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和小樹》評課報告
《爺爺和小樹》評課報告
《爺爺和小樹》是人教版一冊的一篇極富童趣的課文。課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事,其中蘊涵了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育因素。韓老師的教學設計本著“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年齡及心理特點”的原則,通過不同方式創設情境,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力求本課的教與學在情境中互動、生成和發展。韓老師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寓教于樂,趣味識字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基礎,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最基礎的階段。低年級在閱讀教學中的識字教學應以文本為依托來展開,學文與識字應緊緊結合,要堅持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教學原則。 一年級的小朋友,識字時往往會出現“假會”現象,一起讀時會,自己讀時不會,課文里會讀,單認不會讀。韓老師在本環節設計了多方式、多層次的認讀方法,循序漸進,既使學生掌握了要認的字及偏旁,也適當的滲透了一些識字方法,為日后自主識字創造條件。這節課要求認識的生字有7個,韓老師利用各個字的特點進行了不同的教學設計。比如:學習“爺”字,韓老師先讓學生回憶哪個字跟它很像,學生說出“爸”后,韓老師隨即板書“爸”和“爺”進行比較,并用形象的語言幫助記憶:爸爸變老了,拄著拐杖就成了爺爺。這么形象的語言,不僅使學生記住了字型,還理解了字義。學習“棵”時,先問學生用什么方法記住它,再告訴學生“棵”為什么是“木”字旁(跟植物有關,是長長的,長在地里的),然后讓學生說說“一棵”還可以跟什么搭配。由于老師講解得清楚,所以學生講得都對,沒有跟“顆”字混淆。
二、回歸常態,當教必教
《課程標準》提出:要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韓老師在課堂上力求自己的教學回歸常態,該導則導,當教必教。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認識、朗讀句子尤其是長句子是個難點。教參中也明確地指出:低年級閱讀教學最重要的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要重視指導朗讀,遇到長句子和不容易讀好的地方,教師要發揮示范作用。韓老師在指導學生讀“冬天到了,爺爺給小樹穿上了暖和的衣裳”一句時,用了一種最簡單、樸素的畫線的方法教小朋友連詞成句的讀。這樣教,也滲透了學法指導,學生再讀長句子時,就不會有問題了。“在讀正確、通順的基礎上,最好能讀出感情來”,這也是教參中提出的具體的要求。
三、利用插圖,說話訓練
“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是新課標中口語交際的一個要求。韓老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例如: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著,小樹會怎么樣呢?韓老師讓學生看課件進行想象說話。這一設計不但發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了課文,體會到了小樹的冷。
四、寫字指導,有詳有略
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課標中明確指出:“1、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2、 寫字姿勢要正確,字要寫得規范、端正、整潔,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本節課要求寫的字雖然很簡單,但韓老師還是進行了有側重點的講解。特別是“四”的第四筆豎彎,學生很容易寫成豎彎勾,韓老師就先拿出這一筆示范寫,再讓學生跟著書空,然后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范寫“四”,接著讓學生描紅、摹仿寫,最后進行點評。
另外,韓老師在課堂上也能時刻關注學生,較為適宜的進行一些課堂常規訓練。這對于剛入學不到三個月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值得探討的幾點:
1、教學詞語時猶如蜻蜓點水,雖然形式很多,有游戲,有手拉手,還有兒歌,但檢查學生時的面不廣,形式也不豐富,用的都是點名讀。其實還可以齊讀、分組讀、開火車讀、同桌互讀等,讓學生多與生字見面,達到真正記住的目的。
2、 朗讀指導不到位,形式也不多樣。課堂上聽不到學生的朗朗書聲。背誦課文這一教學目標根本沒有落實。
3、指導寫生字時,不應先單獨出示拼音,還應出示字,讓學生先有個印象。范寫時,應范寫一個,讓學生描紅、仿寫一個,而不是兩個同時寫。因為一年級學生剛學寫字,一下子記不住那么多,再加上動作慢,應一個一個地學寫,不能急。
4、自然段的教學不夠細化。因為這個知識點是第一次出現,應先讓學生觀察有什么不同,再告訴他們自然段的特點是前面都有空兩格,然后標給學生看,讓學生學著標號。
總之,這節課上得還是很成功的。特別是韓老師的教態非常自然、親切,很有親和力。
【《爺爺和小樹》評課報告】相關文章:
爺爺和小樹教案(通用15篇)11-24
《爺爺和小樹》課堂教學反思(精選9篇)02-01
最新鳥評課報告(通用10篇)09-24
音樂組展示課聽課評課總結03-15
小學數學教學評課范文總結09-25
《窮人》課評總結(通用7篇)10-13
《秋天的雨》評課總結(精選7篇)09-23
小學英語聽評課總結范文03-21
自評報告的范文03-19
總結搭配問題的評課稿(精選10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