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文藝修養與創新意識的學習報告

文藝修養與創新意識的學習報告

時間:2024-09-06 09:40:49

文藝修養與創新意識的學習報告

文藝修養與創新意識的學習報告

文藝修養與創新意識的學習報告

  篇一:《文藝修養與創新意識》學習報告

  《文藝修養與創新意識》學習報告 對于藝術修養問題,很多人在代寫論文漸漸淡化甚至默然視之,并且存在著很多的誤讀。但藝術修養并不是人生的一層可有可無的涂料,它是一種生命的獨特存在狀態,一種具有重大實質性意義的人格力量 。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逐層漸高的藝術修養必將使你的生命別具深刻與厚度。

  一、對文藝修養的認識

  總體而言,藝術理論的構架理所當然地矗立在審美經驗的基礎之上;但從具體的社會分工和歷史承傳而言,藝術理論有可能成為一項獨立的職業,而前代的理論成果又往往被后代直接繼承,不在經過審美經驗的重新過濾。這樣,久而久之,必然會造就一批奇怪的人:他們的職業是用極概括的語言在理論高度上說明藝術,而實際上他們并不懂得藝術。 在有些大理論家如康德、黑格爾身上,具體的審美感受已獲得提升和升華,這很容易使有的人產生誤解,以為他們對美的高層次論述全是行而上學的概念推演。其實,只要真正深研過他們的理論就不難發現,他們的審美經驗不僅是豐富的,而且無疑是他們全部理論闡述的基地和參照系。因此,審美經驗貧乏的人是不可能讀懂康德、黑格爾關于美學和藝術的論述的。反之,立足于深厚的審美經驗,倒反而能較好地領會他們所說的不少道理。不幸之至,現在有些學校的教育常常脫離審美經驗而條條縷析理論,把學生們折騰得非常可憐,漸漸變成貧于審美的奴隸。他們于是疲憊地忙碌于藝術家派別的區分,作品要旨的提煉和創作方法的歸納。其實正如我們要去頤和園玩,暢快地玩就是,并不是非要弄明白頤和園的準確經緯度,地質構造類型等。

  尤其是很多現代人認為,藝術就是震撼的感知,就是光怪陸離的感官刺激,就是粉飾過的所謂人生哲理……其實藝術就是藝術,藝術是代表個人生存空間的另一種語言符號,是作者表露或抒發個人情感的工具,是感知交流的特殊語言,是心靈獨白向外宣泄的文化載體,是人生修養境界的真實表露。藝術最大的特質就是記錄,如同文字一樣,記錄下創作者的探索和追求、痛苦與歡樂、掙扎和解脫、絕望和重生、生離和死別。藝術兩個字本身沒有什么特性可言,在藝術的領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沒有固定的美丑定律,沒有永遠的傳統和前衛。二、文藝修養是一種在審美范疇內感悟生命的能力 藝術修養的基礎是藝術直覺。有了藝術直覺,那么前面所說的藝術知識則全盤皆活;反之,則全盤皆死。藝術直覺主要是指一個人對美所產生的全身心的迅捷敏感。幾乎不必經過思考,你就能立即對眼前的藝術作品產生激動、震顫、厭惡、舒暢、煩膩等等感應,既靈敏又強烈,一個人的這種感應未必是高水平的,但是只要有這種感應的存在,才能使藝術知識、藝術理論與每一個活體生命接通血脈。培養藝術直覺的根本途徑,只能是反復而廣泛地欣賞藝術作品,擴而大之,進而欣賞生活中蘊涵著種種藝術潛能的美色。這種欣賞,是人與作品之間的一種奇妙對晤,只要是自己有親切感、愉悅感的作品,就要盡力投入,以求獲得更深切的領悟。為此,切實而有高水平的欣賞指導文章,往往比大部分的理論著作更能有利于人們藝術修養的提高。

  藝術直覺的對象既是藝術直覺又是藝術形式,但藝術形式的重要性需要進一步強調。藝術修養在某種意義也可看成是對藝術形式敏感度的修養。一個人對一出戲、一幅畫中的現實社會產生了深深的感動,并不能說明這個人對戲、畫的欣賞已有足夠的修養。真正有藝術修養的人,必然會敏感于舞臺造型、唱腔設計、色彩韻律、線條結構等等形式強度,并在這種

  強度的震波中來領受其中的蘊涵。我們的藝術欣賞常常被作品的社會內容分析完全取代,隨之而來,所謂藝術修養也常常是“挖掘”作品意義和社會內容的本事。鑒于此,我要特別強調形式感在藝術修養和藝術直覺中的至高地位,認為缺乏形式感受的所謂藝術修養大多是藝術領域之外的另一種修養。

  藝術修養是一種社會性的人格素質,因此,又不能因強調直覺而把它看成是一種純個體的東西。藝術修養有一些起碼公認標尺,因此,需要先把自己的個體人格首先經歷一次“從眾”機制的陶冶。凡屬全人類公認的世界藝術名作,要強迫自己投以積極的審美態度,學會欣賞,以取得這種社會性修養的基石,然后再來伸拓強悍的個體感受。在這里,藝術修養遇到了一個從個體到群體,再到個體的三段式演進路程。從個體直覺出發,再把直覺社會化、群體化、歷史化、世界化,由此才可進入第三步,即在新層次的個體閃耀。讀點書,了解點藝術史,聽一點藝術理論,大體上屬于第二階段上的事,既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 藝術修養是一種釋放性情懷,一個有高度藝術修養的人,當然有他的審美重心,但又會發散出極為開闊的輻射網,使他的審美重心有寬大而繁多的側翼。他一定會對中等水平以上的許多藝術作品都發生興趣,而不會把自己的審美感受禁錮在一個狹小而高雅的框范里。 說到底,藝術修養是一種在審美范疇內感悟生命的能力。歷代藝術家匯聚著自己時代的人們的生命信息,通過一代又一代有藝術修養的接受,構成了生命的強力傳遞。屈原、李白、曹雪芹、歌德、肖邦、羅丹……靠著人們的藝術修養活到今天,而今天的人,則又靠著藝術修養汲取著前代大師們的生命能量。因此,人們對于藝術形式的直覺,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形式的驚喜。在這個意義上,藝術修養與生命意識、人生感悟直接有關。

  誠然,意識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但藝術修養的提高方法并非虛無和無路可循。不妨在舉世公認的名作中,選一些最合自己心意的作品反復品位玩賞,所謂“書讀萬遍,其意自見”,藝術作品賞析亦如出一理。然后慢慢擴大品賞范圍,在擴大過程中自然而然增加一點藝術史知識。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切實分析的文章和有關藝術家的傳記也可讀一些,力求設身處地,體察藝術家的心情和情感。讀的多了,自然也會有比較和批判。凡是自己在藝術欣賞過程中真正產生了強烈感受的,都應思考一下原因,尋找自己生命與藝術生命之間的對應關系。 以上是培養藝術修養的基礎,在此之后,各人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進一步拓展,也可接近康德,也可許身現代派,也可沉潛文物古跡。很多人常常在沒有打基礎的情況下紛亂進入后期,造成“無根基推進”的悲劇,始終未能與藝術真正結緣。

  不要把自己定位于藝術領域的番邦夷人,在假日或某個機會偶爾到精神家園小憩一番定會使平日的行政煩器、人事喧嚷、滔滔名利、爾虞我詐立時凈化。傾聽自己最純的心跳,不久,就會走進一種清空的啟悟之中,流連忘返。這決不是空乏的安慰和精力的耗散,而是秉承文明基礎上真正的現代生活。逐層漸高的藝術修養必將使你的生命別具深刻與厚度。

  二、文藝修養在藝術創新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養在藝術創意中的重要性

  藝術設計,實際上是設計者自身綜合素質(如表現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體現。各個專業雖然對設計知識的著重面不盡相同,但對于“大設計”概念的關于美、節律、均衡、韻律等的要求是一樣的。不論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設計,設計者首先要面對的是對所設計對象的理解——對于設計對象相關的背景文化、地理、歷史、人文知識的理解。沒有文化根基,駕馭藝術設計時就難以達到純熟的境界,難以挖掘藝術的深意。在設計作品中注入相應的文化內涵,已成為增強藝術設計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本民族的特色,創意思維的源泉就會連綿不斷。

  一個典型的實例,中國聯通的標志是由一種回環貫通的中國古代吉祥圖形“盤長”紋樣演變而來。標志造型中的四個方形有四通八達,事事如意之意,六個圓形有路路相通,處處

  順暢之寓,而標志中的是個空穴則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著古老東方的吉祥之氣。其創作靈感來源于對中國歷史文化和東方文明的傳承觀念的提煉,這就是典型的文化對創意的影響。

  (二)藝術修養在設計創意中的重要性

  藝術修養是創新靈感的來源之一。藝術修養,屬于美育的范疇,它主要指:文學藝術欣賞、審美能力、藝術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具體包括:視覺藝術、聽覺藝術、綜合藝術、造型藝術,以及自然美、環境美的熏陶。藝術修養最終體現為審美的感情、判斷和鑒賞能力。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對陶冶人的審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增強人的判斷能力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一曲動聽的樂曲、一幅優美的畫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無不給人以美的愉悅、感情的升華、心靈的震顫,讓人體會到高尚、優美、莊嚴、寧靜,不僅能使人的大腦得到充分休息,而且在藝術活動中能激發學習的興趣和靈感。

  四、加強文藝修養,提高創新意識

  (一)通過網絡資源、拓展知識,在實踐中激發靈感

  利用現在的網絡資源、圖書資料,可以包括文學、史學、繪畫、書法、雕塑、國內外優秀設計作品集、期刊雜志等,定期去閱讀,寫出相應的提綱總結,把學到的知識通過微博的方式進行一次公開的討論和交流,然后結合所學設計一主題,讓其結合所看所學的知識進行一次貼近生活的設計體驗,要緊密結合繪畫技法、知識涵養和審美欣賞這三種與美術相關的能力在藝術創作中的運用,體現創作主題情感、意志、態度等個性化元素。不僅學到了知識還豐富了業余生活。

  (二)參與各類藝術專題講座

  很多藝術院校,不定期都會在校開辦一些藝術專題講座。高水平的專題藝術講座集學術功能、教育功能于一體,能夠幫助學生增強文藝知識,拓寬視野,擴展知識面,史聽眾學到許多在課堂上生活中難以學到的東西,看得多,聽得多,了解的多了就會無形中影響自己的思維模式,啟發創作靈感。

  (三)換換環境、參與活動、增長見識、激發靈感

  多去看看藝術展覽,去美術館、博物館取取經,看看別人的東西,不論純藝術繪畫,還是設計作品。從中學習別人的長處,避免把知識禁錮于書本或是課堂。可以多參加一些高校或民間的藝術作品交流活動。甚至在采風、考察活動中廣泛了解當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實自己的資料庫,在于他人的交流中虛心請教,比較觀點、提煉精華、學習經驗,慢慢的發現自己在多聽多看多問中不斷進步,從而獲得更多的創作靈感。設計不是獨立存在的行為,坐井觀天的學習方式不可取,要與其他學科的交流中尋找設計元素和構成方式。

  總之,藝術設計的靈魂與本質在于創新思維。創新的能力來自一個人的素質、能力、文化蘊積和修養的綜合體現。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良好的藝術修養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會讓你感到設計工作別有一番情趣,讓你在今后的職場中游刃有余。

  篇二:對藝術設計專業的新認識

  通過這幾次講座學習,我開始對藝術專業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不像以前那樣茫然了,我覺得這對我們學習專業及選擇將來的發展方向都大有幫助的,對將來的學習也是一種指導。其次,這次講座還加深了我們對藝術設計專業的分類的認識,以及日后從事工作的性質。我認為這對我們是很重要的。至少可以讓我拋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扎扎實實地學一些東西。還有這幾次講座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我們的知識面,開拓了我們的思維,同時也增加學習的積極性。還有我覺得老師的建議很重要的,比如說要學好英語、要提高文字表達能力,這正是我們大多數學藝術的人的弱點。這幾堂講座給了我們許多新的東西,尤其在思想的認識上,跟過去是完全不同。

  而所謂藝術設計,就是將藝術的形式、美感結合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因素,再現于和我們生活精密相關的設計當中,使之不但具有審美功能,還具有使用功能。換句話說,藝術設計首先是為人服務的(大到空間環境,小到衣、食、住、行、用等),藝術設計應是人類社會一定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完美結合,是現代化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產物。藝術來源于生活,反過來有作用于生活。

  藝術設計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它的研究內容和服務對象有別于傳統的藝術門類。同時藝術設計也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其審美標準也隨著這諸多因素的變化而改變。藝術設計貴在創造活動與實踐。

  藝術設計,實際上是設計者自身綜合素質(如表現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體現。各個專業雖然對設計知識的著重面不盡相同,但對于“大設計”概念的關于美、節律、均衡、韻律等的要求是一樣的。不論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設計,考生首先要面對的是一個對所設計對象的理解——對設計對象相關的背景文化、地理、歷史、人文知識的理解。

  對于這種講座,我和同學們都十分喜歡,能從中獲取一些知識,學到一些東西,并給學業帶來一些幫助,同時也希望老師可以再多給我們一些好的建議。

  我們作為藝術設計系的新生,雖然需要老師的指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積極觀察,“大膽”、“叛逆”,發揮自己無限的想象力。雖然我們在學習中有很多的“困惑”,很多的“不解”,但我們要用正確的態度去應對這些“困惑”與“不解”。我們要全方面的學習,不但要學習設計基礎,還要學習與工程學,世界歷史等有關的課程,拓展我們的知識面和思維方式。我相信不久以后,當我們的基礎打扎實之后,我們的設計潛力會得到更大空間的張顯。

  雖然幾次的講座不能完全解決我們身上的問題,但它雪中送炭,在我們最困惑時幫助我們解開了一些心結。然而,在講座上也讓我懂得,其實藝術就在身邊,身邊處處是藝術,小到一雙鞋子、一張椅子、一臺電腦、一只筆就看你有沒有發現的眼睛!

  總之,我覺得《學科專業入門指導》講座是很有收獲的。

  篇三:文藝修養與創新意識

  對于藝術修養問題,很多人在代寫論文漸漸淡化甚至默然視之,并且存在著很多的誤讀。但藝術修養并不是人生的一層可有可無的涂料,它是一種生命的獨特存在狀態,一種具有重大實質性意義的人格力量 。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逐層漸高的藝術修養必將使你的生命別具深刻與厚度。

  一、對文藝修養的認識

  總體而言,藝術理論的構架理所當然地矗立在審美經驗的基礎之上;但從具體的社會分工和歷史承傳而言,藝術理論有可能成為一項獨立的職業,而前代的理論成果又往往被后代直接繼承,不在經過審美經驗的重新過濾。這樣,久而久之,必然會造就一批奇怪的人:他們的職業是用極概括的語言在理論高度上說明藝術,而實際上他們并不懂得藝術。 在有些大理論家如康德、黑格爾身上,具體的審美感受已獲得提升和升華,這很容易使有的人產生誤解,以為他們對美的高層次論述全是行而上學的概念推演。其實,只要真正深研過他們的理論就不難發現,他們的審美經驗不僅是豐富的,而且無疑是他們全部理論闡述的基地和參照系。因此,審美經驗貧乏的人是不可能讀懂康德、黑格爾關于美學和藝術的論述的。反之,立足于深厚的審美經驗,倒反而能較好地領會他們所說的不少道理。不幸之至,現在有些學校的教育常常脫離審美經驗而條條縷析理論,把學生們折騰得非常可憐,漸漸變成貧于審美的奴隸。他們于是疲憊地忙碌于藝術家派別的區分,作品要旨的提煉和創作方法的歸納。其實正如我們要去頤和園玩,暢快地玩就是,并不是非要弄明白頤和園的準確經緯度,地質構造類型等。

  尤其是很多現代人認為,藝術就是震撼的感知,就是光怪陸離的感官刺激,就是粉飾過的所謂人生哲理……其實藝術就是藝術,藝術是代表個人生存空間的另一種語言符號,是作者表露或抒發個人情感的工具,是感知交流的特殊語言,是心靈獨白向外宣泄的文化載體,是人生修養境界的真實表露。藝術最大的特質就是記錄,如同文字一樣,記錄下創作者的探索和追求、痛苦與歡樂、掙扎和解脫、絕望和重生、生離和死別。藝術兩個字本身沒有什么特性可言,在藝術的領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沒有固定的美丑定律,沒有永遠的傳統和前衛。

  二、文藝修養是一種在審美范疇內感悟生命的能力 藝術修養的基礎是藝術直覺。有了藝術直覺,那么前面所說的藝術知識則全盤皆活;反之,則全盤皆死。藝術直覺主要是指一個人對美所產生的全身心的迅捷敏感。幾乎不必經過思考,你就能立即對眼前的藝術作品產生激動、震顫、厭惡、舒暢、煩膩等等感應,既靈敏又強烈,一個人的這種感應未必是高水平的,但是只要有這種感應的存在,才能使藝術知識、藝術理論與每一個活體生命接通血脈。培養藝術直覺的根本途徑,只能是反復而廣泛地欣賞藝術作品,擴而大之,進而欣賞生活中蘊涵著種種藝術潛能的美色。這種欣賞,是人與作品之間的一種奇妙對晤,只要是自己有親切感、愉悅感的作品,就要盡力投入,以求獲得更深切的領悟。為此,切實而有高水平的欣賞指導文章,往往比大部分的理論著作更能有利于人們藝術修養的提高。

  藝術直覺的對象既是藝術直覺又是藝術形式,但藝術形式的重要性需要進一步強調。藝術修養在某種意義也可看成是對藝術形式敏感度的修養。一個人對一出戲、一幅畫中的現實社會產生了深深的感動,并不能說明這個人對戲、畫的欣賞已有足夠的修養。真正有

  藝術修養的人,必然會敏感于舞臺造型、唱腔設計、色彩韻律、線條結構等等形式強度,并在這種強度的震波中來領受其中的蘊涵。我們的藝術欣賞常常被作品的社會內容分析完全取代,隨之而來,所謂藝術修養也常常是“挖掘”作品意義和社會內容的本事。鑒于此,我要特別強調形式感在藝術修養和藝術直覺中的至高地位,認為缺乏形式感受的所謂藝術修養大多是藝術領域之外的另一種修養。

  藝術修養是一種社會性的人格素質,因此,又不能因強調直覺而把它看成是一種純個體的東西。藝術修養有一些起碼公認標尺,因此,需要先把自己的個體人格首先經歷一次“從眾”機制的陶冶。凡屬全人類公認的世界藝術名作,要強迫自己投以積極的審美態度,學會欣賞,以取得這種社會性修養的基石,然后再來伸拓強悍的個體感受。在這里,藝術修養遇到了一個從個體到群體,再到個體的三段式演進路程。從個體直覺出發,再把直覺社會化、群體化、歷史化、世界化,由此才可進入第三步,即在新層次的個體閃耀。讀點書,了解點藝術史,聽一點藝術理論,大體上屬于第二階段上的事,既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

  藝術修養是一種釋放性情懷,一個有高度藝術修養的人,當然有他的審美重心,但又會發散出極為開闊的輻射網,使他的審美重心有寬大而繁多的側翼。他一定會對中等水平以上的許多藝術作品都發生興趣,而不會把自己的審美感受禁錮在一個狹小而高雅的框范里。

  說到底,藝術修養是一種在審美范疇內感悟生命的能力。歷代藝術家匯聚著自己時代的人們的生命信息,通過一代又一代有藝術修養的接受,構成了生命的強力傳遞。屈原、李白、曹雪芹、歌德、肖邦、羅丹……靠著人們的藝術修養活到今天,而今天的人,則又靠著藝術修養汲取著前代大師們的生命能量。因此,人們對于藝術形式的直覺,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形式的驚喜。在這個意義上,藝術修養與生命意識、人生感悟直接有關。

  誠然,意識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但藝術修養的提高方法并非虛無和無路可循。不妨在舉世公認的名作中,選一些最合自己心意的作品反復品位玩賞,所謂“書讀萬遍,其意自見”,藝術作品賞析亦如出一理。然后慢慢擴大品賞范圍,在擴大過程中自然而然增加一點藝術史知識。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切實分析的文章和有關藝術家的傳記也可讀一些,力求設身處地,體察藝術家的心情和情感。讀的多了,自然也會有比較和批判。凡是自己在藝術欣賞過程中真正產生了強烈感受的,都應思考一下原因,尋找自己生命與藝術生命之間的對應關系。

  以上是培養藝術修養的基礎,在此之后,各人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進一步拓展,也可接近康德,也可許身現代派,也可沉潛文物古跡。很多人常常在沒有打基礎的情況下紛亂進入后期,造成“無根基推進”的悲劇,始終未能與藝術真正結緣。

  不要把自己定位于藝術領域的番邦夷人,在假日或某個機會偶爾到精神家園小憩一番定會使平日的行政煩器、人事喧嚷、滔滔名利、爾虞我詐立時凈化。傾聽自己最純的心跳,不久,就會走進一種清空的啟悟之中,流連忘返。這決不是空乏的安慰和精力的耗散,而是秉承文明基礎上真正的現代生活。逐層漸高的藝術修養必將使你的生命別具深刻與厚度。

  三、文藝修養在藝術創新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養在藝術創意中的重要性

  藝術設計,實際上是設計者自身綜合素質(如表現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體現。各個專業雖然對設計知識的著重面不盡相同,但對于“大設計”概念的關于美、節律、均衡、韻律等的要求是一樣的。不論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設計,設計者首先要面對的是對所設計對象的理解——對于設計對象相關的背景文化、地理、歷史、人文知識的理

  解。沒有文化根基,駕馭藝術設計時就難以達到純熟的境界,難以挖掘藝術的深意。在設計作品中注入相應的文化內涵,已成為增強藝術設計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本民族的特色,創意思維的源泉就會連綿不斷。

  一個典型的實例,中國聯通的標志是由一種回環貫通的中國古代吉祥圖形“盤長”紋樣演變而來。標志造型中的四個方形有四通八達,事事如意之意,六個圓形有路路相通,處處順暢之寓,而標志中的是個空穴則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著古老東方的吉祥之氣。其創作靈感來源于對中國歷史文化和東方文明的傳承觀念的提煉,這就是典型的文化對創意的影響。

  (二)藝術修養在設計創意中的重要性

  藝術修養是創新靈感的來源之一。藝術修養,屬于美育的范疇,它主要指:文學藝術欣賞、審美能力、藝術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具體包括:視覺藝術、聽覺藝術、綜合藝術、造型藝術,以及自然美、環境美的熏陶。藝術修養最終體現為審美的感情、判斷和鑒賞能力。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對陶冶人的審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增強人的判斷能力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一曲動聽的樂曲、一幅優美的畫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無不給人以美的愉悅、感情的升華、心靈的震顫,讓人體會到高尚、優美、莊嚴、寧靜,不僅能使人的大腦得到充分休息,而且在藝術活動中能激發學習的興趣和靈感。

  四、加強文藝修養,提高創新意識

  (一)通過網絡資源、拓展知識,在實踐中激發靈感

  利用現在的網絡資源、圖書資料,可以包括文學、史學、繪畫、書法、雕塑、國內外優秀設計作品集、期刊雜志等,定期去閱讀,寫出相應的提綱總結,把學到的知識通過微博的方式進行一次公開的討論和交流,然后結合所學設計一主題,讓其結合所看所學的知識進行一次貼近生活的設計體驗,要緊密結合繪畫技法、知識涵養和審美欣賞這三種與美術相關的能力在藝術創作中的運用,體現創作主題情感、意志、態度等個性化元素。不僅學到了知識還豐富了業余生活。

  (二)參與各類藝術專題講座

  很多藝術院校,不定期都會在校開辦一些藝術專題講座。高水平的專題藝術講座集學術功能、教育功能于一體,能夠幫助學生增強文藝知識,拓寬視野,擴展知識面,史聽眾學到許多在課堂上生活中難以學到的東西,看得多,聽得多,了解的多了就會無形中影響自己的思維模式,啟發創作靈感。

  (三)換換環境、參與活動、增長見識、激發靈感

  多去看看藝術展覽,去美術館、博物館取取經,看看別人的東西,不論純藝術繪畫,還是設計作品。從中學習別人的長處,避免把知識禁錮于書本或是課堂。可以多參加一些高校或民間的藝術作品交流活動。甚至在采風、考察活動中廣泛了解當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實自己的資料庫,在于他人的交流中虛心請教,比較觀點、提煉精華、學習經驗,慢慢的發現自己在多聽多看多問中不斷進步,從而獲得更多的創作靈感。設計不是獨立存在的行為,坐井觀天的學習方式不可取,要與其他學科的交流中尋找設計元素和構成方式。

  總之,藝術設計的靈魂與本質在于創新思維。創新的能力來自一個人的素質、能力、文化蘊積和修養的綜合體現。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良好的藝術修養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會讓你感到設計工作別有一番情趣,讓你在今后的職場中游刃有余。

【文藝修養與創新意識的學習報告】相關文章:

學習報告的格式參考04-12

學習報告(精選10篇)08-07

學習報告格式及要求11-15

關于考研的學習報告01-19

精選對標學習報告范文02-20

物業外出學習報告范文02-22

iso9000學習的報告03-19

關于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調查報告范文(精選11篇)04-15

市文藝演出嚴格管理報告范文03-23

高空墜落事故學習的研討報告02-22

用戶協議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 | 亚洲伦理AⅤ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免费h视频网站 | 亚洲国产一二三区欧美日韩 | 精品久久精品老人网 | 性刺激欧美三级在线现看中文 | 在线视频欧美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