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新課程同成長的演講稿
我與新課程同成長的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下午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活》。我認為,一本書的最大成功之處不在于讓讀者學會其中的知識,而在于影響讀者的思想、指導其行動。新課程標準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讓我深深地領悟了一個字,那就是“活”。
知識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參是死的,老師是活的;課本是死的,學生是活的。放眼華夏五千年,真正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只有一個時期,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人們思想之活,學術氛圍之濃、成就之大,可謂空前。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儒、道、法、墨”等思想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形成并完善的,孔子、老子更是被后世稱做“圣人”。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為什么會有如此重大的成就,我想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思想的活躍、言論的活躍、言論的自由。《孫子兵法》曰:“不戰而屈人之兵,此為上上策也。”這說到底,就是對兵法的巧用、活用。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也曾說過:“不管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對于教學,我們未嘗不可以做一個實用主義者呢?我們教給學生知識是為了什么?不就是想學生出人頭地,個個成才嗎?學生學了知識干什么?除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外,還要考慮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維持生計。所以,我們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技能。教師靈活使用教材、靈活教授知識;學生靈活學習知識、靈活使用知識。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升化教法、感悟學法,讓教師教而悅,學生學而悅。
同是一本教參、同是一本教材,由于教師和學生的不同就使得其教學過程存在許多變數。教師應創造性地靈活使用教材,根據自己和學生實際,探尋一種靈活多變的教法與學法。只要有利于學生學、有利于學生悟、有利于學生用,就大膽取舍教材。例如在教學《秦兵馬俑》一文時,我發覺學生對秦兵馬俑非常感興趣,不僅收集了許多資料,還帶來了仿制的兵馬俑,我就增加了時間,讓學生大膽暢談自己對秦兵馬俑的了解。學生領會秦兵馬俑宏偉氣勢本是相當抽象的,我相機播放電影《英雄》中秦軍列隊攻城的片段,秦軍軍容之嚴整、場面之宏大,而兵馬俑則是根據秦軍實際制作的,學生一目了然,原本抽象的知識頓時清晰可見。有一名學生更是發揮想象,由此聯想到我們路隊的整齊規范,喜歡搞笑的楊睿只要見到排列整齊的隊伍,就會說:“秦兵馬俑。”在一次自己最喜歡的習作中,他的題目就叫《假如我是一名秦國將軍》,在文中他依據秦兵馬俑的知識,詳細介紹了自己的排兵部陣,可見這課對他的影響之深。
四十分鐘的時間畢竟有限,我們教學時要有側重點,而不能每樣知識都想教,這樣只能每樣蜻蜓點水,到時候抓到的只能是一把糨糊。有的課文適合朗讀、我們就指導學生盡情朗讀,讀準、讀熟、讀得有感情,讀得有創意,而其它的知識則相應減少投入,只要掌握基本知識,了解文章大意即可;有的課文適合指導學生分析詞句,我們則相應把側重點放在這一環節上,而弱化其它環節;有的文章適合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有的文章適合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等等,我們就把側重點相應傾斜,做到訓練一個知識點就扎扎實實,環環相扣、深入剖析。語文素養最終要體現出來,兩條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說和寫,表達與寫作可以說是語文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我們在教學生如何學習時,始終圍繞這兩點來訓練落實,讓學生真正學有所悟,學有所獲。
同樣,學生也應該活學、活用。由于智力、已有基礎、生活經驗、接受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對于同樣一個知識,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收獲。我們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長、發揮學生的潛力,引導他們用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方法學習知識、感悟方法、總結方法、形成技能。比如記憶生字原本枯燥無味,但我班學生常把生字編成順口溜,既有趣,又形象,記憶還很深刻,學生學習興致非常濃。還記得剛學習了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后,我班的學生在與我做游戲時有這樣一段讓我記憶深刻的對話:一名學生說,曾老師好像開心果,他是心,我們就是殼;另一名學生則說,曾老師更像夾心餅干,他是夾心,我們是餅干。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學生將學過的知識同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加以靈活運用,學生學得開心,用得舒心。
當然,以上僅是我的一家之言,有不對之處,還望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我深信,有領導的關心與支持、老師們的幫助與厚愛,通過我的不懈努力,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引下,我會更快的成長起來,為學生和自己描繪一片更加蔚藍的天空。
謝謝!
【我與新課程同成長的演講稿】相關文章:
關于《雞兔同籠》同課異構的感想06-08
新課程實施工作計劃范文(通用11篇)08-23
美德伴我成長的優秀演講稿07-13
童謠伴我成長演講稿(精選26篇)04-10
成長路上與法同行的演講稿(精選10篇)04-26
成長總結(精選13篇)12-22
厘莫中學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具體研究方案03-16
師徒成長總結(通用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