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歷程的讀后感(通用10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美的歷程讀后感(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的歷程的讀后感 篇1
近日,有幸拜讀了李澤厚的《美的歷程》,真是一部開闊志趣的好書。
哲學家馮友蘭夸贊它是部大書(應該說是幾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
本書從原古時代史前文化開始,縱橫中華民族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直至明清,作者帶領我們對中國古典文藝開展了一次鳥瞰式的美的巡禮。其中內容深厚而簡約,充滿哲思之光,語言精煉優美,使人一唱三嘆,流連忘返。
讀《美的歷程》,仿佛在登臨一座風景奇秀的高山,滿眼的絕勝風景,氣喘吁吁并吸收升華著,令人心曠神怡,大獲裨益。常常是讀著畫著,不知不覺就把一頁書畫滿了。
本書從藝術和政治、經濟等社會發展各部件的聯系出發,對各個不同時代獨特的.美的元素,進行了鳥瞰式的觀花,從龍飛鳳舞的原始圖騰,到青銅饕餮;從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漢的浪漫主義;從佛陀世容的虛幻頌歌,到盛唐的杜詩顏字韓文;從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藝思潮……你會不知不覺中仿佛走進了一座宏大的藝術博物館: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瑯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
感嘆作者的宏大構圖,哲理辯思,艷羨作者的深厚積淀,高屋建瓴。
美的歷程的讀后感 篇2
本學期,我拜讀了李澤厚先生的作品《美的歷程》,書中他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展現出來,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學把握。帶領讀者對古典文藝進行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巡禮。
《美的歷程》全書共十個章節,其內容從遠古的“龍飛鳳舞”,動物形象符號化為抽象幾何紋的積淀過程,到青銅器饕餮紋獰厲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補、建筑藝術,到楚辭漢賦的浪漫主義,漢代的氣勢與古拙美,再到“人的覺醒”、“文的自覺”的魏晉南北朝,還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藝術,到宋元山水及詩詞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說和戲曲的興起。書中李澤厚先生帶領我們領略了中國書法“線的藝術”美,細細品味唐詩的豐神情韻少年才氣和宋詞的筋骨思理、思慮深沉,聆聽李白那飄逸而瑰麗的浪漫文學交響詩,深度解析杜詩顏字韓文中的“破舊”與“立新”,體味宋代藝術追求上的空靈、含蓄、平淡與自然之美……同時,讓讀者認識到中國美學的著眼點更多不是對象、實體,而是功能、關系與韻律。強調的更多是對立面之間的滲透與協調,而非對立面的排斥與沖突。
書中多次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讓我印象深刻。“有意味的形式”是貝爾提出的,他認為視覺藝術的根本在于他們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堅持從“美在客觀”來解釋美。在遠古陶器紋飾中由寫實到符號化成為抽象幾何紋樣,正是一個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淀,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對于線條藝術,一般的圖案花紋的.形式美常常是靜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的美。而中國書法藝術則是后者。李澤厚先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闡釋,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書法“線的藝術”的美感。它不是線條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遠為多樣流動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并不作機械的重復和僵硬的規范。同時,讓我對“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認識,它并不是客觀世界刻板、不動的,而是有生命的脈動在其中。正如宗白華《中國書法中美學思想》提到,“至其針垂韭筆致,橫直轉折,安排緊湊,又如三等角之配合,空間疏密之調和,竟能給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觀。”書法這種“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書家情意結構所成,骨子里透著一股靈氣。
書法到了唐代,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隨其性欲,便以為姿”,將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并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并行、與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書與狂草,像李白詩一樣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流走快速,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而“美在客觀”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書法中與主觀情感結合,將“線的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正所謂“情形而言,去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美是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偽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在李澤厚先生的筆下所經歷的一次“美的歷程”,讓我對中國古典文藝和各個時代特色有了一定的認識,在其中體味古跡斑斑的美。不僅領略了書法藝術的靈動,也感受了建筑的巨大空間感受漫游,還有宋代瓷器藝術中講求細潔凈潤、色調單純、趣味高古,還有繪畫中的“氣韻生動”,形似與神似、寫實與詩意的矛盾與融合統一,以及明清文藝思潮中市民文藝背后的近代資本主義萌芽。
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說:“俱往矣。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美的歷程的讀后感 篇3
暑假要求閱讀一本書,我選擇了《美的歷程》。拿到這本書,看著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書籍一樣,可以從封面猜到一些關于文字內容的信息,充滿了神秘感。在還未打開書之前,先了解了一下大家對這本書的認識:
馮友蘭說過“它是一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是一部中國文學史,是一部中國哲學史,是一部中國史。”也有人問過:“這是一本專論?不是。這是一本通史?不是。這是一本散文?不是。這是一本札記?不是”。其實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本很難歸類的書,可以是一本思想書,也可以是一本美學書,因為它包含了很多哲學分析和美學介紹,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歷史文獻在內。
作者李澤厚本人是這樣認為的:“大部分的歷史論著把很活潑的文藝創作僵化成死板的東西,許多文學史與藝術史把文藝創作割碎了。我認為不管是藝術、文學還是美學,都離不開人的命運,也離不開歷史。”所以,它就是一場美的歷程而已。
說實話,這本書初讀起來有些晦澀和吃力,很難走進去。翻了幾頁之后,合上書,似乎什么都沒讀,內心深處又似乎被狠狠的觸動了一下,腦海里涌現出前所未有的畫面,似雜亂,又似清晰。于是繼續打開書,隨著文字一行行的轉換,一幅幅畫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躍在眼前:遠古時代的龍飛鳳舞、青銅時代的.獰厲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的人文風度、佛陀的悲慘世界、盛唐的奪目燦爛、中唐的韻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藝海洋。
李澤厚先生沒有用傳統的歷史書般的傳統介紹,它是從陶器、青銅器到鐵器,從詩詞、歌賦到文學,從雕塑、繪畫到建筑,李澤厚先生把美與文學,美與歷史,美與哲學始終結合在一起,讓藝術的美感遜色于生活內容的欣賞,讓高雅的趣味讓路于世俗的真實。正如書中寫的“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傳大成果”。
在美的歷程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所有的這些美的作品中,展現的永遠是當時最真實的生活。這些已經逝去的,存在的,即將到來的,每一種美,都將沉淀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一場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的讀后感 篇4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
但作者卻沒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劃分出來,反而讓人感覺本書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間的隔膜的跡象。讀者在歷史教科書上面讀到的一直都是清晰的.朝代界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在很長一段時間讓普通讀者曾經認為唐詩就是唐代才出現輝煌的,卻不知道詩歌從內容的廣度到形式的完美都經歷了前代的積累;誤以為宋詞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卻不知道唐朝也有不一樣的“唐詞”風格,清代的詞卻是在內容形式上臻于完美了。
作者的這種做法使得每個時代不同的藝術特征之間的銜接十分自然,而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到兩個相鄰或間隔的時代之間的歷史聯系。正如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里所說,“延綿不斷”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放之于中國美學史的發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澤厚先生正是自覺地注意到了這一特點,才使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夠感覺到中國古代“美的歷程”并不像西方藝術發展一樣斷斷續續,而是渾然一體的。我們從此可看出李澤厚先生在連貫性、簡潔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美的歷程的讀后感 篇5
先秦指春秋戰國時期,原始巫術宗教觀念開始解體,儒道互補成為了兩千年來中國美學的基本精神。儒學是一種精神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堪比宗教對某些國家的影響,孔子也因之成了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奠基人,在他之后,孟子、荀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學,它的本質是把情感、觀念、儀式(宗教三要素)消溶在以親子血緣為基礎的世俗生活中,重視社會性和倫理性,或稱為實踐理性,而遠離了純粹理性和神學。
中國文學作品也因之不同于古希臘藝術的宗教情緒凈化作用,而是重在抒情,最早的文學作品可追溯至《詩經》中的國風和先秦諸子的散文,由此奠定了基本的美學原則:賦、比、興。賦是白描,比興是以物寓志。因之,中國的哲學闡述也不同于西方的邏輯推理和論證,而是有某種想象力,比如莊子的《逍遙游》:“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便是一種充滿了想象力的哲學理論。
中國建筑亦受實踐理性精神的影響,著重與世俗生活的聯結,這跟西方國家的'宗教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在面上展開,方便生活,后者則以單體建筑取勝,并且在宗教意識影響下修得很高,比如哥特式教堂,可惜中國建筑以木為基本材料,后人只能看看瓦當來想象當時的宏偉和精美了。
美的歷程的讀后感 篇6
“美”這個詞太抽象了,因其本身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存在,它只能依附于某種物質,比如人、自然,當然還有人類創造出來的種種藝術品(建筑、繪畫、雕塑、詩歌、瓷器、園林等等),本書也就是圍繞這些各擅其美的藝術形式以時代為線索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梳理和欣賞。
我沒有從開篇的遠古時代之龍鳳藝術看起,而是從中間向前后延伸開去。因為每一章都可以自成一體,所以這樣看也并不覺得混亂。其中我最喜歡的有兩部分。
一是寫初唐詩歌和蘇軾,書中對于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賞析很能引發共鳴,少年意氣風發,雖然心頭偶爾劃過的無常感給人生蒙上了一層淺灰,卻是同整個國家一樣處在欣欣向榮的上升的時期,讓人覺得一個新時代即將來臨。而蘇軾作為詞人在文學上的地位我是了解的,但是沒想到他對后世的影響不僅僅是那些絕妙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從屈原、陶淵明以來文人的.自我精神救贖到他那里終于有了一個答案,那就是對人生無常的徹底勘破。
二是佛陀世容,結合當時的歷史去看那些千百年前巍峨的佛像和石窟,一下子便讓這些靜穆威嚴的雕塑有了豐富厚重的內涵。佛像愈高大,人在現實中的地位就越渺小;佛像愈和藹,人的苦難就越深重。一旦有了這種對立的視角,你會發現藝術和美有時純粹是人類的一種精神信仰。
此外其它如講魏晉、宋元山水畫等等章節,無一例外地都能從思想上給人以啟發,從語言上給人以享受。
美的歷程的讀后感 篇7
上學期期末華楨老師推薦下買的,這學期在老師帶領下系統化的讀。也看了差不多一個月(從八月補課開始算的話,于9.10結束)今年嚴格意義上的第四本書,上一本是8.7的林清玄的一本散文集。
這本書以時間為線索,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并不能看看太懂,以后有機會再讀的(吧)。
感覺還挺有趣的,講點自己看得懂的,遠古時代圖騰是部落的象征,從現在仍有流傳下來的圖騰中大抵可以見得,最后是龍鳳的模樣,龍鳳本沒有這種事物的`存在,是各種動物的部分拼湊而來,在《美的歷程中》講到遠古部落各自發生戰爭,彼此兼并融合,原本部落單純的“龍蛇”圖騰也在過程中相互融合,加上融合的部落的圖騰的特點部分,融合成一個新的形象,久而久之不斷的融合而成了“龍鳳”,成為部落的象征,他們也是巫術禮儀的圖騰。
遠古陶器上精致的幾何圖案可曾震撼過你?到有說法是那不僅是幾何圖案,而是部落圖騰的幾何化,幾何化的圖騰刻在部落所擁有的器皿上,還真有點今年我們社會“商標”的感覺,莫非遠古的人在那么遠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商標意識?說到器物,我還想起了遠古時代巫術禮儀偏愛紅色,還會在人逝世后,給他們的身體繪上各種圖騰,以祈佑他們安息。這也是種“標志”一種“符號”,一種遠古初初覺醒的美的意識,他們認為這樣的圖形有特殊含義,是一種生命的美的覺醒。
從遠古陶器到夏鑄九鼎開啟青銅時代,伴隨的是統治者階級逐步出現。為了適應統治需要,彰顯威嚴,畫風獰厲的饕餮,夔龍夔鳳出現在器物之上,他們表現出來的是威懾與強大,兼有保護和恐嚇雙重作用,而正是那種粗野獰厲帶來的命運感,保持著巨大的美學魅力,給人帶來深深的震撼。這與蒙昧的遠古時代已有大不同了。
美的歷程的讀后感 篇8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需要讓我去給“美”這個字填充使它變得不抽象,我會找一個自己喜歡的物象來解釋。當再問我“什么是美”,“美從何而來”,我會意意識到自己不懂美。讀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我對美才開始了解。不是冗長的資料,讀起來會有散文的趣味。我喜歡的是書中把美的發展歷程聯系到了人類精神文明和社會時代發展上。
從史前文明的“自義農,至皇帝”到明清時期的“清太祖,膺景命”。第一章的龍飛鳳舞的圖騰文和原始歌舞,第二章的青銅饕餮,都包含了人在自然崇拜時期對"神"的普遍觀念。人們的文明還是在思想啟蒙階段,對美的執著來源于心中的敬畏。其表現形式也是在生活的日常,也是初生階級統治者的美好幻想。之后就是三四五章的`先秦理念,楚漢浪漫,文晉氣質。人類文學啟蒙到初步形成格局,類似于詩經的賦比興,諸子百家,到后期魏晉南北朝曹氏三杰,以及引入印度的佛教。
詩歌又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折的新興文化的端倪。楚漢浪漫又發源于地主階級追求生活的豐滿。文晉風度又顯現出門閥士族"非湯、武而薄周、孔"的價值追求。佛教的引入也是為了執政者融合儒家文化鞏固統治。從各個時間的作品可清晰看出。最后的幾章唐宋明清。唐朝的詩讓美開始有了自由的形式,人們開始抒發自我意識,把主觀情緒融入進作品。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則更多的表現了人的現實生活的悲傷和下層市民的希冀和愿望。還有近代人們對于表達的要求更直白,直接導向本質的現實生活。這是我看完第一遍的清晰印象,其中可以聊的話題甚多,它就像一幅宏大的美術圖。其中的宗教思想我看著挺累的,因為聯系到了康德哲學,更喜歡書中感性的文字,有趣的看著中國文化在藝術長廊的發展。
美的歷程的讀后感 篇9
我以前很自信的認為,自己明白了美麗的真諦;美只是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美是冷峻而遙不可及的;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靜靜散落的身影。然而鏡中花,水中月,需要靜靜地欣賞……
浮華的城市,斑駁的光影,闌珊的燈火,如晝的黑夜,喧鬧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讓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楊柳岸,還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寧靜的月光,還是午夜夢回,故鄉依舊的悠然?于是,走進《美的歷程》,走進美的記憶,感受美給予心靈的寸寸溫暖,完成了心靈一次矛盾而充實圓融的洗禮……
鳥瞰著美伴隨著實踐流淌年華的痕跡,漸漸發現,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現,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現,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飛天,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后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她帶給人心靈的不僅僅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彌漫飄逸的一縷芬芳。
《美的歷程》終于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需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事看見自己的.內心的感動。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升華,真正得富有一種動態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虛無、沉默寂寥。
一剎那的感動,在千年風霜中永恒……我浮躁的心終于安靜下來,窗外露臺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于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里陰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溫暖的情。
美的歷程的讀后感 篇10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與說明。
作者認為,藝術趣味和審美理想的轉變,并非藝術本身所能決定,決定它們的`歸根到底仍然是現實生活,故而考察一個時代的文藝,必先考察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本書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著這一思想構架而展開。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美的歷程》以一種體悟與思辨相結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較的視野下,展現了從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藝思潮近八千年中國燦爛多彩的藝術境界與文化。書中對各個時期、各種類型的藝術的審美把握既靈動恰切,充滿個性體驗與感悟;又理性思辨,洞悉藝術發展的內在聯系與規律。同時,注重考察藝術品所在的歷史文化語境,尋找其歷史文化土壤和美學風格成因。
《美的歷程》在總結普遍性、規律性藝術特征的同時,還注重個體審美感受和體驗,靈動而個性地把提了歷史分期與藝術類型的交叉關系。李澤厚以自身特有的對藝術的體悟力,對中國古代藝術史的把握以感悟內在審美特質和藝術美學風格流變為主,打破歷史分期的時間局限,跨越中西的空間限制,對藝術的體悟可以穿越古今,縱貫中西。他并沒有嚴格地按照歷史分期,從史前到明清按部就班地描述中國古代藝術史和美學史(這是大部分藝術史和美學史書籍的寫作方式),而是在基本遵循歷史分期的基礎上,或以某個時期的主要美學風格為中心,或以某種突出的藝術門類為線索來展現中國古代藝術的內韻,書中十個部分的標題就體現了這一特色。
【美的歷程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03-30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02-10
《美的歷程》的閱讀題及答案04-23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03-30
李澤厚《美的歷程》閱讀答案06-15
最新《美的歷程》讀書筆記04-19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精選22篇)05-23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精選24篇)05-16
讀后感《美的歷程》09-01
美的歷程讀后感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