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通用6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認識燃燒的條件與滅火的方法
⑵了解常用滅火 器的滅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生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對 燃燒條件的探究,了解內因和外因的辨證關系
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進取心,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教學重點】
圍繞課題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討論交流得出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
【教學難點】
燃燒條件的探究;認識滅火的原理并應用于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教學方法】探究式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1、媒體資源:自制
2、實驗準備:
⑴把玻璃棒和小木條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
⑵點燃兩支蠟燭,其中一支用燒杯罩住。
⑶把一沾水 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別點燃。
⑷熄滅蠟 燭的 方法:沙土、剪刀、燒杯、濕布、水、膠頭滴管、碳酸鈉溶液、稀鹽酸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錄像]播放有關燃燒的鏡頭
[引入]燃燒著的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但是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燃燒是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關 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觀看錄象
傾聽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 的`興趣,引入新課
[講述]燃燒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那么這種現象的發生需要條件嗎?
[指出]氧氣確實是燃燒所需要的條件,但 是只有氧氣,燃燒能發生嗎?大氣中也含有氧氣,可不見得到處在燃燒,可見氧氣并不是燃燒的唯一條件,那么燃燒還需要什么條件呢?
根據已有的知識,想到燃燒需要氧氣
由實際到理論,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討論]根據你的經驗和想法談一談燃燒除了需要氧氣外還需要什么條件?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能燃燒?
[展示]一些物 體的圖片,判斷哪些能燃燒,哪些不能?
教師活動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體都能燃燒
判斷
學生活動
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設計意圖
[設問]有了可燃物和氧氣,燃燒是不是就能發生?例如空氣中有氧氣,放在空氣中的火柴 能燃燒嗎?怎樣才能使火柴點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實說明了什么?
[講解]我們把可燃物開始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叫做著火點。
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2
教材分析:
本單元從常見的燃燒現象入手,解釋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料以及一些安全知識。利用燃燒的實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燒。所以,在介紹了燃燒等知識后,又介紹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等。
本單元在內容的安排上注意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選擇學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和現象,并配合圖形和繪畫,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受;注意通過活動探究、調查研究、討論和實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中還適當編入與社會發展、新科技等相關的資料,以開闊學生的眼界。
教學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與方法;
教學難點:化學反應中伴隨著能量變化。
教學思路:
本單元每一課題內容呈現方式上幾乎都主張實驗、活動與探究等教學清靜的創設和練習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學習時要聯系實際,積極參與實驗、討論]調查等活動,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本單元設計了4個演示實驗、4個探究活動、8處討論及3處嗲查研究,涵蓋了本單元的每一課題,這寫轟動于探究、調查研究、討論和實驗等對培養實驗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實驗技能、培養科學方法、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考分析:
本單元的知識和現代社會、生活聯系密切。所站分值有不斷增大的趨勢,命題趨向有:(1)聯系生產、生活實際,研究燃燒的條件、滅火原理及防火措施,考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依據課本知識進行遷移,考查對某些防火、防爆安全措施的理解程度;(3)各種燃料的使用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環境問題等;其中合理開發與節約使用資源、新能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將是開放性試題及研究性學習題命題的熱點,考查題型主要是選擇題,填空題及簡答題。由管本單元的試題,只要明確研究性學習的一般思路與方法,靈活運用有關知識并結合運用獲取的有效性,就能比較順利地加以解決。
課題1 燃燒和滅火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
②初步學會滅火器的選擇和使用;
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實驗認識探究問題方法;
②利用實驗學習對比在化學學習中作用;
③通過活動和探究,體會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認識燃燒實質及其對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②了解火災危害與防護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二、教學重點 燃燒條件 滅火原理
三、教學難點 利用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解釋一些日常現象。
四、教學方法 利用活動元教學原理,設計一些活動,以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燃燒是人類最早利用的化學反應之一,人類已有幾十萬年的利用燃燒反應的歷史。日常生活中燃燒現象也屢見不鮮,那么物質燃燒到底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呢?
學生活動;聯想生活中的有關燃燒現象并思考老師的提問(燃燒的條件是什么?)。
活動與探究一:
1、分組實驗
(1)用鑷子分別夾取一根小木條和一塊小石子,在酒精燈上點燃。
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3
一、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1、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是人類社會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資源。
2、知道石油煉制出的幾種主要產品及其用途,通過對煤和石油綜合利用的化學工業原理的了解,認識化學在解決人類資源問題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資源意識。
3、了解化石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環境認識。
4、了解選擇燃料要綜合考慮的因素,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1、化石燃料的類型。
2、為什么要開發和利用新能源?
3、化石燃料的燃燒及對空氣造成污染的原因。
難點:化石燃料燃燒時產生的有害氣體。
三、教學方法:
1、合作學習是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在當今社會合作精神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化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公民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把師生合作作為走向成功的起點,把生生合作作為尚未開發的重要教學資源。生生合作是師生合作走向成功教育的起點,智慧常常在相互交流、撞擊中產生,在相互啟發、補充中完善。在相互交流中促進學生不斷發揮主體作用,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2、采用預先進行閱讀調查(查閱書籍、報刊、上網、參觀訪問等),課上交流學習的形式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基本環節設定為:設置問題情境→提出討論話題→表達與交流→總結和評價。
3、教學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評價應具有一定的激勵性,要善于發現學生多方面的智能,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幫助學生較全面地認識自己在群體中的相對水平。評價可以采用個人、小組或團體的形式,既可以在學習過程中,也可以在學習結束后進行;既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也可評價學生的活動成果。
四、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的主導思想:了解我國的能源和資源短缺的國情,知道化石燃料綜合利用和開發新能源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資源意識;通過學習化石燃料及其綜合利用,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在人類生活和社會進步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化學,人類進步的階梯”。
關鍵信息:
依據《化學課程標準》,創造性的開發、使用教材,將教材作為出發點,作為素材來呈現。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仔細的分析以后,把教材內容設計為“化石燃料的昨天、今天、明天”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以化石燃料的形成為主線,讓學生體會化石燃料漫長的形成過程;在第二部分中側重當今社會對化石燃料的綜合利用,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讓學生了解化石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需要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并認識使用和開發清潔能源的重要性。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教學對象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八年級的學生,已初步了解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規律,能初步認識化學應用帶來的兩重性,形成了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意識。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化石燃料的種類:煤、石油、天然氣,形成過程漫長而且是不可再生資源。
空氣污染及污染空氣污染主要是空氣中存在一定濃度的有害氣體和煙塵,目前計入空氣污染的項目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而這些物質主要來自于燃料的燃燒、化工廠產生的廢氣等。新能源有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水能等。
學生已經具備了查閱資料、對所查資料進行簡單整理的能力。使用電腦制作簡單的課件。
六、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節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和實物投影儀,用于展示學生設計的課件和化石燃料(煤、石油、石油產品等)的標本。
七、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本節課為教材第四單元“第三節 化石燃料及其利用”,計劃安排1課時(需40分鐘)。
首先安排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自學,在對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所了解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化石燃料的形成、現狀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三方面作深入的調查,這就需要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廣泛地收集資料。
收集好資料以后,教師開始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資料整理。根據自愿的原則將學生分為三大組,每一大組中又可分為幾個小組,如第一大組研究化石燃料的昨天(形成過程),其中又可分為煤的形成小組、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小組。每一小組選出負責人、中心發言人,由負責人負責召集本小組的一切活動。有能力的小組還找到了相關的影視資料,并把它們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課件,待上課交流時放映給全班同學觀看。
我也剪輯了一段海灣戰爭的影片。
(二)教學過程:
①:引入
[師]:先請同學們看一段影片。
這是海灣戰爭中的一個片斷,任何一場戰爭的爆發都是有原因的,海灣戰爭的爆發是為了……
[生]:爭奪石油。
[師]:海灣戰爭實質上是一場石油的爭奪戰。可見,石油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自然資源,它與煤和天然氣一起,被人們稱為化石燃料。這節課,我們就以“化石燃料”為題,共同來討論、學習、了解化石燃料的昨天、今天、明天。
【說明:以戰爭影片引入本節課,可以使學生在觀看影片的同時,體會石油的重要性,了解化石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資源,由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化石燃料的昨天
[師]:同學們:為什么我們把煤、石油和天然氣稱為化石燃料呢?“化石”二字意味著什么?他們能被稱為化石燃料是因為他們的形成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歷經了上億年。哪些同學收集和整理了有關化石燃料形成方面的資料? 請他們給大家介紹好不好?
[生1]:植物枯萎后被埋入土中,經過漫長、復雜的變化就形成了煤。
[生2]:幾百萬年前的動物和植物的.遺骸,埋藏在海底下,由于細菌的作用,使其逐漸分解,在高溫和高壓的作用下,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最后變成了石油和天然氣。
[生3]:我要給同學們展示我們幾個同學提供的有關于煤、石油、天然氣形成的影視資料,希望能給大家更清楚的介紹。
【說明:通過介紹煤、石油、天然氣這些化石燃料形成的漫長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化石燃料是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
③:化石燃料的今天
[師]:剛才我們回顧了化石燃料的昨天。經過了漫長的等待,我們終于等來了化石燃料。在今天化石燃料正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社會的文明、科技的進步。
咱班里大多數同學整理的都是關于當今化石燃料使用方面的資料。下面請同學們各抒己見,談一談對化石燃料利用的認識。
[生1]:煤既是動力燃料,又是化工和制焦煉鐵的原料,素有“工業糧食”之稱。工業界和民間常用煤做燃料以獲取熱量或提供動力。世界歷史上,揭開工業文明篇章的瓦特蒸汽機就是由煤驅動的。此外,還可把燃煤熱能轉化為電能進而長途輸運,火力發電占我國電結構的比重很大,也是世界電能的主要來源之一。煤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過氣化、焦化和液化等過程轉化成多種材料。但是,煤在燃燒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CO2(溫室氣體)、煙塵、SO2等有害氣體,嚴重污染環境。
[生2] (配合自制課件講解):利用石油中各種化學成分沸點的不同,可以將石油通過一個大的分餾塔,一一分離開來。我們常見的汽油、柴油和煤油就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石油還可以用來制造基本的化工原料,如甲烷、乙烷、乙烯、苯等,這些產品經過聚合之后可以用來制造塑料、橡膠、合成纖維、清潔劑、肥料等工農業產品和生活用品。石油產品的使用也會造成大氣污染,如汽車排出的尾氣中含有燃油燃燒生成的CO、SO2、NO等有害氣體。
[生3]:天然氣是一種生態型能源或理想的城市能源。可以利用天然氣發電、城市居民生活用氣、壓縮天然氣汽車及其它化工工業。目前我國正在實施“西氣東輸”工程,以緩解東部地區燃料緊張的困境。
[師]:我注意到,有幾個小組的同學在談到對燃料利用的同時,還涉及了使用燃料所造成的危害,看來大家在看待事物時已經習慣運用辯證的觀點,多角度分析問題了。
請大家解決一個問題,打開書p102,活動天地。思考我們如何選擇一種合適的燃料?
[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師]:化石燃料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為了加快社會的發展,人們正在“瘋狂”地開采和使用燃料。但是這兒又存在一個問題,化石燃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他們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我這有一組數據,同學們可以看一下:
[師]:在這個條形圖中,我們以石油為例,按現在的開采速度,在你多大時就用完了?
[生]:30多歲。
[師]:也許你的孩子上學時就只能在教科書上認識它們了。因此,我們一定要珍惜化石燃料。
【說明:這一部分主要涉及對化石燃料的綜合利用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從中體會化學對改善人類生活、促進社會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在深入了解化石燃料的重要作用的同時,讓學生對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進行估算,以認識到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資源的重要性。化石燃料燃燒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促使學生認識到使用清潔燃料和開發新能源以及保護環境的重大意義。】
④:化石燃料的明天
[師]:面對當前社會對化石燃料的需求量這么大,化石燃料所剩的儲量又這么少的困境,那我們應該怎么辦?
[生]:開發新能源、尋找代替能源
[師]:根據我們已有的知識,你認為哪些能源可以替代化石燃料?
[生1]:太陽能,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我們現在已經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等。
[生2]:核能,我國現在已建立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
[生3]:風能,風力發電、風車、船帆等都是對風能的利用。
[生4]:水能,水能的利用主要在于水力發電。
[生5]:地熱能
[師]:除了同學們談到的這些新能源以外,還有海洋能、氫能、海底可燃冰等能源。
【說明:尋找新能源是緩解能源危機、防止空氣污染的主要途徑,讓學生了解新能源的種類和用途,可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⑤:感悟與收獲
在這節課的學習中,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表述。
⑥:布置作業
結合今天的討論話題,請大家寫一篇有關化石燃料的小論文。
八、課后反思:
化石燃料是生活和生產中常用的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對于學生來說也并不陌生。但是學生對化石燃料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能燃燒層面上,部分同學知道一些化石燃料的成分,對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的綜合利用知道的不多。因此,本節課從課前準備到課堂教學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學生自學、收集資料、分組整理資料、完成課件、相互交流等形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國情教育,使學生對能源、環境這些關系全球未來命運的共同問題有一定的認識,使學生正確認識國情、重視環境保護、注意節約能源。
本節課在實施中,需要教師有較強的宏觀調控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努力鍛煉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多花時間去研究學生的特點、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外學習是課堂學習的延續,是課堂學習的補充。隨著學生的成長,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學校教育應該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由課堂逐漸轉到課外,最終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終身學習。
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識、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調查火災情況、對“酸雨”的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充分燃燒的意義、樹立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意識。
重點:
1。燃燒條件、滅火原理
2.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
3.使用和開發清潔燃料及各種能源的重要性。
難點:
1.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和意義。
2.常用滅火方法及使用范圍。
3.對“酸雨”的探究
教學手段:
課件
教學過程:
[提問]:化學反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講解]:化學變化在生成新物質的同時,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而能量的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
當今社會,人類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學反應產生的。最常見的就是燃料的使用,利用它們燃燒放出的熱量。
[提問]: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使用的燃料有哪些?
[總結]:常用燃料(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燃料)
[提問]:要使燃料燃燒為我所用,應滿足哪些條件?怎樣才能使燃料充分燃燒?
[講解]:燃燒的三個條件同時滿足,缺一不可。
如果我們破壞了某一燃燒的條件,燃燒便停止了。我們也正是這個原理來滅火的。
考考大家的消防知識。
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5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
(2)認識使用和開發清潔燃料及各種能源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模擬實驗,認識酸雨的危害。
(2)運用討論的方法,獲取更多的新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2)激發更強的求知欲。
(3)逐 步培養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燃料的燃燒。
(4)培養對化學、對科學的熱愛。
【教學重點 】
1.了解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
2.認識使用和開發清潔燃料及各種能源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
1.逐步培養學生對現有資料進行分析的能力。
2.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的能力。
【教學方法】
引導→實驗→聯系實際→拓展引申→開闊視野→小結內容。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用具:投影儀、燒杯、“ 模擬酸雨水”。
學生用具:樹葉。
【教學過程 】
[以圖片的對比,創設情境]
[教師]在開始學習新內容前,我們先來觀看兩組幻燈片。(或投影)
[投影]
第一組:課本P128圖7—24。
第二組:課本P134圖7—30、圖7—31、圖7—32。
[設問]這樣的兩組畫面給同學們傳遞了什么樣的信息呢?
[學生回答]第一組畫面顯示的是化石燃料在人類生活中的用途;第二組畫面顯示了燃料在燃燒提供能量的同時,卻給環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腐蝕巖石,污染空氣。
[過渡]非常好。我們這節課就一起來學習“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
[板書]課題3 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
[新課引入]燃料的使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但卻對環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我們主要從燃料燃燒對空氣的影響的角度來學習。
[板書]一、燃料燃燒對空氣的.影響
[設問]你知道哪些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呢?
[學生討論]
[回答]可能有的答案:
1.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以及它們的加工產品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含氮、含硫的化合物,排放到大氣中,對空氣造成污染。
2.1930年12月1日至5日,在比利時的馬斯河谷工業區,由于燃料的燃燒排放出了大量的有害氣體,在逆溫的條件下大量積累,使60多人中毒死亡,幾千人患呼吸道疾病,許多家禽死亡。
3.汽車中的燃料——柴油或汽油,燃燒時產生的一些物質會直接排放到空氣中,尾氣中含有一些一氧化碳,未燃燒的碳氫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鉛氧化物和煙塵等,對空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比如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洛杉磯市發生了嚴重的光化學污染事件,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人。由于該市三面環山,高速公路縱橫交錯,汽車漏油、汽油不完全燃燒和汽車排放尾氣,城市上空聚積近千噸的石油廢氣、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這些物質在陽光的照射下,形成了淡藍邑的光化學煙霧。
4.光化學煙霧對污染環境危害性很大,但這種現象是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不是經常出現的。目前酸雨的危害日趨嚴重,酸度不斷增加,范圍日益擴大。據報道,過去酸雨只限于大城市和工業集中區,近年來已發展到中小城市甚至農村。
[評價]大家聯系生活實際回答問題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非常好 。
[過渡]說到酸雨,我們從剛才的圖片上已經看到酸雨對森林、雕像都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下面,我們一起通過酸雨危害的模擬實驗來認識一下酸雨對環境的破壞(教材P140頁)。
[活動與探究]
(因制SO2存在污 染問題,所以教師課前配好模擬酸雨水,課上供給學生做實驗。)
[現象]
1.植物葉片(或果皮)都變色。
2.有氣泡冒出,鎂條或鋅粒逐漸變小。
3.有氣泡冒出。
[教師補充]煤燃燒時會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這些氣體溶于雨水,會形成
酸雨。
[設問]那么,同學們根據上述的實驗, 能否具體談淡酸雨對環境和人類等造成了哪些危害呢?
[回答]
1.酸雨引起河流、湖泊的水體酸化,嚴重影響水生動植物的生長。
2.它能破壞土壤、植被、森林 。
3.酸雨對金屬、油漆、皮革、紡織品及建筑材注有腐蝕性。
4. 酸雨滲入地下,可能引起地下水酸化。
5. 對人體的健康有直接的危害,硫酸霧和硫酸鹽霧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組織,引起肺水腫等疾病而使人致死。
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6
一、教學設計思路
在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切實提高課堂的實效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就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設計中也應以學生所求、所需為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生研讀、質疑、思悟為主體,以教師啟發、辨析、點撥為主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級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共2個課題:燃燒和滅火;燃料的合理利用與開發。其中1課題是重點,也是難點,并且配有大量的實驗來解決重點和難點。本單元從常見的燃燒現象入手,介紹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識。利用燃燒反應的實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燒,所以,在介紹燃燒等知識之后,又介紹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等。并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聯系實踐的科學理念。
三、學情分析
本單元在內容的安排上注意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選擇學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和現象,并配合圖像,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受;同時,注意通過與探究、調查研究、討論和實驗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中還適當的編入與社會發展、新科技等相關的資料,以開闊學生的眼界。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認識使用和開發清潔燃料及各種能源的重要性。
過程和方法:
1、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2、從化石燃料的元素組成及其變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燒在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
3、通過對燃料的選用和化石燃料綜合利用的學習,培養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引導學生自主研究,學習對現象,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認識燃燒的條件;認識滅火的基本原理;掌握滅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增強安全意識;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為載體,體會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感受化學對改善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3、體會化石燃料的寶貴性和開發新能源的重要性,樹立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五、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認識使用和開發清潔能源及各種能源的重要性。
六、難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七、教學方法:實驗、歸納、練習設計相結合。
八、教學過程:
課題1燃燒和滅火
教材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著重于描述燃燒的概念、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第二部分著重描述爆炸,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引入】在研究氧氣的化學性質時,我們知道許多物質可以在氧氣或空氣中燃燒。在本節中,我們將學習燃燒、燃燒的條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提問】生活中有許多燃燒現象,你能根據這些現象列舉一些使物質燃燒的方法嗎?
【回答】用火柴、打火機、煙火、爐火等火源將紙、煤、酒精燈等引燃,用電子打火點煙、鉆木取火等
物質燃燒的共同特征和反應實質
待征——發光、發熱
實質——劇烈的氧化反應
總結:
【板書】 燃燒: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演示】在燒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熱水,在燒杯上放一塊薄銅片,在銅片的兩端分別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紅磷,過一會兒后白磷燃燒起來而紅磷不燃燒。
【提問】通過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條件下才能夠燃燒?
【演示】在玻璃棒的下端、中部、上部三處各系上一小塊白磷,把玻璃棒插到盛有80℃熱水的燒杯里,使下端的白磷浸沒在熱水中,中部的白磷懸于水面處,上部的白磷露在燒杯外,結果只有水面處的白磷燃起來了。
【分析】水面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溫度都達到了著火點,不同的是水面上的白磷與空氣接觸了而水中的沒有,這就說明物質必須與氧氣接觸才能燃燒;水面上的白磷與燒杯外的白磷同在空氣中,而燒杯外的白磷下面沒有熱水,其溫度未達到著火點,說明物質要燃燒還得使其溫度達到著火點。
一:燃燒的條件
(1)可燃物
(2)要與氧氣接觸。
(3)可燃物要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
【小結】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設問】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若缺少一個就不能燃燒。當發生了火災時,應如何滅火呢?
【講解】滅火的原理是由燃燒的條件決定的,即破壞燃燒的條件之一,就可以滅火。可見,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同一問題,兩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一:將可燃物與氧氣隔絕。
原理二:將可燃物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討論】1.實驗室如何熄滅酒精燈?它應用了什么原理?
2.木頭著火時,通常潑水可以熄滅,為什么?
3.請聯系實際,列舉一些常用的滅火方法,并分別說說它們的滅火的原理。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引入】大家知道,同是一種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燃燒的現象也不相同。如碳、硫、磷等在氧氣中燃燒就要比在空氣中劇烈;在同一條件下,有些物質能平靜燃燒,有些物質則急劇燃燒,甚至會發生爆炸。為什么同是燃燒,但現象會出現如此的差異呢?
燃燒的特殊現象——爆炸
【講解】通過上述實驗我們看到:
1.氧氣的含量不同,可燃物燃燒的激烈程度是不同的。
2.由于可燃物與空氣充分混合,經點燃在一定空間內急劇燃燒,生成的氣體受熱急劇膨脹即引起爆炸。所以在油庫、面粉加工廠、紡織廠的一些車間都寫有嚴禁煙火的警告,就是因為這些地方的空氣中常混有可燃性氣體或粉塵,它們接觸到明火,就會有爆炸的危險。
【引入】外界條件的變化對燃燒的現象也有影響,總的來說就是
【板書】可燃物與氧氣接觸面積越大,氧氣濃度越高,燃燒就越劇烈。在一定空間內急劇燃燒,并有氣體生成,可以引發爆炸。
【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相關文章:
北師大版第七冊的語文第七單元教案08-18
初一上冊第七單元綜合教案09-07
第七單元民族樂器的傳說教案10-10
《燃料和熱量》教案08-08
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統計》教案10-09
《第七單元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09-30
魯教版第六單元《燃燒與燃料》復習導學案06-18
《風力的利用》教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