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調查感想
環境調查感想
環境調查感想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范文,歡迎閱讀。
環境調查感想一
在這個暑假,我有幸參加了xx學院2015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小區文化調研小組),活動中我不僅學會了和同學們合作與分工,還了解了xx小區文輝建設概況,,更深層次的了解小區文化的內涵。
在這次活動中,我初步了解到小區文化不是單純指一些娛樂性的群眾活動,而是一種整體性的小區人文與自然氛圍,如同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一樣,對這個群體里的所有人均起著影響。時過境遷,小區文化已經反映了小區的生命力,但是我認為xx小區文化的建設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還處于初級階段,一種高雅小區文化的形成,是物業和居民長期共同努力的結果。高雅的小區文化既可滿足人中對文化的要求,又可以照顧到人們對于小區環境的精神需要,進而形成小區特有的文化氛圍。
調研過xx小區文化之后,我認為,全體居民是小區文化的載體。居民的生活模式、道德觀念、行為方式等最終決定了小區文化的面貌。在現代社會中文化與小區是不能割裂。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上形成的,小區是文化的土壤,小區氛圍的形成有賴于文化的制約。小區文化是一定區域、一定條件下居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它包括小區精神、道德規范、文化環境等等,具體來說,我認為小區文化應該包括環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我認為小區環境是影響公共文化的一個因素。它是由居民共同維護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包括小區容貌、文化設施、生活環境等。通過小區人文環境,可以感知成員理想、精神面貌等。如祥瑞小區殘疾人無障礙通道設施可以充分體現小區關懷、尊重生命、以人為本的社區理念。當然,自然環境方面,怡人的綠化園林、舒心的休閑布局等都可以營造出理想的環境文化氛圍。如建業小區優雅,有南方園林之風范。其次,我認為行為文化也可以被稱為活動文化,是小區成員在娛樂、生活、學習等過程中產生的活動文化。這些活動實際上反映出小區的風尚、人際關系范式等文化特征。如國慶節聯歡會、祥瑞小區的拼乓球賽等等。再次,我認為制度文化是小區精神、小區價值觀、小區理想等相適應的制度、規章、組織機構等。同時,這些制度等對保障小區文化持久、健康地開展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和控制力。如獎罰分明可以體現在小區的嚴謹風格,規勸有加可以體現出小區的人性感悟等。xx各個小區都自定自己的小區規章制度,為穩定小區居民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為保障社小區文化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現在很多小區管理部門都成立的有關部門,負責小區文化活動建設工作。再次,我還認為精神文化是小區文化的核心,是小區獨具特征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包括精神、道德、價值觀念、理想、行為準則等。由于精神文化具有明顯的社區特點,所經往往要多年積累,逐步形成。
現在各個城市的各個小區都在搞小區文化,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通過小區文化的建設,可以增強居民對居住區的歸屬感。物業和政府在注重高水平服務的同時,也應不斷加強社區文化的“感情投資”,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增強居民對小區的歸屬感和凝聚力。第二,以小區文化架起小區文明的“橋梁”。小區文化將居民的實際利益、思想感情與小區文明的“橋梁”:把小區內各種職業、性格的住戶和社會團體,形成一條以小區為依托、共同為居民服務、發揮各自功能的紐帶,即建立良好的小區秩序,也促進了住戶身心健康和文明素質的提高,形成奉獻愛心、尊老愛幼的良好社會風氣。第三,小區文化有助于企業鍛造品牌與核心競爭力。小區文化活動的組織,對于提高小區的檔次、形成小區的格調均有重要作用。“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形成高檔次高格調的小區文化氛圍,才有可能提高小區的格調,相得益彰,起到良性循環的作用。
但是我認為xx的小區文化也有不足之處。如,第一,小區文化建設有潛在的功利性。也就是說小區文化建設不是為居民服務的,很多只是迎接政府的評估,搞形象工程;第二,小區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缺點。居民以效率和效能作為衡量與評價日常生活的標準,對事件的處理不太強調鄰里個人感情,而以利益為基本準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漸漸疏遠。導致居民的人格往往呈孤獨的、冷漠化的態勢;第三,現代小區成員典型的心理征候就是孤獨與焦慮。通過十幾天的小區文化調研,我發現,生活在現代都市的小區的人們竟然不認識街坊鄰居,很容易患上人際關系淡薄這一“現代都市癥”。而小區文化是人對人、面對面的活動,它的自身特點又決定了溝通和配合是優質服務的必備前提。所以我感覺高雅的小區文化是解決這一文化的良藥。
感謝xx學院給了我一次深入小區調研的機會,這是我在暑期社會實踐中學到的一些知識,可能是我的片面觀點。但是我認為建立和諧高雅的小區文化是是很有必要的。我也很看好xx小區文化建設的成果。希望大家各盡其力,為小區文化建設盡微薄之力。
環境調查感想二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在這片土地上,我們世世代代生存、繁衍、無限索取,卻很少回報。如今,地球母親已經太過操勞,變得越來越脆弱:沙漠化、全球變暖、很多生物瀕臨滅絕??這些事情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雖不能頃刻將地球母親變回從前的美麗容顏,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改善現存的問題,所以,我們進行了這次調查。
我們在問卷中通過以下幾個問題來反映人們環保意識:
1、通過對“如果周圍沒有垃圾箱如何處理手上的廢棄物”的調查,我們發現,只有極少數的人會選擇“扔在不礙事的地方”或“隨手扔在地上”,而84%的人會找到垃圾箱再扔。
2、通過對“對‘限塑’政策的看法”的調查,我們發現,同樣只有極少數人會選擇“不同意,購物很不方便”或“無所謂”,其余人的選擇都是“贊同,有利于環境保護”。
3、通過對“在生活當中是否會注意節水節電節能的事情”的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人選擇的是“比較注意”,但選擇“不注意”的人也不少。
這些結果說明,雖然人們對環境保護問題的關注程度不夠,但是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保護環境的意識,能從不亂扔垃圾、不使用塑料袋等小事做起保護我們生活的環境。當然,還有一部分人仍未意識到浪費也是對環境的破壞。
從調查問卷反映出來的問題來看,我們發現我校大學生的環保意識總體來說不是很強。造成這種原因是多方面的。1.大學生自身的環保素養不夠,很多環保知識非常匱乏。2.盡管我們學校綠樹成陰,但在對大學生環保意識的教育方面力度還是不夠。組織大學生環保的活動缺乏。3.社會媒體對環保的宣傳不透徹。存在很多問題。
對于上面所說的問題關于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 學校對大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教育的失衡。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生獲得環保信息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媒體與課外閱讀,而在課本上幾乎得不到環保信息(環境專業除外)。
由此可見,我國很多學校對環境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許多高校的非環境類專業開設生態環境相關的課程較少,況且還不一定屬于公共必修課,這種現狀與我國生態危機的嚴峻形勢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求極不相符。從而就導致了大學生自身的環保素養不夠,很多環保知識非常匱乏。2.盡管我們學校綠樹成陰,但在對大學生環保意識的教育方面力度還是不夠。組織大學生環保的活動缺乏。3.社會媒體對環保的宣傳不透徹。存在很多問題。4.學校方面雖然十分注重環保,但想學生真正落實的太少了,平時都是隨便做做表面工作就行了。5.關于環抱衛生,我們學生雖然看見,并且有心去改變,但是當我們看見別人都沒管的時候,我們也就放棄了,至于行動不能實踐起來,想法也都是空的,而且學校,社會都沒有什么行動,這導致學生也跟著做做樣子就行了6.校環保社團存在活動與社會生活脫節,發展遭遇經費短缺等問題。大學社團在環境保護意識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于大學生學識水平、認識程度有限,獲取環境知識的途徑多來自于非專業的媒體報道,接受的內容常難免帶有局限,高校環保社團大部分都是自發組織,缺乏專業指導,所以大多都存在自生自滅的悲劇……
對環保問題的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雖然我們周圍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環境污染問題,但是人們的環保意識已經大有提高,相信只要加大宣傳力度,繼續不斷地發起倡導,并且對癥下藥,我們的家園會越來越美麗,我們也將過的越來越好。關于這點,我們想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1、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通過閱讀或上網來獲得環保知識的,所以要想讓環保觀念深入人心,可以采用發校刊或在校園網上發布消息來達到宣傳的目的。
2、針對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使用過度的問題,可以通過不斷改善食堂環境,使用可降解餐盒等方法解決。
3、浪費水電的現象很容易被忽略,但是解決的方法卻很多,適當提高水電費應該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關鍵關鍵的問題還是環保意識的普及。
地球是茫茫宇宙間已知的唯一一艘載有生命的航船,我們人類是這艘船上的乘客。當船艙漏水的時候,誰能說拯救地球與我無關?面對地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現實,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會明白:保護環境、拯救地球,是我們人類共同的責任。
其實保護環境可以從好多身邊的小事做起:雙向使用紙張、多坐公交車幾趟、多用淋浴少用浴缸??我們渴望干凈的地球,渴望健康的生命,渴望環保的家園,
讓我們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環保的行動中去,讓天更藍,讓水更清,讓地更綠,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美麗!同學們,快行動起來吧!讓生命之水長流,讓生命之綠永駐,讓文明之花永不凋謝!
【環境調查感想】相關文章:
環保調查個人感想參考05-31
男性地位調查感想05-15
環境造就人才的感想05-13
社區環境調查總結05-18
關于調查家鄉的環境教學設計05-31
最新環境調查報告05-24
小學環境教學課題設計之學校環境情況調查06-14
校園周邊環境問題調查總結06-28
關于生態環境保護調查與思考調查報告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