細胞外溶液濃度 > 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質壁分離 細胞外溶液濃度 < 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質壁分離復原 知識概要:制片 觀察 加液 觀察 加水 觀察 (1)洋蔥為何要選紫色的?若紫色過淡怎么辦?

  系列濃度從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別用以上不同濃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 ③用顯微鏡觀察某植物細胞是否發生質壁分離。某植物細胞液的濃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濃度和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濃度之間。 實驗八 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二苯胺(加熱)藍色

  紫色的洋蔥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觀察液泡的大小變化;縮小光圈,考點提示: 使視野變暗些。

  (2)洋蔥表皮應撕還是削?為何?

  表皮應撕不能削,因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細胞為何會出現質壁分離? 動物細胞會嗎? 當細胞失去水分時,其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大于細胞壁的伸縮性;動物細胞不會發生質壁分離,因為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 (4)質壁分離時,液泡大小和顏色的變化?復原時呢? 細胞發生質壁分離時,液泡變小,紫色加深;當細胞質壁分離復原時,液泡變大,紫色變淺。

 。5)若發生質壁分離后的細胞,不能發生質壁分離復原,其原因是什么?

  細胞已經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濃度過大,細胞失水過多或質壁分離時間過長)

 。6)高倍鏡使用前,裝片如何移動?

  若要把視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視野的正中心,則要將裝片繼續向上移動。若要把視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視野的正中心,則要將裝片繼續向左方移動,因為顯微鏡視野 中看到的是倒像。

 。7)換高倍物鏡后,怎樣使物像清晰?視野明暗度會怎樣變化?如何調亮?

  換高倍物鏡后,應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變得清晰;視野會變暗,可調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鏡的凹面鏡來使視野變亮。 (8)所用目鏡、物鏡的長度與放大倍數的關系? 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9)物像清晰后,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和放大倍數的關系? 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越小,放大倍數越大。

 。10)總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放大倍數具體指面積的放大倍數還是長度的放大倍數? 總放大倍數等于目鏡放大倍數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放大倍數是指細小物體長度或寬度的放大倍數。

 。11)放大倍數與視野中細胞大小、多少、視野明暗的關系? 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細胞越大、數目越少、視野越暗。 (12) 更換目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目鏡上;更換物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物鏡上、移動載玻片,若異物移動,則異物在載玻片上。

 。13)怎樣利用質壁分離現象來測定植物細胞液的濃度? ①配制一

 。1)雞血能用豬血代替嗎?為什么?

  不能,因為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不能提取dna。 (2)雞血中為何要加檸檬酸鈉?為何要棄去雞血細胞的上清液? 防止血液凝固;因為上清液是血漿,不含細胞和dna。

  (3)脹破細胞的方法?能用生理鹽水嗎?

  向血細胞中加入蒸餾水,使細胞大量吸水而脹破;不能用生理鹽水,因為血細胞在蒸餾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該實驗中最好應用玻璃燒杯還是塑料燒杯?為什么?

  最好用塑料燒杯,因為玻璃燒杯容易吸附dna。 (5)前后三次過濾時,所用紗布的層數分別是多少?為什么? 第一次用一層紗布,有利于核物質透過紗布進入濾液;第二次用多層

  篇三:高中生物實驗總結大全

  實驗一: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

  一、實驗目的:

  1、學會如何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

  2、了解細胞的結構;

  3、學會制作臨時裝片。

  二、實驗材料:(實驗材料可換)松針、動物血液、動物神經細胞永久裝片

  三、實驗用具: 載玻片、蓋玻片、蒸餾水、滴管、鑷子、土豆、刀片、顯微鏡(物鏡5X、10X、40X)

  四、方法步驟:

  1、制作松針的臨時切片:

 。1)取干凈的載玻片一個平置于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餾水。

  (2)將土豆切成條狀(截面約:0.5X0.5cm)取兩條,將一根松針夾在兩個土豆條之間,用刀片削成盡量薄的薄片,削時,手腕不動,靠大臂帶動小臂移動刀片。切片數次。從中選取較薄的切片,置于載玻片的水滴上。

  (3)從一側輕輕蓋上蓋玻片,不要產生氣泡。用吸水紙輕輕吸去蓋玻片周圍的水滴,即完成臨時切片的制作。

  2、觀察切片:

 。1)取出顯微鏡,置于試驗臺上靠左的位置,打開光源。

 。2) 將上步制作好的切片置于顯微鏡的載物臺上,調整載物臺位置,使蓋玻片對準光源。

  (3)使用5X物鏡觀察切片,使松針切片在視野中心,換成10X物鏡,觀察松針葉面橫切結構。

 。4)換成40X物鏡觀察,注意細胞及細胞內物質結構,畫圖。

  3、 動物血液臨時裝片的制作及觀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類似)

  4、 動物神經細胞永久裝片的觀察。

  五、考點提示:

  1、松針的葉面結構是什么樣的?

  2、動物細胞的結構是什么樣的?與植物細胞又什么不同?

  3、顯微鏡的物鏡倍數愈大,視野的亮度如何?物體的大小如何?

  4、如何調節焦距?

  5、如何才能使切片盡量的?切片的厚薄對顯微鏡下觀察的效果有什么影響。

  實驗二: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一、實驗目的:

  嘗試用化學試劑檢測生物組織中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闡明實驗原理—顏色反應,識記和區分用于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鑒定的試劑及產生的特定顏色,初步掌握鑒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學會描述實驗現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

  二、實驗原理:

  某些化學試劑能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1、生物組織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類較多,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和蔗糖。前三種糖的分子內都含有游離的具還原性的半縮醛羥基,因此叫做還原糖;蔗糖分子內沒有,為非還原糖。實驗中所用的斐林試劑,只能鑒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而不能鑒定可溶性非還原糖。

  可溶性還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與斐林試劑發生作用,可生成磚紅色的Cu 2O沉淀。如:

  葡萄糖 + 2Cu2+ + 4OH— 加熱 葡萄糖酸 + Cu 2O↓(磚紅色)+ H 2O

  即Cu 2+被還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用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時,溶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淀

  淀粉遇碘變藍色(直鏈)或紫(紅)色(支鏈)。

  2、脂肪和類脂(磷脂、糖脂、固醇脂等)統稱為脂類。它是構成人體組織的正常成分,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乙醚、氯仿等脂溶劑中。在化學組成上,脂類屬于脂肪酸的酯或與這些酯有關的物質。脂類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

  脂肪主要存積于脂肪組織中,并以油滴狀的微粒存在脂肪細胞漿內。

  在病理檢驗中,脂類染色法最常用以證明脂肪變性,脂肪栓子以及腫瘤的鑒別。脂類染色使用最廣泛的染料是蘇丹染料,最常用的有蘇丹Ⅲ,蘇丹Ⅳ,蘇丹黑及油紅O等。脂肪被染色,實際上是蘇丹染料被脂肪溶解吸附而呈現染料的顏色。經研究認為組織中脂質在液態或半液態時,對蘇丹染料著色效果最好。根據這一原理,適當提高溫度(37℃-60℃)對組織切片染色效果是有好處的。

  脂類染色,用冰凍或石蠟切片,以水溶性封固劑封固,如甘油、明膠和阿拉伯糖膠等。 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或橙紅色(或被蘇丹Ⅳ染液染成紅色),膽脂素呈淡紅色,脂肪酸不著色,細胞核呈藍色。

  3、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作用,產生紫色反應。(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鍵,在堿性NaOH溶液中能與雙縮脲試劑中的Cu2+作用,產生紫色反應。)

  三、實驗材料:

  1、做可溶性還原性糖鑒定實驗,如蘋果、梨。(因為組織的顏色較淺,易于觀察。)經試驗比較,顏色反應的明顯程度依次為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

  23~4小時(也可用蓖麻種子)。

  3、做蛋白質的鑒定實驗,可用富含蛋白質的黃豆或雞蛋清。

  4、淀粉的鑒定:馬鈴薯勻漿。

  四、實驗用具:雙面刀片、試管(最好用刻度試管)、試管夾、試管架、大小燒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火柴、載玻片、蓋玻片、毛筆、吸水紙、顯微鏡

  五、實驗試劑:

  1.斐林試劑(包括甲液:質量濃度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質量濃度為0.05g/ mL CuSO4溶液)

  2.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

  3.雙縮脲試劑(包括A液:質量濃度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質量濃度為0.01g/ mL CuSO4溶液)

  4.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

  5.碘液

  6.蒸餾水

  六、方法步驟:

  一、可溶性糖的鑒定

  操 作 方 法 解 釋

  因蘋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組1. 制備組織樣液。 蘋果或梨組織液必須臨時織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將產(去皮、切塊、研磨、過濾) 制備。 生的顏色掩蓋。

  2. 取1支試管,向試管內注入2mL

  組織樣液。

  斐林試劑很不穩定,甲、乙液應將組成斐林試劑的甲液、混合保存時,生成的Cu ( OH ) 乙液分別配制、儲存,使用02在70~ 90C下分解成黑色3. 向試管內注入1mL新制的斐林前才將甲、乙液等量混勻成CuO和水; 試劑,振蕩。 斐林試劑; 甲、乙液分別加入時可能會與切勿將甲液、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發生反應,無Cu OH蘋果組織樣液中進行檢測。 生成。

  最好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

  4. 試管放在盛有50-650C溫水的大部,使試管底部不觸及燒杯防止試管內的溶液沖出試管,燒杯中,加熱約2分鐘,觀察到溶底部,試管口不朝向實驗造成燙傷; 液顏色:淺藍色 → 棕色 → 磚紅者。 縮短實驗時間。 色(沉淀) 也可用酒精燈對試管直接加熱。

  二、脂肪的鑒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問 題 解 釋

  花生種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干種子要浸泡3~4因為浸泡時間短,不易切片;浸泡時間過子葉薄片,將薄片放在載玻片的小時,新花生的浸長,組織較軟,切片不易成形。切片要盡水滴中,用吸水紙吸去裝片中的泡時間可縮短。 可能薄些,便于觀察。 水。

  在子葉薄片上滴2~3滴蘇丹Ⅲ染色時間不宜過

  或蘇丹Ⅳ染液,染色1分鐘。 長。

  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會影響

  用吸水紙吸去薄片周圍染液,用對橘黃色脂肪滴的觀察。同時,酒精是脂

  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 溶性溶劑,可將花生細胞中的脂肪顆粒溶

  解成油滴。

  用吸水紙吸去薄片周圍酒精,滴滴上清水可防止蓋蓋玻片時產生氣泡。 上1~2滴蒸餾水,蓋上蓋玻片。

  低倍鏡下找到花生子葉薄片的

  最薄處,可看到細胞中有染成橘裝片不宜久放。 時間一長,油滴會溶解在乙醇中。 黃色或紅色圓形小顆粒。

  三、蛋白質的鑒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問 題 解 釋

  黃豆浸泡1至2天,容易研磨成漿,

  也可購新鮮豆漿以節約實驗時間。 注 意 問 題 制備組織樣液。 (浸泡、去皮研磨、過濾。)

  鑒定。加樣液約2ml于試管中,A液和B液也要分開先加NaOH溶液,為Cu2+與蛋白質反

  加入雙縮脲試劑A,搖勻;再加配制,儲存。鑒定時應提供一個堿性的環境。A、B液混裝入雙縮脲試劑B液3~4滴,搖勻,先加A液后加B液。 或同時加入,會導致Cu2+變成Cu 溶液變紫色。 CuSO4溶液不能多( OH ) 2沉淀,而失效。

  加。 否則CuSO4的藍色會遮蓋反應的真實

  顏色。

  如果稀釋不夠,在實驗中蛋清粘在試

  管壁,與雙縮脲試劑反應后會粘固在

  試管內壁上,使反應不容易徹底,并

  且試管也不易洗干凈。 可用蛋清代替豆漿。 蛋清要先稀釋。

  附:淀粉的檢測和觀察

  用試管取2ml待測組織樣液,向碘液不要滴太多 以免影響顏色觀察 試管內滴加2滴碘液,觀察顏色變化。

  七、考點提示:

  1、常見還原性糖與非還原性糖有哪些? 答:葡萄糖、果糖、麥芽糖都是還原性糖;淀粉、蔗糖、纖維素都是非還原性糖。

  2、還原性糖植物組織取材條件? 答: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等。

  3、研磨中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對實驗有何影響? 答:加石英砂是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會使組織樣液中還原性糖減少,使鑒定時溶液顏色變化不明顯。

  4、斐林試劑甲、乙兩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為何要現混現用? 答:混合后使用;產生氫氧化銅;氫氧化銅不穩定。

  5、還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試劑后,溶液顏色變化的順序為? 答:淺藍色棕色 磚紅色。

  6、花生種子切片為何要? 答: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顯微鏡的觀察。

  7、轉動細準焦螺旋時,若花生切片的細胞總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答:切片的厚薄不均勻。

  8、脂肪鑒定中乙醇作用? 答:洗去浮色。

  9、雙縮脲試劑A、B兩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樣通過對比看顏色變化? 答: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堿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組織樣液做對比。

  實驗三: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一、實驗原理:

  1、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內,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2、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甲基綠對DNA親和力強,使DNA顯現出綠色,而吡羅紅對RNA的親和力強,使RNA呈現出紅色。用甲基綠、吡羅紅的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同時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3、鹽酸的作用

 、 鹽酸能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的跨膜運輸;

 、 鹽酸使染色體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便于DNA與染色劑的結合

  二、實驗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

  三、實驗用具:大小燒杯、溫度計、滴管、消毒牙簽、載玻片、蓋玻片、鐵架臺、 石棉網、火柴、酒精燈、吸水紙、顯微鏡

  四、方法步驟:

  1、取材

 、 滴:在潔凈的載玻片上滴一滴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

 、 刮: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內側壁上輕輕地刮幾下;

 、 涂:將牙簽上的碎屑涂抹在載玻片的生理鹽水中;

 、 烘:將涂有口腔上皮細胞的載玻片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烘干。

  2、水解

  ① 解:將烘干的載玻片放入裝有30ml質量分數為8%的鹽酸的小燒杯中,進行材料的水解; ② 保:將小燒杯放入裝有30℃溫水的大燒杯中保溫5分鐘。

  3、沖洗涂片

 、 沖:用緩緩的蒸餾水沖洗載玻片10秒鐘;

  ② 吸:用吸水紙吸去載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

 、 染:用2滴吡羅紅甲基綠混合染色劑滴在載玻片上,染色5分鐘;

 、 吸:吸去多余染色劑;

 、 蓋:蓋上蓋玻片。

  5、觀察

 、 低:在低倍物鏡下,尋找染色均勻,色澤淺的區域,移至視野中央,將物像調節清晰; ② 高:轉到高倍物鏡,調節細準焦螺旋,觀察細胞核和細胞質的染色情況。

  五、考點提示:

  1、取口腔上皮細胞之前,應先漱口,以避免裝片中出現太多的雜質;

  2、取洋蔥表皮細胞時,盡量避免材料上帶有葉肉組織細胞;

  3、沖洗載玻片時水的流速要盡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龍頭沖洗;

  4、用酒精燈烘烤載玻片時,不要只集中于材料處,而應將載玻片在火焰上來回移動,使載玻片均勻受熱,以免破裂;

  5、烘烤后的載玻片不要馬上放入盛有稀鹽酸的燒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卻1分鐘。

  實驗四: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一、實驗原理:細胞膜的流動性和半透性

  二、實驗材料:豬(或牛、羊、人)的新鮮的紅細胞稀釋液(血液加適量的生理鹽水)

  三、實驗用具:蒸餾水、試管、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四、方法步驟:

  1、用試管吸取少量紅細胞稀釋液,滴一小滴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制成臨時裝片

  2、在高倍鏡下觀察,待觀察清晰時,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蒸餾水,同時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小心吸引,注意不要把細胞吸跑。上述操作均在載物臺上進行,并持續觀察細胞的變化?梢钥吹浇牟糠旨t細胞發生變化;凹陷消失,細胞體積增大,很快細胞破裂,內容物流出。

  五、考點提示:

  1、選擇動物細胞進行實驗的原因:動物細胞無細胞壁。

  2、選擇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進行實驗的原因:人和其他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和眾多的細胞器(膜),可以得到較純凈的細胞膜。

  3、細胞破裂后,用什么方法獲得較純的細胞膜:將漲破的細胞溶液,經過離心分離得到細胞膜。

  4、如何獲得植物細胞膜:先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將植物細胞壁水解得到原生質體;再將原生質體放入清水中,水自由擴散進入,原生質體漲破;最后經過離心分離得到植物細胞膜。

  5、稀釋及稀釋的時候用生理鹽水的原因:稀釋后,可以減少血液中的血漿蛋白等雜物。用生理鹽水是為了保持滲透壓,防止在稀釋的時候就發生細胞破裂。

【高中生物試驗總結】相關文章:

對老板總結感想總結二篇03-20

學科總結03-20

電場公式總結06-08

離?偨Y精選范文03-19

工會總結范本03-19

總結電熱的作用12-09

FLASH教程總結01-20

香茅做法總結03-19

工會總結精選范文03-20

if句型的用法總結10-24

用戶協議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6动漫 | 亚洲日韩国产成网在线观看 | 婷婷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 日韩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四区 |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