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陽·童年·駱駝隊》課后感悟
《冬陽·童年·駱駝隊》課后感悟
不要動輒讓學生感動
語文課必須學語文知識,否則它就不是語文課了。但我所謂的語文知識,并不是指死板的中心思想,寫作方法,段落大意等等,而是指科學地組織起來的聽說讀寫學習經(jīng)驗,這種東西也不一定張揚出來,但教師心中必須有數(shù),在教學計劃中應該反映出來。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只是個例子。例子,例子,給誰做例子?首先是給語文知識做例子,而不是給人文精神做例子,因為語文課不是思品課,不是政治課,不是倫理課,不是哲學課,不是公民課,不是文學課。在構(gòu)建語文教學框架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肯定是語文知識系統(tǒng),而不是人文精神的系統(tǒng)。這看來很不崇高,但是沒有辦法,干什么就得吆喝什么。當然,如果能找到人文精神體系和語文知識體系的結(jié)合線,兩者合一,那是最好不過了。但我以為,那基本上是幻想,頂多能在局部實現(xiàn)。
寧波大學的王榮生教授指出,解讀者的閱讀取向(將別人的東西當作別人的東西來感受),是我們以往語文課程中所缺失的,而又是當前課程改革重頭之一的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乃至學生今后的求學所必需的。
王教授的話,切中時弊。我看了不少課例,發(fā)現(xiàn)較普遍的現(xiàn)象是教師引導學生跟著作者的感情跑,少有旁觀式的冷靜分析探究者,同學老師的課也有此種傾向。我并不絕對反對這種思路,我只是說,若普遍如此,總是如此,對學生素質(zhì)的提高不利。
我們的語文教師往往只會教學生亦步亦趨地理解作者(或教參),和作者保持一致,和作者共命運,恕我直言,就像電視機前的觀眾那樣,跟著人家的故事哭笑嘆息,浮想聯(lián)翩這樣下去,永遠也不會有研究性學習。這不是因為我們的學生笨,而是因為我們老師一開始就把他們引上了感動者的角色定位,或者多愁善感的文人定位。
感動誰不會?聯(lián)想誰不會?不就是在戲臺底下掉眼淚,油然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嗎?
面對童年,學生為什么不能感慨
王老師認為我的課是教師引導學生跟著作者的感情跑,沒有旁觀式的冷靜分析探究。但我想反問王老師:對這篇文章而言,我們?yōu)槭裁床荒芤龑W生跟著作者的感情跑,為什么一定要旁觀式的冷靜分析探究呢?難道不論什么文章都要進行旁觀式的冷靜分析探究嗎,分析型的感悟除了知識就什么都看不見、感悟不到了嗎。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但童年卻永不再來,這是我們每個人的宿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讀著這樣的文字,我們既感傷又溫暖,既超然又融人,即使是只有十一二歲的孩子,在這樣的文字面前,也難免心生感慨。面對這樣的文字,油然想起自己的身世不是很自然的嗎?事實上,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們是在笑著讀、笑著談這些文字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因為每個人都從中讀到了自己。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每個人曾經(jīng)擁有的那段時光;它又像一串風鈴,自然地發(fā)出聲響,在讀者聽來卻是一聲聲來自遙遠歲月的心靈呼喚難道因為教師要教知識,就可以在這樣的呼喚面前背過臉去?當然,讀者有權(quán)利選擇背過臉去,但教師不是一般的讀者,不僅要讀懂、融人,還要引導、打開。據(jù)我看,旁觀式的冷靜分析探究完全不適合這個文本。
關(guān)于王老師一再提到的葉圣陶先生的例子之說,我不認為就能佐證王老師只要知識不要人文的做法,也不能說明葉圣陶先生也同樣認可只要知識不要人文的做法。葉圣陶先生除了例子之說,還說過這樣的話:文字所以表聲音,聲音所以達情思,那是人人知道的。沒有情思,就沒有發(fā)出聲音的必要,更何需文字?可見情思為聲音的泉源,而文字為聲音的符號。學童所以需要國文,和我們所以教學童以國文,一方面在磨練情思,進于豐妙;他方面又在練習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捉不住之苦。這兩方面,前者為泉源,為根本。那么,王老師上課思路的泉源在哪里,根本在何處?
【《冬陽·童年·駱駝隊》課后感悟】相關(guān)文章:
《圓柱的認識》課后感悟07-18
關(guān)于普羅米修斯的課后感悟(精選15篇)04-13
冬休停工報告范例05-30
《胖乎乎的小手》課后感想(精選11篇)03-24
《冬爺爺在哪里》教案(精選10篇)11-18
《冬爺爺?shù)漠嫛方贪福ㄍㄓ?0篇)11-21
《金孔雀輕輕跳》課后教后感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