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職工業設計專業教學的困惑與思考論文
淺談高職工業設計專業教學的困惑與思考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 工業設計 教學 思考
論文摘要本文以高職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為主要研究對象,從高職院校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招生規模、培養方式、課程體系等幾個方面進行思考和分析,指出了高職類工業設計專業教學與建設過程中的一些困惑與疑問,同時,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引發設計教育的同仁們共同對于高職類的設計教育及其發展多一份深入的思考與研究。
在高等院校年復一年的擴招大潮下,設計教育或者說設計藝術學科可以說確實迎來了空前的“大躍進”式的發展,從藝術類院校、工科院校到綜合性大學,從碩士教育、本科到高職,可謂遍地開花。時至今日,據統計,全國1000多所高職院校中已經有超過700所不同程度地開設了設計藝術類專業,工業設計專業也相應地在這鼓“春風”下在高職院校擴展開來,其數量嘆為觀止。作為一個在高職院校的設計教育工作者,不禁要反思:“我們的工業設計專業真的蓬勃繁榮到如此?我們培養的設計專業人才真的適應了社會的需求?我們的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充分對應了高職學生的特點?”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僅是高職類設計教育長期的困惑,也是該認真好好思考的。
1.對于高職類工業設計教育的困惑
1.1困惑一,高職工業設計教育的定位
這是個最基本的問題,也是其他所有問題的根源。只有真正意義上弄清楚了什么是高職工業設計教育的定位即人才培養目標,才能解決好其他一系列的問題。雖然,《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專業簡介》有對高職工業設計的培養目標規定:培養在設計領域運用現代化的表現手段,從事工業產品造型的開發及相關視覺傳達設計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也有許多人稱高職培養目標是為生產第一線培養創造型、能力型、應用型的設計人才,即具有堅實理論基礎、良好藝術素質和職業道德,又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在工業產品設計藝術領域從事創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和應用人才。然而實際上,對于一個以實踐為主的應用型學科,這似乎是對無論高職,還是本科,甚至碩士都通用的一個定位與培養目標,不僅僅高職,整個工業設計專業的定位,尤其是分類,分層次的定位,至今還是個模糊的概念,正如江蘇省工業設計學會在首次工業設計教學研討會上指出:“……像時下那樣,中專的、大專的、職高的、本科的、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沒有明確的臺階,培養計劃所列的課程,也不能分出層次的高低。”一語道破了我國現在工業設計教育在多層次發展中的不足。因此,如果不能把到底何為高職特色或者說高職層次的工業設計專業教育這個困惑搞清楚,將是高職工業設計專業發展的一個最大的瓶頸。
1.2困惑二,工業設計教育的規模?精英化還是大眾化
與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的模糊相呼應的是伴隨擴招帶來的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定位不清、而又盲目開辦的惡性膨脹。已經有識之士在高呼,說中國的設計教育已經出現了“泡沫經濟”的味道,這也許是種夸張的說法,但確實是對設計教育如此龐大規模的一種擔憂:根據統計,2008年時,設計藝術類專業已經成為繼計算機大類、經濟管理類之后的中國第三大專業群,而這與九十代時還是為數不多的院校在開設設計類專業相比,短短十幾年,真的是“大躍進”式的了,不能不引起設計教育界的反思:如此龐大規模的教育,誠然顯示了中國旺盛的經濟增長態勢下對于設計人才的需求,然而真是需求缺口至如此嗎?我們都知道,工業設計尤其是狹義的產品造型設計屬于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的一部分,而實際上,一般只有自主品牌的企業會需要,加工業,裝配業,則需求小得多,而中國迅速發展起來的制造業至今還是大多以加工和OEM為主,即“madeinChina”,而不是“designinChina”,雖然國家在呼吁自主創新,國內也有不少企業開始探索自主品牌,走出國門去和國外品牌競爭,重視起工業設計,但是,我們工業設計教育的擴大速度是不是比這個行業的發展速度還要快多了些?高職類由于自身的層次低,時間短,其盲目開設和擴大,更是帶來了就業不對口,或者工業設計專業轉向本就趨于飽和的平面、室內、裝璜設計等相近學科去就業的后果。而設計藝術(包括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室內設計等一起)本身就屬于創意產業,創意產業90%都是小企業,如何去吸收我們如此龐大的教育規模下的畢業生?是原來的精英化還是被大眾化了?高職類的工業設計擔當的是把工業設計專業大眾化的角色?
1.3困惑三,高職工業設計教育的培養方式?課程體系
基于上面兩個方面的困惑,自然帶來了第三個問題:高職類的工業設計教育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培養方式,用什么樣的課程體系來教學?而這個問題,至今沒有定論,也沒有一個較為完善、明確的答案。因為開設的時間相比本科院校晚,一些高職院校直接套用本科的教學體系,課程方案,挑出一些覺得是專業核心能力的課程,去掉那些認為與專業關系較遠的課程,幾乎是一個本科教學的“精減版”;也有些高職院校從工程機械類專業“借”點課程,加些藝術類課程,再添點軟件課程,最后專業實習,這樣拼湊出了一套課程體系……諸如此類的問題,實際上遠不止工業設計教學,其他設計藝術類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樣的混亂與不清晰。因此,如何真正建立其屬于高職院校,或者說體現高職教育特點的工業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就顯得緊迫而又重要。
2.對于高職類工業設計教育對策的思考
2.1對策一: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崗位,分類培養
其實,高職的工業設計教育,雖然有關方面一直堅持高職與本科屬于類別差異,而不是層次差異,但在目前的高考錄取機制下,我們還是該客觀地承認高職生源在文化、藝術綜合素質較本科院校層次低,加上學制時間短,通常2-3年,實際在校僅僅2到2.5年,而工業設計又是這樣一個需要橫跨文理的交融專業,橫向范圍廣泛,課程體系涉及藝術、營銷、生產、工程技術等多方面,比較龐雜。因此,大部分高職的學生很難去做一個全面的通才,也很難在短期內成為既會設計又懂生產與營銷的工業設計師,而且其中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將來去真正從事設計工作。我們也發現,學生的個性與興趣,包括潛力,是不盡相同的,高職更應該區別對待,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培養。有些學生也許設計上并沒有天賦或者說比較好的能力,但是溝通能力強,比較適合協調各方面,就可以引導其將來從事設計咨詢、產品市場調研乃至設計管理工作;有的學生反應迅速、空間聯想能力強,適合從事設計及創意的工作;有的學生思維嚴密,數理能力強,比較適合從事設計后期模具及生產、工程技術等方面的工作……其實工業設計工作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高度團隊化的行為,團隊中當然匯集了設計、市場、生產、工程等幾方面的人才。因此,只要能針對學生在這個大的工作范圍內的各自所長,去發展與培養,相信一定能打破當前這種籠統粗糙的培養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特點,也利于改善本就時間不夠充足、生源質量較低的高職院校如今工業設計專業的就業不對口問題,也解決了那個最基本的困惑:高職培養目標即定位的問題。
2.2對策二:地方經濟結合學校特色謀求專業發展
高職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區域性和市場導向性。高職院校更應該充分依托地方辦學,服務地方經濟,把握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脈搏,著力培養地方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資源與地方經濟的整合。大多數的高職類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卻似乎走向了“同質化”,迅速擴張開來的工業設計教育也許注意了市場的導向,但與地方經濟的緊密結合似乎并沒有被充分重視起來。其實,一直就有教育同仁在呼吁:高職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有必要進行合理定位,可憑借所屬院校在某項領域的技術優勢與資源優勢,將工業設計教學的重點放在此方面,合理利用資源,創建自身特色。如某高職的特色是汽車工業,工業設計專業可將交通工具的造型設計作為教學重點;某高職的特色是輕工業,工業設計專業可將輕工業產品的造型設計作為教學重點等等。又比如當地的燈具制造業發達,那么工業設計專業的培養可以多往這方面滲透和聯系,多以燈具的設計與開發作為教學課程的內容與橫向課題,為當地的燈具業提供持續的設計力量,促使其更好的發展;珠三角的高職院校就依托地方發達的家具制造業,有針對性地細分了工業設計專業,開設了像家具設計一類的專業,這是比較好的現象,既符合了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特點,又避免了當前這樣的大規模的工業設計教育形勢下,教育資源的浪費,人才培養的惡性重復。
2.3對策三:深入企業,工學結合,更加注重實踐與課程改革
相比較系統進行專業理論學習的本科生而言,高職類學生由于學習時間短,而工業設計內容涉及面廣,因此,只能將大部分時間充分投入到專業和實踐學習中,才能更有針對性,將來能迅速融入進工業設計行業之中,適應性強、熟悉生產與基本操作、動手能力強應是高職類學生的優勢。而這些,僅僅靠學校的專業教育,課堂的知識灌輸、技能訓練顯然是遠不夠的,高職院校更應該注重專業實踐與課程改革,做到真正深入企業,行業第一線,工學結合。早在教育部召開高職教育產學研結合研討會時,就提出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道路”的發展思路,指出“產學研結合是高職高專發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導性方向”,將產學合作教育的重要性提到關系高職教育的生存與發展的高度。而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第十條明確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并規定高職院校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訓時間不得少于半年。這樣,產學合作教育以政府法規的方式確定下來并開始具體實施。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工業設計專業,更應該重視這個工學結合,而且不應該是表層的,更應該是深層的、緊密的。一方面,在課程改革上,增加實踐課的比例,實踐課盡量多創造去企業、行業第一線參觀、學習、鍛煉的機會,甚至可以將部分課程搬到制造企業,由教師和企業的設計工程人員共同教學,做到將實踐真正融入教學,而不是僅僅靠畢業實習的那半年;另一方面,學生不僅僅是去設計部門觀摩、學習,更應該深入企業的制造與生產部門,把諸如材料與工藝、人體工程學、模具結構等這些方面的知識在最直接和實際的過程中得到學習,效果遠比空洞概念的課堂教學好得多;而教師也可以利用與企業橫向聯系的機會,多參與企業的產品開發與設計活動,將最實用的技能和經驗傳授給學生。
當然,如何提高高職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質量,突出實踐性強的特色,保障高職類工業設計專業的良性發展,問題與對策遠不止于此,它還包括諸如師資、校內外實尋訓基地建設等許多方面的問題,也有賴于教育與行業同仁們的認真研究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蘭明.高職教育辦學特色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2]孫超紅.高職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美術大觀,2009(10).
[3]繆寧陵.國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J].職教論壇,2004(12).
[4]吳榮,康晨,董衛民.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工業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0(12).
【淺談高職工業設計專業教學的困惑與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工業設計表現技法課程教學革新論文03-10
淺談化學教學中問題設計策略03-19
小學二年級課堂詞語的教學思考03-13
高中語文教學之導學案教學初探論文03-19
教學反思:專業反思對教師專業成長的作用04-24
程序設計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論文03-20
高職省培總結范文10篇08-16
幼兒語言教育總結與思考03-19
試論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終身體育意識論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