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秋天》教案分析
《留住秋天》教案分析
《留住秋天》介紹:
《留住秋天》是湖南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的一節手工拼貼創作課。內容是引導學生觀察了解秋林秋葉之形色,感受秋天的美麗,留住秋天通過對范品、圖片進行概括分析,抓住落葉的特點大膽想象并進行美的再創造,拼貼出自己喜愛并有個性的手工作品。本節課留住秋天是2004年學期末在區開展的一次中心教研活動時,所執教的一節三年級的研討課。
教學理念: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遵循《義務教育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對學生的觀察探究的培養,把課內外知識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注重學生的全員參與,真正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人,給學生說、做、畫、評的空間。
3、注重學科整合,整節課融入了語文、自然、音樂等學科的內容,突出了綜合性。
4、注重把“美”貫穿整節課,通過對美的觀察、美的發現,從而發展到對美的表現和創造。教師的板書設計、范畫和的制作也努力做到“美”,讓學生從不僅從視覺上更是從聽覺上感受到秋的“美”。
案例描述:
課 題:留住秋天 學具準備:樹葉、固體膠、彩色筆
課業類別:手工拼貼創作課 教具準備:樹葉、固體膠、彩色筆、范畫、
教學目標:
1、利用大自然環境資源,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與變化,進行秋天的感受和欣賞。
2、學習利用落葉拼貼,進行美的再創作。
3、增強學生對自然生態資源的保護意識,將美麗的秋天留在心中。
教學過程:
一、詩歌導入——秋的聲音
老師最近讀了一首詩歌,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愿意聽嗎?
“聽聽,秋的聲音,大樹抖抖手臂,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話音。
聽聽,秋的聲音,蟋蟀振動翅膀,蛐蛐,是和陽臺告別的歌韻。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
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送來一片豐收的歌呤。
聽聽,走進秋,走進這綠色的音樂廳,你好好地去聽秋的聲音。
秋的聲音,
在每一片葉子里,在每一朵花里。
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顆綻開的谷粒里。
聽聽,秋的聲音,從遠方匆匆的來,向遠方匆匆的去。
聽聽,我們聽到了秋的聲音。”
1、小結:這是詩人畢國瑛對秋天的感受,現在正值金秋,誰來說說你對秋天的感受?
2、總結:是的,秋天給我們的印象是豐富多彩的,秋天不僅有美妙動聽的聲音,還有著五彩繽紛的顏色,現在,讓我們一起來領略秋天的魅力!
反思:課前我進行了查閱,發現三年級的語文、自然等學科用了大量的課時來學習秋的景色及生態特點,而當時又正值金秋時節,抓住這有利的契機用課文中熟悉的詩歌配樂朗誦把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境界,在充盈美的情境中,讓學生在審美的愉悅中感受美的熏陶并導入新課,為本課的學習提供積極的認知準備,進而激發認知內驅力和探究欲望。
二、欣賞感悟——秋的顏色
旁白: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是最美的季節,漫山遍野,層林盡染。秋天的陽光下,殷紅的,翠綠的,橙黃的,金燦燦的……各色樹葉仿佛透明一般,格外的艷麗,一片片,一樹樹招認喜愛。金秋的繽紛,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更讓人有一種想去飛翔想去歌唱的愉悅!(CAI)
1、誰能用最美的詞語來概括剛才看到的秋天的美景。
2、秋天的確是絢麗多姿,色彩斑斕,可是秋天的美景正如曇花一現,“刷刷”黃葉和手臂就說“拜拜”了,你們知道為什么到了秋天,樹葉會落下來呢?
3、(滲透自然知識)到了秋天,降水會逐漸變少,空氣、土壤中的水分也會減少而變得干燥,而樹葉又會蒸發掉許許多多的水分,大樹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不得不褪掉樹葉道聲“拜拜”,以保存僅有的水分不被蒸發,到明年春雨綿綿的季節長出更嫩綠的樹葉。
4、同學們有哪些方法把秋天的多姿多彩留住呢?(照相、寫作文、……)
5、小結:是的,當我們踏著滿地堆積的繽紛的落葉總覺可惜時,何不“留得殘荷聽雨聲,拾得落葉留秋景”呢?
板書:留住秋天
反思:本環節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由于學生認知思維是由動作思維向感知表象思維和符號思維發展的,因此,要突破重難點,還必須從以下方面入手:其一,以呈現大量的圖畫、音樂及朗誦,和孩子們一起分享著大自然美麗的秋景,往日熟視無睹的景象此刻都變得別樣動人。同時讓學生有了對觀察落葉形態美、色彩美、花紋圖案美等的直觀效果,以此作為很好的媒介,既激發了學生的觀察興趣,也為誘導學生愛護大自然提供很好的契機。在欣賞、感受了那么多意境優美、表現獨特的關于秋天的作品之后,學生的創作欲望已達到高潮。其二,整節課,我始終把音樂與視頻貫穿在一起,讓學生通過視覺與聽覺有機結合,真正感受秋天的色彩,觀察到秋天給大自然帶來的動人魅力。孩子們的心動了,情潤了,情不自禁地議論起來了,于是小組中前后間出現了交流和爭論,同學們自主地傳遞著探究的喜悅,傳遞著對秋天的喜愛,此時此刻發現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開始浸透著自然之美,課堂創設的情境之美,便抓住這最佳時機啟發。其三,新課程標準取消了學科間的界限,要求對知識技能的學習同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高形成有機的結合,要求本學科要與眾多的學科相互滲透,以創造廣泛的文化情境,培養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綜合性知識,因此,結合其他課程,在其中滲透了落葉為什么會在秋天變黃凋落的知識,作為美術學科的必要補充。
三、示范鞏固——了解方法
今天,我們就用撿來的落葉貼畫吧!王老師也撿來幾片樹葉,你們看是什么形狀的?(對了,是卵形葉、掌形葉,你們還有一些什么形狀的樹葉?)可老師該怎么一步步的貼畫呢?小組討論,誰來說說!
1、慢慢說,我按照你的方法來做一做(想……)同學們幫我想想,掌形葉象什么?卵形葉象什么?……(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就按照有些同學的建議,我來貼條金魚。
2、第二步呢?好,我來拼一拼,擺一擺,(在這里,要注意最好考慮一下顏色的搭配,我用黃色的身子,綠色的尾巴、大小樹葉、葉子的反正……)再修剪掉多余的部分,好!我把葉柄剪掉更合適!
3、認為滿意就用固體膠貼牢固!
小結:好了!我的金黃色就不貼了,現在我想再請一位同學將這個步驟說一遍。
邊說老師邊板書: 1、構思 2、拼貼、修剪 3、粘貼
反思:美術課堂教學的示范問題一直是我們探討的焦點。在這一環節中,因為制作的過程比較簡單明了,我嘗試了通過轉換角色讓學生探索思考步驟,結果是輕松自然的達到了我所預期的目的。這樣既沒有包辦代替示范的過程又沒有完全放手讓學生毫無準備的去創作,學生既動腦動手動口主動性積極性也得到了極大的調動。
四、欣賞范作CAI——拓寬思路
1、讓我們再來欣賞其他學校同學們的作品吧!(你最欣賞哪一幅為什么?)誰來評價一下!
2、小結:他們的作業都十分大膽地進行了創作,但同時我認為還有一點不足,你們發現了沒有?……是的,最后一步我們應該運用添畫環境的方法進行添畫。
3、示范金魚,如果你有合適的樹葉可以當成添加環境的部分,如果沒有可以用彩色筆進行添畫(出示范作兩張)。
反思:通過此環節的設計拓展了教材的內容,把學生帶入了一個空間無限延伸的課堂中去了,學生的思維也就不再局限于如何用樹葉去表現,這樣,不但突出了求異思維的發散也注重了變形的樂趣。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限的,甚至是跨越時空的。”豐富想象力的訓練要與傳統的“雙基”一樣經常進行。訓練的題型應拓展,除添畫、續畫、組合畫之外,還可多進行想象型、改畫型、夢幻型、編創型等想象畫活動訓練。表達上不可以過高要求,任學生的思路盡情馳騁,大膽的信筆畫來,自由地傾訴表達,以調動學生的內在潛質,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轉變新的觀念態度。
五、作業評價——互幫互助
1、小組推薦出一幅你們認為最滿意的作品!并說出為什么?
2、還有哪一位同學愿意毛遂自薦!
3、把你們的作業舉起來互相學習!
反思:由原來的給學生作業打分到貼在黑板上進行講評,已經起到了改進教學、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作用,在這節課上,由老師的評價變為學生自我的評價,更是體現了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最后,學生的自我評價結果與我內心的評價結果差不多,也使我原有的擔心顯得多余了。所以,在實施效果評價時,要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形式,了解學生的精神面貌和行為表現,還要透過課堂的氣氛創造出了解美術教學的延伸性,看是否給了學生自由發揮和個性發展的余地,看學生是否對自己也對他人的作品給予延伸性的關注與投入。
六、課堂小結——秋景升華
寒風凜凜的冬天就要來臨了,五彩繽紛的秋景將漸漸退出大自然的舞臺,但我們已不再遺憾,因為我們用雙手留住了美麗,讓秋天的美好永駐我們的心間!
課后反思: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遵循新課程標準,試圖從以下五點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1、在教法和學法上,基本實現了教師角色的動態轉換和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為前提的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轉變,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合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時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有時還是學習者;而學生在學習中,時而是探究者,時而是合作者,有時還是教授者。在這個動態的轉換過程中師生的主體與主導相互交織,有效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提高。
2、注重對學生的觀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在教學的設計上始終貫穿了學生的觀察、探索,轉變了重知識、輕實踐與重結果、輕過程的傳統教學模式,形成了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核心的,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目標統籌兼顧的教學模式。
3、通過不同情境的設置,將學生的認知經驗與課題知識相結合,拓展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教學目標的實現作了技術上的準備。在自然情境中,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在游戲情境中,拓展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任務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生活情景中,創作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等。
4、注重學科整合。在教學中,將自然、音樂、語文、思品等學科的內容,通過各種環節和情景的設置,與美術學科進行了多學科的綜合整合,突破了單純的學科本位,促進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發展。
5、注重把“美”貫穿整節課,通過對美的觀察、美的發現,從而發展到對美的表現和創造。教師的板書設計、示范畫和的制作也努力做到“美”,讓學生從感官上直接感受到“美”。
案例點評:
在中小學,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徑。本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本課從一下方面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發:
1,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彰顯,美育的過程實際已經變成了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這是美育的重要方法。因為對美的欣賞、體驗更多的是一種所謂的“默會”。
2,在教學目標上,教師通過讓學生以個人或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從對美的體驗的感官層次到實踐操作,到理性的審美情趣素養,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
3,課程的綜合整合以及信息技術的適當運用,是一個教師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必須的能力和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對各種課程資源有效開發,各學科的內容進行嫻熟的整合,對整節課情境的營造,使課堂增色不少。
4,轉變評價方式方法,既是教師視野中學生觀轉變的體現,更是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
5,在教學理論的指導上,重視建構主義情境認知理論的運用,從情境的創設、體驗欣賞乃至經驗的生成,不斷的指向學生對美的建構,使得美術課的教學更進一步貼近兒童的認知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一部分,她自身有著特有的教育規律和教育目的,因此,在充分相信學生的基礎上,還必須結合兒童的身心發育、經驗和知識儲備的特點,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語言的表述、問題的設置特別是教學方法方面更貼近兒童的實際。
【《留住秋天》教案分析】相關文章:
女媧造人的教案分析01-28
《陳奐生上城》教案分析03-19
《慢慢走,欣賞啊》教案分析12-16
爺爺的壓歲錢教案分析03-20
《再見了,親人》重難點分析教案03-20
秋天的花主題活動教案08-07
《秋天的果實》教案(精選14篇)06-11
《秋天的果園》教案(精選15篇)11-18
秋天的田野寫作指導教案02-14
初中秋天的懷念經典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