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 的個人教學反思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鼎立》 的個人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鼎立》 的個人教學反思 1
這堂課我用《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導入新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在雄渾、低沉的樂曲聲中把學生帶到了那段歷史,接著問學生在《三國演義 》中,孫權、劉備、諸葛亮、曹操四個人哪一個不是三國時期的?學生的觀點不同,有說曹操的,有說劉備的,我告訴大家學習這一課后你就會明白,這樣既設置了疑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又很自然的引出新課。
在學習新課 “官渡之戰”時,讓學生自讀課文,了解這一戰的'交戰雙方及戰爭結果; 赤壁之戰在小學階段學過課文學生更是熟悉, 無需詳細講解,重點引導學生歸納曹操在這兩次交戰中出現不同結果的原因, 最后一框三國鼎立的形成,關鍵是讓學生掌握魏,蜀,吳,的建立者、時間、都城以及三足鼎立之后各自經濟發展情況,為了加深印象我設計了直觀圖讓學生到黑板上填寫。
上完這節課后,我總結如下:
一、可取之處
1、思路明晰。三大框內容通過情境設計帶領著學生一步一步,漸漸進入每個內容去解決每個任務,讓學生非常自然的領會本課的知識要點,及事件脈絡。
2、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對比能力。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并透過現象抓住事物本質的能力。
3、 導入時設疑激趣,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4、適時進行情感培養。通過本課的學習,還對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二、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不夠。任務的設置與完成大都以提問題為主,學生討論相對比較少。
2.要正確評價曹操這個歷史人物, 本課主要是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進行分析,如果當時我這樣做:首先是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發言后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主要有:雙方實力的對比;指揮者的素質;民心的向背;戰略戰術;戰爭的性質等等。戰爭勝負不是僅取決于人多糧多,裝備和軍事技術,更重要的是綜合實力的對比,包括政治、經濟、人心、謀略等。這樣,學生便能夠深刻了解、認識曹操了 。
3. 沒有滲透: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逐步統一的過渡階段,使歷史的進步,并存的三個政權,為了戰勝對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為日后的統一準備了物質條件。
4.本節課教學內容較多,時間分配上有點問題,最后的課堂操作稍微有些倉促。
反思讓我看到自己的優點,有了進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進的方向。歷史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今后我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上多下功夫,還要多看一些相關的書籍,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
《三國鼎立》 的個人教學反思 2
因為考慮到學生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比較熟悉,隨便一個學生都能說出一二個三國時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語,學生學起來會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力度會比較大,能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的特點。在考慮《三國鼎立》這一課應該“教什么”這個問題時,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過本課的學習,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同時,通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抓住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的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3、通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歷史作用。通過對曹操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我把教學重點定為: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在考慮“怎么教”時,我遵循的是讓學生動起來的原則,設計了講故事、小組討論、動手制圖等形式。
上完課之后, 我體會到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
1、對于《三國演義》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應該引導學生多講,充分體現學生參與的力度,調動學生的氣氛。
2、在學生討論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更深入些。
3、最后可以讓學生作一個總結性歸納,讓他們談談通過學習這一課,可以學到什么,有何啟發,以進一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4、在最后的練習可以做課文121頁的活動探究,讓學生通過做練習認識到歷史和文學作品是有區別的。
5、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息息相關,新課標要求的是充分體現學生的能動性,在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我今后仍需努力的一個方向。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了很多我關于教學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對新課標的認識的不足,以后我會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學,爭取進步,彌補不足。
《三國鼎立》 的個人教學反思 3
《三國鼎立》一課的教學內容多,范圍廣,如果面面俱到,重點就不會突出。所以,我對教學內容有所取舍,“諸葛亮治蜀”這個問題放到了下一節課;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充滿矛盾、歷史上有爭議的曹操這個歷史人物,難點是如何正確評價曹操。本課涉及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都與曹操有關,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分析戰爭勝負因素的極好例子。學生對有關戰爭題材的內容,特別是戰例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分析戰爭成敗的因素上,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評價曹操這個歷史人物。
要引導學生對戰爭勝負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學生要讀懂課文,掌握更多的材料。引入新課之后,我要求學生閱讀第一個問題“官渡之戰”的內容,并提出從背景、時間、地點、交戰雙方、經過、結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戰,將此內容進行了板書。并特別要求學生把課本小字的內容也認真閱讀。在七·三班上課時,我直接要學生講一講戰爭的背景,也就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戰爭?從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情況來看,學生對戰爭背景的理解還比較有難度;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不夠簡潔或不得要領。看到這樣的`狀況,我在七·二班的教學中,改變了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學生在看書以后,我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1)東漢末年,黃河流域的軍閥主要有哪兩個?誰的勢力更為強大?為什么?(2)曹操為發展自己的勢力在政治和經濟上采取了什么樣的措施?(3)官渡之戰是誰發動的?目的是什么?當學生弄清楚這三個問題后,就解決了官渡之戰的背景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曹操戰勝袁紹的因素。
然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結果?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學生代表積極發言。學生們說到了這些原因:袁紹驕傲輕敵,不采納謀士的建議,導致謀士棄他而去;曹操 “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占有優勢;招募流民墾荒,組織兵士耕田,經濟實力增強;重視人才,善于用人,采納謀士策略,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學生發言后,我及時進行總結,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主要有:雙方實力的對比;指揮者的素質;民心的向背;戰略戰術;戰爭的性質等等。在分析這些原因時,可將雙方進行對比。戰爭勝負不是僅取決于人多糧多,軍事的裝備和軍事技術,更重要的是綜合實力的對比,包括政治、經濟、人心、謀略等。這樣,學生便能夠深刻了解、認識曹操了。
有了這個鋪墊,同學們在學習第二個問題“赤壁之戰”中就顯得輕松自如,比較容易,課堂氣氛更活躍了。我們只用了較少的時間,教學
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在分析兩次戰爭中曹操的一成一敗、一得一失中充分認識和了解了曹操,為正確評價曹操奠定基礎;同時,也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衡量一節課是否成功的標準,我覺得不再是教給學生多少歷史知識,而是能否激發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學生能否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因為興趣和能力,要比知識本身重要的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認為,教會學生閱讀課文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課文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學習歷史的關鍵一步。
新教材提供給我很多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需要我在教學實踐中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教學行為的轉變是基于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如何理解當今的歷史教學。我深知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我會繼續努力,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
《三國鼎立》 的個人教學反思 4
曹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本課涉及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都與曹操有關,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分析戰爭勝負因素的極好例子。學生對有關戰爭題材的內容,特別是戰例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分析戰爭成敗的因素上,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評價曹操這個歷史人物。
因此在設計本節課就是以曹操一生作為線索,分別設計了四個篇章:第一篇章:漢室衰微英雄起;第二篇章:官赤逐鹿英雄出;第三篇章:三分天下謀統一;第四篇章:英雄遠去盡評說。因此在導入部分時采用《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本課涉及的'時間較多,如何讓學生掌握這些史實的時間,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如在講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基本史實時,通過畫表格的形式進行歸納。如何全面評價曹操歷史人物是本課內容的難點,采用了論從史出指導學生對曹操進行評價,然后對人物評價的圖片方法進圖片行指導,然后再培養學圖片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本課教學中貫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三國鼎立》 的個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學設計05-29
《牧童》的個人教學反思08-14
《狼》的個人教學反思10-08
個人《分類》的教學反思10-09
《路旁的橡樹》的個人教學反思05-11
《圓錐的體積》教學的個人反思06-27
《桂花雨》教學的個人反思08-18
地理教學中的個人反思09-11
《葉子拓印》的個人教學反思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