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教學設計
教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教學設計
教案是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設想,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要充分考慮從實際需要出發,要考慮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該簡就簡,該繁就繁,要簡繁得當。下面就為您奉上精彩教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要求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李冰與都江堰的修建;手工業和商業的興盛以及封建城市的興起;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歷史作用;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通過講述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引導學生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社會變革于經濟發展的關系,從而培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小結,歸納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以及農業手工業技術的世界領先情況,以培養學生綜合、概況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觀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圖”,并結合課文中有關內容,引導學生認識都江堰的作用,使學生學會利用地圖學習歷史的方法,培養學生初步識圖、用圖的能力。
通過介紹大變革時期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名聞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農業、手工業的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提高,最終導致封建制代替奴隸制。而相對優越的封建制度,反過來雙促進了生產力的更快提高,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落后的社會制度,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通過對商鞅變法意義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于實行了行之有效的變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強的秦國強大富裕起來,為以后統一六國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
教學建議
關于“農業的進步”建議教師結合學生的政治課所學的內容,直接點題,指出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發展的條件。用生產力與生產工具的關系,讓學生自己分析一下生產力提高的原因。
關于“都江堰”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看書,總結出都江堰修建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作用。然后利用教科書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圖》指導學生理解其防洪、灌溉、航運的作用是如何發揮的。
關于“手工業和商業的興盛”教師直接點題,在指出農業的發展是帶動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前提之后,指導學生自學,并把重要的內容和有關圖片制成投影片展現給學生,以加強學生的記憶。
關于“商鞅變法”這一目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建議教師把這一目分為背景、內容、結果三個部分來仔細分析講解。背景部分建議教師在幫助學生回憶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后,指導學生看書,依次分析以下二個問題:第一,戰國時期為什么要變法?第二,什么人要求變法?然后利用擴展資料,給出相關專有名詞的定義。內容部分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一下圖表
內容有利于奴隸主歸族封建地主階級
通過圖表的填寫,使學生明白商鞅變法的內容有利于新興的地主階級和對奴隸主階級不利,并據此分析出作用。結果部分建議從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入手,即奴隸制的廢除、封建制的確立,以及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農業的發展、都江堰的修建和商鞅變法。
教學難點:各國變法的歷史背景
教學方法:采用講述法為主,結合閱讀、討論等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首先告訴學生: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并逐步確立的社會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諸侯爭霸,七雄并立,社會動蕩,戰爭不斷。在五霸爭雄,七國并存的戰場背后,是社會經濟的空前繁榮。這一時期社會生產發展的標志是什么?世界聞名的都江堰是怎樣修建的?那時的農業、手工業、商業有什么特點?
教師首先提問:在春秋戰國以前,農業和手工業工具以什么為主?估計學生回答有些困難,教師可以幫助他們回憶以前講過的知識,得出答案:以石器和銅器為主。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戰國時代的鐵制農具》圖,邊指圖邊講解:在春秋后期,我國勞動人民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鐵質工具開始在農業和手工業部門使用。到了戰國時期,鐵農具已經廣泛使用。在構成生產力的諸因素中,生產工具是生產力水平的標志。因此,鐵農具的經廣泛使用就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由于鐵制農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細作成為可能。但僅靠人力耕作是相當費勁的,所以在農業生產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廣。而鐵器牛耕的普遍推廣,更為農業生產的大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的依據和原則11-10
比和比例復習的教學設計(通用13篇)05-24
正數和負數的教學設計(通用11篇)08-27
《因數和倍數》優秀教學設計(精選6篇)04-17
地球和地球儀教案設計09-17
《大洲和大洋》教案設計(通用10篇)10-22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教學設計03-03
蘋果和橘子主題活動教案設計(精選5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