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傳統下的獨白》讀后感2000字
這本書共包括二十篇文字,篇篇都是名副其實的"雜"文,有的談男人的愛情、有的談女人的衣裳、有的談媽媽的夢幻、有的談法律的荒謬、有的談不討老婆的"不亦快哉"。作者李敖通過幽默的筆調,表達了反抗傳統、渴望變革的態度。
不得不承認,李敖的文章的確會給人以難得的震撼。他在文弱的文學界豎起了一面特立獨行敢愛敢恨的旗幟,無愧大師之名。作為一個受犬儒思想影響的人,李敖把精神自由發揮到了極致。《傳統下的獨白》共二十篇文章,前面的部分寫李敖不羈的愛情觀、狂傲的性格和他眼中社會民智的逐漸開啟。相對來說,后面的部分更加精辟,分別批判了迷信、守舊、法律的無知、政治的虛偽、教育的扭曲和中醫的不科學。如果說前者更多地體現出了作者的瀟灑,那么后者則流露出作者思維的縝密和邏輯的嚴謹。
本書成書于李敖年輕時,處處體現了他的輕狂和豪邁。然而,在我看來,李敖最難能可貴的不是在年輕時寫出這樣一本“反傳統”的書,而是當我們回過頭來看現在的李敖時,發現他仍那么激進,充滿了本應只屬于年輕人的活力。李敖在《北京法源寺》和《傳統下的獨白》中都提及過,年輕時狂熱的激進者到老時通常會成為狂熱的保守者,而李敖沒有,這就是李敖與別人的不同:始終如一,即使始終如一地輕狂得有些不近人情。
人都是會成長的,李敖也是。但是他與大部分人不同的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改變性格,而我們大都在這個泯滅人性的社會失去了自我。
是什么讓李敖一生堅持這樣一種“大逆不道”的性格?我們會因為無知而輕狂,很明顯,李敖的輕狂絕不是因為無知。試反思自身:我們會因愛恨而發奮,因憤怒而沖動,我們會因情緒波動而做一些夸張的事。可是,李敖的性格也不可能是因為情緒波動——通常情緒波動不會持續一生,而且雖然李敖很狂傲,但他的文章是嚴謹的,沒有情緒化。那么,什么能夠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性格?看來只有一個人的人生價值觀了。
我們并非要討論李敖的人生價值觀是什么,而是討論獨立的人格。李敖在年輕的.時候就形成了獨立的人格,即自我的人生價值觀。這驅使他以一個符合自己態度的性格面對這個世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近代中國文化長期處在“不預便廢,至今未立”的境地。現在的人已經不再糾結于禮義廉恥,不再用功于經史子集。漸漸地,人們失去了道德準則的約束和精神發展的動力,社會流于空虛和匱乏。與其說李敖太桀驁不馴了,不如說這個社會太平庸了。
荀子曰:人之生也固小人。中國社會歷來不缺少損人利己的人,現在社會的悲哀不是道德淪喪,而是由于道德缺失引起的道德淪喪。不知道國人什么時候才能意識到,中國最偉大的不是長城,而是思想文化。
其實,把中國古代文化統稱為封建文化是對中國文化的侮辱。三從四德是錯的,相敬如賓卻是對的;君則敬臣則忠是錯的,首孝悌次見聞卻是對的。我們因為階級斗爭恨屋及烏把封建文化否定得差不多了才發現,該丟的沒有丟掉,不該拋棄的卻失去了。我們放棄了階級剝削卻沒有放棄階級歧視,我們否定了壓迫卻還沒實現平等,現在沒有了奴隸卻還有苦工,推翻了君主卻還有對奢靡的向往。
回過頭來再看看李敖,似乎不論用多么夸張的褒義詞來描述李敖都不為過。但是,在我看來,李敖并不是一個完人。喜歡他思維的敏感和對待人生詼諧的態度,但不贊同他的很多觀點,例如他對虛偽政治和中醫的抨擊。首先,政治的本質就是實現不平等。古代這種行為可以堂而皇之,而現在必須偽裝在平等自由民主的外殼之下。因此,抨擊政治的虛偽和不公本身就是無聊的,就像罵一條狗是狗一樣。我個人認為,除了革命綱領,任何對政治的唾罵都是乏力的。其次,中醫固然有很多非科學甚至反科學的部分,但李敖對于中醫的抨擊類似于毫無情由的人身攻擊。的確,中醫尚未被證實,但同樣沒有被證偽。中醫的合理性不在于它符合科學原理,而在于它符合中國的文化思想和哲學體系。科學原理和思想文化都不是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的。例如在伽利略之前哥白尼是最科學的,但他卻不是正確的,因為太陽并不是宇宙的中心,馬克思之前費爾巴哈的思想是最合理的,同樣不是正確的,因為世界不是靜止的。因此,面對中醫,最好的態度是懷疑而不是嗤之以鼻,最好的行為是探索而不是諷刺打擊。
【《傳統下的獨白》讀后感字】相關文章:
雜文《傳統下的獨白》讀后感03-12
《磊子獨白》讀后感09-23
獨白作文500字11-25
獨白作文800字01-02
比較語境下的抒情傳統論文06-24
心靈的獨白作文700字01-24
內心的獨白作文400字09-18
我的獨白作文900字09-03
游子獨白400字作文08-27