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讀后感作文
關于談美讀后感作文 大家了解過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談美讀后感作文范文 ,一起來看一下吧。
談美讀后感作文篇一
本書作者朱光潛,字孟實。他90歲生涯的大部分都貢獻給了中國的美學事業,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稱為“美學老人”。
朱光潛的《談美》寫于1932年,由著名的開明書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寫過一本《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用書信的形式,漫談文藝、美學、哲學、道德、政治等問題,發人思考,指點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響,成為重印了30多次的暢銷書。但這本書主要談的是人生修養,還沒有充分展示朱光潛的美學思想。于是,作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潛以“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為副標題,寫作了這本《談美》。
作者是懷著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來寫這本不厚的小冊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話的語言把高深的美學問題講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從而起到了凈化讀者心靈、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讀了這本書后同樣受益匪淺。
美是聯想所產生的嗎?作者借用牛希濟的兩句詞“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指出“許多通常被認為美感的經驗其實并非美感”,而是“實際人的態度,在藝術本身以外求它的價值”。由萋萋芳草,聯想到綠羅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聯想到金錢,并不是所有的聯想,都是美的。純粹的美,永遠是一種“專注”,離開了專注,就已經離開了美了。
講解了基本的美學觀念之后,作者又進一步跟我們談了藝術與游戲、藝術與想象、創造、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告訴我們藝術創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
藝術創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圖《詩品》中的一句話“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指出:“詩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綜合的要素,許多本來不相關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調協,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機體”!耙庀蟆笔侵旃鉂撁缹W理論的重要概念,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沒有情感的統帥,想象也許會雜亂紛紜,有了情感的主導,則綱舉目張,“意”與“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說:“孟實先生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這種‘宏觀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值得學者深思。文藝理論當有以觀其會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會有真知灼見的!蔽艺J為確實如此,通過他的講解,我真正認識了美,欣賞了美,發現了美。他的見解也的確“人性化”。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
我認為學習美學也好,學習藝術也好,關鍵不在能否掌握一兩種技能,而是要看我們能否達到一種境界。若能夠達到朱光潛先生所崇尚的“藝術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說“今生無愧”。
談美讀后感作文篇二
讀完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感覺這部書不像是在談深奧的美學,而更像是一部介紹美、鼓勵年輕人去發現美、創造美的書。朱光潛先生在這部書里面所提到的美,也并非完全是哲學意義上的“審美”,而是更多的在探討自然美、藝術美、人生美,這些我們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美的事物。
朱光潛先生開篇就開始談如何發現美。究竟美在哪里?究竟什么是美?人和人的看法多有不同。正如書中提到的關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的問題所展示出來的,畫家認為是美的古松,在植物學家與商人眼中卻只不過是一株客觀實在的,實用的植物。按照朱光潛先生在書中所說,正是因為植物學家與木商不能夠跳出他們的專業的實用范疇才不能發現古松自然的“盤屈如龍蛇的弦紋以及它的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這種觀點很有道理,可能也就是常說的“審美無功利”的通俗易懂的說法。但是,等到后面又談到創造美的部分時,這種觀點未免又有一點片面了。
“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和失敗也都過去了,只有藝術品真正是不朽的!钡拇_,真正的藝術品自然會永垂不朽,但如果脫離了孕育它的歷史環境,再偉大的藝術品也是無從產生,更別提什么永垂不朽了。朱光潛先生如此說,當然是為了糾正人們對于審美無用的誤解。說動人心魄的歷史于我們無意義而《短歌行》于我們親切,其實是漫長的時間已經把厚重的歷史和我們的實用的范疇遠遠的疏離開來,讓我們有機會以身處之外的心理來享受歷史的跌宕起伏。藝術品作為一種對歷史的記錄或演繹,為我們帶來美的享受。這種美的享受大概不是當年歷史的親歷者所能感受到的。
當局者迷,旁邊者清。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是既有主觀又有客觀,或者說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來客觀審視。朱光潛先生在書中也多次提到,雖然藝術來自于生活,但是藝術所用的情感卻并不是生糙而是經過反省的。書中說,“藝術家在寫切身的情感時,都不能同時站在這種情感中過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觀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嘗受者退為站在客位的觀賞者”。也就是說,在藝術家親身經歷人生的大起與大落之時是無法將這種情感客觀的表現出來,而非要等“痛定思痛”,心緒得以跳出之時才能夠將自己的情感作為材料進行加工和創作,產生藝術品。而這種由主觀到客觀的過程,也即是擺脫實用性的過程。當然,除去藝術家的親身經歷,還有很多優秀的藝術作品是基于虛構的人生感受。既然沒有實際的親身經歷可以跳出,就需要藝術家能夠將自己融入所要刻畫人的心境與生活中去,去獲得主觀的情感已獲得可以客觀刻畫的材料。美的藝術的創作,既不可過于主觀而物我不分,也不可絕對客觀而令作品趣味索然。
此時說到底,發現美的過程即是脫離實用性、逐漸走向客觀的過程。人事景物,脫離了我們的日常實用,其中所蘊含的美感才有機會被我們所發現。
既然發現了美,就要去欣賞美。我們常常感到,自然風景是不變的,可是人與人對它的感受卻千差外別。這種對于事物的審美差異,正如朱光潛先生書中所說,始于我們在欣賞時的“移情作用”的差異。我們之所以對于同一審美對象有著不同的審美感受,首先是因為我們由于不同的心境和經歷,對于物產生了不同的心理活動。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心情愉快時看秋風掃落葉或許會對自然的變化贊嘆不已,而當我們心灰意冷時恐怕再見此情此景只會徒增心中的悲涼。根據書中的觀點,我們的移情作用往往是帶有無意的模仿。我們聽舒緩的音樂感覺舒緩;聽雄壯的節拍會感覺心潮澎湃。我們之所以會因為不同的音樂產生截然不同的情感,不是因為音樂本身有高低、長短、急緩、宏纖之分,而是因為我們在聆聽舒緩的音樂時心思不由自主的`模仿曲調節拍進行舒緩的活動,進而勾起了我們記憶里面某種舒緩的人生體驗,從而讓我們產生了所謂的“共鳴”。
因此,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的那樣,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反照。我們雖在移情中模仿著外物,卻也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體驗,也在進行著某種創作,而這種創作產生了我們千差萬別的審美體驗。然而,我們什么時候知道我們是在審美呢?審美的過程似乎就像在做夢。我們在做夢時通常不會意識到夢境,只有等夢醒之后才隱約對之前的夢境有所唏噓。同樣的,我們對于一件藝術作品的欣賞越入迷,我們就越難覺察到自己是在欣賞它,也難以察覺自己在審美中所享受的快樂。這種感受似乎與上面的“審美脫離實用”以及“客觀”的原則相悖,因為既然我們已經沉浸在對作品的欣賞中,又如何斷言我們已經和作品脫離了實用的關系了呢?
朱光潛先生談到美感有兩個要素:一是目前意象和實際人生中也有一種適當的距離,二是在觀賞這種意象時,我們處于聚精會神以至于物我兩忘的境界,所以于無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態移注于我。要說明這兩點,就要分明“快感”與“美感”二者。正如之前所說,我們欣賞藝術作品感到滿足,喝水、飲食異能感到滿足,這二者之滿足究竟有什么不同,是區分“美感”與“快感”的關鍵所在。根據朱光潛先生的觀點,我們因為滿足實用的需要而產生的快感總是與體驗同時發生的。也就是說我們覺得某種飯菜可口,這種體驗只是發生在我們品嘗這種食物的過程之中。相反的,我們從欣賞藝術作品所獲得的滿足卻發生在我們欣賞藝術作品的行為之后!霸诰劬珪裰型涀晕摇,也正是指在審美的過程中脫離了我們的實際人生從而進入到一種拜托了物質實用的“物我兩忘”境界了。這樣看來,我們欣賞藝術作品而獲得美的滿足也的確是一種脫離了主觀與實用的感受。
那么在這里,我認為就有必要想一下我們在上面所提到的“聚精會神的欣賞”中究竟在想些什么。我們在閱讀詩文時,常常有因為文章句子打動內心而想入非非之時。這種聯想的行為在書中并沒有被算作是審美的過程。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在聯想的時候已經脫離了藝術品本身,而轉入對于我們實際人生的某種回憶性質的思考中去,因此無功利的欣賞也就中止了。當然,在我們從這種主觀的聯想中重新轉入對藝術本身的欣賞時,審美的過程也會延續。
美感既然是我們內心脫離了“物我”的活動,那么我們究竟要如何創造美呢?或者說,我們創造出什么樣的藝術才算美呢?這里朱光潛先生用了七個章節來談規律與創新的關系。正如書中所提到的:“藝術家從模仿人手,正如小兒學語言,打網球者學姿勢,跳舞者學步法一樣,并沒有什么玄妙,也并沒有什么荒唐。不過這步功夫只是創造的始基。沒有做到這步功夫和做到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創造。我們在前面說過,創造是舊經驗的新綜合。舊經驗大半得諸模仿,新綜合則必自出心裁。”
作者的觀點認為,好的作品一方面來源于想象與情感的運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對格律、規則的因襲。我們在誦讀詩文的時候常常一方面折服于作品或雄渾或細膩的構思,另一方面也感嘆于作品流暢的音律與和諧的結構。構思固然出自藝術家之手,而音律與體例則是世世代代沿襲的產物。一種文體,創立之初往往新穎卻粗糙,臨近衰亡卻華美而乏味。所謂的格律,也不過是詩人一代代傳下來,約定俗成的訣竅而已。前人發現這樣作文朗朗上口,后人便也模仿前人的格式,長久以來才形成了固定的格式。一種文體的衰敗,其實是后人對于前人所創再無法創新,從而過于關注軀殼而失掉了對于生活本質的藝術的表達的結果。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蔽覀內绻胍萌绾稳撛烀,就要大膽的、大量的去欣賞美。對于創作而言,極重要的靈感就是出自持續不斷的,廣泛的審美所積攢下來的潛意識活動。雖然藝術的門類繁多,但我們對于美的感受卻是相通的。只有多去欣賞美,我們才能在潛意識里面積累足夠多的情思,從而碰擦出寶貴的靈感火花。
我們中的大多數雖然無法成為優秀的藝術家,但懂得以跳出實用的眼光去“玩味”生活,去欣賞人生,我們也會從著“無所為而為的玩索”中體味到無限的樂趣。
【談美讀后感作文】相關文章:
汪曾祺談吃的美句11-09
談美讀書筆記(精選10篇)02-09
朱光潛《談美》閱讀練習題及答案08-10
《談時間》讀后感04-18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作文07-06
《唐詩之美》讀后感11-09
季羨林美優秀讀后感07-04
梁實秋《談友誼》讀后感11-09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11-11
冰心談生命讀后感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