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有感(優秀篇)
導語:《我與地壇》在 2002年5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為史鐵生。以下是小編整理我與地壇有感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我與地壇有感1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在一座廢棄的地壇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史鐵生以地壇作為寄托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下,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失去了的時候他走進了地壇,從此以后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地壇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斗的力量。
如果我遇到如此突如其來的打擊,我必定會不知所措,十分絕望,甚至扼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史鐵生,他積極投身于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謄寫了優美的文章。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起了那一個身殘志堅的人。尼克?胡哲,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告訴了全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霍金……這些一個個大家熟識的殘疾人,都達到了我們常人都難以達到的高度。
我不認為史鐵生是一個“鋼鐵人物”,他有十分堅韌的一面,但同時他也是一個常人,有喜有悲,刀片劃過,就總是會痛了,流血了,結疤了,可能會復痛,再流血,復結疤,只要這血還是溫的,還能流動,那么便不必在意它會痛,會流出,這樣的勇,直至最后平靜下來接受它的凍結。
人老了,多靠回憶活著。可是他,因無聊,無奈,提前透支回憶,透支情感,透支了青春熱情,若無足夠幸運,幸運得不被親友遺棄、淡忘,那么必將是春水東流的萬劫不復。
史鐵生的勇氣,是不畏懼這“回”,是迎向這“回”,擁抱這“回”。
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我與地壇有感2
初讀這篇文章時,我就被作者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蘊綿長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動。于是,當我靜下心來再讀這篇文章時,我發現,這篇文章中所浸透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內心最深處,靈魂最地層,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堅苦勵煉之后,所積淀下來的洪流蕩漾。特別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作者對自己母親描寫最為集中的一部分,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下面我就來談談對這一部分的理解。
有些事情發生得實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暴風驟臨一般讓你喘不過氣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無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卻忽然殘廢了雙腿,在他人生篇章即將奏響之時卻猛然印上了休止符,這樣的打擊的確是巨大的,不論換作誰,也會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有一位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著殘垣斷壁、破瓦殘轉時,有一個人,正在沿著他的車轍苦苦地尋覓,有一個人,正在希求著蒼天使她能夠分擔兒子的痛楚。但是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不懂得生活的意義,還不懂得一位母親加倍于兒子的痛。于是,這一切,她只有默默地忍受,默默地藏在心里——這個人,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當他的小說第一次獲獎時,當他的生活又一次點起希望的燈火時,她卻猝然而去,仿佛她來到這個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正如作者所寫到的,也許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想起了她每天早上早早地起來為我準備好早餐,想起了她周末時還不辭辛勞外出工作,想起了她四處奔波為我買回參考書……難道母親來到這世上就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最近,母親對我說他的心臟有些不好,我聽了心中不由得大大的吃了一驚,連忙讓她多多保重身體。母親還年輕呀,不會有事的,我暗暗地安慰自己,但是看到母親日漸憔悴的面龐,日益增多的白發,我還是明白了——她把自己最寶貴的精力都獻給了她的兒子呀!
最后,關于“母親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就我個人認為,這條路是一條通往幸福與快樂的路。不論做什么,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著,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謂“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持著,無私地奉獻著,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我與地壇有感優秀篇】相關文章:
讀我與地壇有感02-25
讀《我與地壇》有感03-21
讀我與地壇有感01-05
讀《我與地壇(節選)》有感12-06
★讀《我與地壇》有感10篇01-08
讀我與地壇有感15篇10-26
我與地壇優秀課件04-01
《我與地壇》優秀說課稿06-14
《我與地壇》優秀說課稿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