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騎兵學習教案
鐵騎兵學習教案
1938年底,日本妄圖“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后,改變戰略方針,對國民政府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轉而把主要兵力用于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
1940年8月,為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出動100多個團、約20萬兵力,在綿延5000里長的戰線上,對華北日偽軍展開以破壞鐵路、攻襲據點為主的大規模反擊戰。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團大戰”。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欣賞作者設置的一個個懸念,并理解其對故事情節推動的作用。
2、讓學生感受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八路軍在重重困難面前所展示的風采。
3、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體會詞句段中的豐富情感和文字的優美。
【教學流程】
一、導讀入課
1、同學們,“抗戰八年”這個詞你聽過嗎?有誰來談談“抗戰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樣子呢?
2、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向我們講述的便是抗日戰爭時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隊伍--鐵騎兵的故事。
3、作者是誰?有哪位同學來介紹下?
(楊朔(1913-1968),文學家,山東蓬萊人。1937年參加革命,開始文藝創作。1939年到華北抗日根據地訪問,后留在山西八路軍總部做文宣工作。這期間的創作輯入《潼關之夜》、《鐵騎兵》。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創作,有《荔枝蜜》、《茶花賦》、《香山紅葉》、《泰山極頂》等優秀文章稱譽文壇。)
二、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 ①字詞 ②談認識 說感慨 提問題
2、字
隕落 沒到馬肚子 惹得 騷亂 擲彈筒 搗毀 老巢 掃蕩
3、詞
隕落:星體從高空掉落下來。
毫不遲疑:一點都不猶豫。
沒:課文中指河里的水漫過。
騷亂:紛擾不安。
擲:扔,投。
3、引導學生理解
⑴這篇文章的體裁是什么?
⑵寫了什么人?
⑶寫了什么事?
⑷“鐵”是什么意思?
⑸這篇散文的構思有什么特點?(懸念迭起)
⑹設置了哪些懸念?找到有關文字,有感情朗讀后進行歸納,形成板書。
離開大隊 ①天氣惡劣 環境險惡 單獨行動
②秋季掃蕩 形勢危急
③夜渡黃河 爬上山頭
⑺解開了這些懸念嗎?(毫發未損 粉碎掃蕩)
⑻設置這些懸念產生了怎樣的表達效果?(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凸現人物精神風貌,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好鋪墊,散文結構顯得精巧,而人尋味,令讀者興趣盎然。)
三、研讀課文
討論:1、為什么八路軍的一個騎兵班,竟能打亂敵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掃蕩”?試從敵我兩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應的句子進行說明。討論回答后,形成如下板書。
①從我方看 堅定革命信念 英勇無畏 勇敢機智 人民支持
②從敵方看 貌似強大 實質虛弱
2、有人說,這個故事看似離奇,結局似乎“歪打正著”,鐵騎兵能夠粉碎敵人的“掃蕩”,完全是一種巧合,你覺得怎樣?(答案參照“1”)
四、品讀課文
1、散文有怎樣的特點?(抒發感情)
2、散文的感情如何表達?(樸實的語言,水到渠成的敘述與描寫)
3、這篇散文表達了作者對八路軍怎樣的感情?(崇敬,欽佩,贊美。)
4、從哪些地方可看出?找出句子、找出詞語來加以品讀品析。
例⑴:在敵人強大火力逼得掉隊的時候,班長“他帶著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開了追擊的敵人,東沖西撞,想再追上大隊。”
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贊揚了騎兵班具有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例⑵:在跳出敵人的合擊圈時,雖然已是二更天,面對不熟悉的河水,班長藝高人膽大,“毫不遲疑,第一個鞭著馬走下河去。”
分析:“毫不遲疑”是“一點也不猶豫”的意思,寫出了作者對班長在危急關頭時能當機立斷、作風果敢的欽佩。
例⑶:在如此惡劣的天氣和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一天以后,那班騎兵也平平安安地轉回根據地,尋到了大隊。”
分析:表達了對騎兵班能順利回到大隊的欣喜,贊揚他們敢于勝利能夠取得勝利的氣概。
五、探究課文
請同學們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來。
六、想象訓練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戰士們尋到大隊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寫下來,200字左右。
【鐵騎兵學習教案】相關文章:
《房兵曹胡馬》杜甫03-07
關于學習的教案文章03-20
《改造我們的學習》精品教案04-14
《學習真快樂》教案(精選11篇)06-02
學習動手剝教案設計02-25
《我會學習我快樂》教案(精選13篇)01-19
《學習雷鋒好榜樣》教案(精選11篇)03-27
中班學習活動教案:《會“說話”的帽子》03-20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教案范文04-19
學習報告的格式參考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