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美術《媽媽和孩子》講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一年級美術《媽媽和孩子》講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一年級美術《媽媽和孩子》講課稿 1
教學內容:
美術(人民美術出版社)第一冊第十八課《媽媽和孩子》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美術教材第一學段的第一節屬于欣賞·評述類型的課程。
本次課將人文主題和美術的基本知識有機的結合,進行雙主題教學。通過欣賞一些成熟的藝術作品,幫助學生挖掘媽媽對自己關愛的深層次細節,會議媽媽愛自己、關心自己的一些具體事例,從而使兒童對愛的體會更加深刻和透徹。
學生分析:
低幼兒童最初的情感體驗來源于家庭,而母親的感情支持尤為重要,會成為兒童日后社會交往的基礎。
在兒童經驗的基礎上欣賞一些成熟的藝術作品,幫助孩子們把生活中的情感經驗和美術作品中的情感主題聯系起來,并產生在創作中表達自己情感的強烈欲望。
教學思路:
把本次課的教學設計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屬于欣賞·評述,是教學的重點;第二課時屬于造型·表現,是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的延伸,意在加深對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的理解。加強對人類最貼近的情感“母愛”的關注和理解;了解基礎的美術元素和規律,如:線條、形狀、色彩、空間等;認識一些二維和三維的創作材料;嘗試在創作中融入情感。
教學目標:
情感領域:將自己親身經歷的情感經驗與美術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聯系起來,激發兒童的表現欲望。
認知領域:了解怎樣表現由兩個人組成的.畫面,區別人的大與小及性別特征,糾正對人的概念性表現習慣。
能力領域:嘗試用美術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學準備:
準備教材中選用的藝術作品圖片;收集和媽媽在一起的照片、媽媽送的禮物、媽媽寫的信等;布置教室。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憶(準備階段)
教師講述自己和媽媽在一起的難忘經歷,引出話題。
請學生講述自己和媽媽在一起時發生的事情,或展示媽媽送給自己的禮物。
二、觀(描述階段)
師生共同欣賞一些美術作品。
提問:你都看到了什么?
畫面上有些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
你能不能表演一下?
發言的主動權盡量交給學生,不要限制學生的觀察思路。在談話進行有困難的時候可以用啟發、提問的方式給予線索啟迪,并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體會。
三、品(分析階段)
引導學生進行理性分析。
提問:畫家在畫這幅畫時使用了哪些顏色?看上去感覺怎么樣?
請你看一看,畫面上使用了哪些線條?這些線條是朝哪個方向的?
畫面上的人是一樣大小嗎?
畫家為什么要這樣畫?
你愿意為這張畫取個名字嗎?
這幅畫使你想到了什么?
鼓勵學生發表各自的見解,并通過討論和爭辯得出相對合理的結論。但對于堅持己見的學生,要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看法。
四、評(評價階段)
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的深層內涵。
提問:你覺得這幅畫美嗎?
你喜歡這幅畫嗎?為什么?
你看了這幅畫后,有什么感覺?
你能感受到作者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嗎?
教師要對作品進行較為綜合的、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的總結,幫助兒童加深印象,提高審美評價的能力。
五、頌(延伸階段)
在感受了藝術家所表達的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深厚情感后,你想怎樣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感情呢?
鼓勵學生運用學過的詩歌、文章、歌曲、舞蹈等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第二課時
一、吟
師生共同吟誦《河水和小船》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語文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十課
小船躺在河的懷里,慢慢地游。
河水緊抱著小船,輕輕地流。
它們在說悄悄話:
我們是最好的朋友。
媽媽的懷抱,是輕輕流動的河水。
我就是那只
喜歡撒嬌的小船。
媽媽,媽媽,我們也是好朋友。
二、思
就像河水和小船一樣,我們和媽媽之間有著很深的感情,就讓我們創作一幅作品,來表達自己和媽媽之間的感情吧!
交流、討論:你想表現自己和媽媽之間的什么事?
你準備使用什么色彩?
人物有哪些動作?
請幾位同學談自己的構思。
三、作
靜下心來回憶自己和媽媽在一起的細節,可以用任何方法表現自己的情感。
利用上節課了解的關于作品的線條、形狀、色彩、空間等方面的知識,幫助自己表達感情。
注意提醒學生使用工具的安全性以及盡量不要打擾別的同學的創作活動。
四、賞
能告訴大家:你想在作品中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嗎?
你覺得自己做到了嗎?
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增進情感交流。形成初步情感積淀,為欣賞·評述活動做準備。
在欣賞·評述的描述階段,雖然學生僅僅停留在一般性認知方面,也要耐心傾聽學生的講述,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視覺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欣賞·評述的分析階段,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觀察作品中的線條、色彩、形狀、空間等藝術形式語言的使用。加深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是欣賞·評述活動的關鍵環節。
欣賞·評述的評價階段,對于第一學段的學生來說不是重點。但它有利于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情感體驗能力以及自信心和積極的學習態度的形成,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欣賞·評述的延伸階段,注重學生情感的升華。多種藝術形式的運用,使學生感受到藝術的共通性。
把語文課的資源為我所用,能夠從學生實際的知識水平出發,更貼近學生。使學生了解到表達情感可以使用文學和藝術的雙重手法,理解它們的共通性。
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理性的思索,思考自己將如何進行創作表現。鼓勵學生有獨特的構思。
針對學生的創作內容,提出具體的建議,幫助學生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構思。同時要保證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運用自我評價的方法來加強學生對自己和媽媽的認識。
課后反思:
學生通過對生活經歷的回憶和對視覺觀察的分析,對自己最親近的人——媽媽進行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強調自己和媽媽之間的感情交流,是學生在不斷觀察、發現和認識中對自己的媽媽重新理解。教學在“愛”的主題下自然的融合了學科的知識技能,使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是全方位的心理發展。
在教學中尤其要把握好欣賞·評述活動中描述、分析、評價三個階段的度。描述階段要讓學生當主角,自由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認知能力;分析階段是欣賞·評述活動的關鍵環節,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進行理性的觀察,側重分析作品的線條、形狀、色彩、空間等專業性強的知識;評價階段對于第一學段的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不是重點,但也不能忽視,教師適當的引導和總結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明確的欣賞·評述活動的概念。
第二課時的造型表現活動是第一課時欣賞·評述活動的延伸,給學生創造一個釋放情感、實踐知識的機會。其中 “賞”這個環節是對第一課時欣賞·評述活動的回歸,使學生親自體驗到欣賞·評述活動的內涵。
本節課可以安排在圣誕節或元旦之前,學生可以把美術作品當成禮物帶回家
小學一年級美術《媽媽和孩子》講課稿 2
教材分析:
生命的繁衍里離不開母體的孕育!它的寶貴之處是因為不可重復。媽媽給了我們生命,因此,母子的情感既廣泛(每個人都感受得到)又獨特(有別于其他感情);本課選取6幅不同表現形式的“母與子”主題的藝術品,來展現媽媽與孩子的親情,通過欣賞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認識、體會作品多樣的表現形式和作品中、生活中的母子之情及媽媽對孩子的愛,使學生在學習中投入情感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目標 :
認知目標:欣賞、感受美術的作品多樣性與媒體特點,通過欣賞活動認識作品表達的主題思想,初步學會觀察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質并簡單發表對作品的看法。
情感目標:通過感受生活和藝術作品中“母與子”的主題中的情感,對母愛有新的體會并能感受世間母愛的偉大,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媽媽的愛。
能力目標:培養認真觀察,思考,質疑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美術學習的興趣及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發表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觀察、體會藝術作品所表現的母子情和愛的不同表達方式,加深對生活中、作品中“母愛”的理解。
2、了解藝術作品中有許多種表達情感的媒材與表現方式。
3、學習觀察藝術作品,對作品的造型、色彩、畫面情節予以描述、發表自己的感受。
重難點處理方法:
1、以游戲、故事、觀看動畫、討論等多種學習活動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以討論、交流、講故事、語言引導、直觀視覺材料提供等方法引導學生加深情感體驗,引發情感共鳴。
3、 用開放式、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質疑,有針對性地解決本課的重難點。
課前準備:
教師:
1、搜集不同類別的藝術作品(主題為“母親和孩子”,如音樂,動畫片、繪畫、工藝品等作品。
2、收集各種美術繪制用具。
3、了解學生現有認知水平,做好課前調查問卷及單親孩子個別訪談工作。
4、根據教學設計制作課件。
學生:
準備媽媽的照片一張
課后工作整理:
1、課后調查問卷情況的統計
2、檢查學生在課后、家中是否運用了與本節課有關的知識、內容。
學生課后活動:做一件禮物送給媽媽,或為媽媽做一件小事。
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交流導入,引導學生進行初步的語言表達和情感體驗活動
1、教師簡介自己媽媽的外貌形象、性格愛好,請學生與小組內同學談談自己媽媽的外貌形象、性格愛好是怎樣的?媽媽平時是怎樣照顧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引導學生初步感受媽媽對自己的愛。
(1)小組討論、交流并向老師、同學展示自己媽媽的照片,介紹自己的媽媽。
(2)教師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
2、點明本課學習內容,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感受母愛的力量。
1、欣賞母愛題材的動畫片、素描藝術作品,引導學生感受媽媽的善良、勇敢
(1)欣賞“猩猩媽媽勇救小寶寶”動畫片,(欣賞前向學生提出要求:看完后要在片中找出一位勇敢、善良的好媽媽)。
1)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并發表觀后感,并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
2) 教師小結:母愛可以戰勝恐懼和邪惡,媽媽的懷抱是最溫暖最安全的。
(2)引導學生欣賞觀察珂勒惠支的.《母親保護她的女兒》,簡介藝術家的生平及作品藝術風格特點,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天下的母親(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所共有的母愛。
(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發現、思考、分析、解決問題欣賞思考分析探討各類母愛題材的藝術作品,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感受藝術作品和母子親情之美之真。探討、認識6種藝術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手法與媒材工具。
1、引導學生瀏覽、欣賞教材中6幅母愛題材的藝術作品(農民畫《母與子》、油畫《洗澡》、素描《母親保護她的女兒》、攝影《鼠猴》、木雕《歡樂柱》)。
思考:找一找,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也出現過作品中描繪的情景嗎?哪幅作品中的媽媽最象你的媽媽?如果你是某幅作品中的孩子你會有怎樣的感受?你會對媽媽說什么呢?你喜歡這些作品嗎?為什么?藝術家用什么方法來描繪、告訴我們媽媽和孩子之間親情的?
2、小組討論交流:喜歡哪幅作品?為什么?(教師以思考題中的問題提示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欣賞討論,如“為什么喜歡”可以從人物的造型手法、色彩、材質方面、“親情之真”可以從畫面情節內容的表現來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3、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及發表感受,教師根據學生所賞析的各幅作品引導學生對手法運用、主題表現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理解后,結合具體作品展開對媒材工具的探索:
(1)創設小商店購物情境,引導學生自由選擇媒材工具,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感知其特性并逐類找出教材中對應的作品種類(找一找這些美術作品用了哪些用具?)
(2)教師小結,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
(三)強化體驗,深化情感,體會媽媽對孩子的愛在每一刻,孩子也要愛媽媽愛大家,引導學生將對媽媽的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
1、教師講述“母親舍命救愛女”的紀實故事,引導學生更加地深刻感受母愛的偉大。
2、引導學生說一說媽媽愛自己的一件小事,今后自己應該怎樣使媽媽幸福呢?想制作一件什么小禮物送給媽媽表達自己的心意呢?
3、對學生進行表達方式的引導:可以唱歌、做手工、畫畫、講故事等形式表達對媽媽的心意
三、課后總結
【小學一年級美術《媽媽和孩子》講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月亮和云彩》講課稿05-25
二年級語文關于《小企鵝和媽媽》的講課稿05-20
語文一年級講課稿07-03
樹葉媽媽和孩子教學反思07-09
一年級《上下》數學講課稿07-03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這兒真好講課稿07-20
小班活動樹葉媽媽和孩子教案06-23
我和媽媽美術教學活動設計07-07
一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講課稿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