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相信未來》教案示范

《相信未來》教案示范

時間:2024-06-28 01:07:28

《相信未來》教案示范

《相信未來》教案示范

《相信未來》教案示范

  《相信未來》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來解讀作品,掌握詩歌鑒賞的意象分析法。

  2、誦讀全詩,體悟作者在逆境中堅信未來的那份執著,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內涵,體會詩歌意境與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講授法與點撥法結合,帶領學生鑒賞詩歌。

  2、朗誦法,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正確、有感情地朗誦,通過反復誦讀,品味意象與意境,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在黑板上寫下“相信未來”、“食指”、“1968”)相信未來、食指、1968,這三個詞都是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密切相關的關鍵詞,你們首先最想了解的是哪個詞?

  (食指)顧城有一首詩叫做《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歌,是一首朦朧詩,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作者食指,和顧城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可以先來看看書下的注釋(念注釋)。食指,原名郭路生,大家猜一猜“路生”這個名字的來歷。(叫答學生)1948年,食指的母親在行軍途中分娩下了他,因此取名叫“路生”。食指在文學史上是有著較為重要的地位的,他的創作為一代詩人的崛起奠定了堅固的基石,被稱為“新詩潮詩歌第一人”。這個“新詩潮詩歌”,指的主要就是“朦朧詩”,食指和顧城都是朦朧詩的先驅。

  另外,我來介紹一下“食指”這個筆名的含義——第一個內涵是,食指的母親姓“時”,“時之子”;第二個內涵是,無論別人在背后指指點點,都不能傷害一個健全人格的詩人。(點撥:用食指指著人指責對方。)

  (1968)有沒有同學知道1968年的中國正處于什么時期?(叫答學生,明確:文革時期)那在你的了解中,文革時期的人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叫答學生,明確:經濟上貧窮,文化上混亂,政治上黑暗)這首詩,寫于1968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

  (相信未來)江青對食指和這首詩有一個評價,她說食指是一個灰色詩人,她點名批評說,相信未來,不就是否定現在嗎?!江青在歷史上是什么樣的人物大家應該有所了解吧。灰色是一種什么樣的顏色?(叫答學生,明確:壓抑、黯淡等等)食指真的是一個灰色詩人嗎?這首詩真的是一首灰黯的詩嗎?學完這首詩歌,我們再來看看同學們的看法。

  二、研讀文本

  1、現在,首先由老師來朗誦詩歌,聽的過程中,同學們注意一下語句的停頓,同時注意不同的段落、語句都運用什么樣的語音語調。(師范讀全詩)

  2、這首詩歌共有七段,我們首先來學習第一段。“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這句里出現了哪些具體的形象或景物?(叫答學生,明確:蜘蛛網,爐臺)什么地方會出現蜘蛛網?我們一個暑假不來學校,說不定教室的墻角就會有蜘蛛網吧。很久不打掃、很久不用,就會有蜘蛛網。爐臺是用來干嘛的?用來做飯的吧。蜘蛛網查封了我的爐臺說明什么?(叫答學生,明確:因貧困而揭不開鍋)

  “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這句里的具體形象是?(叫答學生,明確:灰燼的余煙)我們來看看“灰燼”是什么意思:物品燃燒后的灰和燒剩下的東西。聯系前一句詩,這個灰燼就是指燒完飯后剩下的灰燼吧。還在飄著的裊裊余煙,在那里嘆息貧困的悲哀,這里運用擬人的手法,使得余煙也學會了人的嘆息。看似是余煙在嘆息貧窮,實際是誰在嘆息?(明確:作者在嘆息)

  貧困讓人失落、貧困讓人消極,可是“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在這樣的窘迫中,作者卻“依然固執”地要相信未來。作者是怎樣表達這個信念的?是在灰燼上用美麗的雪花寫下來的吧。這里又出現了一個形象:美麗的雪花。灰黯的色彩中突然涌現了一抹亮色!作者為什么要用美麗的雪花寫呢?(叫答學生:雪花是什么樣的?明確:純潔美好)作者用潔白美好的雪花,在黯沉的灰燼上寫下了“相信未來”四個字,黑白分明,十分醒目。

  作者在物質的貧困中失落地嘆息,即便如此,他依然固執地抱著純潔美好的信念:相信未來。這段的感情基調還是較為低沉的,但是最后一句又充滿了樂觀,了解了感情基調,請同學們運用正確的感情、語調來朗誦第一段,并接著第一段朗誦第二段。(學生朗誦)

  3、同學們已經學習了第一段,這一段中出現了許多形象。同學們能否概括這些形象有什么特點?(叫答學生,點撥:這些形象并不單單只是其形象本身,還寄寓了什么?如雪花。明確:寄寓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我們把這樣的寄寓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稱之為“意象”,簡單地說,就是“寓意之象”,這是一個偏正結構的詞,寄寓了意的象。

  我們提取詩歌中的意象,進而聯系作者、寫作背景、詩歌內容語言情感等,分析其寄寓的主觀情感的方法,就叫作“意象分析法”。意象分析法是詩歌鑒賞中采用的重要方法。

  4、請同學回答第二段中有哪些意象,并嘗試運用意象分析法進行解讀。(叫答學生,明確:紫葡萄、露水、鮮花、枯藤、大地)“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植物在冬天沉睡、春天和夏天生長,那秋天,農民們辛苦耕種的糧食水果,應該到了收獲的季節了吧。可是,作者的紫葡萄,卻沒有收獲,變成了露水,露水能當飯吃嗎?能賣錢嗎?不能吧。辛苦所做的成果化為烏有了。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我們什么時候會給別人送鮮花?(叫答學生,明確:鮮花象征愛情或榮譽。追問學生:屬于作者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是什么意思?明確:愛情或榮譽被別人奪走)

  第一段寫了物質上的貧困,那么這兩句則是說作者遭受到了精神上的挫折和打擊。在物質、精神的雙重打擊下,作者卻能夠直面失落、甚至直面絕望,“依然固執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這里的形象是“藤條”,藤條已經枯萎,甚至結了凝露,作者“依然固執”地要用枯藤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無論物質或是精神的挫折,作者相信未來的信念始終未變。

  成果化為烏有、愛情和榮譽被人奪走、大地凄涼,同學們說說,這里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基調?(叫答學生,明確:低沉、凝重等)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誦第二段,體會其中的意境。

  5、我們首先來看這段的句式,是不是和第一、二段有所改變了。隨著這句式的微小改變,老師在這里可以先告訴你們,感情基調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請同學們結合第三段的內容,思考一下,你們認為第三段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進行朗誦?(點撥:與第一、二段的低沉相比。明確:感情高漲。叫答學生個別朗誦)這一段里,又出來了哪些形象?(叫答學生,明確:排浪、大海、曙光、孩子的筆體)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兩個意象:排浪、大海。意象都是作者想象出來的、幻化出來,用來形容手指和手掌的吧。你們想象一場那個場景,手指和手掌都像如來佛祖一樣無限延伸,可以罩住天地的感覺,氣勢是不是很宏大。在這樣恢弘的氣勢中,作者要用手指和手掌去“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這兩句中的意象是曙光和孩子的筆體。曙光是什么樣的?(叫答學生:溫暖漂亮、光明、充滿希望)“孩子的筆體”怎樣理解?作者為什么要選擇用孩子的筆體呢?為什么不說蒼勁有力的筆體、不說清秀的字體?孩子的筆體有什么特點請同學起來回答。(叫答學生,明確:率真、心無雜念)這時,作者又說“相信未來”,這是詩歌第三次出現這四個字了吧,這樣的反復出現,能夠起到什么作用?(叫答學生,明確:強調,強化主題,體現堅定)作者用孩子的筆體,心無雜念地寫下“相信未來”,不僅帶有一份率真,更有一份堅定、執著在其中。

  前兩段的低沉、凝重,到第三段相信未來的情緒高漲、氣勢恢弘,作者在物質的貧困中、在精神的挫折中、在溫暖與希望中,一再強調“相信未來”。請同學們富有感情地朗誦前三段。(齊讀前三段)

  6、(師讀第4段)有沒有同學能概括這一段的大意?(叫答學生,明確:闡述堅定地相信未來的原因。點撥:“之所以”)

  這段里出現了什么意象?(叫答學生,明確:眼睛)這個眼睛是屬于誰的?屬于未來的人們。作者是這樣形容這里的眼睛的:“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請同學來說說,作者想表達,未來人們的眼睛是什么樣的?(叫答學生,明確:看穿假象、看到真實、慧眼、雪亮等)

  未來的人們,能夠作出公正客觀的、正確的判斷,因此,作者堅定地相信未來。請某位同學富有感情地朗誦第四段。首先請你說說,這段你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朗誦?(明確:堅定)

  7、請同學們集體朗誦第五、六兩段。

  我們先來看第六段第一行,有個詞“脊骨”,代表什么含義?(叫答學生,明確:骨氣等)解決了這個問題,請同學起來,用我們平常的語言說說這兩段說了什么?(叫答學生)

  腐爛的皮肉,肉體的創傷,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又是精神、心靈上的創傷,在這種種的創傷下,作者依然堅定地相信歷史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這兩段,是順著第四段在進一步闡述作者堅定地相信未來的原因——未來的人們會作出公正的評判。

  8、請某位同學朗誦最后一段。

  這一段的句式,相比之前的段落,顯得短促有力、節奏加快,而內容上,有什么變化?(叫答學生,明確:直抒胸臆)作者直抒胸臆地吶喊,希望我們的朋友,要相信未來,熱愛生命。理想信念在這直抒胸臆的吶喊中展現地淋漓盡致。

  四、拓展反思

  我們來回顧課堂最開始的問題:這首詩在你眼里是什么顏色的?(叫答學生)

  在文革時期那樣艱苦的環境中,食指依然能那樣堅定地吶喊“相信未來,熱愛生命”,相比之下,幸福多了的你們,更應該相信努力終有回報,相信年輕的美好,相信天空雖然時而有烏云、卻改變不了烏云背后那顆亙古不變的太陽,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相信未來》教案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學習體會本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體味本詩的韻味。

  2.培養新詩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

  活動體驗法注意問題: 讓學生參與活動與體驗。

  教學過程設計

  一、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相信未來》是永不絕望的詩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東魚臺人,1948年生,60年代開始詩歌寫作,他的詩,特別是早期作品廣泛傳誦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創作成就才得到公認,是一位成績巨大卻差點被埋沒的天才詩人。 但歷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詩,就像珍珠,越來越閃爍出燦爛的光芒。《相信未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熱愛生命》《海洋三部曲》……這些寫于六、七十年代動蕩時期的詩篇,至今讀來,還是那么完美,那么讓人激動。在詩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態站在大風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時代良知和民間正直渴望的發言人,他以一個歌者的身份讓自己的詩歌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春雷一般轟轟滾過,幾乎可以說是感動和溫暖了一代人。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命運卻遠不如一般人幸運:在那個動蕩的年代(1966—1969),詩人詩性的敏感和良知在與殘酷的現實的尖銳沖突中不勝重荷,精神一直處于崩潰的邊緣, 1972年,在部隊當兵時,因強烈的精神刺激而導致精神分裂,從此后,食指陷入了長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進北京福利院。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中,食指依然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寫作著。 食指用他的一生,為我們詮釋了四個字:相信未來。

  2.寫作背景: 此詩寫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讀過這首詩后說:“這是一首灰色的詩,相信未來就是否定現在。”

  二、課題導入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滅,人生最困頓的時候寫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難》,其中有兩句話體現了作者相信未來,誓為理想而奮爭的雄心壯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時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詩人用同樣的激情,寫下了《相信未來》的醒世之作。

  三、整體感知,理清脈絡要求:

  聽課文錄音,明確每節的主要意思結構脈絡明確:課文基本結構:1—2節:惡勢力橫行,我們希望破滅,果實被竊。(痛斥現實)第3節:面對著困難,我們信念更強,豪情更濃。(表明信念)第4節:想信未來有人能夠看清歷史,辨明真相。(相信未來)第5節:面對表層的創傷,繼續前進。(任人評說)第6節:相信歷史會給中國的脊梁以公正的評價第7節:點明題旨,發出召喚,為未來努力奮斗。(決心戰斗)

  四、分析鑒賞,把握主旨揣摩語言:

  1.詩歌意象的運用:問題:仔細閱讀1、2、5、6、四節,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詩歌意象,并體會這些意象所表達的意思。明確:第1節: 蜘蛛網——黑暗勢力 爐臺——產生希望的地方 灰燼的余煙——殘余的希望 美麗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節: 紫葡萄——希望的果實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淚 鮮花——收獲的果實 凝露的枯藤——沒有收獲但孕育著新的希望

  第4節: 腐爛的皮肉——創傷是表層的,困難是暫時的

  第5節: 脊骨——能拯救中國命運的中國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問題:分析第三節前三句的精妙之處和所表達的意思。明確: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上面三個句子中,“手指”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與“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曙光”與“溫暖漂亮的筆桿”都是同謂關系。將手指比作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陽的大海,將筆桿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漂亮的筆桿是曙光。全節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撥動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表現形式反復手法的運用是本詩在表現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明確:本詩的前三節,都用大致相同的語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來不變的信念,增強了詩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詩歌主旨。

  五、討論交流,自由欣賞注意:

  積極引導學生,使其掌握欣賞詩歌的基本方法:詩歌的語言表達形式,透過形式體悟內容。

  六、組織朗讀,加深體驗在理解詩文主旨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詩文,采取多種形式的誦讀方式,使學生進一步加深情感體驗。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七、學生質疑,師生交流組織學生質難問疑,師生共同交流,以加強對本文的體驗與感悟。

  八、板書

  由詩而歌,走進詩人 相信未來個性高尚

  九、補充內容食指詩二首:

  1.世紀末的中國詩人

  添加些我們無用的尸骨做干柴經寒冬的狂風一吹便吹大火熊熊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像民族精神的旗幟迎風抖動化苦難的生活為藝術的神奇凈化被金錢異化了的靈魂如此我便沒有虛度自幼追求藝術的一生。

  2.《熱愛生命》(1979)也許我瘦弱的身軀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的命運的前程那請在凄風苦雨中聽我的聲音仍在反復地低語:熱愛生命

  也許經過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還要平靜那請到墓地尋找我的碑文上面仍刻著:熱愛生命

  我下決心:用痛苦來做法碼我有信心:以人生作為天平我要稱出一個人生命的價值要后代以我為榜樣:熱愛生命

  的確,我十分珍愛屬于我的那條彎彎曲曲的荒草野徑正是通過這條曲折的小路我才認識到如此艱辛的人生

  我流浪兒般的赤著雙腳走來深感到途程上頑石棱角的堅硬再加上那一叢叢攔路的荊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著脊背走去深知道冬天風雪中的饑餓寒冷和夏天毒日頭烈火一般的灼熱

  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絲溫情

  《相信未來》教學反思2

  《相信未來》教學反思

  這首詩歌的幾個小節之間的銜接很自然,但是講到意象的象征意義時,基本上由我自己講出來的。而我的理解也是從教參中得到的,由于自己對詩歌沒有理解,或者說,對文本的研讀還不夠透徹,導致自己不能引導學生去理解,只能把思考的結果呈現給學生。如“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這句詩中的“爐臺”這個意向,在教參中的解釋是“產生希望的地方”,如何去解釋這個象征意義的產生?我只能呈現我的思考思路:爐臺上面一般可以放蠟燭,蠟燭燃燒著產生火,“火”的一般象征意義是希望、熱情之類的,也就是說“爐臺”就是“產生希望的地方”。

  以后應該要加強自身解讀文本的能力,從而讓學生更加便于理解。

  江蘇省淮安中學《相信未來》教案11(蘇教版必修一)

  《相信未來》教案

  【教學目標】

  進一步學習詩歌的誦讀,通過誦讀,領會詩歌的形象;

  【教學重點】

  1、通過對意象、意境、感情和寫作技巧的把握來解讀作品。

  2、體悟作者在逆境中“相信未來”的那份執著,提高人文素養。

  【教學難點】

  詩歌的意象具體,意蘊深刻,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滅,人生最困頓的時候寫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難》,其中有兩句話體現了作者相信未來,誓為理想而奮爭的雄心壯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時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詩人用同樣的激情,寫下了《相信未來》的醒世之作。

  二、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自幼愛好文學,深受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萊蒙托夫等人詩歌的影響。長詩《海洋三部曲》第一節寫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歲。1967年紅衛兵運動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與失望中,詩人以深情的歌唱寫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給朋友》這首詩的后兩節,那是一組催人淚下之作。緊接著,在那年的冬天他又寫下了那首有關冰層下求索陽光與真理的魚的長詩《魚兒三部曲》。可以說食指的創作為一代詩人的崛起奠定了定向的基石。他被人們稱為“新詩第一人”。無疑食指是一位填補了歷史空白的優秀詩人。

  2.了解背景

  食指的創作主要集中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后期,這正是“文化大革命”開始并進入高潮的階段,在那個史無前例的狂熱的年代,食指和當時許多年輕人一樣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現實環境的惡劣和內心理想的沖突,使得詩人處于一種矛盾復雜的心態之下。但年輕、熱情、執著,又讓詩人掙扎著擺脫現實的羈絆,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相信未來》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寫于l968年,在陰云密布的時代,它給人們心靈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關于這首詩,食指曾經說:“‘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經看到這代人的命運了。魚兒跳出水面,落在冰塊上,它的前途是死,和這個冰塊一起相信我們會戰勝死亡,這已經進了一步了。我年輕,我能看到冰塊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這種信念,詩人才能在20歲的時候就寫下了至今膾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樸實平易的文字,將冷靜的思考與熾熱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間。

  三、整體感知

  1.要讀出詩中的感情,就必須了解詩歌的內容,在把握作者的思路基礎上讀詩歌。

  討論:各小節的內容是什么?

  詩的第1、2兩節結構類似,作者用幾乎相同的句式在對現實進行了象征式描繪的同時表達了自己的信念。現實是殘酷的,詩人選擇的意象也大都帶有灰暗的色彩,爐臺被蜘蛛網查封,貧困纏繞在周圍,紫葡萄化成為露水,鮮花也在別人的懷中。

  2.理清脈絡

  要求:聽課文錄音或老師范讀,明確每節的主要意思結構脈絡

  明確:課文基本結構:

  第1—2節:惡勢力橫行,我們希望破滅,果實被竊痛斥現實

  第 3 節:面對著困難,我們信念更強,豪情更濃表明信念

  第 4 節:想信未來有人能夠看清歷史,辨明真相相信未來

  第 5 節:面對表層的創傷,繼續前進,任人評說

  第 6 節:相信歷史會給中國的脊梁以公正的評價

  第 7 節:點明題旨,發出召喚,為未來努力奮斗決心戰斗

  四、分析鑒賞,把握主旨

  (一)揣摩語言:

  1.詩歌意象的運用:

  問題:仔細閱讀1、2、5、6、四節,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詩歌意象,并體會這些意象所表達的意思。

  明確:

  第1節: 蜘蛛網——黑暗勢力爐臺——產生希望的地方

  灰燼的余煙——殘余的希望 美麗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節: 紫葡萄—希望的果實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淚

  鮮 花——收獲的果實

  凝露的枯藤——沒有收獲但有孕育著新的希望

  第4節: 腐爛的皮肉——創傷是表層的,困難是暫時的

  第5節: 脊骨——能拯救中國命運的中國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問題:分析第三節前三句的精妙之處和所表達的意思。

  明確: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

  上面三個句子中,“手指”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與“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曙光”與“溫暖漂亮的筆桿”都是同謂關系。將手指比作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陽的大海,將筆桿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漂亮的筆桿是曙光。

  全節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撥動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二)表現形式

  反復手法的運用是本詩在表現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確:本詩的前三節,都用大致相同的語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來不變的信念,增強了詩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詩歌主旨。

  五、組織朗讀,加深體驗

  (注意結合板塊后的朗讀指導)

  在理解詩文主旨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詩文,采取多種形式的誦讀方式,使學生進一步加深情感體驗。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六、學生提疑,師生交流

  組織學生質難問疑,師生共同交流,以加強對本文的體驗與感悟。

  七、板書設計

  八、補充內容

  食指詩二首:

  1.世紀末的中國詩人

  添加些我們無用的尸骨做干柴

  經寒冬的狂風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幟迎風抖動

  化苦難的生活為藝術的神奇

  凈化被金錢異化了的靈魂

  如此我便沒有虛度

  自幼追求藝術的一生。

  2.《熱愛生命》(1979)

  也許我瘦弱的身軀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運的前程

  那請在凄風苦雨中聽我的聲音

  仍在反復地低語:熱愛生命

  也許經過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還要平靜

  那請到墓地尋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著:熱愛生命

  我下決心:用痛苦來做法碼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為天平

  我要稱出一個人生命的價值

  要后代以我為榜樣:熱愛生命

  的確,我十分珍愛屬于我的

  那條彎彎曲曲的荒草野徑

  正是通過這條曲折的小路

  我才認識到如此艱辛的人生

  我流浪兒般的赤著雙腳走來

  深感到途程上頑石棱角的堅硬

  再加上那一叢叢攔路的荊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著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風雪中的饑餓寒冷

  和夏天毒日頭烈火一般的灼熱

  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絲溫情

  但我有著向惡勢力挑戰的個性

  雖是縷經挫折,我絕不輕從

  我能頑強地生活著,活到現在

  就在于: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相信未來》教案示范】相關文章:

技術報告格式示范02-10

關于《未來的蔬菜》教案03-20

迎接美好未來優秀教案02-22

示范校建設總結(精選8篇)04-28

律師事務所年檢總結示范03-19

關于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問題調研報告03-19

二年級《未來的房子》教學設計02-12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

愛蓮說的經典教案03-20

用戶協議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大乳高潮日本专区 |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中文免费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久久 | 欧美成αⅴ人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精品更多 | 性色的视频网站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