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失根的蘭花》導學案
課文《失根的蘭花》導學案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刻體會作者抒發的思鄉愛國之情。
2.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積累優美的句子和詞語。
3.體會對比對突出文章主題的作用。
4.學習運用排比、比喻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
【學習重難點】
1.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積累優美的句子和詞語。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一幢( ) 閃爍( ) 褪( )色
坍( )塌 點綴( ) 來今雨xuān( ) xié( )趣園 晨xī( ) 群山萬hè( )
2.把你閱讀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寫在下面,課堂上交流.
3、小組交流,將有價值的問題歸結板書在小紙上。
4、補充:
作者及背景:
陳之藩(1925年6月19日——),字范生,河北省霸州市人,曾赴美、英留學獲博士學位,并在美國和香港的大學講學。他的散文作品帶有透徹的理性,取材常由生活體驗出發,融入豐富的人生閱歷。陳之藩為了他所獻身的事業半生漂泊奔波于異域他鄉。文章寫于20 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遭受日本侵略,作者當時在美國留學,“ 洋裝雖然穿在身,心依然是中國心” 的他對當時的中國和自己的處境有感而作。
鄭思肖是 (1241~1318) 宋末詩人、畫家。元軍南侵時,曾向朝廷獻抵御之策,未被采納。宋亡后,隱居蘇州。他擅長作墨蘭,花葉蕭疏而不畫根土,有人當面指出缺陷:“怎么所有蘭花都不畫根?”鄭思肖頓時臉像霜凍,沉沉地回道:“國土已失,何處有蘭花長根的所在?” 來人深為他的高尚民族氣節所感動,放聲大哭:“國土滄喪,山河破碎,蘭花無根,人也無立腳之地了。”失根之蘭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奪,象征著宋亡之后無所依傍的思想感情。
寫作背景
課堂學習
一、情景導入
二、自主合作學習
1.熟悉學習目標
2.交流預習情況,展示預習成果
3. 競賽朗讀,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
4.自主思考
(1)作者和朋友到費城郊區一個小的大學里看花,看到的是牡丹、雪球和丁香,并沒有蘭花,可是文章卻以“失根的蘭花”為題,這是為什么?
(2)作者說“淚,不知為什么流下來。”根據上下文。簡述作者流淚的原因。
5.重點探究 賞析失根的蘭花
(1) 找出文中寫作者 “失根”狀態的語句,并說說你的理解。品味文中哪些語句打動了你的心,有感情地讀一讀,并說說這些語句的特點和你的感悟。
(2)作者說“我,到處可以為家。”后來認為到處不可為家,這兩種說法矛盾嗎?為什么?
(3)作者在第9段中,飽含深情地列出許多很“中國化”的東西,它們深深地打上了“中華民族”這一印記,你能把它們一一指出來嗎?
(4)為什么鄭思肖畫的蘭花是根不著地的?
三.練習測評
1、填空:《失根的蘭花》作者是( ),作者以“根”喻( ),以“蘭花”喻( ),以“失根的蘭花”比喻( )。
2.古人說,人生如萍;作者說,“人生如絮”,關于人生的比喻還有哪些?
四.布置作業
完成《伴你學習新課程》中的“自主學習”和“閱讀探究”
【課文《失根的蘭花》導學案】相關文章:
《失根的蘭花》教案設計12-18
《故鄉》的導學案02-14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