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語文杜甫
《登高》是杜甫晚年在夔州時所作,是他七律詩的代表作,有人稱之為古今七言律詩之冠;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被稱為唐詩壓軸之句。下面小編為您帶來《登高》語文杜甫!
一、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唐玄宗開元中,他南游吳越,北游齊趙,過著“裘馬清狂”的生活。天寶五年(746),他到長安,進取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他棄官西行,度關隴,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離蜀東去,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大歷三年(768),攜家出峽,漂泊鄂、湘一帶,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寫了1400多首詩,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被稱為“詩史”。杜甫被稱為“詩學宗師”“詩圣”。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統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稷、契自許,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曾自負地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钡鸥σ簧鷧s在苦難和窮困中度過,這使他更接地氣,“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人生的痛苦和民眾的疾苦,增添了他內心的辛酸苦累和傷感,憂國憂民的情緒。
二、了解律詩:
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范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起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佳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律詩每首四聯,依次稱首聯、頷聯、頸聯、末聯(或尾聯);每聯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兩聯須對仗。
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
三、了解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寫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藩鎮勢力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杜甫只能繼續漂泊,許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悶,有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有個人的多病、未酬的壯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郁悶,他抱病登臺,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四、名家點評: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薄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前一聯蜂腰,后一聯鶴膝。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愛“風急天高”一章,結亦微弱。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八句皆對,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變。昔人謂兩聯俱可裁去二字,試思“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成何語耶?好在“無邊”、“不盡”、萬里”、百年”。
1.背景補充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一一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有郁悶抱病登臺,寫成了《登高》。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2.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是詩歌的內容與形式的風格特點,說的是杜甫的詩歌風格!俺劣簟,“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積”,凝重,含蓄。指詩歌思想感情上的豐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極、壓抑、憂愁!邦D挫”指語言上的凝練沉著,以節奏徐急相間,音調上的抑揚頓挫和旋律的鏗鏘跌宕,形成一種動人心魄的音樂美。沉郁頓挫連在一起就是說感情特別深厚而又無法一下傾吐出來,仿佛有個東西梗塞其間,幾經反復后,這種感情終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3.聯系解題
重陽節,本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崩斫狻暗歉摺钡暮x一重陽節,登高祈壽,懷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情。
五、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
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六、文體知識
此詩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他在五十六歲時寫下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三吏”“三別”是杜甫的著名作品。
、偃簦骸妒纠簟贰朵P吏》《新安吏》
②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七、鞏固練習
1.下列詩句頷聯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何表達作用?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2.《登高》這首詩被后人推為“古今七言律詩之冠”,你認為它在哪些方面堪稱此譽?
3.《登高》詩中的景物描寫對于表現詩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1.答案:一是對偶,“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寫出了詩人對韶華已逝卻壯志未酬的無盡愁苦。對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二是疊字“蕭蕭”“滾滾”,突出了樹葉飄零和江水奔流不息的情形,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有韻律之美。
2.答案:觀點一內容上的厚實豐滿。無論是描摹現實,還是勾勒歷史,杜詩都表現出厚實的思想內蘊和凝重的歷史意識!兜歉摺分械摹捌D難苦恨”四字,包含著郁積難抒的愛國情感和排遣不開的羈旅愁思。這不僅僅寫出個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鬢發早衰止酒停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動蕩不安,以及人民的顛沛流離。詩人的悲情凝聚于這四字之中,郁結深厚而寄慨深廣。
觀點二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詩中的情感表達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有著隱顯緩急的變化。《登高》首句“風急天高猿嘯哀”,如來自天外,將詩人的“悲秋”情緒展現于讀者面前;“渚清沙白鳥飛回”又語勢舒緩,仿佛令這悲情受到限制;“無邊落木蕭蕭下”,又將詩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個新的層次;“不盡長江滾滾來”中滾滾而來的“長江”展現的開闊遼遠的境界,又仿佛緩沖了這段悲情。在對景物的描繪中,可以揣摩到詩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觀點三結構上的回環照應!兜歉摺芬、三兩句寫山景,二、四兩句寫江景,五、七兩句寫悲苦,六、八兩句寫多病。照應之妙,實不多見。首、頷二聯寫景,引出“悲秋”;頸、尾二聯抒情,由“悲秋”而致“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3.答案: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首詩前四句寫景,有力地烘托了詩人的心情,寫出了詩人登高遠望的悲秋之意,卻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眼,而是將這種悲秋之情滲透在具體的畫面之中。詩中的自然景物和猿啼聲充滿悲哀的情調。那滾滾的長江、蕭蕭的落木、盤旋的飛鳥、冷清的小洲,無一不起著渲染環境氣氛、烘托詩人情緒的作用!扒橐晕镞w,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更何況眼前這一片凄涼肅殺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詩人觸景生情。而這種心理活動與感情變化,又反過來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題解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呆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句解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首聯兩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凄急、猿之哀鳴、鳥之回旋,都受著無形的秋氣的控制,仿佛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帮L急”,夔州位于長江之濱,三峽之首的瞿塘峽之口,素以水急、風大著稱。
“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凄厲。當地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薄颁尽保械男K陸地。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頷聯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于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通過沉郁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的感情,融入一聯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語言極為凝煉,乃千古名句。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薄鞍艘狻,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聯轉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楚辭》般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翱嗪蕖保鹾蓿馑际浅詈藓苌睢!傲实埂保q言困頓衰頹,狼狽失意。
新停濁酒杯:一般解釋為戒酒,不妥!巴!笔潜硎灸撤N動作狀態延續途中的一時中斷,這一句是說,我一人登臺,獨飲濁酒,無親朋相伴,慢慢舉起銷憂解愁的酒杯,停在嘴邊——我的身體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飲酒不斷、未曾有過停杯體驗的我,不禁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現。“濁酒”是相對于“清酒”而言,是一種帶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時稱之為“醪”。
評解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后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最后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復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郁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登高》語文杜甫】相關文章:
《登高》杜甫06-13
《登高》杜甫(一)06-13
杜甫詩三首語文06-14
語文杜甫詩三首06-14
《登高》精品教案06-23
關于《登高》的教案06-09
《登高》的教學反思06-09
《登高》導學案06-09
登高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