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忠毅公逸事經典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經典教案
【教學設想】
1、教學內容和重點:《左忠毅公逸事》是傳統名篇,是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作。學生對該文文字的閱讀理解難度并不大,因此不將對字詞句的理解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天下文章出桐城”,桐城派散文的歷史地位不同尋常。本課擬將桐城派散文創作主張“義法說”作為課堂教學主線,從材料的選取、寫作手法的運用兩方面展開教學,即將教學重點落到文章的章法教學上。
2、課前準備:指導學生認真預習,明確預習要求;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學生預習后還存在的疑問,并整理總結,作為本課教學的基本內容。
3、教學手段:擬用自主探究法、討論講解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左光斗愛才若渴,堅貞不屈,一心為國的高風亮節,理解本文的思想意義。
2、賞析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例,運用多種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特色,體會“義法說”的內涵。
【教學重點】
選擇典型事例和精要細節刻劃人物性格的意義。
【預習要求】
1、通讀課文四五遍。
2、找出在查閱字典、互助討論后都難以理解的字詞句。
3、熟悉并概括每段大意。
【教學流程】
一、明曉目標,檢查預習
1、出示并簡要解說教學目標。
2、讀準文中易錯字詞的讀音。
京畿(jī) 廡(wǔ)下 防伺(sì) 炮烙(páo luò)
草屨(jù) 長镵(chán) 以指撥眥(zì) 蘄(qí)黃潛桐
蹲踞(jù) 迸(bèng)落
3、理解文中重要詞句含義。
詞類活用部分:
①使史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镵,為除不潔者(草屨,穿草鞋;手,手拿)
②席地倚墻而坐(席,以……為席)
③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前,走上前,另例: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重要詞語和句式:
①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叩,詢問;則,連詞表承接,表示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解釋或說明,可譯為“原來是”“就發現”等,另例: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
②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獄門外。(下,進入,關入;朝夕,名作狀,從早到晚;“朝夕”后省略動詞“守候”)
③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已,動詞,完,完畢;昧,不明;支拄,支撐;者,句末語氣詞,表疑問,例句“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二、解題辨體,走進文本
1、學生集體朗讀課文1-2節,思考問題:課文圍繞左公共寫了哪幾件事?
2、師生討論并概括:①左公識才惜才選才 ②左公責才護才勖才
概括提示:兩段文字都說明,在左公眼里,史可法是可當大任、可承襲自己遺志的人才,圍繞“左公”和“才”兩個信息展開思考;精讀課文,讀出段內層次,分別找出識---惜---選,責---護---勖的層次意識。
3、資料鏈接,補充介紹:方苞與桐城派
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以其文統源遠流長、文論博大精深、著述豐厚清正而聞名,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顯赫地位。“天下文章出桐城”,則是對桐城派散文歷史地位形象概括。
創始人方苞以文章道德名于當世,他繼承歸有光唐宋派古文傳統,提出“義法”主張。“義”指中心,即正統的基本觀點;“法”指表達中心或基本觀點的形式技巧,包括結構、條理、修辭等。“義”與“法”一經一緯,相輔相成,即內容與形式必須統一。
思考:在《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中,“義”和“法”是如何體現的?
4、抓準文眼,理解“忠毅”在文章選材和內容上的總領作用。
左公,左光斗(1575~1625)字遺直,一字共之,號浮丘。別名左遺直、左共之、左浮丘。明朝桐城人,因彈劾大宦官魏忠賢而下獄并死在獄中。弘光時(距左光斗辭世約20年)xx。
忠毅,左光斗的謚號。所謂“謚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據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作歸納和核心提示:
①課文標題為什么不是《左遺直公逸事》,而是《左忠毅公逸事》?“忠毅”是何意?“忠”體現在哪里?“毅”體現在哪里?
“忠毅”是朝廷對左公一生行事和品格的高度概括,忠君愛國,矢志不渝。
忠:識才惜才選才(第一段文字)
毅:責才護才勖才(第二段文字)
②文章如何表現左公的“忠”和“毅”的?你認為“忠”和“毅”是什么關系?
“忠”集中體現在第一自然段中,表現在左公識才惜才選才上。文章主要用細節描寫法來展現。如“閱畢---解貂---覆生---掩戶---叩之寺僧”等一系列動作描寫,雖是寫左公對史可法個人的關愛,但這也正是他為國選才,求賢若渴的愛國忠君情懷的體現。再如,“掩戶”的“掩”,意思為關閉,合上,但表示的動作輕柔,如掩卷沉思,掩面而泣。此處若改為“關門”就不能體現左公為國選才、愛才志慮之深沉。
“毅”主要體現在第二自然段,表現在左公責才護才勖才上。文章用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來展現。如“席地倚墻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直接體現左公身受非人殘害而堅貞不屈;史可法“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也是對左公“毅”的直接贊美。此外,“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曰”一句,將原本氣息奄奄的左公和內心焦慮、神情激憤的左公對比,表現左公寧死不屈的堅毅品格;再有,“逆閹防伺甚嚴,雖家仆不得近”,“使史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镵,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私處”等語句通過側面緊張環境氛圍的渲染來表現左公的處境以及寧折不彎的剛毅之志。
就“忠”“毅”關系而言,從本質上說,“毅”還是“忠”的體現,或者說是寓“忠”于“毅”。所以朝廷給左公的謚號是“忠毅”而不是“毅忠”。
③課文標題為什么不是《左忠毅公遺事》,而是《左忠毅公逸事》?“逸事”可信嗎?
逸事,指散失的,不見于正式記載、鮮為人知卻又有重大意義的事跡。
以文章傳人,可擇要述其一生,也可選錄部分,以一斑窺全豹。左忠毅公一生,可傳之事很多,文中略而不提為眾人熟知之事,只是敘說世人不知的一點內容。唯其不為人知,方顯材料新鮮珍貴,教育意義顯著。若拾人牙慧,選取盡人皆知的材料,則在表現力上有損。
但“逸事”也常易使人生疑,故而全篇起首一句“先君子嘗言”,說明是記載先父之言,予人以親切感、真實感。篇末一段呼應起首一句,注明這些未載入正史的逸事并非街談巷議,“獄中語”乃左公女婿“余宗老涂山”親自得之史可法,“余宗老涂山”又“與先君子善”,證實“先君子嘗言”確鑿無誤。所以,結尾一段補說了逸事的由來,強調了材料的翔實可靠,更加令人信服。
④課文標題為《左忠毅公逸事》,為何要單寫史可法的事跡?
圍繞史可法寫了兩件事:治軍、請安。寫史可法的兩則逸事,落筆在史可法身上,指歸卻在左光斗身上,采用的是也側面烘托法。
寫史可法統兵作戰時忠于職守,反映左光斗“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的期望已成為現實,說明他識別人才的卓識與為國選才的成效。史可法忠于職守是因為“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可見左公當年期待對他的影響之深。寫史可法敬事左公的父母及夫人的作用,也是如此。另外,史可法向人涕泣談及左公獄中事,說“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這既是對左的贊頌,也是對自己的策勵。由此可見,寫史即所以寫左,史的言行實際是左的精神品德的光輝的折射,把他們聯系起來寫,使彼此相得益彰。
5、總結:
義:圍繞寫作中心“忠毅”選材,主線明確,意義深刻,翔實可靠。
法:運用細節描寫、對比襯托、側面烘托等多種手法,將一位可敬可愛的愛國志士形象活脫脫展現在人們面前。
【左忠毅公逸事經典教案】相關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精選12篇)11-30
教科版《宿新市徐公店》優秀教學設計10-24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
愛蓮說的經典教案03-20
《牧場上的家教案》經典教案設計03-20
《什么蟲》教案01-08
關于《勇氣》的教案03-20
飛天音樂教案10-31
《 西瓜船》教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