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吹徹》教案
《寒風吹徹》教案
【教學目標】
1、 理解并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對生命生活的嚴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認識體驗。
2、 對本文作者的人生體驗進行探究升華,理解對苦難的直面認識,其實是一種“向死而生”。
3、 品味作者的質樸而雋永的語言。
【教學重點】
1、對文本中“寒冷”含義的分析
2、以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對本文作者的人生體驗進行思考點評
3、引導學生體悟對苦難的真切認識,其實是一種生命的升華,“寒風吹徹”是為了“春暖花開”
4、品味鑒賞語言
【教學步驟及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建國60周年的2009年的這一年里,我們同學們已經走過期望的春天,辛勤的夏天,現在已經進入了收獲的秋天,當然,我們還將迎接蟄伏的冬天。那么同學們,你們喜歡冬天嗎,你們思考過冬天嗎,你們對冬天的感受和老師給你們看的這幅圖片和耳朵里所聽的音樂一致嗎?
在祖國的西部邊陲的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一個小村莊里,有一個在那里度過童年和少年時期,長大后種過地、放過羊,當過十幾年鄉農機管理員的劉亮程,他對寒冷的冬天曾也過這樣一段文字:
二、閱讀——感受
通過預習感知作者表達的思想內容,并談談自己的閱讀的初步感受。
三、閱讀——分析
(1)那鄉下嘛,就這樣,沒什么大事,牲畜、草木天氣、一小片陽光、吃、勞動、睡覺。除了這些小事再沒啥想頭。那個地方,能讓人日久天長地想一些小事情,不是事情的事情,一想很長時間,想得沒意思了撂掉。實在沒啥想頭了拾起來再想。一件小事就是這樣被想成大事,想成另外一件事。——劉亮程
(師)那么作者在那樣一個一個偏遠的小村莊里,在單調寂寞之中,對我們所常見的“寒冷”有什么自己的認識呢,他筆下的“寒冷”又有哪些含義呢?
[注意:此處一定要啟發學生結合文中所講的4個故事來具體分析,而不能架空分析]
明確:“寒冷”的三重含義(見幻燈片)
四、閱讀——探究
1、(師)經過同學和老師的合作學習,我們閱讀課文具體分析了“寒冷”的含義,雖然我們現在還處于秋天,但我們似乎也感受到了那無處不在的“寒冷”正在包圍我們。同時我們對文章的閱讀經過分析也遇到了更多的問題,下面我們就進入“閱讀——探究”的學習。
我們在文章學習的一開始就接觸了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注意:1、此處抓住我們必須獨自面對人生過程中的挫折失敗。2、抓住文本中的“了”分析別人對自己幫助的微弱。】
2、(師)既然我們都必須獨自承受生命的“寒風”、挫折、苦難,并且作者在文章中反復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將被“寒風吹徹”,那么你覺得“本文旨在強調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觀嗎? ”
【注意:1、人生本來就是苦難與痛苦2、我們要學會自己積極面對3、直面苦難,其實是一種“向死而生”】
五、閱讀——升華
(師)通過對本文的分析探究,你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什么新的看法與認識了嗎?我們該如何面對他人生命中的“寒風”?
【注意:啟發孩子自己面對苦難,并且能夠關懷他人。并且堅信“寒風吹徹”后一定是“春暖花開”。】
作為“鄉村哲學家”的劉亮程用質樸、散發著泥土氣息并精致的語言寫出他對生命生活真諦的透徹感悟:當“寒風”----嚴酷的認識“吹徹”、搖撼著生命的活力時,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份溫暖,一點熱力即清醒、堅韌、期盼與關愛來暖和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延續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生命的本初意義就是積蓄熱力,支付溫暖。
但是一個人進入冬季,進入最后的歲月,在時間面前,所有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失敗,不得不面臨死亡。這是人類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六、閱讀——鑒賞
(師) 馮牧文學獎評委會對劉亮程的散文有此評價:“他的語言素淡、明澈,充滿欣悅感和表達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現了漢語所獨具的純真與瑰麗。” 請同學們自己選擇一句進行鑒賞,并交流。
七、閱讀——拓展
1、課后閱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史鐵生和劉亮程一樣,在作品中反映他對社會與人生的某些帶有哲理性的思考,作品語言優美,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比較體味二人的不同人生感悟。
2、語言欣賞拓展:閱讀劉亮程的《對一朵花微笑》《狗這一輩子》,深入體味劉的文章的語言質樸而雋永,耐人尋味。
【《寒風吹徹》教案】相關文章: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
愛蓮說的經典教案03-20
《牧場上的家教案》經典教案設計03-20
茶花賦教案04-06
《什么蟲》教案01-08
《文化苦旅》教案02-27
大學教案的寫法10-05
《認識鐘表》的教案03-19
《沙田山居》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