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教學設計
《絲綢之路》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認識本課的16個生字。
2.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以及開辟的意義。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辛,感受他的堅韌、勇敢、智慧、執著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
3.了解課文寫作方法及表達形式。
教學重、難點:
通過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理解重點詞語、句子,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辛歷程,了解絲綢之路的價值和意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與絲路有關的資料及樂曲、圖片。
教學紀實:
一、詩意導入,激情引趣
(課前配樂誦讀唐詩《涼州詞》《送元二使安西》《從軍行》。)
師:伴隨著這悠揚的樂曲,誦著這壯麗的詩篇,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牽夢縈的崢嶸歲月。這堂課,就讓我們翻開歷史的卷簾,拂落歲月的風塵,隨漢朝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一起,重走絲綢之路。
(生齊讀課題。)
評析:此處精彩,由詩入手,富有文化氣息,使人心生對絲綢之路向往追思之意。教師于課堂之上的激情誦讀也點燃了學生閱讀的積極心態。
二、細讀感知,整體把握
師:讓我們打開書,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看看課文向我們介紹了這是一條怎樣的路?
師:同學們讀書很認真,我來檢查一下能否把這些詞語讀準確。
(生開火車讀。)
師:你們不但讀準了生字詞,還讀準了多音字和生活中易錯的字。這到底是一條怎樣的路呢?
生:我從第4自然段感受到這是一條商路。課本中寫到“原來,有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商路”。
師:讀書很認真,是呀,這里曾經商賈云集,貿易往來不斷。
生:這是一條長路。課文中寫到羅馬位于中國西邊7 000多公里的地方,我去過北京,北京距離哈爾濱約1 300公里。
師:怎么去的?
生:乘飛機,用了一個多小時,那就算乘飛機也得需要6個多小時,這是一條長路啊!
師:能夠聯系生活實際談體會。(課件出示漢朝地圖。)你們看,這是一幅漢朝的地圖,從都城長安出發,過敦煌,出玉門關,經樓蘭,躍蔥嶺,到大月氏、大夏,到達地中海沿岸,幾經輾轉,到達安息、古羅馬,這就是最早的絲綢之路。從長安到達安息、古羅馬這漫長的路途,就是課文中談到的“橫貫”。看到這兒,你又有怎樣的感受了?
評析:地圖的引入,是十分必要的。它直觀地將此路的“長”展現在孩子們眼前,也使孩子們很容易地總結出這是一條“長路”。
生:我感受到這條路的艱辛與漫長。
生:這還是一條險路。那時候,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鐵路,沒有汽車和飛機。羅馬位于中國西邊7 000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隔著茫無邊際的沙漠、冰雪覆蓋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茫無邊際”“冰雪覆蓋”“偏僻”這幾個詞體會到了這條路的艱險無比,險象環生。
師:你很善于抓住重點詞語來體會文章。這就是課文所說的“惡劣”。再來看投影——
(課件播放路線圖,漫漫長路之上有戈壁、有沙漠、有荒野、有高山……)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部分,注意重讀這些形容詞,進一步體會那分艱險。
(生有感情齊讀。)
三、談人議路,以點帶面
師:同學們分別從長度、地理位置、作用來談了這條路,課文中還有幾個自然段和絲綢之路又有怎樣的聯系呢?
生:課文的5、6、7三個自然段寫的是漢朝著名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歷經千難萬險開辟絲綢之路的壯舉。
師:是啊,這也是開路人張騫開辟的一條生命之路。路險正是為突出人的開路之勇;路長也是突出人的開路之不易;路之意義更顯人的開路之居功至偉。默讀課文5、6、7自然段,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張騫?可以在書上做標記,也可以和周圍同學交流。
評析:教師緊緊抓住“這是一條怎樣的路?”和“張騫是一個怎樣的人?”來進行教學。切入點找得很準。
生:我讀出這是“堅韌的張騫”。因為他冒死接受任務出使西域。
師:好一個堅韌不拔的張騫。
生:我讀出一個“勇敢的張騫”,因為他在匈奴一待就是11年,整個出使任務歷時13年,這漫長的13年一定困難重重,他一定是勇敢地去面對。
師:好一個勇往直前的張騫。
生:我也體會到了他的勇敢。“張騫等人馬不停蹄,專揀人跡罕至的荒原前進。他們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穿過沙漠戈壁,翻過帕米爾高原白雪皚皚的山嶺,終于到達了富饒的西域各國”。勝利和成功總是屬于那些勇敢的人,張騫就是這樣的人。
師:僅僅體會到勇敢了嗎?
生:有探險精神,這是個不辱使命的張騫。
師:能把你的體會送到文章中,通過朗讀這段話表現出來嗎?
(指名朗讀。)
生:我讀出一個“機智的張騫”,因為課文中寫到了“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
師:有多耐心呢?
生:“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雁陣向南方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一轉眼,就是一年過去了。”
師:11年的光陰,青春不在,年華已逝。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時間長,而要寫牧草和雁陣呢?你能不能也像文章中這樣試著說一句話?
生:小燕子向南方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來,一轉眼,就是一年過去了。
生:桃花開放又凋謝,凋謝又開放,一轉眼,就是一年過去了。
師:又是怎樣的不露聲色呢?
生:張騫在被軟禁中學會匈奴話,使匈奴人放松對他的戒心,便于和匈奴人的交流,以便進一步了解匈奴及西域各國的情況, 并默記地形,隨時準備逃走……
【《絲綢之路》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
設計分層教學目標設計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